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书致力于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真实盈余管理?它与应计盈余管理有何差异?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力在哪儿?为什么上市公司可以自如地安排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股权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进一步,不同的股权性质对真实盈余管理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是否影响着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本书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回答以上问题,结构安排如下: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绪论,即第一章,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书拟研究的问题,接下来阐述了本研究的制度背景,包括我国企业改革历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随后概括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的意义和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和述评,即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有关真实盈余管理、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进行简要的评论。总的来说,过去的30多年以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方面,而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股权结构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较为薄弱。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的文献主要以英美国家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上市公司和新兴市场中股权相对集中的东亚国家为主,以中国市场中具有特殊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的相关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

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第三章。主要从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和产权理论解释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并剖析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理。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产生作用是借助于公司治理这一媒介间接影响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公司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在股东之间的分配状态,形成不同的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进而决定着盈余管理的决策。

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对股权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第四章检验股权性质是否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在中国,上市公司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所面临的财务政策、政府支持、监督环境和经营目标存在明显差异,那么不同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是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为此,本书采用5419个年度观测值实证检验了股权性质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不同的股权性质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均值、中位数比较分析中,我们初步发现,无论是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指标,还是个体指标,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和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回归分析中,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即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最低,地方所属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居中,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最高。第五章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研究股权结构是否影响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股权集中度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回归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但个体指标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股权集中度与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性费用仍然呈显著的U形关系;而股权集中度与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不具有显著的U形关系,而呈正向线性关系。进一步,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国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除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外,其他三个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即真实盈余管理总体变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呈U形关系,而且在1%水平上显著。而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变量、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并未表现出U形关系,而呈正相关关系。在股权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股权制衡对真实盈余管理并没有起到理论上所应有的制衡作用。当将样本按控股股东性质进一步分类进行回归时,不同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其股权制衡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变量并不显著,说明在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第二大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控股股东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关系不明确,说明在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第二大股东并没有对控股股东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控股股东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而对于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其股权制衡度与真实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第二大股东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反而促使控股股东实施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研究结论,即第六章,概括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指出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