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
乃马真皇后
乃马真皇后(?—1246),蒙古国窝阔台汗第六后,名脱列哥那,乃马真氏。窝阔台汗十三年辛丑(1241)十一月,窝阔台卒,始临朝称制。丙午(1246)始立长子贵由为大汗,仍摄政。未几卒,在位五年,至元三年追谥昭慈皇后(《元史》卷二《太宗本纪》)。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撰《元史·太宗本纪》卷二;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六等。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六收乃马真后文《神仙洞圣旨碑》(乙巳作)、《北极观懿旨碑》二篇。
《神仙洞圣旨碑》(乙巳)为乃马真皇后称制四年正月作,辑录自中州古籍出版社《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汇编》第四十八册。《北极观懿旨碑》(乙巳)为乃马真皇后称制四年五月初作,辑录自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元代白话碑集录》。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托雷次子,母唆鲁禾帖尼,为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宪宗元年(1251),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三年,先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后又受命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六年,建开平府,经营宫室。七年,宪宗攻南宋,受命带总东路军。九年,宪宗病死于合州军前,遂在鄂州与南宋议和,北返燕京。次年三月,在开平举行忽里台(蒙语意为“大会”),即大汗位,称皇帝,建年号中统(1260)。五年八月又改年号为至元。至元九年建都大都(今北京),十三年灭南宋。三十一年正月病死,年八十岁,在位三十五年。蒙语尊号薛禅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撰《元史》;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朱学勤主编《忽必烈》;(美)莫里斯·罗沙比著、赵清治译《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周良霄著《忽必烈》;巴图巴干著、吉木斯、哈日赤译《忽必烈汗思想研究》;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杨·道尔吉《忽必烈大帝》;李治安《忽必烈传》;李鹏贵《忽必烈》;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等。
清代御制《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皆录其七律《陟玩春山纪兴》一首,诗云:“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雨霑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收其诏令三百八十六篇,辑自《元史》、《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朝典故编年考》、《永乐大典》等书。
达实帖木儿
达实帖木儿(或作塔失帖木尔),乃脱欢之子,蒙古兀鲁兀惕氏,(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载其官居刑部侍郎。
其生平事迹见(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48页);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311页)等。
达实帖木儿,善为诗,著有《岐山八景》。(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第401页)录其《岐山八景》中的《凤鸣朝阳》和《五丈秋风》两首。
《凤鸣朝阳》诗云:“闻道周朝瑞鸟来,扶桑光射海云开。孤桐漫有鸱鸮集,月落空山起宿霾。”
《五丈秋风》诗云:“八阵图荒认旧痕,当年蜀将驻三军。出师不遂中原志,老树寒烟锁暮云。”“五丈”即五丈原,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北伐,殁于此,达实铁木儿此诗即是凭吊诸葛武侯所作。
不花帖木儿
不花帖木儿,字惪新(一作德新),世居西域北庭(新疆昌吉)的蒙古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载:“不花帖木儿,国族居延王孙也。以世冑出入贵游间,而无裘马声色之习,所为诗,落笔有奇语。”
生平事迹见(元)杨维桢《西湖竹枝集序》;(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第888页);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十四;高文德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内蒙古地区卷);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16页);王叔磐等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等。
不花帖木儿有文采,善为诗。其诗风格清新隽永,语言自然生动。(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宫词》、《西湖竹枝词》两首;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存其诗《绝句》、《西湖竹枝词》两首,《宫词》诗云:“玉楼珠箔晚天凉,秋色依稀满建章。金井梧桐霜叶尽,自随流水出宫墙。”陈衍所辑其诗《绝句》当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所载《宫词》。《西湖竹枝词》诗云:“湖上春归人未归,桃红柳绿黄莺飞。桃花落时多结子,杨花落处只沾衣。”
(元)杨维桢《西湖竹枝集》中评论其:“所为诗,落笔有奇语。如云云。亦《宫词》之体也。”
弥里杲带
弥里杲带,又称灭里吉歹,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长子。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九十二九十三收其《周至重阳万寿宫圣旨碑》一篇。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所收其《周至重阳万寿宫圣旨碑》一文作于海迷失后称制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庚戌),辑于《元代白话碑集录》。
伯颜
伯颜(1236—1295),蒙古八邻(巴林)部人。其曾祖述律哥图事太祖成吉思汗有功,被封为八邻部左千户。祖阿剌,袭父职,兼断事官,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父晓古台世其官,从宗王旭烈兀居西域。伯颜长于西域。至元初,世祖见其貌伟,留用宫中。……至元四年,改中书右丞。七年,迁同知枢密院事。十年春,持节奉玉册立燕王真金为皇太子,十一年拜中书左丞相,大举伐宋,与史天泽拜中书左丞相,行省荆湖。后诏改淮西行省为行枢密院。庚子,伯颜薨,年五十九。卒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谥忠武。
生平事迹见(元)姚燧《太平乐府》卷四和《乐府群珠》卷一;(明)宋濂《元史·伯颜传》卷一百二十七;(明)宋濂《元史·帝纪》卷三十九;(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谈薮篇》;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四;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上册;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萧作荣《元末权臣秦王伯颜其人》;李松茂主编《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张家林主编《二十五史精编·元史明史》;唐码编著《中国通史》;张月中、王纲主编《全元曲》;叶新民著《辽夏金元史征》元朝卷;白·特木尔巴根《伯颜丞相和他的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云峰《伯颜及其诗歌散曲创作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4期)等。
伯颜有文才,能诗能曲,(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存诗《克李家市新城》、《奉使收江南》、《军回过梅岭冈留题》、《鞭》四首。其《克李家市新城》诗云:“小戏轻提百万兵,大元丞相镇南征。舟行汉水波涛息,马践吴郊草木平。千里阵云时复暗,万山萤火夜深明。皇天有意亡残宋,五日连珠破两城。”《奉使收江南》诗云:“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军回过梅岭冈留题》诗云:“马首经从庾岭归,王师到处悉平夷。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鞭》诗云:“一节高兮一节低,几回鞭月中归。虽然三尺无锋刃,百万雄师属指挥。”(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并指出《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等载此诗为“无名氏”所作。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上册录其散曲 [中吕·喜春来]云:“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录其《奉使收江南》、《鞭》两首。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四,录其《过梅岭冈留题》诗云:“马首经从庾岭回,王师到处悉平夷。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陈衍所辑撰《过梅岭冈留题》一诗当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之《军回过梅岭冈留题》。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谈薮篇》云:“伯颜丞相与张九(即张弘范)元帅,席上各作一《喜春来》词。……帅才相量,各言其志。”(明)宋濂《元史》评价其曰:“伯颜深略善断,……大德八年,特赠宣忠佐命开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谥‘忠武’。至正四年,加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进封淮王,余如故。子买的,检枢密院事;囊加歹,枢密副使。”(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中评论:“诗文乃其余事。”汲郡王恽《玉堂嘉话》云:“初宋未下时,江南谣云,江南若破,百雁来过。当时莫喻其意,及宋亡,盖知指丞相伯颜也。”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四录其诗《过梅岭冈留题》一首,并于诗后引(明)朗瑛《七修类稿》评曰:“伯颜下江南,过金陵梅岭冈诗云云。所以著名,亦有是善。”
元裕宗真金
元裕宗真金(1242—1286),元世祖忽必烈第二子,少从姚枢、宝默习儒学,中统三年(1262),封燕王,守中书令。四年,兼判枢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立为皇太子。十六年,参决朝政。凡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政事,先启禀皇太子,然后奏闻皇帝。明于听断,优礼才学之士。后因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言事者请禅位于太子,且被离间,为世祖所疑,忧惧而死。年四十三,成宗即位,追谥曰“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撰《元史·裕宗传》卷一百一十五;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三百七十三等。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三百七十三收元裕宗《论丞相史天泽》、《论赞善王恂》、《论札剌忽及伯颜等》、《论札剌忽等》、《否定请织绫更绫合论》、《否定香殿凿石为池论》、《论宋道》、《王恂卒论左右》、《论和礼霍孙》、《论何玮和徐琰》、《论宫臣》、《论左右》、《怒斥江西行省献岁课羡余》、《论刘思敬遣俘为民》、《论鸟蒙宣抚司》、《论刘因专领典教事》、《论阿八赤学汉文》、《论右丞卢世荣》共十八篇,辑自《元史》。
郝天挺
郝天挺(1247—1313),字继先,号新斋,朵鲁别族,世居安肃州(今甘肃敦煌县东北)。幼为国兵所掠,长通译语,善骑射。太祖遣使宋,往返再四,以辩称。自曾祖而上,居安肃州,父和上拔都鲁,太宗、宪宗之世多著武功,为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于太宗三年(1231)授行军万户,十二年(1240)进拜宣德、西京、太原、延安五路万户,定宗三年(1248)诏还,治太原,宪宗二年(1252)卒。
