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情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设计意图】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类课文,本次教学主要想体现以下三点思考:
一、解读文本个性,确定教学重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资源,文本是学生言语学习的载体。分析本课教材,故事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情节,提示语中对陶罐和铁罐具体、生动的神态描写使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是本课语言表达上的亮点。本课的学习就重点围绕人物的几次对话逐步深入展开,在对话“品读”中学习文本语言,促使孩子理解课文,从而体现本课人文教育价值和语言教育价值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把握学习特点,推进学习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一个递增、习得、建构和发展的过程。本课教学在组织学生品读对话时,紧扣提示语中的关键词语,从“读一读感知、想一想理解、做一做表现、补一补迁移运用”四个不同层面层层推进,希望能让孩子在理解、表达上都有学习、提升的过程。至于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又有所不同,以此体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三、淡化告诉意识,自然体现情趣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课教学考虑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努力做到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尽量淡化学习意识而强化情境意识,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看看图片,读读文章,演演故事,在充满情趣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尽量避免理性地问孩子“这句话该怎么读”,而是问“怎么读更像故事里的陶罐或铁罐?”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产生角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自然领悟、习得朗读表现的技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设教学内容及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能通顺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二课时
一、预设目标
1.理解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宽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并借助情境对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预设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接着学习“陶罐和铁罐”。(齐读课题)
2.(课件展示插图)瞧,这就是他们俩。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图上铁罐和陶罐的样子吗?
(1)请1~2人简单说明图意。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肯定知道铁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陶罐。
(板书:易碎,坚硬)
3.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围绕这幅图上的内容深入学习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二)研读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1~9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段落在写陶罐和铁罐的对话?(2~8自然段)
2.找出这部分课文里有许多描写陶罐和铁罐的词语。
(课件出示)傲慢 谦虚 轻蔑 争辩 恼怒
(1)自读,齐读。你理解它们的意思吗?(难点正音回顾:轻蔑)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圈圈这些词语。
(3)在圈词语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品读对话。
(1)(出示2~4段对话)“傲慢、谦虚、轻蔑”各是怎样的表现?自己读读体会一下,比一比谁读得最像故事里的陶罐和铁罐?
——自己读,体会
——反馈朗读评议,体会语速、语音、表情等的变化
——学习同伴的朗读,同桌分角色读
(2)(出示5~6自然段)面对铁罐的傲慢与轻蔑,陶罐展开了争辩,该怎样读他们的对话?
——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反馈读(生生自主选择合作)
(评议,随机深入理解“争辩、恼怒”)
——自选角色对读
(3)故事接着往下发展,读读陶罐和铁罐的最后一次对话,文中没有具体写出他们此时的神态与表现。这时该怎么读比较恰当呢?
(出示)“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把你体会到的能表现他们说话时的神态与样子写在这句话边上
——说词,表演读
——铁罐说了那么多看不起陶罐的话,这样的行为可以用文中哪个词来形容?找到了圈一圈
(板书:奚落)
4.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借助提示语朗读、表达(师配乐朗诵10~11自然段)。
(1)瞧,这就是那只陶罐。(出示人们赞美它的话,聚焦提示语朗读)
(2)它被人们如此赞美时心里想的却是那只奚落过自己的铁罐。
——课件出示,指名读陶罐的话。
——此时此刻,假如铁罐能听到陶罐刚才说的这番话,你猜,他会说什么?
5.写话(机动,可改为说话)。
6.反馈,交流。
三、拓展延伸(课外兴趣题布置)
如果铁罐还有机会和陶罐做兄弟、做邻居的话,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吧?有兴趣的同学们回去可以编一编新版《陶罐和铁罐》,愿意写的写下来。别忘了写对话的时候在提示语中写上传神的关键词,那会为你的文章增色呢!
板书:
【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聚焦提示语中的关键词
(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师:这节课,咱们接着学习“陶罐和铁罐”(齐读课题)瞧!(课件展示插图)这就是它们俩。谁能用语言来描绘一下图上陶罐和铁罐的样子?
生:一个陶罐和铁罐,铁罐是左边那个,它很傲慢。
师:哪儿感觉到傲慢?
生:嘴巴翘起来了。
师:你特别会观察,嘴巴撅起来了,翘得高高的你也看清楚了。
生:铁罐的眼睛瞪着陶罐,眉毛翘得高高的,很神气。
师: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肯定知道铁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陶罐?
生:铁罐觉得陶罐很容易破碎,而自己很坚硬,所以它看不起陶罐。
(板书:易碎,坚硬)
师:这节课咱们重点围绕这幅图上的内容深入学习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跟这幅图有关的是课文里哪一部分的内容?
