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文学批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导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了整整一个部分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高度概括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历次党代会从未有过的,是十七大报告中的亮点之一,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表明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面对党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面对文化建设新高潮号角的已经吹响,那么,辽宁怎么办?如何抓住机遇,促使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无疑是摆在辽宁人特别是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和光荣使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我们承担了面向“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专家招标的200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重点项目《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我们深知,要想使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了解辽宁文化的现状、优势、缺失;了解辽宁文化在全国所处的位置;研究辽宁文化的特性及发展战略;总结辽宁文化建设的成就、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制定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策略。这,正是本项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对策,对文化特别是辽宁文化进行一次系统审视。

一 树立文化发展的新理念

李长春同志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中,从八个方面归纳和概括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的文化发展的新理念:“一是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二是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是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事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六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明确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七是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八是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

上述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在文化研究和建设中必须牢牢树立的新理念,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文化发展,观念先行。任何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技术创新的实现,任何一个领域事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往往是观念、思想、体制、机制、制度、规范等因素,其中观念的创新是源头和先导。只有具备了集独创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于一体的新理念,具备了这种优良的思维品质,才能眼界开阔地总揽全局,并能高瞻远瞩地预见未来。

二 明确文化发展的新战略

首先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紧迫性、地位作用以及伟大意义。

(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它和国家经济的“硬实力”同等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因此,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财富的创造史、物质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文化的积累史、精神文明的承传史。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的自觉。文化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也是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诚信素质与世界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任务。而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文化是人们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古往今来,人们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建构三个家园,即自然家园、物质家园、精神家园。而物质越丰富,经济越发达,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依赖就越强烈,精神家园就越显得重要。而精神家园的栖息地和载体就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港湾,如果没有文化这个精神寄托和生命港湾,人的精神、人的灵魂就将到处流浪。

其次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从战略高度树立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行动的坚定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文化“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文化发展战略;明确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战略;贯彻弘扬先进文化,抵御腐朽落后文化,抢救濒危的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

三 研究辽宁文化的新内容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以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论述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分析、数字统计、系统归纳、比较综合等研究方法,完成对辽宁文化发展、繁荣问题的研究,探寻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策略,从而构建辽宁文化的新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要纠正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研究的泛化倾向,似乎什么都是文化,文化成了包罗万象的“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衣、食、住、行都成了文化,不同的职业也变成了文化,诸如教师文化、警察文化等。还有在“地域文化”研究上,更有一些莫须有的描述。文化研究泛化的结果实际上是消解了文化,削弱了文化的价值,不利于真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我们认为,文化再宽泛,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无限地泛化,泛化的结果,只能是消解了文化。

在纠正文化研究泛化的基础上,结合辽宁实际,重新归纳、审视了辽宁文化的主要内涵,我们把辽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分解为10个领域,10个课题,逐一加以研究。

课题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在辽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为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要“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共同的理想,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大的精神支柱,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和丰富内涵;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意义和基本原则;总结了辽宁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如此,我们还研究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辽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探索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

课题二:建设和谐文化、和谐辽宁,培育文明风尚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在和谐文化、和谐辽宁的建设中,如何培育文明风尚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天当我们再走出国门,了解、感知发达国家的时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诸如韩国、日本、徳国、美国等)在物质上、经济上的距离在大大缩小,而在文明程度、文明风尚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文明风尚的培育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那种“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上去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文明、诚信、公德、道德、美德、品德等需要培育,需要提倡,需要宣传,需要激励,需要榜样的力量去引领,需要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本课题就是要探讨培育文明风尚的途径、方法和机制。

具体包括:诚信意识的内涵与建设;社会公德的内容与培育;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规范(如教师有师德、医生有医德等) ;家庭美德的内涵与构建;个人品德的内涵与养成(如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等)。总之,提升我们民族、我们国民的精神境界。

课题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阐释其当代意义,探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方式、途径和方法,包括运用传统教育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诸如编写通俗读物、拍摄影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在电视上开设讲坛、在网络上开设站点、在课堂上教育、在文学艺术中渗透等多种方式,使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在本课题中,我们还要探索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的保护和利用问题,特别是结合辽宁文化资源的实际,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做好辽宁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将辽宁建成文化强省。

课题四:辽宁广播影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研究。广播影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以及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认真总结我省广播影视事业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绩,以广播影视最发达的省、直辖市为参照,科学分析我们的不足,制定、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加大经济投入和硬件建设。广播影视制作要不断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确保我省广播影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课题五:辽宁新闻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新闻出版业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新闻出版业越发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越发显出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新闻出版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重组。如何提高综合实力和行业竞争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辽宁新闻出版业在全国是上乘的,比如新闻界频频获得全国大奖;出版业的辽宁出版集团频频在国际图书竞争中出击,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辽宁新闻出版业自身的缺陷,比如,名报、名刊、名栏以及精品图书的打造就亟待加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辽宁新闻出版业的现状、前景,探索了发展之路和繁荣对策,详细分析了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才结构。强调了新闻如何在真实性、党性、人民性、时代性的前提下,发挥舆论监督的最大效能。报刊、图书业如何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正气和主旋律的前提下,创造品牌效应。