诗人英爽刚直,有志略,曾受业于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门下。后以功臣子为世祖召见,令执文字备宿卫东宫。寻升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参知政事,陕西汉中道廉访使,入为吏部尚书、中书右臣。为官刚直不阿,与宰相论事,有不合者,辄面斥之。后出为江西、河南二省右臣,召拜御史中臣。相继为成宗、武宗、仁宗所信任。诗人关心社会时政,民生疾苦,曾向仁宗上疏陈七事,曰“惜名爵、抑浮费、止括田、久任使、论好事、奖农务本、励学养士”。诏中书省执行。寻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元史·郝天挺本传》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第4065页);(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乾隆)《大清一统志》;柯劭忞《新元史·郝和尚拔都本传》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六;降大任、魏绍源、狄宝心编《元遗山金元史述类编》(第93页);张根成主编《吕梁名人传略》(第28页);(民国)龙云、卢汉编修,江燕、王珏点校《新纂云南通志》(第10页);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第77页);王庆生著《金代文学家年谱》(第902页);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等。
郝天挺著有《云南实录》五卷。(明)宋濂《元史》、(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中存其七律《麻姑山》(又作《题麻姑坛》) 两首,收录于元代诗文集《皇元风雅》、《国朝文类》以及(明)宋公传所编《元诗体要》(卷十)、(明)孙原理《元音》(卷二);五律《寄李道复平章》,收录于清人张豫章奉敕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其成名之作是《唐诗鼓吹集注》(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八总集类著录《唐诗鼓吹集注》,其文曰:“《唐诗鼓吹》(十卷),通行本。不著编辑者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
(清)陆贻典曾对该著的归属问题提出质疑。其在常熟重刊《唐诗鼓吹集注》时写了一篇题词,援据《金史·隐逸传》指称郝天挺乃元好问之师,而非其门人,并列举出隐逸传所载郝天挺年未老而早衰,厌恶科举,不复充赋,以及未曾出任中书左丞等为佐证,故而在重刊本注者名氏、职衔上加了一个“金”字。事实上,早在明代文人陈霆就曾在《两山墨谈》中予以辨明,他指出,为《唐诗鼓吹集》作注的郝天挺非《金史·隐逸传》之郝天挺。(清)王士祯又进一步加以考证,“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考《元史·郝经传》云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祖天挺,字晋卿,元裕之尝从之学。……其一字继先,出于朵鲁别族,父和上拔都鲁,元太宗世,多著武功。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受业于遗山元好问,累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追封冀国公,谥‘文定’,为皇庆名臣。尝修《云南实录》五卷,又注唐人《鼓吹集》十卷。……近常熟刻《鼓吹集》,乃以为隐逸传之晋卿而致疑于赵文敏之序称尚书左丞,又于尚书左丞上妄加金字,误甚”。
《唐诗鼓吹集注》于至大元年(1308)首次刊行后,历明清两个朝代,又屡有重刊本、评注本、大全本等各种版本次第问世,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就版本而论,至大元年浙江儒司刻本属于初刻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其后又有元京兆日新堂刻本,“十三行,二十字”,元冲和书堂刻等,均属元刻本,列为国家善本书。明代刻本亦颇多,列为善本的就有国家图书馆藏《注唐诗鼓吹》十卷;(金)元好问辑《高明选增便蒙唐诗鼓吹大全》书林刘氏本诚堂刻本;中国书店收正德刻本;明经厂刻本,等等。清代刻本中流传较广的有顺治刻本《唐诗鼓吹注释》、康熙自怡居刻本《东岩草堂评定唐诗鼓吹》以及《(钱牧斋何义门)评注唐诗鼓吹》等。康熙自怡居刻本为十册,卷首署文曰:“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明廖文炳解,清朱三锡评校。严修录,赵执信、纪昀批校并跋。”卷首钤有“严修私印”、“香馆藏书”、“大梁顾氏”等藏书印章。《唐诗鼓吹集注》早在明代就已流布海外,据清人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记载,彼国朝鲜藏有活字本《唐诗鼓吹集注》(十卷)系明代时所印行。乾隆朝修《四库全书》,又将其收录在集部,以广其传。
郝天挺所作汉诗,今只流传《麻姑山》、《寄李道复平章》两首,收入(清)顾嗣立编《元诗选》;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等书。《麻姑山》诗曰:“路入云关寂不哗,琼田瑶草带烟霞。贮经洞古无遗检,养药炉存失旧砂。青鸟空传金母信,彩鸾应到玉皇家。岩扉不掩春常在,开徧碧桃千树花。”《寄李道复平章》诗曰:“圣主尊贤辅,明时仗老臣。策勋分二陕,锡土列三秦。边缴风尘息,乾坤雨露均。遥知黄阁下,得句更清新。”
(元)赵孟頫《〈唐诗鼓吹集〉序》(天津图书馆藏明嘉靖戊戌广勤堂刊本)云:“公以经济之才坐庙堂,以韦布之学研文学,出其博洽之余探奥发微,人为之传,句为之释。或意在言外,或事出异书,公悉取而附见之,使诵其诗者知其人,识其物者达其意,览其辞者见其指归,然知唐人之精神情性始无所隐遁焉。”
《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唐诗鼓吹集注》曰:“天挺之注,虽颇简略,而但释出典,尚不涉于穿凿,亦不似明廖文炳等所解横生枝节,庸而至于妄也。”
勖实带
勖实带(1256—1311),字及之,晚易名士希,号西斋,为蒙古克烈氏(或作怯烈氏、客烈氏等),元世祖忽必烈朝著名儒士,祖父惜里吉思,父兀部,世为炮手军千户,自太宗窝阔台以来,破金伐宋,屡立战功。初居河南闻喜之西薛庄,后迁居鸣皋镇,故又称鸣皋人。
勖实带曾从伯颜南下伐宋,诸将渡江,争夺金帛妇女,唯勖实带独取阁书数百卷,并将所俘人士,尽皆遣归。时闻名里居,人皆服其贤。迁武德将军,进炮手军总管。兵戈偃息之后,回原籍建伊川书院,教育人才。延祐间,有集贤学土陈影奏闻,仁宗教赐“伊川书院”之名,并令集贤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其名。晚年,尤好性理之学,与陈天祥、姚燧、卢挚等为挚友,交游唱和,一时闻名遐迩。公卿交荐,将起用为翰林,不期因疾卒,终年五十五岁。其子慕颜帖木儿“贤而有文,藏书万余卷,无不究览”。
生平事迹见(元)程钜夫《程雪楼集》之《故炮手军总管克烈君碑铭》;柯劭忞《新元史》卷八八、卷一六九;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8页);黄泽主编《中国各民族英杰》第二卷(第32页);高文德《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第503页)等。
勖实带好学工诗,读书常手不释卷。有诗五百余篇,曰《伊东拙稿》,藏于其家。《故炮手军总管克烈君碑铭》载:“君虽生贵族,长戍卫而廉敏好学,有诗五百余篇,曰《伊东拙稿》,藏于家。”惜未见传世。
月鲁
月鲁,蒙古人。大德三年(1299)以奉直大夫迁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元史》;(清)魏源《魏源全集元史新编》;(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第74页);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高文德主编《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元史》;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等。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收月鲁五律《老人岩》一首,诗云:“何年混元境,曾见绣衣游。刻石俯丹井,题名瞰碧流。我来寻古迹,鱼跃上扁舟。还是宿缘否,真仙微点头。”
《永乐大典》卷二三四四录其诗《题东斗山》、《题北斗山》、《老人岩》三首。《题东斗山》诗曰:“东壁图书近斗旁,扪参历井看扶桑。飞吟直上三千尺,始信仙家日月长。”《题北斗山》诗曰:“北极星辰下九关,苍苍化作粤南山。玄枢天上司喉舌,分得余光在两间。”
八礼台
八礼台,蒙古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中录其七律《题梅花道人〈墨菜图〉》一首。
生平事迹见(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王叔磐、孙玉溱著《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第320页)等。
《题梅花道人〈墨菜图〉》诗云:“时人尽说非甘美,咬得菜根能几人。莫笑书生清苦意,比来食淡更精神。”此乃题画之作。“梅花道人”为元朝著名画家吴镇之号。吴镇工画,素好淡食,著有《梅花道人遗墨》二卷。“墨莱”,指菘菜。八礼台素与吴镇交往甚密,对其为人、品德非常钦佩,故诗中高度赞颂了他的清苦生活和朴实作风。此诗文字平易,道理深刻,它不单是对吴镇的赞美,而且也反映出诗人本身的性格,爱好及其追慕之德行。
燕不花
燕不花,字孟初,张掖人,生活于元武宗至天顺帝年间。(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及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引杨维桢《西湖竹枝集》评语“张掖人,出贵胄而贫,贫而有操,不妄请干于人。读书为文,最善持论。”其先人捏古剌在元宪宗时,即归服元朝,后从征有功。其父教化,初为速古儿赤,后继袭父职,为左阿速卫千户。燕不花初事仁宗,待英宗立,为进酒宝儿赤。天历元年,迎文宗于河南,命为温都赤、兵部郎中,累官至兵部尚书。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撰《元史》;(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清)钟赓起《甘州府志校注》;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十四;柯劭忞撰《新元史》;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第177页);张永钟《河西历史人物诗话》(第82页);刘德仁等编《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古代》(第3页);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16页)等。
燕不花有文采,善为诗。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曾赋《西湖竹枝词》,一时从而和者数百家,燕不花即是其中之一。(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录其《西湖竹枝词》一首,诗云:“湖头春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十四(第601页)录其诗《前题》一首,诗与(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所录《西湖竹枝词》诗名各异,但内容相同。
萨都剌赠诗云:“落拓江湖懒折腰,笑傲王侯但长揖。”(《萨天锡诗集》后集《走笔赠燕孟初》)
童童
童童,一作童仝、通通。据(清)屠寄《蒙兀儿史记·阿术传》及柯劭忞《新元史·卜怜吉歹传》,童童乃河南王阿术之孙,河南王卜怜吉歹之子,蒙古速别兀歹兀良孩氏。其祖、父武功显赫。童童弃武从文,元仁宗时,官居中奉大大、集贤院侍讲学士,后被贬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据《元史·泰定帝纪》,泰定四年(1327)八月授御史弹劾,改浙江行省平章政事。据《嘉兴府志》,其曾做过嘉兴府判。文宗至顺二年(1313)以其“荒泆宴安,才非辅佐”被劾免官。另有一童童,维扬(今江苏扬州)人,生活于元中后期,为女艺人时小童之女,《青楼集》载其“兼杂剧”,其间来松江,后归扬州。姓名见于《青楼小名录》卷五。
其生平事迹见(元)曹伯启《汉泉漫稿》卷九;(明)宋濂《元史·文宗本纪》;(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清)屠寄撰《蒙兀儿史记·阿术传》;柯劭忞撰《新元史·卜怜吉歹传》卷一百二十二;隋树森《全元散曲》下;张月中、王纲主编《全元曲》;王叔磐等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李修生《元曲大辞典》等。
童童生活放荡,有文采,善诗文曲画。(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第390页)录其《奉旨祀桐柏山》、《题王子晋》、《荥阳古槐》三首。
《奉旨祀桐柏山》诗云:“桐柏山高插半天,峰峦平处有神仙。御香南下三千里,淮水东流几万年。玄鹤夜深和月舞,苍龙春暖抱珠眠。只今天子如尧舜,辟榖先生学种田。”
《题王子晋》诗云:“屣弃万乘追浮丘,仙成鹤驾缑山头。碧桃千树锁金戺,玉笙嘹亮天风秋。回眸下笑蜉蝣辈,蜗角争战污浊世。何当高气凌云霄,愿随环珮联云骑。”
《荥阳古槐》诗云:“龙蟠夭矫兴雷雨,虎踞离奇隐鬼神。隆准千年成蚁梦,空余古树老荥滨。”
