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甘肃民族歌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其80年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间的创作道路,立足于甘肃本土地域,以现实主义为基础,以甘肃“花儿”、秦腔、陇剧、各族民歌、小调以及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等独具特色的西北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创作素材,并借鉴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创作演出了大量各类题材的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甘肃特色的民族化歌剧创作特点。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甘肃民族歌剧作品在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甘肃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为推动甘肃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也曾产生过较为重要的影响,代表着中国歌剧的一种风格和样式,也丰富了中国歌剧艺术民族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甘肃省歌剧院作为甘肃民族歌剧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有许多成就卓著的老艺术家,他们为甘肃民族歌剧的诞生、发展和普及都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许多宝贵的经验也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而逐渐流失。同时,由于歌剧艺术综合性强,歌剧研究较之其他剧种研究难度偏大,甘肃省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能运用的资料也很匮乏,这使甘肃民族歌剧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仅有李文衡主编的《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一书,此书在舞台艺术卷中,简要地介绍了歌剧《向阳川》《咫尺天涯》《红雪》的创作演出情况。张炳玉主编的《敦煌·丝路·多民族——甘肃艺术事业五十年》一书,对甘肃民族歌剧的几部作品做了简要的分析概括。此外,各种发表于报纸和杂志的剧评仅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某部歌剧作品进行分析评论。迄今为止,还缺乏对甘肃民族歌剧创作演出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全面整理和研究。这些饱含着众多艺术家毕生心血和汗水的宝贵历史资料,因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及有效的挖掘与继承,而逐渐散落流失。因此,对甘肃民族歌剧发展的整理和研究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本书以甘肃省歌剧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甘肃省歌剧院的发展史为主线,以甘肃省民族歌剧创作演出的不同历史时期为划分依据,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收集、整理甘肃省歌剧院自诞生以来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对时代背景以及民族歌剧创作演出的总体情况如实的记述,并选取每个发展时期最优秀、最典型的歌剧作品如《向阳川》《咫尺天涯》《红雪》《文成公主》《貂蝉》等进行重点论述,着重介绍代表性剧目的内容、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等艺术特色,简要介绍主创人员和主要演职人员,分析、探讨、总结甘肃民族歌剧艺术的特点。同时,重点介绍每个时期为甘肃民族歌剧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艺术家的生平及成就,对甘肃民族歌剧事业做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甘肃民族歌剧发展史的研究,尽可能地还原和展现甘肃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原貌及发展脉络,总结出甘肃民族歌剧艺术的成就、特点以及在甘肃歌剧发展史乃至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曾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历史贡献;填补甘肃省乃至全国在甘肃民族歌剧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和历史空缺,为今后推动甘肃歌剧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全面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拓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音乐舞台实践空间与视野,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传承弘扬“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和甘肃经济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通过对甘肃民族歌剧发展史的整理和研究,可以看到,甘肃民族歌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而其进一步发展,则需要歌剧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给予关注和研究,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扶持和帮助。有理由相信,甘肃民族歌剧事业在党的十九大春风的沐浴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和更高的成就!
甘肃民族歌剧经过8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高,受众不够广,歌剧创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艺术观念和手法有所保守,剧本情节还欠合理,音乐创作技法不够丰富等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创新中逐步完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见证甘肃民族歌剧发展的部分老艺术家已经逝世,有些历史情况无从考证,加之时间仓促,本人研究水平有限,在所难免地存在着许多缺憾和不足,恳请各位专家提出批评意见和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