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歌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甘肃民族歌剧概述

第一节 甘肃省歌剧院的历史沿革

甘肃省歌剧院的前身,是1939年成立于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政府领导下的定边“七·七剧社”。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时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并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星星之火,骤成燎原之势。“天下人心归延安”,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时代洪流。在这种情势下,解放区的文化运动以迅猛之势蓬勃发展。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抗日、团结、进步”的方针政策,促进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陕甘宁三边分区遵循三边分区第一次党代会的精神,组建了一个主管文化事业、专事边区军民文化宣传工作的行政机构——定边“民众教育馆”,孙方山同志任馆长。

1939年,定边民众教育馆创办了定边“七·七剧社”,并由馆长孙方山同志兼任负责人(当时叫主任)。定边“七·七剧社”在一无人力、二无物力、三无财力的“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群策群力,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剧目演出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力问题,经多方联系,剧团在定边县城招聘了一批业余文艺爱好者,多为当地的学生和小商小贩中的青年人。测试办法主要是观其外形、考察口齿表达是否清晰、身心反应是否灵敏等。由于这批人员文化程度大多偏低,甚至有的从未接触过艺术,剧团便开展了从识字开始起步的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为了加大培养力度,使这批人员能够立即投入演出,孙方山同志自编自排节目的同时,一边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一边口传耳授表演技术。

1940年,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定边“七·七剧社”改为正式剧团,其旧址在定边南观音殿内(即现在的南口子)。为纪念“七七”事变,扩大抗日影响,该团取名为“七七剧团”,首任团长是剧团的奠基人孙方山先生。下半年,因剧团演员素质差,节目来源少,困难局面日益显露,曾一度要解散剧团人员另行分配工作。但上级领导高度重视革命宣传工作,坚持不能解散,并积极补充调进人员充实剧团,如从学校调来陈杰同志。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从而有力推动了解放区的文艺运动朝着正确的轨道迅猛发展。这一时期,为扩建剧团机构,充实和加强剧团力量,三边地委决定把成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调进剧团。随着吴坚、马锐、余林、张力、汶湃、彭英、林里、程宏、赵觉民、袁秀成等人的陆续调入,这一大批朝气蓬勃、多才多艺的生力军使七七剧团面貌为之一新。剧团力量加强了,可以自己创编节目,剧团也改为由地委文教科直接领导。

1944年,根据抗日战争和革命形势的变化,七七剧团改编为“三边分区文工团”。

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推行了一条坚持独裁、发动内战的反共反人民的路线,妄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陕甘宁边区再度战云笼罩。随着当时形势、任务和环境的新变化,三边分区文工团由一支文艺队伍锤炼成一支既能进行文艺宣传,又能拿起枪杆子的武装战斗队和从事地方行政后勤的工作队。其活动特点是服从大局、随机应变,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6年秋,蒋介石命令马鸿逵兵犯三边。当时,遵照上级指示,三边分区文工团将部分年龄尚小、体弱多病的女同志由陈杰、余林同志率领,携带剧团财产(戏箱等物)送往后方,其他同志均配发枪支弹药留守城防。团长丁光明、副团长吴坚同志率众投入了对敌斗争,并配合三边分区党政机关共同担起坚壁清野的任务。

1947年3月,马鸿逵部调动八个团兵力再犯三边,敌我双方恶战于郑大墩、下闇门一线。当时,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下炮火连发,战况十分险恶,战争环境又一次恶化。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地委决定将文工团化整为零,组成三个组分别派往一、二、八团任文化教员。丁广明、刘万仁、田沛、武生昌等去一团,余林、陈杰、张志德等去二团,吴坚等去八团。一些年龄较小的同志以及女同志则派往军分区医院做护理工作。派往各团的这些同志在连队中一面进行形势及我军战略思想的宣传工作,一面教唱革命歌曲,并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编写成新歌词、谱出新曲子,在战士中教唱。如在部队转移时,就编写过《转移歌》。演职人员利用文艺武器鼓舞部队士气,揭露敌人阴险凶残。在军情险恶之时,吴坚同志所在八团作为主力部队与敌展开浴血奋战,坚守阵地的吴坚同志率众掩护老乡进行战斗。留城守防的演职人员秩序井然地动员、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尔后安全转移。有部分同志还走街串巷,刷写大幅标语。由于派往工作的一团(原为国民党起义的十一旅一团)叛变,三边地委决定将剧团派往各团同志全部调回重新编入三边军分区司令部警卫连,作为充实保卫三边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力量。在警卫连中,吴坚任指导员,余林任二排长,陈杰任连部文书等职。刘万仁、柳生祥等善骑马射击的同志编入侦察排,刘万仁任侦察参谋。在警卫连期间,剧团派去的同志表现勇敢坚定,服从命令,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7年6月,彭德怀将军率领第一野战军转战三边,形势好转,文工团同志调离警卫连接受新任务,由吴旗县奔往定边六区一带,沿途协助地方干部为解放大军动员粮草以迎接一野部队到来。一野部队的到来使马鸿逵闻风丧胆,不战而逃,一野迅速收复定边。剧团同志亦随军进城及时开展宣传活动,并到处进行采访、收集材料,创作了反映现实、揭露敌人暴行的文艺节目。随着形势的变化,剧团又集零为整,集中起来继续搞革命宣传工作。其活动方式是或整团集中宣传演出,或划分为小组分散活动,多是以小型节目及曲艺等形式进行宣传。剧团除担任演出任务外,还进行了整风,参加土改,有时还要深入敌占区去宣传。

1949年9月30日,三边分区文工团在团长吴坚同志带领下随军进驻银川。9月23日,宁夏宣告解放后,改称为“宁夏省文工团”,吴坚同志担任团长,团址在银川市云亭纪念堂。

1953年,党和人民政府对随军进城的各类文艺工作团进行整编。文化部发出了戏剧表演团体“专业化、企业化、民族化、地方化”的要求,对各类文工团进行改编和撤并,宁夏省文工团随之改建为专业性质的“宁夏省歌舞团”。

1954年,甘宁两省合并为甘肃省。同年10月中旬,宁夏省歌舞团移师兰州,改称为“甘肃省歌舞剧团”,下设歌剧队、歌舞队、乐队。易炎任团长,刘万仁任副团长。团址在兰州市曹家厅57号。

1955年,甘肃省歌舞剧团又改为“国营甘肃省歌剧团”。

1957年,国营甘肃省歌剧团定名为“甘肃省歌剧团”。

1959年5月,甘肃省歌剧团更名为“兰州艺术学院实验剧团”。

1961年6月,兰州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复名为“甘肃省歌剧团”。

2001年3月18日,为了适应21世纪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需要,甘肃省歌剧团改团建院,改称为“甘肃省歌剧院”,彭德明担任首任院长。这支在战火洗礼中锤炼成长起来的革命文艺生力军,在党的精心培育和正确指引下,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爱国救亡热情。从浴火中坚强茁壮成长的定边“七·七剧社”在一路风风雨雨中成为如今的甘肃省歌剧院,在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忠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坚持的“延安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坚定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改革开放及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承载起发展甘肃民族歌剧事业的历史重任,成为甘肃民族歌剧事业的中流砥柱,为甘肃民族歌剧事业的诞生发展和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