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美国人心里有点不喜欢泽尔达,觉得她耽误了她丈夫的才华,要不是她挥霍无度,她丈夫本该有大把的时间去写传世之作,而不是码小专栏挣钱养家,她的丈夫就是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
泽尔达出身名门,父亲是阿拉巴马州的大法官,母亲也是大家之女,外祖父一支里有好多显赫人物,比《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小姐还要体面。
泽尔达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从小就是掌上明珠,这样家庭里的女孩儿多少有些憨傻,她们不见得多物质,只是从小就过惯了讲究日子,不大会过别的日子,最拿手的本事就是花钱。
娶了这样的太太,菲茨杰拉德是有压力的,他家世平平,全靠写字挣钱,第一本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出版后大获好评,他才有了资本娶法官的千金。
这桩婚事开始差点儿黄了。普天之下岳父母的心情都一样,一听女婿并非出身门阀世家,心里先凉了半截,再一听是“自由职业者”,几乎就要拔腿走人了。但看到小伙子温柔体贴,是个暖男,看起来脾气蛮好的,再加上自己家的小姐是个什么秉性,老两口也明白,虽然长得漂亮,但一脑子奇思怪想,全没有大家闺秀的消停样子,一般人把这样的闺女娶过去是没法过日子的。
以前的大家小姐都是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主妇,斯嘉丽的妈妈一人掌管几百奴隶,一季棉花下来,过手账目几十万,按现在的价值换算上百上千万也是有的,可她却纹丝儿不乱,绣着花养着娃就把事情全搞定。因为大家族的女儿从小都是当CEO培养的。按这个道理,贾府不大会娶林妹妹,她没有将人之才,小宇宙里只有me me me,当家只会搞得鸡飞狗跳,还是宝姐姐才对大家族的口味,一身烟火气,是个万事做得周全的妙人。
泽尔达嫁给菲茨杰拉德之后确实在家务上一塌糊涂,两口子到欧洲生活后,用人们报虚账,一个月吃了十四公斤的黄油,泽尔达仰着漂亮的小脸说:“十四公斤是多少啊?很多吗?”贴身保姆都看不下去了,旁敲侧击地说:“夫人,您没发现用人们最近手头宽裕,竟然买了新自行车吗?”
泽尔达小姐对黄油没概念,对鲜花和美酒却如数家珍,特别是在巴黎这种销金窟,打发时间主要靠花钱。有一阵子她看见花就买,一出手就是上百法郎。她觉得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扎马蹄莲的丝带断断不能用白色的;上好的芭蕾舞鞋可遇不可求,一旦碰到必要囤上一百双才可以;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应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天气,万万马虎不得。
菲茨杰拉德深爱泽尔达,由着她任性,他天性温暖安静,不喜欢约束别人,但他那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写《了不起的盖茨比》。泽尔达无所事事,就有了一场外遇,她自己写在小说里了,对象是个漂亮的法国空军中尉,一头金发,半夜里开着飞机送情书,别提多拉风了。
菲茨杰拉德知道后气得直哆嗦,握着拳头去决斗。泽尔达站在中间拦着她情夫,她没来由地觉得自己丈夫缺乏男子气概,决斗什么的一定输,她情夫偏偏又含情脉脉地说:“你放心好了,我不会打死他的。”这简直把菲茨杰拉德气疯过去,但也没有办法,他是文弱书生,根本不是法国飞行员的对手。
菲茨杰拉德的苦闷于是只能跟海明威说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黎左岸聚集了好多艺术家,随便进个咖啡馆就能碰到文坛的半壁江山,但当时他们都是一副倒霉相,一边喝咖啡一边琢磨怎么赊账。拿泽尔达的话说,巴黎乌烟瘴气,全世界的牛鬼蛇神都在这里了。
泽尔达瞧不上他们,对所谓的文艺圈、上流圈感到厌倦透了,觉得他们又虚伪又做作,除了吹牛没什么别的本事。
伍迪·艾伦应该是不同意她的看法的,他认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好的年代,为此他在2011年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午夜巴黎》,向他心目中的这些大师致敬。
这部电影讲一个好莱坞编剧穿越回二十年代的巴黎去朝圣的故事。男主角怀揣一颗小粉丝的心一一见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毕加索、达利、马蒂斯。他每见一个人都激动得不能自持,冲上去满脸都是“我要做你门下走狗”的表情,搞得这些巴黎落魄文人都蛮不自在的。
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泽尔达,她在一个小酒馆里喊他,操浓重的阿拉巴马口音,劈头就是一句“You look lost”。这是一句双关语,字面意思是,“你迷路了吗”。但文学老炮儿听到这里都会嗨起来,因为导演直接点题“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泽尔达在电影里活泼热情,喜怒无常,菲茨杰拉德英俊斯文,完全被泽尔达左右,两个演员都找得神似。海明威一副混不吝的样子,跟条大虫似的盘在角落里,两眼直勾勾地看着那些显贵。虽然穿越回去时间挺紧凑的,导演还是因为过于偏爱菲茨杰拉德夫妇,让泽尔达跳了一次河。
这部电影属于知识分子的意淫之作,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好片子,但它精巧有趣,充满了小机锋和小典故,非常适合小范围内把玩,但奥斯卡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还是把那一年的最佳编剧给了伍迪·艾伦。
实际上,海明威在巴黎混得并不如意,没人知道他,他的《太阳照常升起》还没有完成,满脑子都是疯狂的想法。菲茨杰拉德和他一见如故,两人一度互相欣赏,但海明威讨厌泽尔达,泽尔达小姐也不喜欢海明威,她觉得这个所谓硬汉是个“假货”“骗子”,而且换老婆的频率未免也太快了。
泽尔达那时正在迷另外一件事,她想成为一名芭蕾舞女演员,不是说说而已,她是认真的。
她找到一个俄国芭蕾舞女演员教她芭蕾,高傲的女演员看了她一眼就摇头说:“亲爱的,你已经二十七了,太晚了,而且你有钱有名,还有个疼爱你的丈夫,何必要来吃这种苦头?”
