双调忆王孙[1]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2]。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
风吹湖面起波涛,广阔无边啊水势浩渺。时在深秋,红花稀疏香气减少。山水与我多亲近,风光无限好,说不尽也忘不了。 莲子成熟荷叶变老。晨露清洗了、水边正在开花的田字草。沙滩上趴伏的水鸟头也不回,好像在埋怨我回去太早。
心解:
这首词的编年颇费斟酌。从素材看,它与第一首类似写的都是故乡明水风物;从心理背景分析,又像是处在悲喜交替之中,而近似于新旧党争时松时紧的境况。也就是说,前后的时间误差大约有三五年左右。如果是婚前所写,表达的无疑是观赏秋景的喜悦和归去时的留恋心情;如果是写于婚后受到党争株连之际,又未必不是借助壮美的秋日景物散散心。不论是喜悦、留恋或是为散心而欣赏,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悲秋成分。实际上她写的不是秋荷的枯枝败叶,而是令人赏心悦目仿佛散发着清香的成熟而饱满的莲子,在她的笔下,“水光山色”、“花汀草”、“眠沙鸥鹭”,无不令人感到是那么可亲、可爱、可喜,这在北宋词坛上,几乎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新颖笔调。
从风格上看,此词基本保持了婉约词的当行本色,比如作者把自己钟爱湖山的感情,说成“水光山色与人亲”,把留恋美景的心情,用“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来表达,可谓曲尽人意。但是此词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径夸“无穷好”。如此写来,既不隐晦,又无甚直露之嫌;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感情的抒发。这种含义明白又不一一点破的写法,丰富了婉约词的表达方式,使其既有隽永深长之味,又有畅亮欢快之情。
如果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彭孙遹语),是“易安体”的一种基本特色的话,那么此词便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其用语极为浅显通俗,而所流露的审美感受却很新颖,不落窠臼,比如写秋风无萧瑟之气,状秋情无悲伤之意。在“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等,一连串明白省净的语句中,人们看到词人不是在为“秋已暮”、“荷叶老”而伤感,而是在为“水光山色”、莲子荷叶和湖畔花草而欢歌不已。此词不仅比被作者批评的柳永的某些“词语尘下”的作品,要清新健康得多,就是在有词以来的全部作品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它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充实的审美享受。
选评:
一、王璠:《一幅绚烂夺目的秋景图》:李词从红稀香少、莲熟叶老中生发出水光山色、花汀草、鸥鹭眠沙来,顿使生气蓬勃,景色鲜妍,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体现出词人少年时期的那种积极的、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李清照研究丛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二、周笃文:《怨王孙》,“怨”,当为“忆”字之讹。考此词之平仄韵式均同《忆王孙》,而与《怨王孙》迥异。按周紫芝之《双调忆王孙》:“梅子生时春渐老,红满地、落花谁扫?旧年池馆不归来,又绿尽、今年草。 思量千里乡关道,山共水、几时得到。杜鹃只解怨残春,也不管、人烦恼。”与此《怨王孙》词纤悉无殊,可证其误……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它既没有无计排遣的相思情绪,也没有哀世伤时的悲苦印记,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从风格学上考察,它应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这首词从句律上讲,下片是上片的重复,故谓之《双调忆王孙》。从内容上看,则谋篇立意,颇具匠心。上片写秋湖对景的喜悦,视界开阔,取神远处,下片则写归去时的依恋心情。纤笔细描,近似特写镜头。于此可见出章法与层次来,并不显得平直……发端两句写水乡的浓酣秋色,以少总多,颇具气象。“湖上风来波浩渺”,着一“上”字,就与用“面”字之类不同,点出了词人的具体位置不是徜徉堤畔,而是一舟容与,摇荡波心了……词的下片用笔甚细,花鸟露珠,一一摄入,与上片之取境宏阔者正相对映,可见出笔墨之变化来。“莲子”句上应“红稀香少”,亦承亦转,是深化主题的转捩之笔。女词人不去叹息衰败的残荷,而是透过一层,从成实的莲子上看到了支新去故的生命突进的过程,并从中发掘出丰盈充实的美的品格来。这就比寻常的悲秋伤春之咏叹,高出一大截了。晨露,特别是如珠的秋露——这大自然的沆瀣之气,本来就是诗家的“爱物”,用清露洗出的花汀草,映衬着清碧如水的莲蓬以及绿云般的荷叶,还有那晶莹圆转万颗荷珠。这画面、境界和意趣,真令人滓尘消尽腑膈俱清了……抒情性是诗歌的第一生命。从这首小词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女词人热爱生活的芬芳绵渺的深情。琼枝寸寸玉,沉檀节节香,余于此词亦作如是观。(《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1] 此首调名原被误作《怨王孙》,改正过程见选评二。忆王孙:又名《豆叶黄》。此调始见于李重元《忆王孙·春词》云:“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此词被误作秦观词,《全宋词》等作李重元词,兹从之。)《忆王孙》之双调亦见于与李清照同时的周紫芝词。
[2] :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