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侯惠勤

在这金秋九月,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浙江师范大学主办,并由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承办的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研讨会,今天在美丽富饶和人文底蕴深厚的浙江省金华市举行。我们知道,30多年来,浙江省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具有丰富的实践探索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因此,我们这个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具有很大学术发展空间。在这里,笔者谨代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向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这次会议的承办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理论基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认识工具”。“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用以武装全党、团结人民、指导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可靠的思想保证。

我们全党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看做是立党、建党、兴党的理论依据,是保持党的性质、方向、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根本前提。能否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种则是主观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或者借口时代条件变化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企图用其他理论来替代马克思主义,或者只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或者是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不是完整准确地、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是同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候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什么时候就顺利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以正确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当代实际、民族特点和文化形式,在实践中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回答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趋势,充分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始终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列,并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群众实践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来自于人民群众,代表着并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必须通过通俗化的形式、语言和风格同群众相结合,并通过群众的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割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形式;时代化是防止马克思主义偏离人类文明大道的可靠保障,是保持理论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重要体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实践力量的根本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能发挥的落脚点,也是把理论变成现实的决定性环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面对存在的问题、迎接严峻的挑战。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冲击,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和主张时有表现。还要看到,在某些重大理论上,一些人的理解存在着明显错误和严重偏差。有些人割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联系,在讲党的指导思想时,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似乎这些理论已经不具指导地位了。一些人割裂“革命”和“建设”、“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关系,把社会转型、执政能力建设视为向西方文明的全面回归。一些人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解存在重大的偏差,往往去掉“马克思主义”这个前提,把“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性化为一般性的“学习型党组织”,在涉及学习内容时,忽视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只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或国际规则,甚至是个人的偏好,而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欠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党内真正受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所占比例甚低。尤其是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下功夫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系统掌握,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素质,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对反马克思主义倾向缺乏抵制和理论鉴别能力,以至于对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随声附和,完全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原则立场,消极后果严重。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方面存在着自发论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被严重忽视。一些人认为,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一些人认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人们亲身经历了这种实践,因而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忽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教育群众,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工作。

必须看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归根结底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全党在道路、方向、旗帜问题上要坚定不移,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但是,近年来的思想斗争证明,旗帜问题依然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聚焦点。关于“普世价值”和“中国模式”的争论,就旗帜问题而言,引发了两大挑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共产主义旗帜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自由、民主”旗帜的关系。

我们党的名称最为集中、鲜明地表明了她的思想旗帜,这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现代政党。我们今天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它是在今天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因而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真正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另一种现代化类型;其二,它又是共产主义思想旗帜的同义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高举共产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1]。在今天,当共产主义被西方意识形态严重妖魔化的时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和共产主义旗帜的一致性就尤为必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只限于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另一现代化类型,它的最终目标是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

同样,我们在今天不会丢弃民主、自由的口号,但它不能成为凌驾于共产主义旗帜之上的终极价值,而是要经过共产主义创新和重新解释的,更为进步、彻底、全面的价值理念。换言之,这是以“消灭阶级”、实现真正平等为基础的自由,这是以“国家消亡”、实现公共权力真正由人民行使的民主,而不是无平等实质的“自由”、纯形式化的“投票民主”。因此,正如当年我党高举新民主主义旗帜不意味着丢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样,今天我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同样不意味着丢弃共产主义,不意味着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共产主义。

当马克思主义指认西式民主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最巧妙方式时,就蕴含着下述意味:西式议会民主制表象上是民意决定,实质上是民意操纵;西式议会政党表象上是大众政党,实质上是权贵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作为“先锋队组织”的共产党,看起来不是“全民党”,而是由先进分子(“精英”)所组成,但唯其如此,才真正能够成为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政治形式,开辟出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当家做主之路,因为这是群众由“自发”转向“自觉”的唯一通道。这样,共产党就必然“一身而二任”:她既是执政党,执掌着虽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仍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可能的国家权力,因而必须加强权力监督和拒腐防变;同时她又是人民群众中的最觉悟部分,成为人民历史主体的有机构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党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然发挥着全面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力量是党。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因为只有坚持这一领导体制,才可能走出一条通过“国家消亡”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民主之路。那种“坚持党的领导不等于社会主义”的主张,如果不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就必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蓄意反叛,因而其“社会主义”也就必然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基石,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党作为这个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一个引领现实、开创未来的党,一定是对于探索未来、了解未来有着无限热情的党,因而必然是注重哲学思维,保持着浓厚理论兴趣的党。依据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抓住这一论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能够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