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中国城市的重点任务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中积累的一系列矛盾也越加严重,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三次产业发展间的不平衡、产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更加强大。尤其在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又具有了新的内涵,不仅要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在技术、产品以及产业链上的升级,实现城市产业在发展方式、产业空间形态、发展路径、发展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因此,未来的中国城市产业发展重心应该转变到立足于以产业效益的提升和附加价值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产业升级上,通过城市产业的升级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总体运行质量,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能力,进而推动中国城市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攀升,提高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国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向服务化方向转变;第二,向创新化方向发展;第三,向生态化方向转型;第四,向社会化方向倾斜。对此,中国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重点加快以下几大类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未来应重点发展的几大产业
1.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黏合剂”,美国学者R.K.谢尔普在《服务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中指出,服务业是黏合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等经济发展“砖块”的“灰泥”。[15]我国学者程大中认为,服务业的“黏合剂”作用不仅体现在市场供需之间,也体现在不同产业与部门之间,还体现在国际经济的相互联系方面。服务贸易通过技术扩散机制和制度扩散机制发挥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黏合作用。[16]在Riddle(1986)的交互经济模型中,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无论是采掘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通过服务业实现其产品价值的体现或增值,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17]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今天,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服务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着地区经济的创新性和复杂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和附加价值。
在知识创新的时期,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高,以信息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通过采用高科技手段,向顾客提供更加知识化、专业化,更能符合多元需求的产品,成为服务业中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传统服务业也在通过技术升级改变着原有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理念。因此,在当今社会,服务业已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更多创新理念,采用高科技手段,提供大量知识型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其核心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外部化的结果。Bailly A.S.(1995)以及Coffey W.J.(200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地带,而非大都市区以及一些小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则相对较少。他们的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能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座城市经济的发达程度以及它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这些产业的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促进城市的发展:
第一,提高城市经济的运行质量。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黏合剂”作用,使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信息沟通、相互合作等更加便捷、顺畅,能够有效增强城市经济的运行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则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业的黏合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本驱动的外部化不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长的最重要因素,降低风险、应对不确定需求、关注核心技术以及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等非成本因素才是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18]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和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制造与服务日益融合的趋势下,那些拥有强大的服务能力的城市,必然会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服务业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征以及服务业知识性不断增强的事实,也使服务业的消费和就业相对平稳,不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因此,其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不断增强将显著提高经济的平稳运行状况,使一国或一个地区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质量。
第二,提高城市的服务效能。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界限。对信息的大量需求以及技术载体的变革,使城市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和生活的集聚场所,更成为信息汇聚、交流的场所。这种信息之间的汇聚和交流,打破了原有的地理疆界,使城市空间日益在功能方面超越物理上的临近性而彼此关联,促使城市的空间逻辑发生转化,从地方空间转化为流动空间。[19]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的变化产生了对以生产、处理、加工知识、信息为主,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知识型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知识型服务业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和快速发展。而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拓展,那些拥有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的城市,其服务的效率、质量会更高,提供的产品更加优质,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控制能力也更强。
第三,提升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融入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城市已经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联系广泛的网络,促使世界经济的重心由国家层面向城市层面转移,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的阶段。城市之间交流的对象由最初的人力、商品、资本等实体物质,转变为现在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虚拟物质,决定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地位高低的核心要素,也不再是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区位、资源禀赋等硬要素,而是城市对信息、知识、技术等的积累、传输、整合和处理等软实力。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可以使其在这些软实力方面获得较为强大的能力,进而使这些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从而提升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加快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支撑,是经济繁荣、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即使是那些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城市,制造业在它们的城市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纷纷提出“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等发展战略,制造业在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Hausmann和Hidalgo et al.发布的《经济复杂地图集》显示,一个地区经济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经济增长也会越快,经济的复杂程度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程度的表现,而且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过去的60多年中,国家间的制造业能力差异能够解释国家间收入差距的70%多,制造业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制造业能力是所有预测性经济指标中能够最好地解释国家长期增长前景的指标。[20]可见,制造业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仅在于其对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更重要的,制造业是一个地区创新力以及长期经济增长持续力的重要来源,对于城市而言,也同样如此。