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国庆节期间,内蒙古师范大学李瑛教授发来信息,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给她的学生张钧博士即将付梓的《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研究》写一个序言。李瑛教授是内蒙古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个学科的开拓者,也是全国语文教育界颇有学术影响的著名专家。所以,我虽然感到自己不能胜任,但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并随即收到张钧博士寄来的书稿。这部书稿是张钧博士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以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知识和文本解读教学知识为研究基点,深入探讨受这些知识直接影响的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心理过程,以切实改变语文教师现有的模式化和超文本化的文本解读教学行为,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拓出的是新思路和新方法,既具创见性的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应用性意义。应该说,这部书稿的理论视野开阔,富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地,是一部颇具建构性和开拓性的理论专著,读来使人感到富有探究的深度和力度。作者以其新鲜性思想、创见性观点、开阔性思辨和深层性透视,多层面地拓展了语文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研究新领域,能够开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思维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专著又可说是给课改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的是富有唤醒性、对话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读本。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研究,作为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主要是以文本解读教学主体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那种对象化和概念化文本解读与教学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文本解读教学化的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也正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早已触摸到的一个牵动着语文教学生命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功效,因为语文教学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观和方法论,就离不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哲学解释学原理来说,解释学并非只是简单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存在方式。无疑,它也是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活动的内在特征。以哲学解释学为基本方法,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活动、文本解读教学现象做出具有主体立场的解释,这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理论建构与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所以说,解释学主体论应该说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第一方法,也是张钧博士的这部书稿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首先,是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透彻阐释,将教学实践层面的文本解读区别于一般的学科研究层面的文学解读,这为我们细化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研究、更好地表述相关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如作者将教师的文本解读置于课程层面进行研究,以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本解读教学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用“教学化”这一概括,将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化为课程内容的过程,显然具有独到的理论创见。作者指出:“文本解读知识的性质决定了,在文本解读知识的创造中,在文本解读课程建构中必须给语文教师赋权。”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文本会获得不同的理解进而形成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案,这种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千人千面”,不是教学的失误,而是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是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过程,每一个读者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情感、经历、素养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主体有学生也有教师。在明确“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作者着重透彻论述了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本质、文本解读知识和文本解读教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在语文课程建构中的重要意义,这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实践,显然开启的是思维智慧的大门。
其次,利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知识和文本解读教学知识各自包含的层面及其在文本解读教学化中的功用,并同时论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还重视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内容的叙述和例证分析,这拓开了一条宽阔的研究路径。如,在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访谈记录,论证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学科层面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文本的判断。但是,即使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学识素养较好,也往往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文本教学效果,进而提出了“体现语文教师专业属性的是文本解读教学知识”的观点。在文本解读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施瓦布学科知识的划分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分别论述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内容知识、实体知识、句法知识以及对文本解读知识的知识;又依据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等,将文本解读教学知识划分为四个方面,并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知识作了比较。研究方法选择得当,运用灵活,为充分的论证问题找到了给力的研究工具。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恰当的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保障,有理有据的理论建构和文本解读教学化的真义揭示才是令人信服的。
再次,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心理过程的研究,深入论述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心理操作、心理监控和心理加工模式和水平等问题,这显然更是在一个全新的视域下对文本解读教学化所作的建构性探讨。如在舒尔曼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推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文本解读教学化推理模型”,从理解、准备、选择、适应和剪裁等方面分析“一个人如何将自己理解的学科内容转化为学习者的思想和动机”。通过对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和新手教师之间的对比分析,对他们在文本解读教学化过程中的心理过程进行了透视,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文本解读心理过程”。这种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认识能力的研究,对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何新手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之间在文本解读教学化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为何有的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很强但文本解读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都想寻找答案,从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心理过程方面进行研究,无疑是一个既创新又切实的研究思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文教学的问题,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语文教师和学生文本解读的心理过程以及教师将文本解读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为课程内容的心理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开拓的研究课题。张钧博士在这部书稿中对这个课题的探讨,拓开了一条新路,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他给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和课改研究拓开一个新的领域。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张钧博士对语文教育研究拥有一种开拓精神,这很重要,特别是能在众所纷纭的各种学术观点之外冷静地思考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这更重要。在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抵制传统的接受式教育的背景下,目前对教师在语文课程内容构建、文本解读教学实施等方面的作用及其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仿佛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之后教师的主体作用就不重要了。其实,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依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良好的文学解读能力和文学解读教学能力是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钧博士在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的研究中抓住这一重要的问题,并以创见性的建构、宽阔的理论视野、踏实钻研的态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如此深入的探讨,表现了一个青年学者求知爱真、扎实坚毅的学术气度。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作者更让人可喜的研究成果,为语文教育研究拓展新的领域,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以上所述,写的是自己的一点阅读感受,其中定有不少浅陋之处,请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曹明海
2013年12月于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