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科思想:小学科学名师的自觉追求》是由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浙江省浙派名师名校长小学科学班首批学员在两年半的学科研究和专业培养中的一个成果。
这批学员经个人申请、所在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而产生,当我拿到这个班级的名单时,内心涌动着激动,这是一群热爱自己的职业,执着、勤奋、聪慧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成绩的学科中坚力量,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很多人已经具有学科的独到见地,有的已经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作为这个培养项目的负责人和班主任,应该制订怎样的培养目标?为他们设计怎样的培养课程?我不断地思考着一个个的方案,也不断地推翻着一个个的方案……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首先在全方位的训前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培训课程的规划,通过理论研修、实践浸润、思想凝练、成果展示、示范辐射以实现理念与师德、小学科学专业知识、小学科学专业能力、小学科学教科研四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来展开培训课程。针对每位学员的特点聘请了“理论和实践导师”双核导师,这批导师由科学课程标准制定者、科学教材编写者、科学国培专家、省市级教研员、浙江省乃至外省的优秀特级教师组成,他们既是德才兼备的教育者,又是学科研究的专家,其中不乏学校教育的管理者。
两年半时间学员们先后参加了国际会议、全球华人科学素养论坛,聆听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香港各地学科专家的报告,还在专题论坛区域进行了个人专题的宣讲。参加全国年会及优质课观摩,承担多次全省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展示活动;面向全国诚邀专家向学员开设了近30个讲座,内容有儿童心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疑难知识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以及典型科学校本课程建设、科技活动的介绍;多层次、多角度地参观考察了浙江省科学教学示范学校,这些学校有农村学校、有城镇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校园的科学文化氛围浓厚,科学实验室、科学园地建设得很有特色,社团活动均已经有课程化的呈现;两年半的时间最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学员们观摩了多节名师示范课,上课者有特级教师、教研员、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省市教坛新秀、杭州市名师、学校校长。学员们先后在名师指点下开设自我课堂诊断课、提高课、贫困地区送教课和专题讲座。培训课程中还有系列实验规范操作演练,来进一步夯实学员科学技能基础。从学科教学理念、学科知识、学科教育学和课程论、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系统地展开了培训。
两年半时间学员们不仅努力提高自己,也建成了一个形式宽松但是团结紧密的学科研究团队,这也是可以出这本书的一个很好条件。
本书共分为学科理念研究篇、实验证据研究篇、教学模式研究篇、课外实践研究篇、评价与教研研究篇五个部分。主编来文提出本书的书名、编写框架和编写要求,并对全书做了统稿。
“学科理念研究篇”收录了楼曙光的《科学而人文,求真亦求善——小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沈跃群的《儿童视角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沈晓英的《科学教学要面向大概念——谈小学科学学科思想指导下的备课》、王朝森的《以问题解决促科学探究》。他们分别从课程美学的角度、课程主体儿童的角度、课程内在的脉络“概念认知”的角度,以及课程内在的另一条脉络“问题驱动”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活动设计来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实验证据研究篇”收录了陈志强的《证据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石》、谢小立的《俯下结论的身段,使“特殊”闪耀“真实的光芒”》、朱潮海的《论证是儿童科学探究效度的促进点》。他们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分别论述了如何让具有典型感性思维的儿童获得证据、梳理证据、处理证据,引导儿童做出探究结论,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论述了当证据获得途径异常时,当获得的证据异常时,如何使用这些异常证据促进儿童探究;论证过程的本质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为了有效思辨,不仅提出了论证这一个过程的环节和环节程序,还提出了如此论证的依据。
“教学模式研究篇”收录了邵锋星的《促进概念建构的科学探究路径设计与实施》、应小敏的《“实践—认识”推进儿童科学学习的进程》、竺红波的《“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他们分别论述了以儿童的认知为内在脉络的科学探究路径,用涵盖隶属关系概念导图引导科学探究路径。他们从多元、二元、一元角度来探讨儿童科学的探究路径,为大家进行课型的定位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建议。
“课外实践研究篇”收录了林建锋的《以家庭实验滋养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新视角》、王伟文的《博物:让孩子们重返自然——我的小学科学教育主张》。实验材料取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让儿童在家里的厨房客厅都可以找到材料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探究习惯的习得和养成。把儿童带进大自然,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博物学科思想也是对小学科学课程优良传统的一种继承。家庭实验和博物学习都是课外科学情境创设基础上的学习,这样的情境非常适合儿童科学活动的开展,两位作者枚举的具体实施案例为大家提供了实践的抓手。
“评价与教研研究篇”收录了江光华的《在动态评估中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基于小学学困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动态评估策略》、施昌魏的《以“做中写”促“做中学”——区域推进小学科学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在体验课程中如何做好过程性评价一直是课程建设的难点,指向素养培养的评价杠杆的使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探究向深度发展。以各种各样的、已经形成方式链条的记录本为载体来运作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地市级的教研员,从区域视野推进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在书稿完成之际,特别感谢浙江省教育厅设立此项目,感谢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童富勇原院长为组长、叶哲铭原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双名领导小组,为该项目的实施在行政和后勤两方面所做的保证,感谢各位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感谢提供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学基地,感谢全省为我们提供课堂教学成果展示的各所学校。
各位学员撰写的学科思想虽形成于本次项目的培训,但是他们的学科思想无不包含了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学科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积累,无不包含了他们身后团队的专业思想支持,更是离不开他们在专业成长路上得到的各位学科前辈们的指导。今天的学科思想是他们在当下的思考,随着各位学员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坚信他们的学科思想在今后定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发展。
来文
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