童童善曲,每以不及见董解元为恨。今存其所著散曲两套,其一是[越调·斗鹌鹑·开筵],包括七支曲子;其二是[双调·新水令·念远],包括十一支曲子,表现了诗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张月中、王纲主编《全元曲》收录其[越调·斗鹌鹑·开筵]与[双调·新水令·念远]两首。(元)曹伯启《汉泉漫稿》卷九载有《题童童平章画梅卷》诗有记载。今存散曲两套,包括十七支曲,收入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全元曲》载其散曲:[越调·斗鹌鹑·开筵]包括:[紫花儿]、[小桃红]、[天净沙]、[调笑令]四曲。[双调·新水令·念远](包括开头曲)、[驻马听]、[乔牌儿]、[落梅风]、[雁儿落]、[得胜令]、[甜水令]、[折桂令]、[锦上花]、[清江引]、[离亭宴歇指煞]等十一支曲。
(元)曹伯启《汉泉漫稿》(《丛书集成续编》第一百零八册,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卷九《题童童平章画梅卷》载:“(童童)长于度曲,每以不及见董解元为恨。”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按摊不花
按摊不花,蒙古人。皇庆、延祐年间(1311—1320),任平江州判,重教化,崇斯文,与修《成州志》。
生平事迹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一三有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一百五十二。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一百五十二收其《上公亭记》、《忠孝祠记》两篇。
孛罗
孛罗,为蒙古军万户,元仁宗时在朝居官。文宗时,官御史大夫。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右丞,升平章政事。至元四年(1338)领太常礼仪院使,后辞官。隋树森《全元散曲》作者小传载其《新元史·拖雷传》云其乃剌忽不花子孛罗。大德六年以诬告济南王。谪于四川八剌军中自效,七年,以破贼有功,征诣京师。十年,封镇宁王,赐金印,延祐四年,追封冀王。
据《元史》和元人文集记载,有元一代名孛罗者甚多,可以结合其散曲作品中所反映的曾做御史官之内容来考证。官御史大夫者查《元史》等书目发现有两人。一为元世祖时曾官御史大夫之孛罗。此人在世祖朝先后任御史大夫、大司农、御史中丞兼大司农卿、宣徽院使、枢密副使等职,仕途顺达。一为元文宗时官御史大夫之孛罗。文宗图帖睦尔登基即位后,在即位诏中曾表示“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并遣使迎接其兄和世回朝。文宗天历二年和世得讯南还,并在和林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当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县北)时,名义上已经逊位的图帖睦尔前往迎接,伺机毒死明宗,并于八月复即位于上都。该孛罗曾为文宗兄和林常侍官,并在其即位称明宗时被封为御史大夫。但明宗被毒死“暴卒”后,该孛罗很快就被迫辞去了御史大夫之职,不久又遭受杀身之祸。(明)宋濂《元史·文宗本纪》载:“故丞相铁木迭儿子将作使锁住与其弟观音奴,姊夫太医使野里牙,坐怨望、造符录、祭北斗、咒诅,事觉,诏中书鞫之。事连前刑部尚书乌马儿、前御史大夫孛罗,俱伏诛。”
孛罗生平事迹在(明)宋濂《元史·文宗本纪》;隋树森《全元散曲》;张哲永主编《中国历代宰相大词典》(第1021页);云峰著《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第179页);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32页);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元史》等均有记述。
孛罗善作曲,隋树森《全元散曲》孛罗御史一节录其[南吕·一枝花·辞官]套数一组,包括五支曲,收入(明)无名氏编《盛世新声》已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明)郭勋编《雍熙乐府》卷九(嘉靖四十五年春山刻本)以及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等书中。
孛罗散曲语言通俗明白、爽朗流畅、诙谐欢快。其散曲在艺术特色方面,首先,善于用鲜明的形象表现主题、抒发感情。如用“闹穰穰蚁阵蜂衙”、“尽燕雀喧檐聒耳”、“任豺狼当道磨牙”等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描写官场的黑暗;用“扑冬冬社鼓频挝”、“他们都拍手歌丰稔”描写农村社日和庆丰收的场面;用“伴辘轳村翁说一会挺膊子话,闲时节笑咱,醉时节睡咱”描写村居的乐趣等,都成功地运用富有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不满和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其[贺新郎]一曲中用溪水鸥鸭、小桥蒹葭、芦花瑞雪、红树晚霞、落日牛羊等几个色彩飞动的特写镜头,勾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乡村图景,同“闹穰穰蚁阵蜂衙”、“尽燕雀喧檐聒耳”的官场情景相比较,更衬托出乡村风景之情致。
诗人有时也用一些通俗明白的事典,如“麒麟画”、“陶令菊”、“邵平瓜”等,使作品平添了几分典雅之气,表现了与元初散曲质朴的区别和向元后期文人化倾向转变的轨迹。其创作风格豪放雄浑,写景大笔勾勒,抒情痛快淋漓,格律谨严妥帖。散曲虽然来源于民间,但它一旦定型之后,就具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孛罗散曲完全合乎格律,如《辞官》套数,字句符合平仄对仗,用韵长达四十多韵,一以“麻”韵贯穿到底,读来流畅活泼,丝毫没有格律滞碍之感,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汉文修养和纯熟的散曲创作技巧(详参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第179—182页)。
塔不
塔不,字彦辉(一作“翚”),蒙古人,居河南。(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载其元英宗至治间举进士,官至湖南安乡县达鲁花赤,终西台御史。
其生平事迹见(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第381页);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17页);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148页)等。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录其《南禅寺》、《灵宝观》、《安流晓渡二首》、《兰浦渔舟》共五首。《南禅寺》诗云:“宝刹传清梵,云霞作绮罗。山空云气合,树古雨声多。好鸟啼青嶂,飞花点绿莎。丹崖如可约,吾亦访盤阿。”《灵宝观》诗云:“敲鞭吟入楚云堆,道士出迎将鹤来。门径雨深苍藓合,洞房春暖碧桃开。蒲团分座临丹灶,松酿凝香压酒杯。相与笑谈忘世虑,更从何处觅蓬莱。”《安流晓渡二首》其一诗云:“依依云覆楚天低,千里行人渡此溪。浮舫缠离芳草岸,征鞍复上绿杨堤。川连湘水迷兰浦,路接桃园入故蹊。可叹共舟同济客,明朝几处候晨鸡。”其二诗云:“江头初日起啼鸦,远近行人下浅沙。船浅碧流如坐镜,客依银汉若乘槎。微茫云路三千里,隐约烟村八九家。漫道济川舟楫利,轩辕功业至今夸。”《兰浦渔舟》诗云:“兰浦香涛接澧湘,渔舟数叶泛沧浪。绿蓑篛笠生涯足,明月芦花兴味长。江草无情侵梦寐,烟波有分定行藏。令人还忆陶朱子,独钓西风几夕阳。”
燮理溥化
燮理溥化,一作燮理普代,字元溥,蒙古斡剌纳儿氏。顺德王哈剌哈孙族孙,约生活在元成宗至顺帝年间。泰定四年(1327)进士,任舒城县达鲁花赤,历抚州路乐安县达鲁花赤,后至元四年(1338)除南台御史(明万历三年《庐州府志》卷八)。燮理溥化自幼勤奋好学,曾尊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师,学习经史诗文,泰定初举湖广乡试,四年(1327)中进士第,授舒城(今安徽舒城)首理学政。在任期间非常注重文教,天历二年(1329)在舒城东原北宋杰出画家李伯时故居龙眠山庄旧基上,建立了一座龙眠书院,讲习经史,提倡文教。
生平事迹见明万历三年《庐州府志》卷八;清康熙二十三年《乐安县志》卷八;《道园学古录》卷八《舒城县学明伦堂记》;《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五《抚州路乐安县重修儒学记》;《道园学古录》卷四十《题斡罗氏世谱》;《揭文安公全集》卷九《送燮元溥序》;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七百零一等。
燮理溥化非常尊重揭傒斯。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名著于时,曾总修辽、金、宋三史,有《揭文安公全集》传世,燮理溥化曾参与编校此书。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七百零一收其文《乐安县志序》,辑录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乐安县志》卷八。《重修南岳书院记》,辑录于民国十三年衡山康和声铅印周镗续修明弘治元年刻本《衡山县志》卷五,清嘉庆二十五年《湖南通志》卷五十。
阿荣
阿荣(?—1333),字存初,蒙古怯烈氏人,大约生活在元武宗至文宗期间。其曾祖孛鲁欢,元宪宗时拜中书右丞相。祖父也先不花,裕宗封为燕王。父按摊,初事成宗,袭长宿卫,至大二年,拜行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阿荣幼事武宗,由宿卫起家,历官湖南道宣慰副使,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吏部尚书。泰定初,出为湖南宣慰使,后改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后因病辞官。文宗天历初,复起用为吏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二年拜中书参知政事,知经筵事;后晋奎章阁大学士、荣录大夫等职。时文宗图帖睦尔非常眷遇,阿荣也尽心效力,知无不言。后来,他看到元廷日渐腐败,王室互相倾轧,朝臣你争我夺,各地灾荒连年,文宗虽兴文治,但也不会久长,对此,他心中常郁郁不乐,但又无能为力,遂在避世思想的指导下,谒告南归武昌。顺帝元统元年卒,终年约四十岁。
阿荣生平事迹见(明)宋濂撰《元史》;(清)魏源《魏源全集·元史新编本纪·列传》第八册,卷一中卷二十七;(清)汪辉祖撰《元史本证》;柯劭忞《新元史》;高文德主编《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10页);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高文德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等。
阿荣对易理之学亦有深刻的研究,能推断事情的成败利害及人的祸福贵贱。时人多奇之。可惜的是,他的诗文著作今无留存。
阿荣闲居,以文翰自娱,博究前代战乱得失,见其心会者,则扼腕曰:“忠臣孝子国家之宝……”日与韦布之士游,所至山水佳处,鸣琴赋诗,日夕忘迟。对于其才智,时人多有称赞。著名学士虞集说:“存初,国家世臣,妙于文学,以盛年登朝,在上左右,斯文属望。”阿荣虽是宿卫出身,但博学多识,曾广泛研究历代战乱得失,并为元廷的腐败深为叹息。因此,其南归武昌以后,即寄情于翰墨之间,以此消度年华。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入“具有杰作”的散曲作家之列,并评论:“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
密兰沙
密兰沙,生平事迹不详。(明)叶子奇《草木子》称其为至顺辛未间人,曾官福建廉访使,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作有《求仙诗》一首。
生平事迹见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四十二(第898页)录《求仙诗》,诗云:“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水在天。”
阿鲁威
阿鲁威,一作阿鲁灰、阿鲁翚,字叔重,号东泉,人或以鲁东泉称之,元蒙古人。约生活于元英宗、泰定帝前后。元英宗至治间官南剑(今福建南平)太守,泰定帝泰定年间任经筵官、翰林侍读学士、参知政事。元末寓居江南。其他经历知之甚略。不过从其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似乎他宦途并不顺达,具有厌恶功名利禄,向往诗酒隐居的思想倾向。阿鲁威禀赋优异,勤奋好学,精通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他不仅擅长词曲,而且对中国的历史典籍有着丰富的知识。所以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如洪希文、张雨、虞集以及朱德润等人都尊称他为“鲁东泉学士”、“学士东泉鲁公”,也有人称他为“元室文献之老”等,可见时人对他的敬重。阿鲁威一生中主要过的是一种居士的生活,出任做官的时间很短(详参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第174—178页)。
生平事迹见(元)虞集《道园学古录》;(明)宋濂等撰《元史·本纪》卷三十;(明)徐一夔《始丰稿》卷十二;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上;云峰著《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等。
其汉文修养深厚,曾翻译《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能诗,与大诗人虞集等人有唱和。尤工散曲,今存十九支曲,散见于《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所收最多。
