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结晶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书中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庄子》中专门有一篇《养生主》,“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也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达到《内经》所说的“治未病”的境界。
从广义上讲,人类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所有手段都属于养生的范围,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养生指的是狭义的养生,是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我康复能力的知识。
养生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元素,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它是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在世界养生文化中光彩灿烂、独树一帜。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它的理论基础和中医一样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可以说是我国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领域的艺术结晶。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顺时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娱乐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排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拓展阅读
传统中医发展简史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历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内容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此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部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到隋唐五代(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学著作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为我国古代早期大型方书。
唐代(618~907年)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朝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撰工作。全书载药850种,并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宋代(960~1279年)在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用于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1368~1644年),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瘟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医学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之集大成之作。
小贴士
中医养生三大观
(1)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学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2)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
(3)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为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