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比较与协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作者简介】冯利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讲师。

内容提要 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一种新的市场竞争模式和创新范式。本文首先分析了余杭区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其在创新空间要素、创新资本和人才、招商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要构筑创新经济“生态圈”、坚持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产业集聚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这五大理念中,创新始终摆在第一位。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供给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有效配置资源,中央又提出了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完美的结合,是各级政府面对的重大问题,但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余杭区企业创新情况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值不断增加

2016年余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35.56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0.1%,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过半;实现新产品产值594.86亿元,同比增长5.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总产值4.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5.97亿元,同比增长6.2%,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4%。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发展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对2015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的综合评价,2015年余杭区在“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这五大领域的得分分别为62.5、71.9、82.3、78.4、55.2分,分别比上年提高6.4、4.2、4.0、15.2、9.4分,五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提升幅度较大(见表1)。总体来看,2015年全区强区建设进程较前几年明显加快(见表2)。

表1 2012—2015年余杭区强区建设综合测评五大领域得分

表2 2015年度全省I档14个县(市、区)综合评价结果

(二)科技进步变化明显

浙江省统计局、科技厅2016年发布的全省2015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余杭区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在全省上升至第3位,比3年前的第9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发展情况较好。在一级指标中,“转型升级”“科技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指标在全省排位有所上升,特别是“创新环境”,从上年全省第31位上升至第2位,“技术创新”排位持平,“科技投入”排位有所下降(见表3)。

表3 杭州市2016年各区、县(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全省排位

(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2015年以来,全区着力打造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集群,形成拳头优势和集聚效应,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得分较2014年提高4.0分,在I档14个县(市、区)中分值提高最多。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2014年的34.6%、27.6%、49.5%、45.1%提高到38.8%、28.3%、51.3%和48.5%。此外,反映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大幅增长,由2014年的51.2%提高到2015年的57.7%。

(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高

2016年余杭区认定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其中新认定102家,首次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破百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11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08家,其中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32家,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476家。从领域分布上看, 102家新认定企业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领域分别以26家、26家、25家位列第3名,打破了以往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领域(在新版管理办法中调整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占据半壁江山的格局,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余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五)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初显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创业也离不开资本支持。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强调产、城、人融合化发展,围绕导入优质人口、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圈人留人”环境,出台人才新政,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827名、“国千”86名、“省千”115名,总量和增量继续列全省各区(县、市)首位。“国千”“省千”人才中超过30%分布在生物医药行业。梦想小镇在开园9个多月时间里已经累计引进创业项目480个,创业人才4400名,在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余杭区注重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的磁极效应,加快资本集聚,积极借力资本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带动人才项目落户,从而推动“人才+资本”的良性互动,实现“化学反应”。

二、余杭区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横向比较仍有差距

1.传统行业占比较大

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来看,占全区比重较大的传统行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金属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3.5%、3.0%、5.9%、3.0%、3.4%,分别低于全区平均2.5、3.0、0.1、3.0、2.6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均创利指标普遍偏低,如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的该指标分别为12.3万元/人、9.8万元/人、16.1万元/人、15.8万元/人,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来看,传统行业企业由于转型升级速度较慢,产品未达采标标准的较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采标率分别为36.2%、55.6%、35.0%、44.6%、36.7%,分别低于全区平均21.2、1.9、22.5、12.9、20.8个百分点。

2.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2015年,全区“绿色发展”在五大领域中是得分唯一低于60分的指标,在90个县(市、区)中列第17位,与2014年持平;在I档14个县(市、区)中列第6位,处于中游水平。从具体指标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指标实现程度为49.9%,在全区全部19个二级指标中列第17位;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为267.29元/立方米,比全省平均少66.31元/立方米,实现程度低于全省16.6个百分点。这是全区“绿色发展”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

3.产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大企业支撑不足,依然没有超百亿企业。余杭区仅3家企业入围全国民企500强,而萧山区有19家;余杭区上市企业共20家,与萧山区、滨江区的上市企业数仍有不小的差距。产业平台拉动不强。未来科技城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的量能和贡献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业功能区、科创园区的专业性竞争力普遍偏弱。工业经济“缺高少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增速、占比远低于滨江区;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6%和8.5%。服务业发展不均衡。2015年,以阿里系为代表的信息软件业和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分别为61.2%、9.2%,如果剔除淘宝系的影响,2015年余杭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仅4.6%和5.1%。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还需大力发展。

4.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强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研究与发展活动(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也只有3.1%,远低于滨江区。新产品产值率为38.8%,低于滨江的61%。再从企业科技投入来看,2015年余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为1.6%,而滨江区为5.26%。创新主体作用不强。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中研发机构设置率为17.1%,低于滨江区的34.9%;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占比25.3%,低于滨江区的50.2%。

(二)创新要素受制约

1.资金供求信息不够通畅

主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业务模式的新经济,大多是处于初创期的小企业,存在资本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先天不足”。一方面,新经济产业孵化落地面临资金短缺;另一方面,已有原始积累的传统企业苦于没有投资渠道。不少传统企业经过多年积累,掌握着充足的资本,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和要素成本逐渐提高,原有项目已经不能维持高利润水平,迫切需要寻求新的项目和新的增长点,但由于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困难重重,常常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