阿鲁威散曲,内容多为鄙薄高官厚禄、向往隐居生活;抒发时光易逝、怀才不遇之感慨;赞扬古代英雄贤士等方面的作品。其风格豪放悲凉。另有根据屈原《九歌》为素材而成的[双调·蟾宫曲]九首,语言典雅秀丽,风格浪漫神奇,受到时人赞赏。阿鲁威一生隐居与否没有明确的记载,其晚年寓居江南时脱离了政界。但他之前之后并未静以处之,由于他对官场的不满,时时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如其[双调·蟾宫曲·遣怀]:“任乾坤浩荡沙鸥。沽酒寻鱼,赤壁矶头。铁笛横吹,穿云裂石,草木炎州。信甲子题诗五柳,算庚寅合赋三秋。渺渺予愁,自古佳人,不遇灵修。”[双调·蟾宫曲·东君]曲云:“望朝暾将出东方。便抚马安驱,揽辔高翔。交鼓吹竽,鸣篪絙瑟,会舞霓裳。布瑶席兮聊斟桂浆,听锵锵兮丹凤鸣阳。直上空桑,持矢操弧,仰射天狼。”
阿鲁威一生中创作了不少诗词散曲,惜多散佚,现存散曲十九首,包括《蟾宫曲》十六首、《湘妃怨》二首、《寿阳曲》一首。[双调·蟾宫曲]《旅况》云:“烂羊头谁羡慕封侯!斗酒篇诗也自风流。过隙光阴,尘埃野马,不障闲鸥。离汗漫飘蓬九有,向壶山小隐三秋。归赋登楼,白发萧萧,老我南州。”[双调·蟾宫曲]《遣怀》云:“任乾坤浩荡沙鸥。沽酒寻鱼,赤壁矶头。铁笛横吹,穿云裂石,草木炎州。信甲子题诗五柳,算庚寅合赋三秋。渺渺予愁,自古佳人,不遇灵修。”[双调·蟾宫曲]《怀友》云:“动高吟楚客秋风,故国山河,水落江空。断送离愁,江南烟雨,沓沓孤鸿。依旧向邯郸道中,问局胥今有谁封?何日论文,渭北春天,日暮江东。”[双调·蟾宫曲]《怀古》云:“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双调·寿阳曲]云:“千年调,一旦空,惟有纸钱灰晚风吹送。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
(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散曲“如鹤唳清霄”, 并将其列入元散曲七十大家之列。
同同
同同(1302—1358),字同初,玉速帖木儿之子。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蒙古人,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癸酉科状元及第。(明)宋濂等撰《元史·选举制一》载同同为元统元年右榜进士第一。登第后授集贤修撰,寻迁翰林待制。后出为江西廉访司经历。至正十八年(1358),农民军陈友谅部攻陷郡城,被杀。
生平事迹在(明)宋濂等撰《元史·选举制一》;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十四;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32页);邓洪波、龚抗云编著《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新华社河南分社编《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第88页);高文德编著、蔡志纯等撰稿《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王鸿鹏编著《中国历代文状元·文状元名录》中均有记述。
同同是迁居中原的蒙古人,对汉文化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对古曲诗词兴趣更为浓厚。元末著名诗人杨维桢说:“同初诗多台阁体,天不假年,故其诗文鲜行于时。”仅存诗《宫词》(《和西湖竹枝词》)一首,收入(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诗云:“西子湖头花满烟,谩(又作‘共’)郎日日醉湖边。青楼十丈钩帘坐,萧鼓声中看画船。”
察罕帖木儿
察罕帖木儿(?—1362),字廷瑞,颍州沈丘(今属河南)人。至正十二年(1352)授中顺大夫。官至中书平章政事等。二十二年,遇刺身亡。赠推诚定远宣忠亮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谥献武。及葬,改赠宣忠兴运弘仁效节功臣,追封颍川王,改谥忠襄,食邑沈丘县,所在立祠,岁时致祭。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撰《元史》卷一四一有传;(清)乾隆十一年《沈丘县志》卷九;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八百零四等。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八百零四收其《祭颜子文》一文,辑于一九七七年台湾鼎文书局刊印《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百五十四。
囊加歹
囊加歹,字逢源,蒙古人,居济阳(今属山东)。元统元年(1333)进士,仕至同知制诰兼国史编修(明万历三十七年《济阳县志》卷七)。
生平事迹见(明万历三十七年)《济阳县志》卷七;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六百四十六等。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六百四十六收其文《善士郭英助文庙礼器记》一篇,辑于(乾隆三十年)《济阳县志》卷十,民国二十三年《续济阳县志》卷十六。
图帖睦尔
图帖睦尔(1304—1332),孛儿只斤氏,元文宗,蒙古语称札牙笃皇帝。武宗海山次子。英宗时出居海南,泰定帝时召还,封怀王,居建康,后迁江陵(今湖北)。至和元年七月,泰定帝殁,九月,图帖睦尔接帝位于大都,改元天历。期间在燕铁木儿及其所属钦察集团和一部分武宗旧部的支持下,击败王禅、倒剌沙等,取上都;接着又调兵平定了四川、云南的反对集团。初武宗长子和世瑓在仁宗时被迫出走,图帖睦尔在即位诏中曾表示:“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天历二年(1329),和世瑓得讯南还,在和林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当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县北)时,名义上已逊位的图帖睦尔与燕铁木儿前往迎接,伺机毒死明宗。于是,图帖睦尔复于八月即位于上都。
图帖睦尔的生平事迹在(明)宋濂撰《元史》;(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初集上卷首;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一;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考》(第78页);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第102页);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14页);冯志文辑《西域历史编年·公元十至十四世纪宋辽金元时期》(第51页);鲜于煌选注《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选》;王叔磐、孙玉溱著《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152页)等中均有记述。
其在位期间,大权旁落于燕铁木儿,他日与文士交往于翰墨间,在文治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注重文化建设,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封赠先儒,招用著名文人学士,研讨诗文典籍等。诗人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擅长诗书画,今流传有四首诗,收录于(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清)顾奎光编《元诗选》七卷本(诗选六卷、补遗一卷)和《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诗歌集中。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初集上卷首,收其七律二首《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七绝《登金山》;《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诗云:“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望九华》诗云:“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见,画师犹自欠工夫。”《登金山》诗云:“巍然块石树枝松,尽日游观有客从。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东连舟楫西津渡,南望楼台北固中。我欲倚栏吹铁笛,恐惊潭底久潜龙。”《青梅诗》诗云:“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金杏弄金桃。溟南地僻无佳果,问着青梅价也高。”王叔磐、孙玉溱著《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及《元代少数民族诗选》录其《望九华》一首,其诗作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受到评家称赞。(清)顾奎光、陶翰、陶玉禾评此诗曰:“真情本色,不雕饰而饶诗意,赋早行者,无以逾之,结语尤见帝王气象。”可谓精当评语。
月鲁不花
月鲁不花(?—1354),字彦明,号芝轩,蒙古逊都思氏人。幼随其父脱帖穆耳戍越(今江浙)。从名儒韩性学,为文下笔立就,灿然成章。就试江浙乡闱,居右榜第一。顺帝元统元年(1333)登进士第,时龙仁夫为主文,先一夕梦月中有花,及榜发,魁右榜者为月鲁不花,果与梦合。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该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延儒士为师,以教后进。后历任广东廉访司经历、集贤待制、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大都路达鲁花赤、翰林侍讲学士、山南道廉访使等职。为官颇有政绩,关心民生疾苦,曾议罢造海船三百艘耗疲民力之事,民遮道拥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在保定达鲁花赤任上,由于能为民办事,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浮海北上,途中遇倭贼甚众,与子、侄、家人、同舟人八十余,力战不敌,不屈遇害,赠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国柱,谥忠肃。诗见蒲庵禅师《来复澹游集》中若干篇。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元史·月鲁不花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第322—325页);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156页);谢启晃等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等。
月鲁不花善诗,著有《芝轩集》,惜未传世。今只流传十一首诗作,见(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三集》(清康熙间长洲顾氏秀野草堂刻本),其中九首又录自元末定水寺住持来复见心禅师编辑之《澹游集》(国内存有瞿氏铁琴铜剑楼钞本,日本有覆刻本)。
(清)顾嗣立所据本应编成于至正二十五年之后,顾氏所据之《澹游集》是在铁琴铜剑楼钞本与日本刻本之外的第三个版本。从编成时间排序,这三种《澹游集》先后为日本刻本、铁琴铜剑楼刻本、(清)顾嗣立所据本。诗人与当时文坛名流及释界高僧多有唱和,如刘仁本、高明、余阙、见心禅师诸人。高明有《寄月彦明省郎二首》曰:“西山烟霭连朝好,南省官曹暇日多。词客锦笺题水调,佳人翠袖拂云和。”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三集》从《芝轩集》中辑录其诗《次韵答见心上人》、《谢见心上人并序》、《余来四明见心禅师以诗见招既至山中使人应接不暇见心相与数日抵掌谈笑情好益洽故再倡秋风之句为他日双峰佳话云》、《泛鸣鹤湖次见心上人韵》、《游天重山》、《夜宿大慈山次金左丞韵》、《游育王山》、《余尝遣仆奉商学士山水图一幅为见心禅师寿又尝与师同宿大慈山和金左丞壁间所题诗韵而师有白河影落千峰晓碧海寒生万壑秋之句故末章及之》、《简见心上人》、《题高节书院》十首,并于作者小传中云其“诗见蒲庵禅师《来复澹游集》中若干篇”。
《次韵答见心上人二首》其一诗云:“每见诗文湖海上,前年相识北来初。客边邂逅情何密,方外交游跡似疏。师喜已通三藏法,我惭未读五车书。秋风欲赴云泉约,一榻清风万虑除。”《次韵答见心上人二首》其二诗云:“玉立双峰古寺深,团团桂树结清阴。编蒲尽孝追尊宿,制锦成文重士林。常日谈经山鬼听,有时持缽洞龙吟。远公曾许渊明醉,又寄诗来动客心。”
《游天重山》诗云:“山盘九陇翠岧峣,太白星高手可招。路入松关云气合,天连宝阁雨花飘。承恩赐额开名刹,奉敕文碑荷圣朝。晨鼓暮钟思补报,行看四海甲兵消。”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19页)及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160页)录月鲁不花《游天童山》诗,其中“童”当为“重”字之讹。
察伋
