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进(Feng,Jin)著:《20世纪早期中国小说中的新女性》 (The New Woma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普渡大学出版社(West Lafayette,Ind.: 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4年。9+229页。ISBN:155753330X
和以往学者采用个案、片段式的研究方法不同,该书对于现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加以系统的考察。作者一方面展示这一形象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先例并对照20世纪初期通俗小说中相关人物的塑造,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凸显五四小说塑造新女性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复杂的政治目的。作者提出,现代男性知识分子通过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创造和捍卫自己的“现代”身份。同一时期,女作家也在通过自己的创作走上文坛,探索自己独特的声音。作为男性作家的女性“他者”,她们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更为艰苦复杂的拼搏。
作者在《绪论》中首先将新女性定义为“走出家庭,摆脱贤妻、良母、孝女等传统女性角色,接受现代教育,追求职业生涯的都市中产阶级女性”。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图标,五四小说的新女性形象实际上凝聚了中国历史重要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现代女性”和“现代小说”的关键阐释。
第一章勾勒了新女性产生的文化氛围和叙事先例。作者一面通过通俗小说对于“女学生”、“摩登女郎”的塑造指出当时存在着有别于激进知识分子话语的对于现代化的认知,另一面也列举出新女性形象和古代白话小说中游离于传统家庭结构之外的女性形象的共同点。
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分析了鲁迅、郁达夫、巴金、茅盾四位男作家和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对于新女性的叙事再现和相关论述。号称“现代文学之父”的鲁迅通过短篇小说《伤逝》描述了一个“中国娜拉”的命运,然而文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兼男主人公与这位新女性的关系,揭示了男性现代知识分子将她作为彰显自己现代性的镜子和接受男性启蒙的受众。另外,鲁迅将新女性塑造为社会的“牺牲品”,以此启蒙大众、 改造国民性的同时,也建立了自身的现代身份。
与他相似,郁达夫、巴金和茅盾这些男作家也无一不把新女性作为男性知识分子的他者,对这一形象进行“寓言”式的建构和运用。《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虽然分别塑造了(日本)女学生和女工两种不同的女性,但郁达夫同样渲染了男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种族和文化身份方面的危机,凸显了他作为被压迫的“中国人”的代表与被边缘化的“现代人”的双重身份。巴金的《家》等作品似乎塑造了一些正面的新女性,但他一般把男知识分子情感方面的软弱“转嫁”到她们身上,用以证明他的“高人一等”。茅盾塑造的“肉感”的女革命者则多半深陷三角恋爱之中,不但显露了作者将新女性物化的倾向,更证明了他和白话文学与通俗小说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20世纪最早的女作家,冯沅君和庐隐经常因为 “多愁善感”的作品遭到同时期男性知识分子的批评。然而,她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和手法的借鉴和吸收,其实更细致、真切地展现了转型时期中国女性的两难境遇和她们对于独立的女性现代身份的探索。丁玲早期作品中的都市女郎和后期作品中的女革命者不但体现了作者本人经历、信仰的变化,同时也证明了现代女作家对于独立身份的追求鲜能全然摆脱男权社会的控制和操纵。
以上这些作者和作品也表明,中国现代小说对于西方叙事模式的运用并不能保证“现代”信息的畅通无阻。相反,现代知识分子本身对传统文化的暧昧情感、他们随着政治变化而改变的作品风格,都显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文学现代化来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一项目内在的歧义和模糊。
要目
前言
绪论 新女性
“感情用事”的政治含义
研究方法
章节安排
第一章 新女性的文本和情境
知识分子的自我危机
新女性的出现
白话小说中的“游走”女性
第二章 书本和镜子:鲁迅和“女学生”
男性感情的表演性
《伤逝》
第三章 从女学生到无产阶级女性:郁达夫小说中的男性“受害者” 和他的女性“他者”
《沉沦》中的漂流男性
郁达夫对“革命文学”的尝试:《春风沉醉的晚上》
第四章 炮制激进男性的“成长史”:巴金笔下的女学生和女革命者
促进男性成长的新女性
《家》中“实用工具型”的女学生
“爱情三部曲”中的女革命者
第五章 革命者的诱惑和救赎:茅盾笔下的女革命者
静女士和慧女士:《蚀》中传统和现代的悖论
从《野玫瑰》到《虹》
第六章 “伤感的自传”:冯沅君、庐隐和新女性
冯沅君的“情感自传”
庐隐的自我纠正
第七章 大胆的摩登女郎:丁玲的早期小说
丁玲和新女性
一个孤独都市人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
《野草》中的女作家
第八章 革命年代:丁玲30年代早期的小说
《莎菲日记(二)》
《从夜晚到黎明》
《田家冲》
结语 丁玲在延安:一个党内的新女性?
附录:
各章讨论的小说列表(按时间先后排列)
中文和日文词语列表
书目
索引
(冯进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