生:1~9自然段。
师:这部分课文里有许多描写陶罐和铁罐的词语(课件出示)“傲慢、谦虚、轻蔑、争辩、恼怒”请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请小老师带领大家正确读一读。
(带读)
师:大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生:理解。
师:“轻蔑”这个词语咱们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谁理解?
生1:就是很神气。
生2:更加神气。
师:更加神气就是自以为有点——?
生3:自以为是。
师:刚才咱们看的这幅插图里边谁的神态接近“轻蔑”?
生1:铁罐。
师:那么轻蔑也就是自以为是的时候?
生2:看不起别人。
师:都明白词语的意思了。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的前半部分找到这些词语圈出来,比比谁又快又准确,要仔细找。
(生默读课文,圈词语)
师:(课件出示)是这些地方找到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自然段只有一个词语。
师:也就是它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
生:它们都是提示语里边的一个词。
师:提示语你也懂啊?那么什么是提示语?提示语里边的一个词语是干什么用的?
生:说明他的心情。
师:说明他说话时心情的,有点道理,谁补充?
生:比如“傲慢”,你就要把这句话说得傲慢一点,“谦虚”你就要把这句话说得稍微有点谦虚。
师:哦,明白了,也就是说,这几个词语就是告诉咱们该怎么读出说话时不同的样子、表情对吗?
二、学习第一次对话:尝试朗读,感受方法
(课件出示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
师:就用小老师们的方法,那么谁能教教我该怎么读这几句话才能像故事里的陶罐和铁罐?你自己读读,体会一下。
(生自己读)
师:请两个小老师教教我们。(请两个人自选角色)仔细听,他们读得像不像故事里的陶罐和铁罐。
(两人演读)
师:像吗?
生:像。
师:哪儿像?
生:铁罐很轻蔑,很像,声音很响。
生:做陶罐的那个人好,因为铁罐这样问他,他还说“不敢”,而且是声音很轻地回答。
师:哦,原来这样说话就是?
生:谦虚。
师:声音不像铁罐那样提高八度,而是轻轻柔柔的,平平静静的。请他们再给我们表演一下。
(生再读)
师:请人跟老师合作一下读陶罐部分,你们看看,老师在你们的指点下,像不像故事里的铁罐,待会给我点意见。
(师生合作)
师:怎样?好在哪儿?
生:傲慢读出来了。
师:从哪儿听出来了?
生:很凶。
师:你从我的语气中听出来了。
生:你还加了点目光。
师:表情也能帮助朗读。你看到我是怎样的表情?
生:你的眼睛盯着他,有点看不起他的样子。
师:就是哪个词的意思?
生:轻蔑。
生:我有个建议,你读第一句时感觉有些地方有点空。
师:那不空是怎么读的?你读给我听听。
(生读)
师:你的朗读跟我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我再读给你听一下:“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生:你的那边有点空。
师:哦!我停顿了一下是吧?你们觉得停顿一下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是啊,我不是对别人说话,强调的是“你”敢碰我吗?可以吗?
生:我感觉这样反而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就感觉你很神气的样子。
师:对,这样,就感觉铁罐是很傲慢的。
师:你觉得我还可以的地方,学学我的,你觉得还能表现得更好的地方,你自己去表现。跟同桌一个演陶罐,一个演铁罐,自己读一读。
(生分角色两人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欣赏一下?
(请两位演读)
师:你觉得满意吗?有什么优点是咱们刚才都没有的?
生:他的表情特别神气。
师:我还发现铁罐读得特别慢。为什么这样读?
生:傲慢就是说的时候很骄傲,又很慢。
师:原来语速慢也能表现出“傲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可以表现故事里的情节。
三、学习第二次对话:运用方法,练习朗读
师:面对铁罐的傲慢与轻蔑,陶罐展开了争辩,想想这次该怎样读他们的对话?同桌两人试着读一读。
(指名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谁有话说?
生:铁罐读到“住嘴”的时候太慢了。
师:为什么“住嘴”时要快点接上?
生:因为铁罐自以为很了不起的。
生:陶罐说盛东西我不比你差让铁罐恼怒了。
师:看看课文中“恼怒”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一个是竖心旁,一个是心字底,都和“心”有关。
师:说明它心里升起了一股怒气,为什么会这样生气?
生:因为陶罐说自己不比铁罐差。
师:这意思也就是铁罐自己说的哪个词?
