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理论界对美国的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 对美国收入分配的研究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美国的收入分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第一,关于美国收入分配的状况。
国外学者对美国收入分配状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对美国收入不平等状况及其原因的阐述上。美国劳工部数据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每月对各类收入分配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发布在劳工部主办的《劳动评论月刊》(Monthly Labor Review)上,并同时在劳工部数据统计局的网站(www.bls.gov)上发布,为研究美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就以此为题出版的外文专著来看,在国内可以查阅到的并不多,主要代表人物是柳韩坤(Ryu Hang Keun)[5]和圣塔·莫妮卡(Santa Monica)[6]。但是,国外学者以文章形式体现出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运用收入函数和数学模型对影响美国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包括技术、性别、种族、年龄等个人因素[7],行业、劳动力市场、交易等市场因素[8],以及家庭(如Lynn Karoly,1993;Sheldon Danziger and Peter Gottschalk,1993;Robert I.Lerman,1996)、社区(如Steven N.Durlauf,1996;Raquel Fernández and Richard Rogerson,1998)和移民(如Robert T.Parry,2004;Daniel Chiquiar and Gordon H.Hanson,2005)等非市场因素。美国长期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撰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9]。当代西方学者们的解释层出不穷:有学者(Naples and Aslanbeiqui)认为这是由利润本身的决定因素造成的;有学者(Weisskopf)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劳动力上升的结果;还有学者(Moseley)认为它源于非生产性劳动份额的增长。收入流动性是考察收入不平等的动态视角,学者们对美国收入分配的代际流动[10]、个人生命周期流动[11]、最低工资收入者的流动性[12]均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学者研究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3]。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分析美国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差距时指出,财产价格在近十年里经过了大幅度的膨胀,这会为资本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入。有学者对家庭资本性收益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14]。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掩盖了美国工人真实工资的下降趋势。大部分的收益流向资本的拥有者,低收入群体所获得的份额随之减小,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劳资矛盾有所激化[15]。美国工会密集度的下降及其集体谈判能力的相应减弱,也抑制了工人收入的增长[16]。有学者指出,美国非金融核心资本主义产业的利润率在不断下降,而且产业间的差异在缩小[17]。金融业开始在美国国内利润额的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8]。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美国收入分配状况的研究不是十分充分。至2013年1月,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数据库的检索,还没有找到一本以“美国收入分配”为题的专著。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从1979年至2012年,以“美国收入分配”为题的文章共23篇,内容以讨论美国各产业、行业或职业收入状况的居多。有学者通过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收入分配状况的分析,总结其长期变化的规律,研究规律形成的原因,分析了政府态度、社会歧视、新经济以及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19]。有学者着重分析了美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分布构成情况、美国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并得出了对于分析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若干启示[20]。有学者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上的差异,对改善中国宏观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的份额提出了几点启示[21]。有学者分析了美国中低收入阶层地位稳中有升与最富裕者收入激增这两种并存的趋势,指出两者并不矛盾,均与经济繁荣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有关[22]。还有国内学者总结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发达国家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其文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国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23]。有学者对当代美国收入分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的收入分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的收入分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凯恩斯黄金增长阶段是美国社会一个较为公平的时期,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以后,富人阶层和工人阶层在社会财富中获得的金融资产严重不均,使得美国家庭的财富分配和收入分化状况日益严重[24]。
第二,关于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流经济学侧重于对美国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进行探讨。在对企业分配制度的创新性研究中,威茨曼(M.L.Weitzman)和凯尔萨(Louis Kelso)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威茨曼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现存的工资制度非常不合理,主张资本家和工人就工资问题所进行的谈判中,不再确定具体的工资额,而是确定两者间的“分享比率”。他将这种分配制度叫分享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经济叫分享经济。[25]凯尔萨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劳动价值论的作用退化了,而资本创造财富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经济已不是一个劳动创造价值的单因素经济,而是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双因素经济。凯尔萨据此提出了职工持股计划,在美国企业中被推广,对美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26]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分析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时,着重对美国的再分配制度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指出,美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私有化趋势使得社会保障的受惠程度愈益不平衡[27]。美国虽然实行对低收入和贫困家庭的福利补贴,同时又在税收政策、退休政策等方面实行对高收入者有利的倾斜[28]。
国内学者对美国初次分配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分配制度的考察,尤其是对工资协商制、职工持股计划和经理激励计划的分析上,指出应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如将职工持股计划运用于中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国有企业中引进国外的激励机制等[29]。中国学术界还对美国的再分配制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其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30]。还有学者集中研究了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其中也包括对美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考察[31]。
第三,关于美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效果。
国外学者对美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有学者对美国个人所得税进行了历史考察,比较了多个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立法所发挥的分配后果,指出个人所得税所产生的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税率的变化。而且,同样的税收政策在不同的时点实施不会取得同样的分配效果,因为税前的收入分配状况会影响到税收改革所能达到的再分配数量。[32]有学者指出,收入分配政策在美国城乡之间具有不同的效果,税收政策在城市能更好地发挥收入均等化效应,而社会保障政策则更适合在乡村实施[33]。有学者对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34]。还有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指出在OECD国家中,美国的收入不均等程度最高,而且美国政府政策与社会支出所产生的均等化效应也是最小的[35]。还有国内学者对美国以税收调节措施、社会保障措施、反贫困措施、义务教育调节措施为代表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政府采取一些财政措施来试图缩小收入分化现象,但是收效甚微。总的来说,美国不主张劫富济贫,制定财政税收政策的理念是“救急不救穷”,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效果有限。[36]