泽尔达小姐不肯罢休,每天睡觉之前做四百个小踢腿,然后劈着大叉睡觉。她天天去舞蹈室,连着做上百个小跳,一有空就在家拉筋,肌肉疼得好像要从骨头上剥落下来一样,她不在乎,只要能跳《猫》,脊梁断了也没什么。
当一个人有了目标的时候就会特别迷人,虽然整天疲惫不堪,但眼睛里有鬼神之气,俗世一下子不沾身了,自己可能也不觉得,但别人看着她就好像一朵花儿一样在使劲绽放,泽尔达写的唯一一本小说Save Me the Waltz就给人这种感觉。
泽尔达的文学功力虽比不上她丈夫,她懒得布置大局,下手很散,但偏偏又喜欢在细节上停留很久,尤其爱用华丽的辞藻,很考验读者的词汇量,但是她写到舞蹈的时候自有动人之处,让人心生爱慕之情。
画家看了《红楼梦》,会对宝钗说画画那一大篇特别留意,因为行家难免要较真,发现全是行话,就心里释然了。泽尔达说到舞蹈的时候,也都是行话,怎么运用肌肉,怎么引领音乐,怎么在旋转的时候保持重心,虽然草草,但格外好看。
后来泽尔达真的可以跳女主角了,她把丈夫和孩子扔在瑞士,自己跑到意大利,因为太刻苦,把腿跳坏了。菲茨杰拉德飞奔去意大利接她,一进医院倒吸一口凉气,泽尔达躺在床上被裹得像个木乃伊,那时还没有抗生素,医生都过来拍着他肩膀,让他做好准备。
他把头埋在泽尔达的床上,紧紧抓着她的手,泣不成声。泽尔达已经快不行了,满脑子幻觉,看到老公这么哭就想:这是哪个世界的人啊,这么元气充沛!没想到就这么又活回来了。
泽尔达跳不成舞,大概生命也就此被抽空了,她曾经说过,“能不能把芭蕾和我的生命放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一起放弃了。”
后来她精神出了问题,今天看来也许只是患了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可惜三十年代的医术跟巫术也差不许多,她直接就被关到精神病院里去了。在医院没事儿的时候泽尔达开始写小说,自传体,每天写三个小时,很开心,最后取名Save Me the Waltz。
最终她竟然死在她丈夫后头,菲茨杰拉德因为长期酗酒,死于心脏病,那一年他才四十四岁。
泽尔达在精神病院里一直精精神神的,她比他晚死了八年。如果没有精神病院那场火灾,她应该能活得更久些吧。
这本书是首部中文译本,之前凡是引用这部小说的,要么是直接用英文书名,要么就是翻译成各种形式。有叫“永伴华尔兹”的,有叫“为我留下那首华尔兹”的,没有一个重样的,可见这个书名不好翻,而且大家也都彼此不满意。斟酌再三,我将译名定为“最后的华尔兹”,原因在于,这一书名首先是端正厚实;其次是大方,而且扣题;且“最后”二字恰体现了这本书的二十年代沉沦色彩和悲剧实质。
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语言风格与风俗习惯都与今天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泽尔达自有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文学乐趣,想要捕捉,殊为不易。这本小说与传统意义的小说也不同,它不靠情节取胜,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它丰富、感性,充满另类智慧和流动的情感,整本书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如色彩斑斓的调色板。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努力寻找出一种文学风格一以贯之,试图让文字本身更加耐看,使情节上的枝蔓更加丰满,以期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大的阅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