生:相提并论。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它们两个在比较的意思。
师:比较有没有高下之分?
生:没有高下之分,两个人水平差不多。
师:可是铁罐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不是。它认为自己很坚硬,应该比陶罐了不起。在它心里它和陶罐不能相提并论。
师:所以刚才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发现故事里铁罐是抢着说“住嘴!”这时候陶罐的话有没有说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没有,因为后边还有省略号。
师:假设这只在争辩的陶罐有机会把话说完,猜猜,它会说什么?
生:它会说,铁罐过了很多年会腐烂,而它自己却不会烂,所以铁罐和陶罐是平等的。
师:这真是一只见多识广的陶罐,它想告诉铁罐兄弟这个科学知识。你认为它们各有——
生:它们各有长处,也各有自己的短处。
师:如果给它机会它可能这样说,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它会说,铁罐你先不要骄傲,以后有可能你自己会腐烂的。
师:不是用来碰撞,但是时间会说明问题,对吗?这时候铁罐是恼怒的,陶罐是争辩的,争辩时候的语气比起刚才——
生:声音要响一点。
师:用语言来服人的。咱们看“辩”,中间是——
生:言字旁。
师:对,用语言和道理来服人。咱们来演一演。愿意演铁罐的轻轻站起来,坐着的同学是陶罐。
(全体分角色齐读)
四、学习第三次对话:读写结合,补白提示语
师:故事读到这儿,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再往下发展,陶罐和铁罐还有一次对话,课文里边没告诉我们该怎么读。你们能教教我吗?把你体会到的词语写在练习纸第一题的空格里边。
(生默读体会填词)
师:填好的同学可以轻声按照自己填入的词语提示,练习朗读。
(生有的练习朗读,有的继续思考填写)
师:你认为陶罐是怎样在说?
生:友好。
师:为什么填这个词?
生:我认为读这句话声音不是很响的。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
生:和睦相处。
师:很会读书,从后边的一个词语体会到,你就友好地来读读这句话。
(生演读)
师:真是一只好修养的陶罐。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谦虚。
师:你们认为呢?有人在皱眉,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平静,谦虚前面已经有过了。
师:故事是一步一步发展,你认为发展到现在应该是?
(对回答是“谦虚”的同学发问)
生:平静的。
师:请他来平静地读一读陶罐的话,咱们听一听。
(生平静地读陶罐的话)
师:是不是故事里的这只陶罐?谁还有不一样的?
生:不紧不慢。陶罐不紧张,这样告诉铁罐。
师:面对这样一只恼怒的铁罐,陶罐还是没有被激怒,对不对?我觉得你真会理解。那就请你不紧不慢地读出这句话。
(生读)
师:铁罐这时候听到陶罐平静地、友好地、不紧不慢地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表现的?
生:火冒三丈。因为它听到这句话就很生气。
师:前边有一个词说明它生气了是“恼怒”。现在是——
生:火冒三丈。
师:对,比恼怒更生气了。故事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你来读说话时火冒三丈的铁罐。
(生读)
师:其他人还有不一样的体会吗?
生:怒气冲天。
师:能不能表达你心里的体会?用上这个词来读一读。
(生读)
师:铁罐火冒三丈、怒气冲天在跟陶罐说话,让咱们感觉——
生:很没礼貌。
师:面对这样的一只铁罐,陶罐不再理会。
五、总结提升:利用提示语中的关键词理解表达
师:面对如此不讲道理,盛气凌人的铁罐,宽容的陶罐不再理会。
(师配乐朗诵10~11自然段)
师:这时候的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变成什么了?
生:古董。
师:古董是——
生:古代的东西。
师:留到现在很有价值了,是不是?(板书:古董)已经成为古董的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惊讶的、高兴的。
师:我们来读读人们的话。
(生齐读)
师:陶罐听到人们对它的称赞,它是这样说的——
(课件出示,指名读)
师:它想到的是它的兄弟铁罐,那只当初用许多话来说它不好的铁罐。当初铁罐用很多话说陶罐不好,这样的行为,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是——圈出来。
生:奚落。
(师板书)
师:陶罐成为古董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当初对自己百般奚落的铁罐兄弟。同学们,假如说铁罐能听到当初被它奚落过的陶罐的这番话,它会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来,它会怎么说。
(生思考写话)
师:谁来跟大家交流?
生1:铁罐垂头丧气地说:“唉,当初是我不好,我现在向你说声对不起!”
生2:铁罐后悔地说:“陶罐兄弟,我当初不应该自以为很坚硬就经常说你坏话,现在我才知道我也有一个弱点,时间过了很多年,我会腐烂,你却永远不会腐烂。当初我真不应该说你,我对不起你!”