二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劳资矛盾的研究。
第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以曼德尔(Ernest Mandel)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最具有代表性。这一理论以科技革命的发展为基点,在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特征的基础上,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曼德尔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九大特征又进一步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反映“资本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内在矛盾”的特征。[37]
美国“垄断资本学派”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改良性政策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政府实际上在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再分配,所谓的“福利国家”也面临着发展困境[38]。他们还对美国以金融危机为特征的经济危机进行了分析,指出金融资本膨胀与消费债务激增必将导致金融泡沫的破裂,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形式[39]。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表现为世界的两极分化。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来自一国内部不平等的扩大与国家间不平等的扩大[40]。全球范围内重新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世界财富向中心转移。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中心的财富积累和第三世界各国庞大的贫困积累并存,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41]。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42],并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赤裸裸的帝国主义[43]。“垄断资本学派”代表人物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分析了垄断金融资本新阶段与帝国主义、新自由主义之间的特定关系。他认为,金融膨胀加深了垄断资本的停滞趋势,使美国国内工人状况恶化,在国际上导致了新帝国主义。这种新帝国主义是已经存在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的趋势的延伸。[4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重点。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数据库的检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资本主义矛盾”为题的国内专著共6本。但是,国内学者们以文章的形式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有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行了总体论述,集中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及其原因,总结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没有改变”的结论[45]。有学者回顾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演化,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现实变化及其在全球的深化进行了分析[46]。大部分学者指出,科技革命、政府调节和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表明其缓解的余地将达到极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还有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应当把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确立为主要的方法。“个别”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一般”指整个世界,尤其是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47]。有学者探讨了新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关系,指出高科技引领下的新经济给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但是新经济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48]有学者结合金融危机后美国发展的状况指出,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相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尖锐高度。这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使发达市场经济畸形化,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包装下加剧无政府状态,以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使少数垄断资本巨头大赚其钱。[49]
第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停滞不前、工会的衰落、工资协商制的变化以及工人无保障的生活条件进行了分析[50],指出解释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的衰退或资金的缺乏,而是在于阶级力量的对比。有学者指出,“阶级”一词是就权力而言的,对美国阶级分层的理解应该从区分“穷人与富人”转变到区分“工人和资本家”[51]。还有学者也强调,阶级不仅与个人或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关,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制度形成的主要动因,决定了权力的分配与潜在的社会流动。美国主流媒体对阶级问题的公开承认,部分归因于近年来美国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迅速扩大。不过大部分民众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因为他们认为收入回报是公平的,而且可以通过社会流动进入到富裕阶层。但是,事实表明美国社会存在强大的向上流动的阻力。[52]他们呼吁美国工人阶级起来斗争,并且要认识到工人斗争所反对的不仅仅是现有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是整个社会制度。还有学者深入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对全球阶级斗争的影响,指出世界范围内的阶级不平等正趋于扩大[53]。还有国外学者对美国和加拿大收入差距两极分化与中产阶级衰落这两种并存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54]。
国内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的研究主要侧重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新变化进行探讨。在已经出版的相关专著中,有学者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劳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55];还有学者深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劳资关系与劳工政策的影响[56]。在回顾西方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时,有学者指出,西方劳资关系的运行机制和基本格局力争基本适应现代生产力社会化、市场化、民主化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地加以适时调整,从利益冲突型转变成利益协调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政局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7]。还有学者通过评述西方劳资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得出了对中国的若干启示[58]。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的劳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对抗到妥协合作、由失衡到相对平衡的演变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劳资关系的这种相对平衡状态似乎在动摇: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本“逞强”,另一方面是工人集体行动面临困境。在当代西方劳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促使其进一步改善的诸多积极因素,从总的趋势看,西方的劳资关系仍然是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推进。[59]许多国内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学者认为,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呈现出多层次化的表象,但从总体上看,仍旧可划分为当代资本家阶级和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许多协调劳资关系的办法,劳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创造着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之准备了更为有利的制度条件。[60]还有学者通过对近代西方劳资关系理论演变的梳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多元论和一元论三种研究视角在劳资冲突的基本假设、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应对策略及对工会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61]。
