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历史的功用只是以史为鉴吗?

问大家两个很根本的问题:在当代,我们学历史做什么?我们从历史中能学到什么?

对上述问题,过去有很简单的标准答案,那就是“以史为镜”(《旧唐书·魏征传》)。历史作为我们的借鉴,其中有古人做的正确的事,我们就可以模仿;相反,古人做的带来可怕后果的事,我们也可以提防和避免。

但是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有一个盲点:如果我们一直抱持古为今用这个目的看历史,会将太多的自我读进历史里,以致忽略甚至遗忘了历史人物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情境,他们更深刻的价值观念等,与我们的很不一样这个事实。从古为今用出发,我们很容易对古人的行为赋予自以为是的现代解释。我们会自然地认定过去和现在的类似行为,就意味着它们背后有相同的动机。

用这种方式学历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看到时间因素带来的重大变化或差异。这是我不断试图提醒大家的:即使是看待中国历史,即使看起来这些人的语言文字、社会习俗和我们现在的很接近,我们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定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的。

我们不应该只看历史的“同”,即只找出古人和我们一样的地方,得到对当下有用的教训;我们也要看历史的“异”,即察觉并思考,为什么古人和我们不一样,而且有时那么不一样。从求异的角度看历史,推到极端,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看作一个异国的或一种异文化的历史。也就是说,那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有它们那个时代特殊的观念信仰、经济生产和权力支配方式等。没有两个社会或两个时代会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建构。

“求异”,就会在历史里清楚地看到古代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现象。如此,学历史就变成了搜罗珍奇的行为。将所有和现实不一样的、今天我们不会做的行为集合在一起,这很热闹,很有趣,但若仅如此,历史也就很容易失去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失去具体的功用。

过去中国传统史学太过强调古为今用,这容易陷入“求同”的知识盲点中,因而我们必须转而提醒“求异”的重要性。不过如果“求异”过度,变成以猎奇的眼光来看历史,那么历史又会因为和现实无关,而变得琐碎化、边缘化。

我们应该试着在“求同”“求异”这两端之间找出一条迂曲的路,让历史对我们如何在现实中更好地生存有帮助,但不是以那么直接、那么粗糙的方式。比如,项羽威胁刘邦要杀他父亲时,刘邦的反应是:“你曾想和我约为兄弟,所以我父亲也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杀他,把他煮成羹来吃,别忘了分我一碗!”我们从中会学到什么?有人从刘邦后来得了天下,打败了项羽这个结果,做出简单的推论:这意味着要成大事,父亲都可以不要!

是吗?如果历史给我们的是这种教训,如果我们遵循历史教我们的这种方式生活,那很可怕吧?我们对历史教训的态度不应该是这种近视的模仿,而是需要稍微多用点心,去探究发生这件事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分析刘邦如此反应的动机,再尝试回答这和刘邦后来取得天下,到底有没有关系,若有,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习历史的第一步,是搜集各种不同的人类行为,即他们和我们现实中习以为常的很不一样的行为。这能使我们清楚地明白:别以为我们知道人,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从搜集相异行为出发,我们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慢慢地,也许我们会有机会在这些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行为中,归纳出一点因果关系。

对我们真正有帮助的,不是行为上直接的借鉴和模仿,而是深入了解人类行为的因果,掌握什么样的原因会带来什么样的行为和反应,我们因此才能多增加一点智慧,才能比较准确地预计在人的互动领域中会发生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