察伋(1305—?),一作察级,字士安,塔塔耳蒙古氏,自号“海东樵者”,家有“昌节斋”,莱州掖县(今属山东)人。其曾祖合纳为武略将军。祖父月禄普化,父帖木儿,均为元臣。察伋于惠宗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后入国史院授职编修。曾任国史编修官,南台监察御史及江西、浙东廉访检事。能诗能画,与顾瑛、来重禅师等多有唱和。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收录其诗《题钱舜举秋江待渡图》、《送别曲》、《赵子昂天马图》、《题张溪云竹图》三首。
《题张溪云竹图》诗云:“太湖山石玉瓒岏,偃蹇长松百尺寒。明月满天环珮响,夜深风雨听飞鸾。”
《题钱舜举秋江待渡图》诗云:“大江微茫天未晓,散绮余霞出云表。乱山滴翠露华寒,隔树人家茅屋小。行人欲发待渡舟,垂纶独钓矶上头。感时抚卷寄遗意,芦花枫叶潇潇秋。”
《赵子昂天马图》诗云:“曲江洗刷云满身,雄姿逸态何超群。眼中但觉肉胜骨,幹也何让曹将军。嗟哉今人画唐马,艺精亦出曹韩下。玉堂学士重名誉,一纸千金不当价。山窗拥雪观画图,据鞍便欲擒於菟。天厩真龙有时有,杜老歌行绝代无。”
《送别曲》诗云:“曈昽出扶桑,照见大黑洋。直升中天上,万国蒙清光。三山楼阁蓬莱东,丹霞翠壁金芙蓉。鸿蒙凝结古元气,我欲往游从赤松。郯郎朝玉京,船发南风生。海头挝鼓人起舞,椎羊酾酒祈神明。远寄平安书,十日到直沽。阿翁发半白,莫醉黄公垆。”
察伋与元末著名诗人王逢等人交往甚密,王逢曾作《简察士安御史》诗,赞颂其才学及德行。
僧家奴(讷)
僧家奴,字元卿,号崞山野人。蒙古术里歹氏。曾祖杰烈从成吉思汗攻略江山,此后三世皆镇山西。僧家奴早年为元武宗宿卫,至正初任广东宣慰使都元帅、江浙行省参政,历福建宪使。政事之余经史不离于手,吟咏不辍。
著有《崞山诗集》,由虞集作序(《道园类稿》卷十九),但未见传本。陈衍辑撰《元诗纪事》中存其诗《次聊》、《三聊》两首。至正九年(1349)八月,僧家奴与申屠駉、奥鲁赤、赫德尔等在乌石山联句赋诗,并将所作《道山亭联句》刊于摩岩。
道山亭联句有:(子迪)“追陪偶上道山亭,叠嶂层峦绕郭青”;(元卿)“万井人家铺地锦,九衢楼阁画帏屏”;(本初)“波摇海月添诗兴,座引天风吹酒醒”;(文卿)“久立危栏须北望,无边秋色杳冥冥”。这是元诗史上仅见的以蒙古人为主的联句活动,堪称一时之盛,也是元代蒙古、色目双语作家达到全盛时期的标志。
笃列图
笃列图(1311—1347),字敬夫,又字彦诚,蒙古捏古台氏。燕山人。是元文宗时代的一位蒙古族书画家兼诗人。祖父为信州永丰县达鲁花赤,即家于永丰县进贤坊。笃列图甫弱冠,中文宗至顺元年(1330)右榜进士第一,授集贤修撰,累迁江南行台监察史,按治湖广江浙,升福建廉访司,以诬劾去职。后官内御史。病殁,年三十七。(元)王逢《故内御史捏古台氏笃公挽词》中载,笃列图在参加廷式时,文宗读其卷,叹曰:“蒙古人文学如此,祖宗治教所及也。”故拔为第一。
其人短小凝重,眉目秀朗,官居巷处,言行一致,颇为士人称颂。及第时,因才华出众,中丞马祖常(伯庸)以妹妻之。时人赞之为:“琼林宴壮元,银屏会佳婿。”笃列图因其父汉名为揭南新,故以揭为姓。其子即名揭毅夫,官至江西行省郎中。笃列图工诗文,善书画,尤以大字见长。
生平事迹见(元)王逢《故内御史捏古台氏笃公挽词》;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六百四十八;赵相璧《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王叔磐、孙玉溱著《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元代少数民族诗选》;厦门园林博览园编《中国历代状元名录》等。
王叔磐、孙玉溱等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154页)录其《题董太初〈长江伟观图〉》一首,诗云:“往岁曾登北固楼,遥看天际白云浮。江分吴楚波涛阔,山涌金焦树木稠。落日放船过赤壁,清秋骑鹤上扬州。于今高卧蓬窗底,展卷令人忆旧游。”《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并札卷》诗云:“韩文称颂伯夷贤,黄素真书庆历年。月照明珠还合浦,春风长共义庄田。”《夜过梦月山房》诗中有佳句“御史邻居偶和麻,攀罗弄月乐忘归”。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六百四十八,收笃列图文《瑞盐记》一篇,作于至顺四年七月。
元人《伟观集》(连平范氏双鱼室,民国四年[1915]刻本)和(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等收其诗二首。《题董太初〈长江伟观图〉》乃题画诗,格调高雅,立足深远。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其“善大字”。此外,他还绘有《海鹘图》,傅若金曾为之题诗。
凝香儿
凝香儿,本为官妓,元顺帝(1333—1368)时人,番僧珈璘真献房中密术,广选美女入宫,供元顺帝淫乐,不论官宦平民,只要家有年轻女子的即行入册。凝香儿擅长鼓瑟,谙熟音律,舞姿优美,因为才艺出众被选入宫中,入宫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提为才人。凝香儿与淑妃龙瑞娇、程一宁、戈小娥、丽嫔张阿玄、支祁氏、才人英英,最受元顺帝宠爱,宫中称为“七贵”。凝香儿的身体柔软有弹性。跳舞时,凝香儿腾空跃起,鞋帽也随之飞向空中,待凝香儿空翻一周后,起身的刹那恰好穿戴好鞋帽,分毫无误,百试不差。某夕,顺帝在天香亭宴饮,唤凝香儿侍酒歌舞。凝香儿着花冠锦鞋,舞姿若鸾鸟瑞鹤,引人浮想联翩。顺帝乐得心花怒放,一时高兴起来,拥凝香儿入怀,揽其腰,抚其脸,曰:“人言古有霓裳羽衣舞,如今卿之舞当可称为‘翻冠飞履之舞’”。
(明)冯梦龙《情史》文载:“宫人凝香儿者,本官妓也。以才艺选入宫,遂充才人。善鼓瑟,晓音律,能为翻冠飞履之舞。舞间冠履皆翻覆飞空,寻如故,少顷复飞,一舞中屦飞履复,虽百试不差。帝尝中秋夜泛舟禁池,香儿着琐里缘蒙之衫。琐里,夷名,产撒哈剌蒙耳,如毡毧,但轻薄耳,宜其秋时着之。有红绿二色。至元间进贡。帝又命工,以金笼之,妆出鸾凤之形,制为十大衫,香儿得一焉。又服玉荷花蕊之裳,于阗国鸟至河生花蕊草,采其蕊,织之为锦。香儿以小艇荡漾波中,舞婆娑之队,歌弄月之曲,其词云:‘蒙衫兮蕊裳,瑶环兮琼珰。泛予舟兮芳渚,击予楫兮徜徉。明皎皎兮水如镜,弄蟾光兮捉娥影。露团团兮气清,风飕飕兮力劲。月一轮兮高且圆,华新发兮鲜复妍。愿万古兮每如此,予同乐兮终年。’”
生平事迹见(明)冯梦龙《情史》;(清)王翙绘画《百美新咏图传·历朝名女诗文图记》;(清)周寿昌编《宫闺文选》;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三十五;张庆芝著《中国历代女名人录》(第230页);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第1330页)等。
《元诗纪事》卷三十五存诗《采菱曲》、《采莲曲》、《弄月曲》、《天香亭歌》四首。《采菱曲》诗云:“伽南楫兮文梓舟,泛波光兮远夷犹。波摇兮舟不定,扬余袂兮金风竞。棹歌起兮纤手挥,青角脱兮水潆洄。归去来兮乐更谁?”《采莲曲》诗云:“放渔舟兮湖之滨,剪荷柄兮折荷英。鸳鸯飞兮翡翠惊,张莲叶以为盖兮。缉藕丝以为衿,云光淡兮微烟生。对芳华兮乐难极,返予棹兮山月明。”《弄月曲》诗云:“蒙衫兮蕊裳,瑶环兮琼珰。泛予舟兮芳渚,击余楫兮徜徉。明皎皎兮水如镜,弄蟾光兮捉娥影。露团团兮气清,风飕飕兮力劲。月一轮兮高且圆,华彩发兮鲜复妍。愿万古兮每如此,予同乐兮终年。”《天香亭歌》诗云:“天风吹兮桂子香,来阊阖兮下广寒。尘不扬兮玉宇净,万籁泯兮金阶凉。玄浆兮进酒,兔霜兮为侑。舞乱兮歌狂,君饮兮一斗。鸡鸣沈兮夜未央,乐有余兮过霓裳。吾君吾王兮寿万岁,得与秋香月色兮酬酹乎樽觞。”
朵儿直班
朵儿直班(1315—1355),又作朵尔直班、多济巴勒,字惟中,元臣木华黎七世孙,蒙古扎剌亦儿氏。父别理哥帖木尔,祖硕德,曾祖乃燕,高祖速浑察,五世祖孛鲁。距木华黎止六世,为元后期名臣,擅长诗词书画。
吴廷燮据(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载:“七年朵儿直班为中书右丞,后迁辽阳平章《黄溍集·鲁国公碑》,于朵儿直班进石丞兼御史中丞,改江南行台御使,拜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以太常礼院使召,迁中正院使。今为宗政院使。至正十年黄文献集改元至正之明年。翰林学工朵儿直班上亲御翰墨,作‘庆寿’两大字,以赐。后七年,臣朵儿直班由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人为中政使。”(详参吴廷燮《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东北从刊》1930年第6期)
生平事迹在(明)宋濂《元史·本传》卷一百三九;(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清)屠寄《蒙兀儿史记》: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六百一十一;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中均有记述。
《元史》称朵尔儿直班立朝,以扶持名教为己任,留心《经》术,喜为五言诗,字画尤精。著书四卷,帝赐名曰《治原通训》,藏宣文阁。(元)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朵尔直班,蒙古人,官中政院使日,尝奉敕书邓文肃公神道碑。”(清)屠寄《蒙兀儿史记》亦说:“初为五言诗,尤善书翰。”其诗今不传。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千六百一十一收其文《题郑氏义门家范后》一篇,辑于清刻本《麟溪集》巳卷。
也先忽都
也先忽都,原名均,字公秉,是中书左丞相太平之子,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帝赐太平蒙古姓氏,遂改今名。少好学,有俊才,累迁殿中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翰林侍读学士、兼袭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后又任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詹事等职。也先忽都因其父未从太子密谋内禅,遂屡劾罢官,贬谪撤思嘉之地。后又劾其故违上命,令杖死。终年四十四岁。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等撰《元史·本传》;柯劭忞撰《新元史》;李学勤编《二十六史》;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45页)等。
也先忽都,自幼熟读经史,又喜赋诗,(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又称《补元史艺文志》)称其著有《诗集》十卷,今未见传世。
妥欢帖睦儿
妥欢帖睦儿(1320—1369),孛儿只斤氏,庙号惠宗,明太祖加号顺帝,蒙古语乌哈笃皇帝。元末皇帝,在位三十五年,期间天灾人祸,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一步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368年朱元璋攻陷大都,率后妃、太子、亲王及残余部队,退出大都,北走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元朝从此灭亡。次年(1369)四月死于应昌(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其在位时间较长,汉文素养较高,喜舞文弄墨,写诗作赋。
生平事迹见(明)宋濂《元史》;(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陈衍辑撰《元诗纪事》;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考》;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等。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初集》上卷首录其御制诗《赠吴王》一首。《赠吴王》即是顺帝在开平为答复明太祖朱元璋的招降使者所作,诗云:“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周回。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丁宁频嘱咐,春风先到凤皇台。”
(明)徐祯卿《翦胜野闻》根据明人沈节甫《纪录汇编》卷一百三十所载,惠宗北走开平后曾作有一首诗,以答明太祖:“元君既遁,复留兵开平,犹有觊觎之志。”太祖遣使驰书,明示祸福,便做《答明主》,诗曰:“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皇台。”其中与(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初集》所载《赠吴王》颈联、尾联中“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丁宁频嘱咐,春风先到凤皇台。”诗句略有不同,有待进一步考证。
《元诗纪事》录诗《答明主》、《御制诗》、《句》。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37页中载妥欢帖睦儿《御制诗》一首,诗云:“父疾精虔祷上天,愿将已算益亲年。孝心感格天心动,恍惚神将帝命传。母渴思瓜正岁寒,那堪山路雪漫漫。双瓜忽产空岩里,归奉慈亲痼疾安。”并指出此诗作于至正年间。
妥欢帖睦儿能诗善画,精于书法,陶宗仪《书史会要》评其书画时说,他“改奎章为宣文,崇儒重道,尊礼旧臣,万几之余,留心翰墨,所书大字,严正结密,非浅学者可到。奎画传世,人知宝焉”。
聂镛
聂镛,字茂先,一作茂宣,自号太拙生,蒙古人,通经术,善诗歌。杨维桢在《西湖竹枝集》里载其曰:“蒙古氏,幼警悟,从南州儒先生问学,通经术,善歌诗,尤工小乐章。其音节慕萨天锡(萨都剌),常与郯韶(九成)等唱和。”大约生活于元中后期,顺帝朝前后,与当时著名文士郯韶、顾瑛、杨维桢等均有酬唱。
其自撰诗后曾署“蓟丘聂茂宣”,张宪也在《赠答蓟丘聂茂宣》中称他为“蓟门学士燕南豪”, 据此萧启庆说他:“可见其原为家居燕京之蒙古人。”聂镛现存诗篇多为与顾瑛、张经的酬唱之作,并且与当时不少名士有唱和,特别是参与了著名的“玉山草堂雅集”和“良常草堂雅集”,体现了元中后期蒙古族文人学士与汉族文人学士的密切交往情况。
