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探赜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笔记著作

王士禛一生写下大量的笔记著作,如《居易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等。《四库全书总目》将它们一律归入“子部杂家类”。这些笔记记叙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古人著述、文辞佳句、诗歌品评、诗学观念、典章制度、地名考辨、文人逸事、字词辨析、古书藏逸、社会风俗、地方物产以及治病验方等均有涉及。因此,诗学内容只是这些笔记所记内容的极小部分,故这些笔记不能称作纯粹意义上的诗学著作。然而,这极小部分的诗学内容却也值得后人解析。今录入有关诗学方面的内容如下:

1.《池北偶谈》二十六卷。此书是王士禛为官时所撰,由多年的积累而成。但据《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所示,该书成书时间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此时作者五十六岁。又据该书康熙辛巳年(1701)文萃堂刊本可知,作者的自序写于康熙辛未年(1691)。该著分为四目,共二十六卷,即“谈故”目四卷;“谈献”目六卷;“谈艺”目九卷;“谈异”目七卷,由一千二百九十余条笔记构成。该书刊刻的版本有康熙己巳年(1689)闽中刊本、康熙庚辰年(1700)临汀郡署本、康熙辛巳年(1701)文萃堂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的《清代笔记丛刊》本和《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当今流行的本子是中华书局1982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以下简称丛刊本)。此书由靳斯仁点校,以康熙辛巳年(1701)文萃堂刊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校勘而成。

今以丛刊本为据,略叙其中的诗学内容。《池北偶谈》的四目中,“谈故”目主要记叙的是典章制度、衣冠胜事;“谈献”目主要记叙的是明清的明臣、奇人、列女的事迹;“谈异”目主要记叙的是神怪传闻故事。这三目所叙的内容基本与诗学无关。而“谈艺”目却颇有诗学价值。它的主要内容是评论诗文、品评诗画及采撷佳句,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20]“谈艺”目共录四百三十六条笔记,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其中的诗学内容更为人所重。如卷十一第475“施宋”条论析了施润章、宋琬的五言诗歌之特征;卷十二第522“用事”条认为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卷十三第613“魏晋宋诗”条明示其选诗标准与严羽的标准一致;卷十四第661“诗使本朝事”条认为,作诗用古以不失古雅为上,不必拘泥于六朝故事;卷十五第686“竹枝”条评说何谓竹枝歌词的本色之语;卷十六第743“学杜”条历数宋、明以来著名诗人学习杜诗的特点;卷十七第798“借禅喻诗”条明确表明赞同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诗学主张;卷十八第819“神韵”条考论神韵的出处及诗学含义;卷十九第853“宋人绝句”条认为宋人的某些绝句可追踪唐人之作,以此见出渔洋不废宋诗又皈依唐诗的倾向。总之,诸如此类的诗学内容可视为研究王士禛诗学思想难得的文献。

2.《居易录》三十四卷。此书是王士禛康熙己巳(1689)官左副都御史至康熙辛巳(1701)官刑部尚书之间,十三年之中所见所闻的记录结晶。王士禛自序云:“在公之暇,结习未忘,有所见闻,时复笔记。岁月既积,得数百条,厘为三十四卷。忆顾况语‘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因取以名其书。”据《渔洋山人自撰年谱》记载,该书成书时间为康熙四十年(1701),此时作者六十八岁。该书刊刻的版本主要有:康熙五十年(1711)刊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内容有删节)等。现今通行本是齐鲁书社2007年版的《王士禛全集》本。《居易录》的内容虽以聚谈实录为主,但不乏诗学见解,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中多论诗之语,标举名俊,自其所长。”如卷二之中王士禛对江湖诗人进行了评点,认为只有姜夔、周弼、邓林三家可观;卷五之中认为杜甫的诗句偷取了何逊的诗句;卷十之中评论了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卷二十一之中评论了盛唐五言诗与六朝诗风的关系,评论了杜甫七言古诗“集大成”的历史地位。此等论诗之语颇有见识。

3.《香祖笔记》十二卷。据王士禛好友宋荦所写的序言可知,此书主要为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所作,而于康熙四十四年刻行。时王士禛或在京官刑部尚书,或刚刚罢官。全书篇幅虽不多,但内容很广泛,宋荦序中的概括大体为是:“或辩驳议论得失,或阐发名物源流,或直书时事,或旁及怪异,率皆精简而不浮。”[21]其中渔洋的诗论、诗评之语也有所体现,并占了全书相当的比重,正如湛之在《香祖笔记·点校说明》所说:“标举佳句名篇,品诗得失,是这部笔记的特色之一。”[22]如卷二中评明代陈子龙的七言律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卷三中论姜夔《白石诗说》中的某些见识高妙,虽未及严沧浪之地步,但也足以发现诗境的奥秘;卷五中评《诗经》里的四言名句颇有兴寄;卷六中认为诗画境界一体,观名画之妙而悟诗家三昧,所谓意在笔墨之外;卷六中认为唐人七言古诗以王维、高适、李颀为正宗,而李白、杜甫为大家,此不失为是独出心裁之识;卷七中曾以越女与勾践论剑、司马相如论赋为喻,论诗家妙谛正在于“只可会意难以言传”之中;卷八中曾举司空图《二十四品》中的“含蓄”品、“纤秾”品为例,形容诗境之妙。并直接运用“诗境”一概念说明问题之关键;卷十中曾论诗歌的雅俗之别。诸如此类的诗论、诗评话语言约而意丰。正因为如此,该书也成为王士禛诗学文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该书有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四库全书》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多种本子。当今流行的本子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明清笔记丛书》本。此书由湛之点校,以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为底本,并用《清代笔记丛刊》本等补正而成。