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应用,传统制造业正在发展成为以智能化、数字化等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而且这种改变还处于持续演进的过程中,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也将越来越凸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传统制造业的替代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工艺上的变革,同样也体现在企业研发手段、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以及企业间的组织模式等的变革上。发达城市基于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可以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进一步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顶端的技术支配型城市,可以在研发、生产、服务日益融合的情况下,改变传统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随着全过程数字制造技术的成熟,“设计、开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产品发展将使传统的“线性”创新过程变为一体化的“并行”创新过程,制造直接成为创新的一部分,这样,技术领先型城市中的企业所采用的“产品创新+制造外包”的经典商业模式就会损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1]因此,技术支配型城市中的企业会逐渐推进设计、研发与制造之间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变研发设计端创新为全产业链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环节,而制造系统的微型化趋势以及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出现,也为这些城市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制造环节对土地和劳动力的依赖提供了可能,使其有可能在基于强大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制造环节的新优势。
对于服务支配型城市来说,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重要。一方面,这些城市所拥有的对世界信息、资金、“供求—消费”的多领域渠道,是企业适应当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变革不可缺少的要素。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加需要畅达的信息渠道、强大的资金保障,以及更加开放、多元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而这会进一步强化服务支配型城市对全球制造业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服务支配型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它们不但可以进一步通过先进技术的“嵌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赋予传统产业和制造环节以新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在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和组织模式逐渐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发展更适合自身需要的新兴制造业,从而促进自身经济的更快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及先进技术的使用会进一步强化全球城市体系的现有格局,甚至固化各个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来讲,如果仍旧延续原有的发展模式,那么赶超发达国家先进城市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自身转型发展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转型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同时还将涉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以及政府管理方式和发展思路等的转变上。
3.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人类的长期发展中,物质资源的消耗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产业理应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产业具有较为宽广的内涵,一方面,绿色产业包括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绿色产业还涵盖了采用先进技术达到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的三次产业中的多个部门。应该说,其产业门类跨越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是三次产业相互融合、交叉的产物,也是先进技术、新型材料等在三次产业中不断渗透和应用的结果。对城市而言,绿色产业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第一,为城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美国金融机构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实际上其根源是世界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的结果。金碚曾指出,从美国房地产次贷业务开始诱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深刻反映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产业经济中所存在的深刻机制缺陷,即反映了各国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和市场渗透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世界经济似乎发生了不知向何处去的困惑,尽管所有的人都在呼吁“创新”,但却因创新机制缺陷而看不明创新的方向。[22]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产业作为未来的重要产业加以积极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同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新的产业,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快,附加价值相对较高,而且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一方面可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占据世界产业发展的前沿地位,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高中国城市在全球的地位。
第二,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的研究显示,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中国城市目前最主要的“城市病”,中国城市普遍存在能源资源大大超出城市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掠夺性开发、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及水质下降等现象,且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绿色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本身就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而采用绿色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也可以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帮助中国城市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瓶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周柳军:《服务出口总额占贸易总额近1/5发展态势良好》,2011年11月29日,人民网(http://mnc.people.com.cn/GB/16429722.html)。
[2][日]植草益:《产业融合——产业组织的新方向》,岩波书店2000年版,第19页。
[3]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9—104页。
[4]Land J.,Ubiquitous Convergence: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Paper for the DRUID,Academy,Winter 2005 Conference,2005.
[5]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2002年第4期
[6]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8]陈效兰:《生态产业发展探析》,《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9]彭宗波:《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OECD,1996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Paris:OECD.
[11]OECD,OECD Economic Surveys:China2013,OECDPublishing,2013,p.10.
[12]陈肇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的几点思考》,《学习时报》2011年5月9日。
[13]吕政:《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九大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46期。
[14]参见金文《用好市场这只手》,《经济日报》2013年12月17日。
[15]Shelp R.,“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ase Studi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NY:Praeger Publishers,1984.
[16]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17]Riddle D.,“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in World Development,NY:Praeger Publishers,1986.
[18]Hatch C.R.,“Learning from Italys industrial renaissance”,The Entrepreneurial Economy,Vol.6,No.l,1987,pp.4-10.
[19]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20]Hausmann,Hidalgo et al.,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Mapping Paths to Prosperity,The MIT Press,2013,p.17.
[21]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22]金碚:《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演变趋势》,《科学发展》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