生平事迹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陈衍辑撰《元诗纪事》;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第88页);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等。
聂镛诗歌创作丰富,惜多散佚,留传较少。(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收录其诗《送张吴县之官嘉定分题赋得天平山》、《碧梧翠竹堂》、《虞君胜伯求先世遗书将锓梓诸作诗以美之》、《可诗斋》、《律诗二首寄怀玉山》、《和西湖竹枝词》、《宫词》八首。其诗风格意气纵横,铺陈排比,清幽婉丽,刻画细腻。《送张吴县之官嘉定分题赋得天平山》:“兹山镇吴会,秀色削金碧。拔地起万仞,去天不盈尺。剑矛辉日洁,笑落承露滴。龙门启石扇,天池湛玉液。曾横松下琴,屡驻云间舄。于今望山处,苍苍暮烟隔。”《碧梧翠竹堂题诗》:“青山高不极,中有仙人宅。仙人筑堂向溪路,鸟啼花落迷行迹。翠竹罗堂前,碧梧置堂侧。窗户坠疏影,帘帷卷秋色。仙人红颜鹤发垂,脱巾坐受凉风吹。天青露叶净如洗,月出照见新题诗。仙人援琴鼓月下,枝头栖鸟弦上语。空阶无地着清商,一夜琅玕响飞雨。”《虞君胜伯求先世遗书将锓诸作诗以美之》:“宋室中兴业,雄才数雍公。一军能却敌,诸将耻论功。科斗遗文在,麒麟画像空。贤孙劳购觅,镌刻示无穷。”《可诗斋》:“久知顾况好清吟,结得茅斋深复深。千古再赓周大雅,五言能继汉遗音。竹声绕屋风如水,梅萼吹香雪满襟。何日扁舟载春酒,为君题句一登临。”《律诗二首寄怀玉山》诗云:“美人昔别动经年,几见娄江夕月圆。怪底清尘成此隔,每怀诗句向谁传。桃溪日暝垂纶坐,草阁秋深听雨眠。安得百壶春酿绿,寻君还上木兰船。”
聂镛工于宫词、竹枝词,并学习萨都剌的创作风格,长于抒情,委婉细腻。《和西湖竹枝词》诗云:“郎马青骢新凿蹄,临行更赠锦障泥。劝郎莫系苏堤柳,好踏新沙宰相堤。”《宫词》诗云:“九重天上日初和,翡翠帘垂午漏过。闻到南闽新入贡,雕笼进上白鹦哥。”
(元)杨维桢《西湖竹枝集》中称聂镛:“其音节慕萨天锡。”(清)张其淦于《元八百遗民诗咏》评其:“茂宣(聂镛)自幼通经术,诗歌意气皆纵横。集中尤工小乐章,天锡音节同铿锵。乃识太拙生巧手,玉山铁崖尽心倾。”
达不花
达不花,蒙古人。元恩宗至正年间(1341—1368)官居大司农。
生平事迹见(明)叶子奇《草木子》;陈衍辑撰《元诗纪事》上卷二十;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255页);陈书龙主编《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评注》;鲜于煌选注《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选》等。
达不花善作宫词,惜今多散佚。(明)叶子奇《草木子》称其著有宫词数十首,并详细评述曰:“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创业艰难,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盖欲使后世子孙知勤俭之节。”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十收录其《宫词》一首。诗云:“墨河万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却望阑干护青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帖木儿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载其,元惠宗至正间(1341—1368),官居福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帖木儿素好诗文,常于公务之暇出游山川名胜之地,并吟诗作赋以自娱。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收录其《游鼓山大顶峰》诗一首。诗云:“肩舆直上白云梯,古刹林深路欲迷。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
巴匝拉瓦尔密
巴匝拉瓦尔密,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后裔。元顺帝时封为梁王,镇守云南,以鄯阐(昆明市)为王都。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春,四川起义军首领明玉珍率红巾军攻云南,鄯阐被攻破,梁王出奔威楚(今云南楚雄)。后赖大理总管段功出兵打败明玉珍之红巾军,梁王才转危为安。四年后,梁王听信谗言杀害段功。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征伐,梁王兵败自杀。
其汉文诗歌现仅存一首《奔威楚道中》,诗云:“野无青草有黄尘,道侧仍多战死人。触目伤心无限事,鸡山还似旧时春。”
爱猷识理达腊
爱猷识理达腊(1334—1378),孛儿只斤氏,元顺帝长子,兼中书令,枢密使,至正二十七年(1367)顺帝命其统领天下兵马,二十八年元王朝覆亡,次年随顺帝北走开平驻应昌府。明洪武三年(1370),他继位北元,十一年殁于漠南。自幼居于大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至正九年(1349)七月,“诏命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习人文书,以李好文为喻德,归旸为赞美,张冲为文学”。同年冬,将宣文阁辟为端本堂,作皇太子隶学之所。
生平事迹见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第4页)《顺帝太子》;白·特木尔巴根著《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考》(第81页);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351页)有载。
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二录其《新月》一首,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明)叶子奇《草木子》录此诗后评价曰:“真储君之诗也。”
伯颜九成
伯颜九成,字不详,蒙古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载其曾官湖南行台监察御史。
其生平事迹见(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48页);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等。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癸之丁)载其《柳先生祠》、《君山》二首。《柳先生祠》诗云:“柳侯昔罹逐,领海万死中。诗文既不泯,宁恶禄位崇。倒指数百载,庙食何冲融。天意化南纪,卓然变蛮风。祠下冉溪绿,罗池荔子红。著论播遐迩,声与韩争雄。盗名欺世者,黔驴惭自衷。九原如可作,终焉允依躬。文华发三叹,群学开朦胧。”《君山》诗云:“鄂渚天开出画图,君山螺立洞庭湖。登楼西望江分楚,倚栏东临水入吴。浩浩海潮游赤壁,悠悠云气隐苍梧。人生扰扰成何事,却羡沙边钓艇孤。”
阿盖
阿盖,蒙古人,生卒年未详,元后期云南行省梁王巴匝拉瓦尔密之女,大理总管、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段功之妻。段功后为梁王左右诬陷并杀害,阿盖作《愁愤诗》以悼之,后殉情死。
柯劭忞《新元史·列女传·阿盖公主传》载其为:“大理段功之妻。功初袭为蒙化知府。明玉珍自蜀分兵攻云南,梁王及行省官皆走。功独进兵败之。梁王深德功,以公主妻之,授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功自是不肯归。或谮之梁王曰:‘段平章心厄测,盍早图之。’梁王密召公主谓曰:‘功志不灭我不已,今付汝孔雀胆,乘便可毒之。’主潸然,私与功曰:‘我父忌阿奴,愿与阿奴西归。’因出毒示之,功不听。明日邀功东寺演梵,阴令番将格杀之。公主闻变,大哭欲自尽。王防卫甚密。因悲愤作诗云云。……竟死。”
阿盖生于塞外,身为公主,出入贵门,又为国人(蒙古人)。段功本系大理人氏,立有战功。率部一举击退了对云南梁王构成威胁的明玉珍的红巾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梁王深德功,慨然以女相许。”阿盖与段功彼此敬重,倾心相爱。美满欢乐的生活激发了诗人的诗情。
生平事迹见(明)杨慎《滇载记》;(明)顾应祥《南诏事略》;(明)谢肇浙《滇略》;(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六》;柯劭忞撰《新元史·列女传·阿盖传》;仉凤峨选析《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第192页);田崇光编著《情爱婚姻典故辞典》(第2页);梅朝荣著《正说历代非常女性精华本》(第236页);杨镜编著《大理古今诗人要事录》(第625页);张建雄、周锦国选注《历代白族作家丛书》综合卷(第40页);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51页);王叔磐、孙玉溱著《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第202页);戚宜君著《中国女性传奇故事》中卷(第356页)等。
今存其诗《金指环歌》、《愁愤诗》两首。《金指环歌》诗云:“将星挺生扶宝阙,宝阙金枝接玉叶。灵辉彻南北东西,皎皎中天光映月。玉文金印大如斗,犹唐贵主结配偶。父玉永寿同碧鸡,豪杰长作擎天手。”此诗写于段功击败明玉珍起义军之后。诗中主要赞颂了段功英勇出战,荣立战功,受到嘉奖及其忠贞不渝的精神,并表示出自己对段功爱情的真诚及其高兴的心情。对段功的盛赞,对夫君的爱慕,溢于言表。段功后来蒙受不白之冤屈死。身为段功之妻,阿盖心如刀绞,悲愤欲绝,乃作《愁愤诗》以悼之,殉情而死。
《愁愤诗》诗云:“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欲随明月到苍山,我一生踏里彩。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芦花颜色改。肉屏独坐细思量,西山铁立风潇洒。”
达溥化
达溥化,字仲渊(或作仲囦),号鳌海,元末茏城蒙古人。达溥化身处元明之际,在元末东南诗坛享有盛誉。萧启庆考证“仲囦”即“仲渊”,“囦”即“渊”之古字,元蒙古人常以其蒙文名首字或次字连缀字号而成汉文名字,因此达溥化亦称“溥仲渊”或“溥鳌海”。(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词曲类所著录之元诗人“傅仲渊”,应是“溥仲渊”之误。杨镰亦认为其出身于茏城,又为国人进士,因此“达溥化”应是华化的蒙古人。
生平事迹见(元)王逢《寄溥鳌海掾郎兼简宗灯二上人》;(元)赖良编《大雅集》;(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补遗》等。
著有诗集《鳌海诗人集》和词集《笙鹤清音》(已佚),具体词作已不可考,只有虞集为《笙鹤清音》所作序言存于《道园类稿》中。
今传世本《鳌海诗人集》乃明末清初秀水藏书家曹溶所藏钞本,(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时曾利用该钞本丰富了其对元代蒙古色目作家的文献辑录及研究,现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鳌海诗人集》亦是同一来源。据文献记载,元代蒙古诗人曾经把诗篇结集的虽有泰不华《顾北集》、勖实带《伊东拙稿》、僧家奴《崞山诗集》、月鲁不花《芝轩集》等等,但都未能流传至今,因此《鳌海诗人集》成为研究元代蒙古族作家汉化程度及其作品风格无可替代的别集。
《笙鹤清音》已散佚,(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著录《笙鹤清音》入词曲类。词自宋代始或被称为近体乐府,以有别于乐府诗。虞集序中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词的发展历程,所列苏轼、辛弃疾、秦观、晁补之、贺铸、晏几道皆为北宋或南宋著名词人,故其所称达溥化“新乐府数十篇”当称其词作,而非其诗。《笙鹤清音》无疑应为溥仲渊之词集。萧启庆以为《笙鹤清音》应为诗集,(清)钱大昕误入词曲类,此说似可商榷。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未刊稿本所录达溥化《鳌海诗人集》,乃明末清初秀水藏书家曹溶所收藏。萧启庆将日本静嘉堂所藏《鳌海诗人集》和这两个稿本作了比较,发现二者大体相似,应出自同一渊源,并合计各集所收诗歌,共十六首。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元诗选·补遗》时曾与顾氏稿本作了对校,二本所录《鳌海诗人集》收诗无异,亦收诗十六首,但未收静嘉堂本所录《题赵子昂天马图》。
《鳌海诗人集》现存诗作均为七律。《元诗选·补遗》所录《鳌海诗人集》十六首七律中,其中三首又见于元李孝光《五峰集》。兹据《鳌海诗人集》(《元诗选·补遗》本) 其《次萨天锡登石头城韵》诗云:“西州城外石头寺,共说英雄事业凋。王气黄旗千岁尽,水声广乐四时朝。白鼯裘坏逢珠柙,玉燕穿横坠藻翘。重到谢家携妓处,维春寂寞听春潮。”《与萨天锡登凤皇台》诗云:“凤皇高飞横四海,锦袍犹赋凤皇游。天随没鹘低秦树,江学巴蛇入楚流。勋业何如饮名酒,衣冠未省识神州。天涯芳草萋萋绿,王粲归来便倚楼。”《送刘好士归武昌》诗云:“游子结束向何处,城中雪花几尺围。去家万里多梦见,辞亲五年今始归。道士吹箫赤壁下,行人泊舟黄鹤矶。我亦张帆上南斗,卧看明月去如飞。”
