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里蕴育伟大质朴中彰显高尚——读《大化厂大化人》
读惯虚构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被一些善于“绕”和“玄”的作家作品弄得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张燕燕的纪实文学《大化厂大化人》,有一种少有的轻松、顺畅、愉悦和感动。读完这部纪实文学,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正如作者在《补记》中所说:“原来中国制碱是这么一回事,原来大化厂是这样的一个厂,原来大化曾经有这样的一群人……”让人刮目相看,甚至令大连人因为有这样一个厂、这样一群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写作此书,作者历经两年,“在这两年里,我一直与大化厂耳鬓厮磨,一直与大化人窃窃私语”,在经过了一次次悉心而辛劳的采访、一次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感动、一天天辛苦的付出,终于凝结成这三十万言《大化厂大化人》,为这个比共和国历史还长的老厂留下了真实的、历史的记录,为这个拥有上万职工的大化人绘出了精神的风采。作者不是大化人中的“大化人”,而是和大化一起长大的,是在大化的飘着硫酸雨的环境中成长的,是和大化朝夕相伴的,这是她写作此书的优越条件,使她能够写出记忆中的大化、心灵里的大化。恰如该书封面题词:写大化厂、大化人,既是命运所赐,也是责任所在。
作为纪实文学,本书在林林总总、数量繁多的群体中也许并不算什么,也不“抢眼”。通常的纪实文学,往往瞄准重大历史(新闻)事件,英雄传奇人物,伟人、名人的心路历程,或特殊的题材领域、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天灾人祸等,诸如:抗洪抢险、“非典”地震、南方冰冻、聚焦矿难、戒毒经历,以及三峡移民、南水北调、上海世博、承办奥运、青藏铁路、航天梦想、农民工潮、高考移民、反腐倡廉、生态保护等。本书全不属于这些,全不写这些,而是写了一个企业和企业人,这源于上述的特殊的因缘,这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该书的受众群体,它多具有地方化和行业性,而很难走向全国,也就是说,它是我们大连人自己的纪实文学,是化工行业、制碱企业的纪实文学,我们每一个大连人都应该珍视它,并尽可能地阅读它,从而了解我们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不忘先驱者创业的艰辛与伟大,激励来者再创新的辉煌!
阅读此书,我们首先懂得了制碱是怎么回事,了解了大化的制碱业绩以及新旧中国制碱业的发展史。翻开此书,我们首先了解到:大化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基本化学原料和化学肥料的生产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生产的国有化工企业,它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化工技术人才和管理者,并以最优质的产品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多种产品被评为“国优”、“部优”,纯碱产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中国的制碱工业从旧中国民营的永利公司,到新中国的大化集团,从侯氏制碱法,到联合制碱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几代制碱人的艰苦创业,虽历经磨难,但始终不忘振兴民族工业的光荣与梦想,才成就了大化的辉煌:在纯碱、硫酸、无机盐生产和化工机械制造方面创造了全国13个第一。“现在的大化就像一位耄耋老人,虽历经沧桑,却难忘走过的路。”(引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大化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制碱工业的发展记录,甚至还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作者通过厂(前世今生)、事(事件、故事)、人(专家、干部、工人)共同组成了这本纪实文学的完整格局,其纪实性、真实性、历史性、亲近感是该书显著的价值。其语言淳朴、干净、利落,不啰嗦,结构安排恰当合理,不枝不蔓。
在本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对人的记述。从中国制碱工业的巨擎、专家,到大化杰出的领导干部,一直到一线工人,组成了一支可歌可泣的人物群落。他们既平凡,又伟大,既质朴,又高尚。
在人物的记述中,作者追根溯源,从中国化学工业、制碱工业的先驱写起。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之父”、“民族工业先驱”。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归国后的三十年间,它呕心沥血,先后创建了久大盐业公司、天津塘沽碱厂和全国第一家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侯德榜博士合作,研发出含量高达99%的纯碱,并在1926年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畅销海内外。1945年,他在重庆去世,享年只有62岁。追悼会上,蒋介石送“力行致用”牌匾,毛泽东送“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挽联。
侯德榜:中国制碱业的巨擎。这个早年清华学堂的学子,被同学称为“土包子”的他,在清华园里就创造了奇迹。留美预科班考试,10门功课,竟考出了总成绩1000分(满分)的成绩,名列第一,不仅使宣布成绩的美国教员震惊,更震惊了整个清华园。于是,留美8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书中简洁、纯朴地记述了他与妻子分别前的简单对话,一次是洞房花烛夜,侯德榜告诉比他大3岁的新娘,天亮就要离家去福州读书。另一次是留洋读书的分别对话,这两次对话都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纯朴,但两个人的形象、性格却都跃然纸上,以少胜多。学成回国后,侯德榜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参加过开国大典,之后被中央政府派往东北,最后来到大化。其发明、创造硕果累累,其中,他研制的新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957年就当上了化工部副部长。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自始至终的信念是爱祖国,爱人民,其最大的抱负是‘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怀着这个抱负而生而活,不在意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书中所记述的大化专家几乎都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几乎都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学府,之后为报效祖国,来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的环境、最简陋的条件下,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除了专家,大化干部更让我们惊奇。作者记述,几十年来,大化为我国的化学工业输送了近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其中司局级以上和市地级大厂的领导不下百余人,从大连市的两任市长魏富海、李永金,到化工部部长秦仲达,无不令人赞叹。李永金是一位“四化”干部,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分配到大化工作。他从制碱车间的倒班工人做起,“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后来担任过技术员、副科长、副厂长、副经理。1985年,在干部“四化”的考核中,他条件优越,成就突出,被化工部任命为大化公司的总经理。他用“艰苦创业,全力奉献,奋发进取”的大化精神凝聚和激励大化人。在工作上,他身先士卒。在待遇上,他一直坚持不拿干部职务津贴。在住房分配上,他优先考虑工人和技术人员。身为副厂长,住房面积仅有11平方米,身为副总经理、总经理,本来应该分到一套三室住房,但他只换到只有25平方米的两室住房。在创新上,他获得过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在管理上,他的大化被化工部命名为“六好企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所领导的大化成为大化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纯碱生产大家。正是由于有这样突出、惊人的政绩、业绩,李永金由大化总经理晋升为大连市副市长、市长、人大主任。他是大化人的骄傲。这样的干部何止他一人?大化可以说是一个既造就企业,又造就人才的摇篮。
至于大化工人,作者所记述的仅仅是其中的代表,是几万大化人的缩影。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在平凡里蕴育着伟大的精神,在质朴中彰显着高尚的情怀。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汗水、生命都献给了大化,于是才有大化的辉煌历史。
作为大连人,应该了解大化,感知大化人,理解大化精神,不忘这一个个可敬的“大化英雄”,因为大化是我们大连人的大化,也是我们大连人的骄傲。本书的写作,正是要让我们大连人不忘大化厂、不忘大化人,通过他们以激励我们更好地前行。这也许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当然,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本书也有不足:深度的采访、生动的细节、内心的揭示、哲理的思索、精彩的议论、想象的升华显得有些不够,从而使本书朴素的一面有余,飞扬的一面不足。我们期待着作者能够在纪实文学的创作上冲出大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纪实文学《大化厂大化人》研讨会上的发言,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