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第2辑·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现代发展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和理论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分为各种不同的等级,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总之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同时,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更为简单和尖锐。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

虽然资产阶级在反抗封建统治时曾经起到过革命的作用,同时也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与他们曾经反对过的人一样,现在他们也走到了历史的反面,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二战”之后西方福利社会的建设导致社会结构上巨大变革,尤其是随着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提出,西方学术界围绕“阶级消亡”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观点对立的两派。赞成“阶级消亡”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社会,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已结束,作为理论的客体也被解构了,所以“阶级”作为分析工具与作为社会历史实体都已结束了。反对“阶级消亡”的左翼学者则认为,虽然在后工业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阶级在经济、政治与家庭领域都没有消亡,仍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阶级不仅作为社会实体继续存在,并且阶级分析在当代社会仍然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这些学者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理论取向的阶级分析方法。

在中国社会学界,目前也存在着一种社会结构研究从分层模式向阶级模式转变的趋势。如沈原在《市场、阶级与社会》一书中强调,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学应当把握社会制度和阶级再形成的宏观眼光,将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2]在今天,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依然具有鲜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