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看机缘,但更要经营
有人说:“康妮老师,您很幸运,能够碰到很多和您相似的人,所以成了朋友。我们也有自己想结识的人,可是未必能成为朋友呀?”
我的答案是:交朋友要看机缘,但这种“缘分”更是经营的成果。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缘分的故事,看看人和人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2015年的夏天,我准备带孩子回国过暑假。想给他们报夏令营,找了几个,都不合适。正好看到我的大学闺密转发了一个链接,说是自己公司的同事辞职开办了美育课堂。我点开链接,一下被她们的宣传文案吸引了,就给孩子报名参加了“怪叔叔美育”的暑期班。
第一天来到画画班,见到了老板田老师,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说话干脆,她对幼儿美育的理念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我很喜欢她,所以主动加了微信好友。跟她说起我是看到闺密的朋友圈推荐才来到这里的,这才知道,原来闺密是田老师从前的老板。我们都说起这个中间人的好以及自己和她的有趣过往,田老师和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一周下来,儿子们的油画相当出彩,我都不敢相信,家里居然有小梵高和小莫奈。“怪叔叔美育”的老师相当专业,又给孩子很多鼓励,孩子们兴致勃勃,就越发喜爱起画画来。我在朋友圈帮田老师做了一些口碑的推广,于是真有亲戚和朋友慕名而来,也报了班。
田老师看我有时会来等孩子下课,就邀请我和儿子一起来学油画。我问:“我行吗?一点艺术才能都没有,能学油画吗?”田老师说:“怎么不能,我们的老师可以教给您。”我也心动了,于是就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学画。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我居然画出来一幅梵高的《星夜》。一下子我就来了兴趣,紧接着在回美国之前,又上了几节课,画了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怪叔叔美育”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回到美国以后,我报了一个城市社区艺术中心的油画班,开始正式学习油画。可是美国老师不怎么教画法。所以当我创作了一幅有海滩和黄色的树的油画的时候,我就发微信给田老师看,问她怎么才能画出那个黄色的树冠。一会她就发给我语音,告诉我树冠不应该只是黄色,而是灰色、绿色、红色和黄色的结合体,要一层一层地点。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按照老师的微信指导,我刮掉以前的色彩,一点一点地把这个复杂的黄色画了出来,非常欣喜。
几个月后,正赶上春节前后,我在朋友圈看到田老师和她的先生杨老师一起到巴黎参加画展,我想,怎么才能帮助杨老师在巴黎艺术圈建立一些人脉呢?正巧几个月以前,我在巴黎参加国际妇女节的活动,认识了经营网上画廊的创业者B女士,她在法国艺术圈人脉颇广。于是,我就发微信给田老师和B女士,让她们在巴黎大皇宫的画展上见了面。看到她们一起站在杨老师画作前的合影,我很高兴能把她们介绍给彼此。
那时也正值情人节,我在拉斯韦加斯看上了一条漂亮的红裙子,先生打算买给我作为情人节的礼物,结果发现欧洲的价格比美国便宜不少,我就想,怎么才能从欧洲拿货呢?这时灵光一现,田老师不是在巴黎吗?我可以麻烦她吗?