三 以收入分配为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学术界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收入差距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指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这个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如果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它非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来分析,其具体表现是:资本更加集中[62];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63];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64]。
第二,从分配关系的角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战后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分配关系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早期资本主义未曾有过的变化: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公众股份制和职工股份制的出现[65];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系统与完善等[66]。有学者指出,由利益决定的制度创新动机是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工人集团、雇主集团和政府各自追求收入分配过程中权益最大化的分配制度创新的行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力量对比与制衡机制。这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67]。有学者认为,分配关系是影响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因素之一。但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新的社会因素”,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这些物质条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68]还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69]。有的学者则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包含某些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70]。
2007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内学者把美国收入分配关系与新自由主义理论、金融危机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国内学者指出美国的收入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恶化,其背后原因与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新自由主义倡导的诸如减少金融控制、私有化、削弱工会、减低税率和减少劳动保护等政策措施,使得工人收入水平下降,经济增长的好处大都流入富人的口袋,这也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71]还有国内学者探讨了美国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国收入分配贫富差距拉大给经济、金融领域带来的影响是:“精英集团”的产生、储蓄与投资及消费的失衡、流动性过剩、无助于扩大内需、削弱政府干预和排挤公众发扬民主精神。“精英集团”的行为为金融危机奠定了思想基础,做了组织准备,打造了实现的途径。[72]
第三,从收入分配理论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国内学者在按劳分配理论与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比较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有学者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分配方式,其他社会都不可能存在按劳分配。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分配方式都是按要素分配,都不可能存在按劳分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本质上都是劳动力价值的反映,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73]有学者指出,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歪曲成为物与物的关系,它割裂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同工人劳动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实际上混淆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74]。还有学者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了分析[75]。
综观以上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美国的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已经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许多相关性的结论和方法论的启示。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来看,缺乏对美国收入分配的系统性研究;其次,对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离不开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和效率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学者们多是把南北收入差距扩大作为其表现之一,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在已有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研究成果中,低层次的重复研究多,而真正有分量的成果较少。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本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研究角度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行较为泛化的一般性研究。有鉴于此,本书试图以美国的收入分配为切入点,并选择贫富矛盾、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劳资矛盾与基本矛盾这四对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美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模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特征。从任何实力指数来看,美国都占有极大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美国也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近年来美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收入不平等程度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具有典型意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各种经济矛盾最直观的展现。
框架结构方面。本书试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平面式陈述的局限性,以逐步递进的思维进程对论题展开研究。本书首先回顾了现代市场经济进程中美国的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为后文的相关分析与评论提供了主要事实材料和背景基础。在阐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四对经济矛盾时,本书按照贫富矛盾→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劳资矛盾→基本矛盾的顺序依次展开。贫富矛盾、公平和效率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收入分配的领域之内,而劳资矛盾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领域的矛盾,基本矛盾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本书始终以美国的收入分配为事实依据和研究视角,从分配领域出发,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从分配到生产、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顺序,更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符合当代人思考问题的习惯。
内容观点方面。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前美国收入分配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较少。本书试图填补这一空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专业特点出发,对美国收入分配的历史、理论、政策和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本书还以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个案,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兼顾公平”的特点进行了集中分析。本书研究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机制,突破了把收入差距扩大作为经济全球化结果这一单向研究维度,以美国的收入分配为视角,研究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在研究全球化视角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本书不仅把全球两极分化作为其表现形式之一,还阐释了南北贫富差距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