师:是啊,在铁罐眼里,陶罐现在已经变成自己的好兄弟了,原来是叫“陶罐子”,现在叫“陶罐兄弟”。可是,故事里的铁罐却再也没有机会说话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假如说,铁罐还有机会和陶罐做兄弟、做邻居的话,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吧?有兴趣的同学们回去可以编一编新版的《陶罐和铁罐》,愿意写的同学可以写下来,别忘了写对话的时候在提示语中写上传神的关键词,那能让你的童话增色呢!
【专家评析】张化万——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表情朗读指导,传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在孩子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训练;一种是以朗读技巧指导为主的朗读训练。这节课的处理和这两种方式有联系但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效果是很好的。因此,本课教学中对于学生表情朗读的训练可以进入“表情朗读训练的范式”之中,是一个规范的动作,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一、环节多功能,设计很精心
本课第一环节在展开词语复习时出示了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是多功能的,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第一个功能是巩固了生字,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都是由生字组成的,中年级第二课时的确要关注字词教学;第二个功能是利用这几个理解了的词语,指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此外还隐含了一个功能,即借助于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建立对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的一种评价。陶罐是怎样的?铁罐是怎样的?答案就在这些词语里边,这个环节也就包含着本课人文价值的渗透教育功能。
又如,本课一开始出示课文插图,既在观察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帮助孩子理解了“轻蔑”等词语的意思,也在孩子寻找与这幅图有关的内容时,利用形象感知的方法帮助孩子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像这样的细节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不少,所以说本课的设计很精致,很用心,一个环节具备好几个教学功能,教学行为的综合性强。
二、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
本课的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孩子自己理解“傲慢”等词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表情朗读训练。我们注意到,孩子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是建立在情境中,而建立在情境中的词语理解又是依托于他们自己的感悟得出的。老师装糊涂,请孩子教老师读,这是对手教学,激励孩子的积极性。这个班的孩子朗读得很好,例如,对“傲慢”的“慢”的理解,“你敢碰我吗?”这个“碰”字,还有个孩子提出问题“你敢碰我吗?”中间有停顿,在比较之后孩子都认为还是老师的处理比较好。这样实践比照的过程中,使整个表情朗读的指导显得非常自然,教学增效非常鲜明。
又如第一次指导孩子理解提示语对朗读的作用之后,第二次老师说“面对铁罐的轻蔑,陶罐进行了争辩,请你试试看”,老师没有说应该怎么读,而是让孩子自己试试,自己练习,把孩子推到了主体学习的地位,让孩子帮帮老师,先让孩子实践,而后老师进行点拨。这样的教学是“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倒过来,只为推进到下一个环节。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辅导者、引领者,而不是规定者、命令者。
三、一课一得做得很扎实
今天的教学中,当孩子们理解了提示语的作用后,老师请孩子们自己填写提示语既是一种语言实践,也是一种读写结合。虽说只有一个词语,但这个词语填写得是否准确,就体现了孩子对课文的把握是否到位。一直到课结束时,老师还提出,假如陶罐和铁罐还有机会做兄弟的话,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回去写写,同时要求孩子们用上合适的提示语。这句话回顾了这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一课一得”做得非常扎实,贯穿了课的始终。
有人说新课程强调一课多得,这不错,愿望很美好。但是我们不把“一课一得”做实,怎么谈“一课多得”呢?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实在会变成“一课什么都没得”,只是点一下,这样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一课多得”,还不如就像今天课堂上的一条主线一贯到底,真正落实“一课一得”。其实这样的“一课一得”是能兼顾其他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比如这篇课文的人文教育目标达成得如何?这篇课文学下来到底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有的老师说要让学生懂得“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老师说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还有的老师说要让孩子明白“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不看到别人的长处”。这些都对,但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童话故事来说,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引导应该更多元一些。比如本课教学中还可以试着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人不能懦弱,谦虚而不懦弱,遇事要据理力争。因为我们的课文有比较多的篇幅描写了陶罐是怎样据理力争,说服对方的。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但是有一个词语我们可以更突出一些,铁罐说陶罐“你这个懦弱的东西”,陶罐怎么“争辩”?这一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可以去研究一下,最后是陶罐不再争论。让孩子体会一下,你觉得陶罐懦弱吗?从哪儿体会到不懦弱呢?敢于争辩,这是要培养孩子具备一种精神,碰到这种事情时要敢于说,敢于以理服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文价值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