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思想,国内外历代学者和政治领袖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研究《资本论》的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引发的争论更是旷日持久。国外研究有阿尔都塞等的《读〈资本论〉》、巴利巴尔的《马克思的哲学》、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等等。国内研究分为三个维度:①《资本论》的辩证法研究,如吴传启(1963)、章士嵘(1983)、李建平(2006),等等。②《资本论》的唯物史观研究,如景天魁(1981)、陈先达(1987)、冯景源(1987)、孙承叔和王东(1988)、冯景源、顾海良和丰字义(1990)、唐正东(2002),等等。③《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思想研究,如汪水波(1991)、赵洪(1991)、李善明(1992)、汤在新(1993、1995)、顾海良(1994)、张一兵(1999)、孙承叔(2009),等等。
然而,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及其反思,却未能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国外学者认可马克思的创新思想,但未深入研究。“创新之父”熊彼特强调他的创新研究只是马克思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熊彼特的继承者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类,他们也将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划分入内,但这些都属于经济学范围,鲜见哲学领域的研究。
国内学者侧重于从“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体制”等角度解读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一种思维惯性,即基于“资本逻辑”的思考方式考察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现象。“资本逻辑”是《资本论》体系中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核心方法论,强调“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据此“视资本为支配和主导一切的绝对主体”。同理,当考察创新驱动发展现象时,传统研究仍“视资本为支配和主导一切创新驱动发展的绝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