课题六:辽宁文学艺术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文学艺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人们的精神栖息地和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更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健康、积极、乐观同时又具有高超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去引领风尚、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辽宁文学艺术创作的现状、发展走势以及繁荣的途径和条件,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辽宁目前有一支良好的作家、艺术家队伍。像作家中沈阳的王充榈、刘兆林、洪峰,大连的邓刚、孙惠芬、素素,锦州的孙春平;批评家中沈阳的彭定安、王向峰、孟繁华、贺绍俊,大连的王晓峰、张学昕;音乐家、美术家等也有一批。他们中,有的拿过全国性的大奖,有的曾经走红。但是,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大,后续的队伍中出类拔萃者明显减少,各门类艺术的发展不够均衡,特别是我们对本省的作家、艺术家宣传、评论、研究、包装得不够,这也使他们难以走向全国。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特别提出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支持、企业赞助等形式,建立作家、艺术家创作、采风基地;建立作家、艺术家奖励机制;设专项基金扶持新人、新作;造就批评家队伍;统筹兼顾,促使各艺术门类、各地区艺术协调均衡发展。

课题七:辽宁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发展繁荣研究。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所讲的城市文化,主要是指狭义城市文化,它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城市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能够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市民素质;展示城市形象;团结和凝聚力量;产生精神动力;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能够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都市文化对居住在都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时,便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精神。城市形象分为“硬件”、“软件”两部分。“硬件”是指城市的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影剧院、城市雕塑等。“软件”是指一个城市中的人文氛围和文化面貌以及城市精神。在城市文化中的观念层面,城市精神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城市文化的本质体现。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精神,决定了它到底能够走多远,是否能成为有魅力的国际化城市。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因此,进入新世纪,国内一些重要城市似乎是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培育和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如青岛提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上海提出“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广州市提出要培育“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广州人精神。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在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比较中,总结、提炼、升华辽宁各城市的形象特征和城市精神以及各自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辽宁城市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辽宁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

乡村文化主要是指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也包括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要挖掘、抢救、整理和研究辽宁特有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像二人转艺术、满族文化风情、剪纸艺术、皮影艺术等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惠及占人口多数的广大中国农民。因此,乡村文化品位的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承传、弘扬,意义重大而深远。

课题八:辽宁公益性文化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对提高群众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辽宁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省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事业经费缺乏、设施数量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困难和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文化事业的新形势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面临新的课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研究辽宁公益性文化的性质和范围、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研究辽宁公益性文化的现状、发展目标和前景、包括重点建设目标和重点工程;研究对辽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长期扶持的制度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何深化体制改革,增强自身活力等复杂的问题。还要研究作为公益性文化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的国家、政府建设规划布局和功能、效益发挥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要探索辽宁公益性文化发展繁荣的对策。

课题九: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等问题。可见,网络文化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也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网络文化是新崛起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近些年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青少年,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然而,淫秽色情的东西在网上泛滥,五花八门的猎奇信息在网上流传,严重毒害着青少年和社会风气,消磨了他们大好的学习时光,一些家长甚至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孩子”的呼声。在本课题中,我们要研究辽宁网络文化的现状、城乡布局、发展和监控体系及策略;研究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探寻网络文化积极、健康、文明发展的途径;积极倡导网络文明;使网络这一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角色为我所用,为传播先进文化所用,从而趋利避害,成为文明的使者。

课题十: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应用、传播来发展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是信息、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是文化产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价值的增长已不再取决于劳动,而是取决于知识和创意。于是,教育和科技的投资成为最重要的投资,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社会最宏大的产业。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占经济总量的1 /4,成为第一大产业。日本的卡通片、游戏业风靡全球。韩国的动漫业发展迅猛。英国的艺术产业规模已与汽车工业不相上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广阔背景下,研究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振兴之路。不仅阐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内涵、基本特征和发展意义;而且还展开中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我们的问题,寻找振兴的对策,预测发展趋势。目前,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比较落后,产值较低。而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占GDP的5%。在“十一五”规划中,北京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产业之都”,到2008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附加值将超过500亿元,占GDP的9%。而辽宁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必须采取硬措施,“硬”要体现在科学规划上;“硬”要体现在政策扶持上;“硬”要体现在法制保障上;“硬”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上;“硬”要体现在队伍建设上。

而要推动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推动文化体制的大改革大创新。以体制机制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要把政府职能由办文化、管文化转到服务文化、帮助文化上来,以激活文化产业自身的活力。

以上十个课题涵盖了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要方面。可以说,辽宁这十个领域文化的振兴之日,也就是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时。我们力图深入研究辽宁文化的新内容,努力寻找繁荣辽宁文化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振兴辽宁文化的新举措。

四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越来越”、“两个更加”、“一个兴起”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它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使我们达到认识上的深刻性、行动上的自觉性、措施上的得力性。它必将对辽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作用,为辽宁各级、各地的文化领导者提供理论支持、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文化信息、文化资料、文献、文化数据、文化理念以及认识高度。

可以想见,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具有资料价值、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总结辽宁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去,准确把握辽宁文化的现状,科学揭示辽宁文化的发展趋势,探寻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规划战略实施策略,从而构建辽宁文化的创新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繁荣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升以及文化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还有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它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要花费较多的调研资金。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广大读者、研究者、决策者提供有关辽宁文化的过去、现状、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资料、数据、信息,对辽宁文化的优势、特征、内涵、范围、缺失、发展定位给以科学阐释,从而为文化事业的领导者、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智慧资源。

《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王卫平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5〕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

〔6〕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