一想到要麻烦她大老远从巴黎背回一条裙子,还要到机场走烦琐的退税手续,真是有点过意不去。但是悬殊的价格还是给了我勇气,起码试着问一下吧。结果,田老师一口答应,在法国没有时间购物了,就在下一站荷兰,特意去专卖店帮我买到了裙子。我真是万分感激。
三月我回到北京,请田老师吃饭,感谢她的帮助。席间,因为时间紧迫,我同时邀请了其他几个朋友给田老师认识,大家都很高兴有这个互相认识的机会,我们兴致盎然地讨论了很多女性关心的话题。午餐过后,大家纷纷加了微信群,还把这个群称为“Life Changing Lunch Group”(改变人生的午餐群)。
我彻底爱上了油画,但是每周定时去城市艺术中心画,美国老师从不给系统的指导。所以我每次画完一张,都要发给田老师看,请她提意见。田老师索性给我建了一个康妮画画群,让杨老师直接给我点评。在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我的画画水平不断提高。有时他会说:“用色很大胆。”有时他说:“很有灵气。”有时他说:“你比梵高早期画得好。”杨老师的鼓励,也让我有了坚持画下去的动力。我内心非常感谢他们夫妻二人,在百忙之中还给我花时间指点。所以我回北京,就邀请田老师一家一起吃饭,聊聊天,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如何让杨老师的绘画更好地走向市场。一顿饭局,细听杨老师讲解艺术作品的好坏和意义,我也离艺术更近了。
一天,看到田老师发了朋友圈,说大夫给开了非常贵的石斛。记得我有一个研究中医的同学跟我说过:开石斛一味药给你的大夫多半是为了赚钱。于是我马上跟田老师开小窗私聊:“田老师,你千万别信那个大夫的,多半就是为了赚钱。我推荐你找个靠谱的大夫再看看吧。”田老师说好呀。我马上联系我的同学,问他哪个大夫在这方面最灵,我可以介绍给田老师。不料我同学说他自己对这方面非常有研究,让田老师直接联系他即可。我一听,这可方便了,于是马上微信建群向他们介绍了对方。在我的同学的帮助下,田老师的症状已经有所好转。
一次,我回北京出差,田老师从朋友圈里看到我的动向,就问我是否有时间和她全家以及我的中医同学一起吃个晚餐,就在她家的画室里涮火锅。吃着美味的鸳鸯锅,我们四个人从中医、养生,谈到孩子教育,谈到艺术和艺术家,发现我的同学和田老师两口子,都和一对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夫妇是朋友。你说世界小不小?!我们有没有缘分?!
田老师总是纳闷:“我没啥特点,也不至于让别人主动和我做朋友,为啥你就能做到和我沟通交流,并且真的一步一步成为朋友呢?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说:“因为我们有缘分呗!”
看了我和田老师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为什么我和她能够从陌生人变成好朋友呢?其实非常简单。我们需要做到:真诚地关注他人,找到和他人的连接点,主动为别人提供帮助,做把人和人联系起来的连接人,不要怕麻烦朋友,对帮助过我们的人积极真诚地表达感恩之情。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你才能和陌生人真正建立一个深层次的关系,才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这也是做个“有缘人”的秘诀。
有人问:“我参加一些活动,想加一些人的微信号,可是她们好像并不想加我,说自己微信号加满了,手机号也不方便给,那我应该怎么办?”我要说的是:你和这些人有任何可以连接的共同点吗?你能给对方提供任何价值吗?你本身有什么样的吸引力呢?人的内心里自觉不自觉地都有(向上)社交的愿望,如果在短暂的交谈中,你没有给对方展示出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那么对方就没有和你连接的动力。如今,很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想去和不相干的人主动建立联系,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能不能交到一个朋友,就要看你的能力了。
我也不可能把所有陌生人都变成朋友。比如前一阵我去参加一个餐饮界的活动,看两位大厨PK厨艺。作为大厨的朋友,我也和其他粉丝、观众坐在下面的圆桌上一起品鉴。我因为迟到了,坐下来就想和旁边的人寒暄几句。左边是空位,留给活动主持人的,右边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我说:“您好,我是康妮。是XX大厨的朋友,今天来参加活动。您也在餐饮界工作吗?”她瞄了我一眼就不再正眼看我了,冷冷地说:“不是。”我又问:“您是在媒体工作?”因为我想今天到场的不是餐饮界的就是媒体人,不然就是粉丝。“不是。”“那您做哪一行?”“我退休了。”她一不看我,二不想跟我进行任何对话,我只能自打圆场地说:“那我们都是美食爱好者了。”她没接话,直接和她右边的几个人说起话来,看来是相熟的。
像这样的情况,难道我要想方设法和邻座结识吗?当然不用,热脸贴上冷屁股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遇到。放平心态,泰然处之。在后面上菜的过程中,我也会和她评论一下菜品好不好吃或者配料是什么等等,但是再也没有努力开启新的话题了。一顿饭下来,我也没有认识这个人,只能说没有缘分罢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人和心态,就像一个箍得紧紧的桶,很难撬开。
好在我每次参加社交活动的目的不是把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变成朋友,而是建立一两个深度连接即可。后半场,我左边的空位被主持人补上了,他是一个年轻人,在电台做节目主持,聊着聊着发现是我大学的学弟。可见只要我们有开放的心态,总会碰到有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