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题缘由:人类理解的困境和道德教育的迷失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一切活动只能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产生和完成。社会关系是人的生产实践的前提条件。人们也通过生产实践与其他人发生、发展各种新的社会联系,并通过这些社会联系来充实和完善自身。正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传统共同体内,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诉求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认为,传统共同体内的共同理解是“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甚至是不带感情的”,也根本不需要进行任何反思、批判或试验。当然,这种直接的共同理解是建立在社会的同质性和单一性的基础之上的。当同质社会逐渐被流动的现代异质社会所取代以后,传统共同体的纽带正日益变得松散、瓦解直至消失,传统的“自然而然”的共同理解也变成了人们必须去努力寻求的“稀有之物”。
就中国而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陌生人世界正在逐渐取代以往的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态势。陌生人社会的出现,借助于发达的通讯和交往手段,既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和可能性,但也带来了很多的理解障碍,出现了所谓的“都市人际冷漠症”和现代“自我中心主义”。这种趋势在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更是明显,使现代人在享受市场化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丰裕的同时,内心却日益孤独地沉浸在对传统熟人社会人际和谐的回味之中,渴望在不确定的陌生人世界中找寻逐渐失去的家园感。现代人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困境和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文明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缺乏所导致的现代症候。这种互不理解趋势的形成,其背后折射的是技术理性的弊端以及多元文化思想、道德观念的相互抵牾。在传统社会,人们以劳动为纽带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结成一个命运与共的社会共同体,是劳动使人类社会具有了一种共同本质和共同生活。而在技术统治的今天,也正是“人自己的劳动使人变得陌生”(伽达默尔语),合理化科层管理体制下的劳动却使人在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生活失去信任,造成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异化。信任的丧失,导致人的宽容意识和宽容精神的失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渐疏离,人的孤独感随之出现。在文化越来越多元的今天,互竞道德观念之间是否存在可通约性,普遍的道德共识是否有形成的可能?如何走出科学理性统治下人的自我异化,重建日益失去的友谊品德?这些都是道德教育需要迫切回答的时代课题,同时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道德教育的根本旨归是使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为人(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由于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引导、促进、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就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所在。但是纵观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管是群体主体性德育、个人主体性德育,还是双主体性德育,不仅没能增进人际间的相互理解,反而加剧了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各自为政式的人际疏离和相互误解状况。导致目前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现代性发展局限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道德教育时代境遇,也有道德教育发展模式等自身的问题。外部的时代遭遇不可避免,也无法逃避,要走出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困境,只能依靠道德教育自身的范式转型。在对现代性哲学范式基础进行考察以后,笔者认为道德教育要在摆脱现代人精神困境、增进现代人相互理解方面有所作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道德教育范式基础之上,实现范式基础的转换,即由个体中心范式走向相互理解范式,由强调主体性走向强调主体间性或交往理性。唯有在生活世界交往实践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