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宦官在明代边略中的角色——女真宦官个案
明朝宦官建制,肇始于太祖朱元璋开国。吴元年(1367)已开始对内使有诸多委任,洪武建元后逐渐完善扩展,到洪武末年已形成二十四衙门的宦官机构。明太祖开国伊始,对宦官的防备颇严,《明史》称其“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1]。洪武中期以后,随着宦官机构及责权的扩展,宦官数量不断膨胀的趋势已开始显露。例如洪武十五年(1382)十月,一次“增设内使三百六十人”,[2]紧接着十一月,再“增设内使七十六人”。[3]
宦官来源的地域范围、民族成分也日益广泛,其中安南、高丽等国是当时向明朝进贡阉宦的主要外籍地区。洪武十六年(1383),“安南陈炜遣其通奉大夫黎与义等上表进阉竖二十五人,赐以文绮钞锭”[4]。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于高丽市马一万匹并索阉人二百人”[5]。一次性向高丽国索取阉人二百。
除一些外籍宦官,明代宦官还具有民族成分多元化的特点,包括女真、蒙古、回、苗等少数民族。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主因是靖难起兵篡夺其侄朱允炆(建文帝)帝位时,得到宫内阉宦提供情报,以及藩府旧珰从龙有功。《明史》载:“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6]燕王朱棣一举攻下当时的都城南京,得益于建文宫廷内臣状告城内虚实情况,以及狗儿王彦等藩府旧阉在起兵中累立战功襄助其成事,因而登极后对内臣多加重用。
在这些从征有功的燕府旧珰中,来自女真的宦官更著功绩。最为人熟知的即狗儿王彦,乃燕府宦官中最为勇敢者,也是文献中最常被提及者,尹守衡《明史窃》记载:“文皇时当靖难初,内官将兵者数人。有狗儿最敢战先登;王安即不花都,女直人,孟骥即添儿,西番人,郑和即三保,李谦即保儿,并云南人;云祥即猛哥,田嘉禾即哈喇帖木,并胡人;皆从起兵有功,入国后皆授太监。”[7]这些阵前效力最著功勋者几乎都是非汉族的宦官,女真人除王彦,亦有王安。他们在明代不同时期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本章中笔者侧重考察刘通、刘顺兄弟在明代国家政权稳固、边疆安全中的作用,以及钱能作为皇权的代表被派往云南边陲的特殊意义,通过对个案的考察,探讨少数民族宦官的政治功能,以及作为王权代表来到地方所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