《玉山草堂雅集》卷后一收录三诗归于李孝光名下,其中各诗虽有异文,但为同一首诗无疑,其中《送刘好士归武昌》诗题作《送刘好士归武昌》(以下各本所录该诗均为此诗题)。《玉山草堂雅集》乃元末顾瑛编辑于元顺帝至正年间,由于选录的是时人之作,资料来源比较可靠,历来受到诗选家和诗评家的重视。且顾瑛与杨维桢、李孝光、张雨等人交往密切,所编选其诗作较之于他人所录,文献价值更高。宋绪《元诗体要》是成书于明初的元诗选集,持择颇为严谨,《送刘好士归武昌》亦被录于卷十四李孝光名下。(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二集》戊集之《五峰集》收录三诗,但《四库全书》本《五峰集》未收录《送刘好士归武昌》,清人冒广生据逊学斋旧钞本将《五峰集》编入《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时,在补遗中据《元诗选》收录此诗。
《鳌海诗人集》的成书应为后人辑录。根据萧启庆对静嘉堂本和顾嗣立稿本的比较推断,曹溶藏本可能原来没有《大雅集》中的两首,而是顾嗣立后来录入,而静嘉堂本原无《题赵子昂天马图》,亦系后人据书画题跋集增加。《鳌海诗人集》辑入三首李孝光作品,概因二人同与萨都剌、王逢友善,诗文唱和活动又都在江浙一带,且李诗亦是后人辑录,出现误辑原非偶然。因此《鳌海诗人集》所录十六首诗歌中除去三首李孝光作品,其传世诗作至少是十三首(《题赵子昂天马图》存疑)(详参刘倩《元蒙古诗人达溥化生平及其著作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达溥化不仅诗名享誉东南,其词作亦为时人所推重,虞集《道园类稿》卷十九之《〈笙鹤清音〉序》中赞曰:“溥君仲渊,国人进士,适雅量于江海,其在宪府,吟啸高致,常人不足以知之。予得见其新乐府数十篇,清而善怨,丽而不矜。因其地之所遇,感于事而有发,才情之所长,悉以记之。数年前,有萨君天锡,仕于东南,与仲渊雅相好,咏歌之士,盖并称焉。今仲渊之作,方为时所雅重,朝廷制礼作乐,在斯时矣。考之金石,上配雅颂,以来凤凰,感神灵,将有望于仲渊者,笙鹤之喻其始作乎?”
(元)赖良编《大雅集》卷七录其诗《读班叔皮王命论》与《凤凰山望朝日》二首。其《凤凰山望朝日》诗云:“沧海全吴当百二,坐临溟渤郁陶开。日含金雾天边出,潮卷银河地底来。云净定山浮砥柱,天高秦望见蓬莱。东南樯橹年来少,独向江头一怆怀。”
(元)王逢五律《寄溥鳌海掾郎兼简宗灯二上人》赞曰:“省郎前进士,裔出素封家。畎亩寸心赤,风尘双鬓华。玉衡低虎观,金柳亘龙沙。寺壁诗千首,烦僧覆碧纱。”
朵只
朵只,蒙古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载其曾官婺州江山县(今浙江西部)达鲁花赤。
其生平事迹见(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第462页);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51页);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328页)。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录其所著七律《水帘泉》一首,诗云:“山泉当户若垂冰,一派源泉古自今。涧下风吹银线溜,岩前月落玉钩沉。寒生禅席松扉湿,冷浸仙居岁月深。隔断红尘飞不到,水晶帘作老龙吟。”
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蒙古人,字号不详,(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署其名为达鲁花迟。留山西闻喜居官。其生平事迹见载较少,仅山西《闻喜县志》中见其作《开化寺避暑二首》,为旅途即兴之作。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载其生平事迹见《闻喜县志》,并录其《开化寺避暑二首》。其一曰:“行遍东州二十城,驿亭犹自候鸡声。归来又上寒沙漠,此是云中第一程。”其二曰:“西风策马路旁城,人识星郎语笑声。旬日得诗三十首,相逢遒道有官程。”
夏拜不花
夏拜不花,蒙古人。(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载其生平见《泗州志》。
生平事迹见(清)莫之翰撰(康熙)《泗州志》;(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赵相璧著《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王叔磐、孙玉溱选注《元代少数民族诗选》(第122页)等。
(清)莫之翰撰(康熙二十七年)《泗州志》载其诗《会景亭》一首。(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录其诗《会景亭》一首。《会景亭》诗云:“欲过淮流此待期,玻瓈亭下漫题诗。归程恰值东风煖,正见轻红半吐时。”
埜喇
埜喇,蒙古人,官右丞。谪滇,至澂江,爱漱玉山华藏寺幽秀,遂栖息其中,以诗书自娱,足迹不履城市。卒,葬于寺之半山。
生平事迹在(康熙)《澂江府志》;李斌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十;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53页);王叔磐、孙玉溱著《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中有载。
埜喇元时官居右丞相,后游居云南,常以诗书自娱。(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录其诗《华藏寺》一首,诗云:“法钟声远透禅关,华藏招提烟雾间。浮世己更新态度,青山不改旧容颜。洞门水湛潜龙卧,松顶风生野鹤还。拟欲敲开名利锁,洗心常伴老僧闲。”李元阳《云南通志》卷十三、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亦有收录。华藏寺位于云南激江县东的阙历山中,创建于齐、梁之时。据称寺内朴壑幽秃,有翠壁丹崖,清泉古树之胜。作者晚年曾寓居此寺,故有是作。诗中除赞颂了华藏寺秀丽的风景之外,还反映了作者的避世思想,埜喇卒后,葬于阙历山华藏寺之侧。
奚漠伯颜
奚漠伯颜,正史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清)顾嗣立《元诗选·癸集》上,载其于元朝时官居湖南行台侍御史,后北还,工诗善文。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收录其诗《石鼓书院》三首。其一:“龙蟠虎踞甃琴坛,万壑同承石鼓山。蒸水远连湘水去,橹声遥杂雁声还。回看星斗朱陵上,伫听金丝绿净间。欲刻新诗酬胜景,磨崖应愧雨苔斑。”其二:“儒宫直上接蓬莱,回隔人间绝点埃。石鼓枕湘云影乱,窪尊酌酒月光来。江澄绿净双流合,岳贯朱陵一窍开。只有丹心惟恋阙,凌风长啸望金台。”其三:“云开衡岳放新晴,旧客今为万里行。二水合流浮石鼓,一声回雁落山城。朱陵不改千年迹,绿净重登六载情。多谢岁寒三二友,殷勤握手笑相迎。”石鼓山在湖南衡阳市北,雄踞蒸水与湘江的合流处。山有高两米的大石鼓,故名石鼓山。其山峻峭耸拔,风景宜人,有“湖南第一胜地”之称。唐时李宽筑庐读书于此,柳宗元、韩愈等人也都在此讲过学。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建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赐“石鼓书院”额,与应天、岳麓、白鹿同为当时我国四大书院。奚漠伯颜曾在湖南居官,旧地重游,故友相逢,甚是喜悦,遂赋此三首以记。
和礼普化
和礼普化官居元河东山西廉访佥事。生平事迹不详。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录诗《明月泉》一首,诗云:“古昔蒲子地,今县名隰川。去城十里许,风景分媸妍。莹此岩上月,照彼厓下泉。波光始荡漾,兔影成婵娟。阴气固相孚,阳应何昭然。静观物有感,方知理无偏。心镜生皎皎,德化流涓涓。时备宪府列,忝乘骢马前。适来暮春月,胜赏中秋天。作诗记石壁,恍若人间仙。”
老撒
老撒,生平事迹不详,(清)顾嗣立编《元诗选·癸集》上载其生平见《沂州志》,并录《艾山怀古》一首,诗云:“满山松桧倚空长,流水漂花绕涧香。盟会有基人到少,但闻啼鸟送斜阳。”此诗为记游山水之作,艾山在山东临沂西二十五里,风景幽美,瓒岏秀拔,上产灵艾,光异不凡。作者至艾山,被其秀丽的景色所动,于是以诗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此诗描写风景,平易晓畅,音韵俱佳,不失为佳作。
翟胜健《我国古代蒙古族文艺家简介》将其收入《元代蒙古族文艺家》之列,故从之。老撒,工诗。元时在山东沂州(今山东临沂)居官,《沂州志》亦载其所著诗《艾山怀古》。
靼鞑哑
靼鞑哑,居晋阳,官御史。生平事迹不详。
生平事迹及作品辑录见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三十二;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第53页)等。
靼鞑哑无诗集传世,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三十二,录其《戏赠瞽者》一诗。(明)叶子奇《草木子》诗前小序评语:“靼鞑哑御史,春日与一瞽者并马出游晋阳,因戏赠以诗云云,不待吟讽,亦知其为瞽者之诗也。”
《戏赠瞽者》诗云:“就鞍和袖绾丝韁,也逐王孙出晋阳。人笑但闻夸景物,风来应解审笙簧。马蹄响处无芳草,莺舌调时有绿杨。休道不知春色好,东风桃李一般香。”
伯颜帖木儿
伯颜帖木儿,生平事迹不详。(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说他在元时登进士第,并载有《侍分司游金城开福寺》,诗云:“自惭辛苦一书生,曾听鸿胪晓唱名。暂领铜章来石邑,欣倍绣斧上金城。天涵殿阁撑空阔,溪接簷牙潄浅清。珍重坡山留玉带,山门千古有光荣。”
杨景贤
杨景贤,名暹,后改名讷,字景贤,一字景言,别号汝斋。大约生活于元顺帝至元、至正时(1333年前后)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是元末明初著名蒙古族杂剧家。其剧作是走向衰落时期的元杂剧创作的重要作品。其生平经历不详,据(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杨景贤,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
明初永乐年间“特重语禁”,大约封建统治者想笼络一批有影响的文人与戏曲家,杨景贤以其才名,被召入宫,曾担任皇家音乐、戏曲顾问。但他对居官仕宦并不感兴趣,汤舜民在《送景贤回武林(浙江杭县)》曲中说他是“酒中遇仙,诗中悟禅,有情燕子楼,无意翰林院”。这也和他散曲中所反映的不满官场倾轧,想隐居修仙的思想一致,后不久便死于金陵。按其小传,知杨氏生平有“三要”。其一要“乐府要出人头地”;其二要“锦阵花营,悠悠乐志”;其三要“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杨景贤自幼好学,精通汉文汉语,擅长音律和辞赋,所以贾仲明称他“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
生平事迹见(元)钟嗣成著《录鬼簿》;(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李开成《闲居集文集》卷六;(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陈衍辑撰《元诗纪事》;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元明清卷;李陶等著《中国少数民族古代近代文学概论》;郭卿友主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高文德编著、蔡志纯等撰稿《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张月中、王纲主编《全元曲》;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五卷等。
杨景贤一生致力于杂剧与散曲创作,与同时代人著名戏曲家兼戏曲评论家贾仲明及汤式等人保持着广泛的友谊,并且与当时一些著名演员交往密切,为他们采集资料、编写剧本。(明)周宪王在《烟花梦引》中说:“尝闻蒋兰英者,京都乐籍中妓女也,志行贞烈,捐躯于感激谈笑之顷。钱塘杨讷为作传奇深许之。”正因为他与同道切磋技艺,并与下层人民有广泛的交往,了解下情,熟悉社会,掌握杂剧的演出和表现技巧,所以,他的创作质量高、数量多。(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称“杨景言(贤)之词如雨中之花”,给予高度评价。
杨景贤的杂剧作品,据《录鬼簿续编》所载共十八种,其中包括《西游记》、《刘行首》、《天台梦》、《偃时救驾》、《生死夫妻》、《玩江楼》、《西湖怨》、《为富不仁》、《待子瞻》、《三田分树》、《红白蜘蛛》、《巫娥女》、《保韩庄》、《盗红绡》、《鸳鸯宴》、《东岳殿》、《海棠亭》、《两团圆》等。其中只有《西游记》、《刘行首》两剧全本传世,另有《天台梦》存佚文三曲,其余仅存剧目、正名。
杨景贤之杂剧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是神仙度脱剧。如《西游记》、《刘行首》、《天台梦》等。第二类是描写男女风情剧。如《玩江楼》、《红白蜘蛛》、《盗红绡》等。第三类是反映世俗人生的杂剧。如《为富不仁》、《三田分树》、《两团圆》等。《为富不仁》今只存剧目,题下注“贪财汉为富不仁”,本事已无可考。
《西游记》杂剧是杨景贤的代表作,约成书于元末明初。六本二十四折。现传有多种版本。其中最主要的是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1928年,日本斯文会据以排印,始得流传。题名《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署“元吴昌龄撰”,实误。吴昌龄是元初杂剧家,著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作《西天取经》,题下注录原剧之题目和正名为“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据傅惜华考订:“吴氏此剧,未见全本流传于世,仅于《万壑清音》、《北词广正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中,录有散曲佚文。”另据近人孙楷第考订,亦认为明万历本《西游记》虽署“吴昌龄撰”,乃出自明人伪托,实属杨景贤所作。如其说:“今本《西游记》是明初人杨景言作的,有《录鬼簿续编》及传是楼旧藏本《词谑》可证。今本《西游记》以及其他书标举著录,书吴昌龄,是明万历以后人不知曲是杨景言作误属之吴昌龄的,其实吴昌龄曲情节文学体裁与今本《西游记》皆不同,万不能认为是一书。”《录鬼簿续编》著录此剧简名为《西游记》,题为杨景贤作。另见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据孙楷第考证将此《西游记》杂剧归入杨景贤名下。但也有存疑者,如王季思主编之《全元戏曲》,就将《西游记》存疑收在吴昌龄名下,并言明“姑将此剧系诸吴氏名下”。这恐怕也是受明万历本误题为吴昌龄撰影响所致。(详参孙楷第:《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见《辅仁学志》第八卷第一期,1939年,第19页。)
