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产品内分工研究:基于动因与稳定性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小结

本章从三个角度进行文献的梳理。

一是关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理论。目前产品内分工基础与动因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国际或区域贸易理论的研究,包括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扩展。扩展的方法是将传统国家或地区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和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经济等理论进行延伸,把研究对象由最终产品变为中间产品。基本结论是比较优势决定了不同生产阶段的或区域分工选择,而规模经济强化了这种分工。另一类是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基于国际或区域贸易理论的研究只能解决生产的国别或区域选择,但是具体的决策企业要面临组织方式选择——选择一体化还是选择外包,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正好可以借鉴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出现及其模式选择为产品内分工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从现有研究来看,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同时关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不统一,相关理论比较杂乱,不能跻身主流理论之列。

二是关于产品内分工的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产品内分工度量方法的相关研究,说明各种度量方法的优缺点。目前的度量方法结合实际应用,都不是最完美的测量方法。其次梳理了现有关于东亚区域的产品内分工的实证研究和非东亚区域的产品内分工的实证研究。从现有关于产品内分工的实证研究来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测量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以各种形式表现为片段化生产、国际或区域分割生产、国际或区域垂直专业化分工),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融入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区别,还有不同行业的差别,纵向比较不同区域或国家随着时间变化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变化;二方面是利用测量的产品内分工程度数据来验证理论上影响产品内分工的因素,如GDP、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差异、服务联系成本、交通运输成本等等。这些研究为产品内分工理论提供了佐证。但是,由于产品内分工测量的困难,以及数据的不可得性,目前关于产品内分工的实证研究还很有局限,尤其是关于分工的微观主体企业的组织形式选择的实证很贫乏,这主要是因为来自微观企业的数据很难获得。

三是关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稳定性研究。介绍了分工体系稳定性的理论渊源、来自管理学领域关于分工体系稳定性的研究和国际或区域经济学领域关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分工体系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因此关于分工体系稳定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关于分工体系面临的风险的理论,这些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资产专用性提高引致的风险、协调失灵引发的风险等。到目前为止,直接从国际或地区间分工角度研究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研究较少。但是,产品内分工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供应链全球化,而管理学领域关于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比较成熟,这些研究包括供应链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预警、供应链风险规避等内容。国际或区域经济学领域关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引起的分工体系的不稳定。总结起来主要为两点:一是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冲击产生放大作用;二是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加强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同之间的正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