2.创新人才支撑不足

余杭区智慧型人才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工业企业中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管理人才、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不利于工业企业信息经济发展、智慧应用的整体布局。企业研发投入少、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支撑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停留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共同开发、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企业主要追寻一些“短、平、快”项目,缺乏从长远的战略观点考虑构建企业长效技术创新体系。

3.受到空间要素制约

首先,产业化落地的空间不足。目前,余杭孵化器约有25家,加速器企业约有77家。截至2015年年底,余杭“523计划”已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110家。孵化器空间充足,但随着孵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加速器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可供应的空间资源一时无法匹配,需要政府进行供给侧改革,开拓空间要素资源,强化有效供给。

其次,存量空间业主“房租”意识较浓。园区创新投资意识需要强化,部分园区管理仍停留在“二房东”水平,缺乏投资者的眼光和意识,所提供的服务也更多地局限于基本空间、基础设施和简单的共享服务,盈利方式主要依靠房租和政府的补贴,抗风险能力较低,服务同质化严重,为新经济产业提供项目资金对接、培训、市场计划等增值服务相对较少。

再次,园区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是科创园区运营专业化的核心体现。目前,余杭部分园区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仍稍显滞后,部分园区内为新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匹配,代表整个集群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许多园区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在硬件上,部分园区在发展新经济产业方面,仍存在着网络、用电稳定性差等诸多制约因素。

(三)面临周边激烈的招商竞争

余杭创新经济孵化项目的科技力量雄厚,研发能力强,产业培育成效明显。至2015年年末,余杭已创建科创园60个(含电商平台)。全区共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孵化企业达440家。2015年,有8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杭州市众创空间,恒创客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余杭产业培育的优异成果,吸引了区内外目光,周边招商团队趋之若鹜。如何能留得住这些即将破壳的项目,让其在余杭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一道必须攻克的难题。

三、加快余杭区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生态系统,构筑创新经济“生态圈”

1.打造创新创业综合生态体系

运用好统筹学系统论,构建好产业链、生态圈,不断建立和完善余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两大生态体系,即创新创业综合生态体系和转型升级综合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综合生态体系就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更加肥沃的创新创业土壤,厚植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让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耦合、裂变反应,加快智慧产业化,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主要包括打造多样化众创空间、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形成特色化众创品牌三方面内容。打造转型升级综合生态体系就是要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大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推动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互联网化、“互联网+”彻底解决方案为主线,加快产业智慧化,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主要包括培育新型生产模式、促进智造服务融合、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三方面内容。

2.完善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

继续推进有余杭特色的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以梦想小镇、梦栖小镇和艺尚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业集聚地和孵化平台,培育扶持更多成长型的中小微创业企业,构建具有余杭特色的“创新经济丛林”。

3.构建差异化的区域生态系统

由于区内各平台技术研发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自身条件各有差异,更要科学定位本地创新经济发展目标和路径。坚持在未来科技城和余杭经济开发区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而在创新能力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则可以侧重推广成熟的技术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各取所需,协调错位发展。

(二)坚持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牢固树立以“一号工程”为基础的争先意识,坚持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相结合,不断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着力打造全省领先的智造强区。牢牢抓住杭州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机遇,以成功创建2016年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和2016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为契机,打造全省领先的智造强区。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示范引领。发挥春风动力、西奥电梯、老板电器、长江汽车等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的两化融合建设。以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智慧产业化。发挥现有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两大基础智慧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电商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五大新兴智慧产业,推进梦栖小镇工业设计、艺尚小镇时尚设计。加速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加快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智能工厂”建设。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在互促共融中蜕变,实现从组织形态、生产方式到运营过程、商业模式的全面优化,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牢固树立以“持续精准发力”为内涵的服务意识,坚持加法与减法相结合,净化企业竞争环境。强化精准对接服务。对全区重点企业走访联系全覆盖、政策宣传全覆盖、服务保障全覆盖,真正当好“服务专员”和“店小二”;宣传新一轮“6+3”产业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引培高端人才;会同区人才办、团区委,借助未来科技城驻美国办事处及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的友好关系,组织部分新生代、青商会企业家赴美举办“创业创新智能智造专题培训班”,提升新生代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着力做好企业减负。全面落实“零土地”技改审批,不断优化审批流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企业减负政策和余杭区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28条措施,逐条梳理落实水价优惠政策、燃气价格调整、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政策,实质性帮助企业减负解困,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借力G20宣传余杭智造。了解掌握春风摩托、长江汽车、南宋瓷业、美术地毯、双枪竹木、汉尔姆模块化建筑及余杭家纺等余杭智造产品直接服务G20的情况,策划好宣传方案,在相关保密协定解除后在余杭经信官方微信、经济与信息化月刊以及杭报、余杭晨报、余杭电视台等全方位、全媒体大力推广优质的余杭产品、优秀的余杭企业,切实为企业产业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董保宝,李白杨.新创企业学习导向、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4 (3):376-382.

[2]罗珉,马柯航.后发企业的边缘赶超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91-103.

[3]汪涛,牟宇鹏,王铵.企业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和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3(6):101-110.

[4]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 201l(3):92-101.

[5]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4):117-127.

[6]曹红军,赵建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9(1):36-44.

[7]毕宁.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调查[J].浙江经济,2016(3):37-39.

[8]Wang C L, Ahmed P K.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31-51.

[9]Helfat C E.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The case of R&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33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