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定位、目标研究

从2004年1月《课程要求(试行)》执行十多年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定位的研究出现两个阶段,前五年对此研究寥寥无几,但随后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与目标的研究进入了纷争阶段,外语界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主要从大学英语定位原则、语言与内容、综合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各类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等五个方面开展探讨和论述。

1.大学英语定位原则

大学英语定位应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适时性与实用性原则。培养目标、语言教学的特殊本质和学生生源与发展的实际是制约目标定位的因素与策略(覃玉荣、刘明忠,2004)。龚晓斌(2009)从需求分析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专业和/或兴趣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借鉴整体知识观与整体教育思想,尝试提出依据当前高校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现实情况,建议对大英教学进行分层次的目标定位(赵林静、柳华妮,2012)。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保障(刘贵芹,2012)。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应借鉴德国高校英语学位课程(束定芳,2011)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束定芳、陈素燕,2009),一是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二是培养实际的英语使用能力;三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发展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大学外语教育,激发激励高校甚至学习者个体“各奔前程”,同时又要避免散乱无序的发展带来的无效教育、低效教育或者不同程度的教育重复浪费。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应以地域性与学科性为纵轴、以需求性与前瞻性为横轴、以师资建设为保障线进行科学定位与整体规划(丁仁仑、戴炜栋, 2013)。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和目标,语言教学的本质、学生生源及发展、专业需求、国家发展的需求。但总的来说,符合《课程要求》中的规定: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2.语言与内容

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语言本体,从语言工具论走向语言存在论,并且更新语言教学的理念,不再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要以知识传授、兴趣激发与问题思考三个相互依存的方面为目的(张杰,2005)。俞理明、韩建侠(2012)从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的讨论入手,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是采用依托式教学模式,处理好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关系。把大学英语定位于打基础阶段,必定走语言驱动的路子,而把大学英语定位于后基础阶段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就会尝试走内容驱动的道路。

3.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的定位是通用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外语界学者之间的争论到2014年达到“白热化”阶段。蔡基刚(2004)提出了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把重心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的看法。在后大学英语改革时代,他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应从通用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转移,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工作能力(蔡基刚,2010)。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尽快把从原来以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教学定位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教学定位上,为大学生接受国际化课程做好准备(蔡基刚,2012)。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应该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能力,为本科期间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用英语开展工作做好准备(蔡基刚,2012)。从日本的大学英语教学从普通用途英语(EGP)到ESP的成功转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尤其发展学生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EAP)能力(蔡基刚,2012、2013)。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管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汉语,不管学生所读高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高职高专,不管其毕业后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企业工作,学术英语应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蔡基刚, 2015)。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取消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或学术英语的观点,受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通用英语能够拓宽人的国际视野,增加百科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的综合素养;专门用途英语能够增加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人的学术素养。两者的目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两类不同的课程也不应该互相排斥(文秋芳,2014)。无论是从学术英语教学的起源和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等角度来探讨,还是从学术英语教学与通用英语、通识英语教学的共性以及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前提等视角来分析,我国未来大学英语教学都应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胡开宝、谢丽欣,201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各高校因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生源等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通用英语、通识英语、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共存,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比例,以达到“三个平衡,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平衡、输入与输出平衡、语言与文化平衡”(王守仁、王海啸,2011)。

4.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英语应向通识教育转型,应以通识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周海燕、周景辉,2009)。周燕、陈洁(2014)在一项中国外语教育传统实证研究发现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了“学以致用”的具体内涵,提出“学以致用”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在完成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分析性解读后,他们还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英语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指出只有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的共同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何莲珍在2015年暑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举办的教师培训会上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教学重点,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着重提升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个群体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可能有几个层面:一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二是满足社交需要;三是满足专业、职业需要。合作性交际的关键是了解交际意图,既不能离开语言社区,又不是机器所能代替。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应该注意到以文化为基础的形式、意义和使用的三结合(桂诗春,2012)。当然,外语教学的意义可能不止于此,从个人发展需要来讨论外语学习意义的话,语言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学习外语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程晓堂、岳颖,2011)。

5.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定位

顾世民(2007)提出高师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董艳、柯应根(2014)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不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即加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重点培养本科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英语能力培养都是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应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重视听说能力,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英语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盘、指南针,受到国内外语界的广泛关注。通用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言,还是内容?《教学指南》为此提供了答案:

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条件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

外语界应该审时度势,站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的高度,从积极角度对有关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探讨和实验探索,适时推动大学英语回归到理性、科学的轨道上来,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中国走向世界服务(束定芳,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