杂剧《刘行首》正名为《北邙山倡和枊梢青,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成书约在明初,是公式化的神仙“度脱剧”。全剧共四折。此剧流传的版本有三种:《古名家杂剧》本,《元明杂剧》本和《元曲选》分本。其中《元明杂剧》本是影印《古名家杂剧》本的。杂剧《天台梦》,正名为《卢时长老天台梦》,今无传本,唯(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录有《梦天台》佚文三曲,题无名氏撰。近人赵景深辑《元人杂剧钩沉》将此三曲收入,并据钞本《录鬼簿》又将全剧名及作者杨遏著录。故将佚文录后,以供参考。
杨景贤时人称其杂剧、散曲出人头地。今存套数一组、小令六首流传于世。此录其小令三首如下:[朱履曲·叹世]:“谁不待金章紫绶?谁不待拜将封侯?谁不待身荣要出凤凰楼?谁不待执象简?谁不待顶幞头?谁不待插金花饮御酒?”
[普天乐·听命]:“结鹑衣,修丹事,安排我处。正在何时?酒扫愁,诗言志。仰问天公三桩事,腆着脸也索寻思:为甚么夷齐饥死,颜回短命,伯道无儿?”
[朱履曲·松江道中]:“金灿烂高低僧刹,翠模糊远近人家,数声啼鸟唤韶华。麦风翻翠浪,桃木散红霞,游人驰骏马。”
录其套数《怨别》如下:[商调·二郎神]云:“景萧索,迤逦秋光渐老。隐隐残霞如黛扫,暮天阔烟水迢迢。数簇黄花开烂漫,败叶儿淅零零乱飘。无聊,绿依依翠柳,满目荒芜衰草。”
[梧叶儿]:“凄凄凉凉恹渐病,悠悠荡荡魂魄消。失溜疏剌金风送竹频摇。渐渐的黄花瘦,看看的红叶老。题起来好心焦,恨则恨离多会少。”
[二郎神·幺篇]:“记伊家幸短,枉着人烦烦恼恼。怏怏归来入绣幕,想薄情镇日魂消。乍离别难弃舍,索惹的恹恹瘦却。”
[金菊香]:“多应他意重我情薄。既不是可怎生雁帖鱼缄音信杳。相别时话儿不甚好,恨锁眉梢。越思量越思想越添焦。”
[浪来里煞]:“情怀默默越焦躁。冷冷清清更漏迢,盈盈业眼不暂交。画烛荧荧,他也学人那泪珠儿般落。畅道有几个铁马儿铎,琅琅的空聒噪。响珊珊梆梆的寒砧捣。呀呀的塞雁南飞,更和着那促织儿絮叨叨更无了。”
参考文献
[1](金)元好问辑:《唐诗鼓吹大全》十卷,国家图书馆藏。
[2](元)赵孟頫撰:《唐诗鼓吹集·序》,天津图书馆藏明嘉靖戊戌广勤堂刊本。
[3](明)宋濂等编:《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4](明)金侃:《金台集》,明崇祯十一年毛氏汲古阁影元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5](明)金侃:《金台集》,康熙二十四年手钞本,《铁琴铜剑藏书目录》卷二十二著录,国家图书馆藏。
[6](清)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7](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八,集部,总集类三,《唐诗鼓吹》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8](清)王士祯撰:《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9](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清)屠寄:《蒙兀儿史记》,中国书店 1984年版。
[11]雒竹筠遗稿,李新乾编补:《元史艺文志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12]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谢启晃等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4]鲜于煌选注:《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选》,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5]庄星华选注:《历代少数民族诗词曲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6]柯劭忞撰:《新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7]曹伯启:《汉泉漫稿》卷九,《丛书集成续编》第一百零八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18]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9年版。
[19]王叔磐、孙玉溱:《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郑竹青、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22]顾学颉、王学奇著:《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3]李修生主编:《元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4]徐征、张月中等主编:《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6]降大任、魏绍源、狄宝心编:《元遗山金元史述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7]张根成主编:《吕梁名人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江燕、文明元、王珏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王庆生著:《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31]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金史》,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32]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3]“国立”编译馆主编:《金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成文出版社1979年版。
[34]吴文治主编:《辽金元诗话全编》,凤凰出版社 2006年版。
[35]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6]顾奎光:《元诗选》六卷,补遗一卷,清乾隆十六年(1751) 刻本。
[37]赵孟祥主编:《中国皇后全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钱宗武、孙光贵著:《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版。
[40]陈书龙主编:《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评注》,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41]冯志文辑:《西域历史编年》,喀什师范学院图书馆编,油印本。
[42]郑传寅主编:《元曲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版。
[43]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版。
[44]云峰著:《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5]张月中主编:《元曲研究资料索引》,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6]张庆芝著:《中国历代女名人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47]薛磊著:《元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8]李树喜著:《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9]李治安著:《忽必烈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张家林主编:《二十五史精编·元史明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版。
[51]黎东方著:《黎东方讲史 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牛俊民编著:《续资治通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魏源著:《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版。
[54]周良霄、顾菊英著:《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江苏戏曲志·扬州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6]汪辉祖撰,姚景安点校:《元史本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57]高文德主编:《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8]孙承泽撰:《元朝人物略·手稿本》,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59]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60]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1]陈衍辑撰:《元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2]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3]李廷锦、李畅友选注:《历代竹枝词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司马迁等著:《二十五史·辽金元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5]李学勤编:《二十六史》第5册,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66]高文德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7]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68]许嘉璐主编,李修生分史:《二十四史全译·元史》,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年版。
[69]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0]褚斌杰主编:《元曲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1]焦文彬注译:《元曲三百首注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72]钟林斌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73]谭帆、邵明珍注评:《元散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4]吴庚舜:《全元散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顾希佳著:《西湖竹枝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76]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77]颜廷亮、许奕谋编:《甘肃历代诗词选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8]铁木尔·达瓦买提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79]谷苞著:《新疆历史人物》,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0]王振彦著:《南阳古代作家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81]陈高华著:《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8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3]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历代咏陕诗词曲集成》,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84]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