4.《古夫于亭杂录》六卷。此书是王士禛晚年罢官里居后所撰,由三百四十余条笔记构成,作于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05—1708)之间。该书有五卷本和六卷本两种版本,但内容差别不大。五卷本是王士禛定稿之前的本子,全书写成后随即流传于友朋之间,并有刻板梓行,有海盐俞兆晟所写的序言但无王士禛的自序。六卷本是王士禛删定的本子,前有他的自序。后来又有康熙年间范邃的广陵刊本,亦为六卷。但文渊阁《四库全书》抄录的本子却是五卷本。当今流行的本子是中华书局1988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简称丛刊本)。此书由赵伯陶点校,以六卷本为底本,以五卷本为校本,并参校广陵本而成。

今以丛刊本为据,言说其中所涉及的诗学内容。显然,《古夫于亭杂录》是一部杂记类的笔记,不能视其为诗学著作,但是,三百四十余则笔记中有二十余条的诗学内容却独具慧眼之识,可称作这部笔记精华之所在。如卷一第36条“画钟馗”一则寓诗理于画理之中,指明神似的重要性;卷一第67条“左传赋诗”一则言明《诗经·野有蔓草》不必尽以淫诗来理解;卷二第74条“雅人深致”一则指摘谢安所谓的“雅人深致”不能喻其指;卷二第75条“晋人佳句”一则论嵇康、谢朓、何逊的佳句妙在象外,读者当以神会而悟入;卷三第155条“炼字炼句”一则认为诗歌炼字炼句之法与篇法并重,学者不可不知;卷三第157条“点金成铁”一则反对将古人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的诗句妄加点窜,点金成铁而荒诞;卷四第250条“山水之作”一则认为古来山水之作名篇很多,但莫若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为佳;卷五第255条“诗品舛谬”一则指出钟嵘《诗品》的偏颇之处,如将陶潜列入中品、曹操列入下品是位置颠倒之举;卷五第259条“温庭筠诗”一则认为,温诗《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非佳句,不如其“古戍落黄叶”诗有气格;卷六第314条“勿袭形模”一则指明学古人诗歌不要追求形似,必须寻找文外之独绝处;卷六第325条“七言歌行”一则认为杜甫的七言歌行似《史记》,李白、苏轼的歌行似《庄子》,而黄庭坚的歌行似《维摩诘经》。这些诗论、诗艺之语揭示了“神韵说”的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士禛的诗学观,见识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有“品题诸诗,亦当惬当”的评价,是颇为公允的。

5.《分甘余话》四卷。根据作者的自序,此书是渔洋晚年罢官家居时所撰,写于康熙己丑年(1709),因而较其他笔记为晚出之作。该著四卷,据中华书局1989年版《分甘余话·前言》考证,康熙四十八年(1709)自序刊本是本书的最早刻本,七略书堂刊本和民国间的石印本均由此出。[23]当今流行的本子是中华书局1989年版的《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以下简称丛刊本)。此书由张世林点校,以初刻本为底本校正讹误而成。

今以丛刊本为依据,略叙其中的诗学内容。《分甘余话》是一部记见闻杂感、谈学问艺术、述往事旧情的笔记,由二百七十余条笔记构成,《四库全书总目》评之为“不同摭拾,披沙拣金,尚往往见宝也”。[24]其中品评诗歌创作和阐释诗歌理论是这部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概有四十余条之多。如卷一第27条“施润章诗高妙不减潘阆”一则认为,施润章的咏物诗之妙就在于澄淡之处;卷二第102条“冯班诋img严羽”一则力挺严羽“妙悟”、“兴趣”之说,而指摘冯班不识诗味;卷三第179条“唐诗格韵”一则认为,气、格含义不同,盛唐诗歌之所以超群就在于格韵高妙;卷四第229条“诗评”一则论道:那些色相俱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歌才能称得上是逸品,唯李白、孟浩然的诗歌为代表。由这些诗论的内容可见,他的诗学主张依然没有背离“神韵”说的理论背景,故该书中渔洋对那些作诗追求自然之味而有兴趣的诗人,无论其有无名声,都大力推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