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富县历史(第一卷)(1921-194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鄜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一 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的成立

1940年2月,中共鄜县县委领导的鄜县抗敌后援会和八路军驻防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县长蒋隆延的暗杀阴谋,推翻了国民党顽固派把持的各级政权。鄜县全部隶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直接管辖。1940年2月上旬,鄜县各界人民群众自发集会,一致推举中共鄜县县委书记、鄜县抗敌后援会主任罗成德出任鄜县县长,并报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委任。2月1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罗成德为鄜县县长,鄜县县政府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同时,还给罗成德发函,就新政府的成立做了五点指示:(1)县政府成立时应做好宣传工作,使人民知道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县政府成立后应即管理全县行政。(2)县以下行政组织,是用保甲名义还是用区乡政府名义,要根据群众的意愿而定。不论用何名义,对原保甲长中好的仍要利用,不要一下调换干净;对那些反共分子、摩擦专家、特务分子及群众反对的保甲长,要完全驱逐出各级政权组织。(3)对于友军及临近区的友方政府,仍应采取友谊合作态度,实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4)目前最中心的任务是争取群众,使群众拥护政府。(5)协助军队剿灭土匪与反动的保安队,驱逐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反革命混入各级政府。2月18日,罗成德签署《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布告》,宣告鄜县完全隶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正式成立。布告全文如下:


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布告

为布告是:查鄜县属陕甘宁边区二十三县范围,全县行政,应归边区政府管辖。近复地方不靖,指挥暗杀者有之,率队叛变者有之,以至人心惶惶,后方不顾,前方因而大受影响。兹奉陕甘宁边区政府委任令:委任罗成德为鄜县县长。

等因:奉此,遵即到县视事。谨以下列各端,与我全县民众共勉之:

(1)拥护国民政府与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巩固八路军后方。

(2)打倒汉奸汪精卫,肃清全国汉奸分子。

(3)绥靖地方,协助军队铲除匪患。

(4)实行民权主义,由人民选举县、区、乡行政机关。

(5)实行民主主义,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

(6)尊重邻县行政区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以上六条,为本县政府之施政大纲,望我军人民等各党各派共同努力,切实执行,以巩固后方而利抗战,切切此布。

县长 罗成德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十八日

1940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日),鄜县上万群众拥向县城,载歌载舞,热烈庆祝陕甘宁边区鄜县政府成立,并邀请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出助兴。鄜县县政府机关驻县城内。罗成德、谢怀德、张育民先后担任县长。县政府设秘书、一科(民政科)、二科(财经科)、三科(文卫科)、四科(建设科)、五科(粮食科)及保安科、司法处、供销合作社、税务局等机构,办理日常事务。随后,县委、县政府按照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示精神,迅速在全县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县区干部的主要来源是从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游击队中选拔。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为抗日投奔边区的各地爱国青年。1940年,乡级干部不脱产,县委、县政府实有干部30名,所辖10个区实有干部63名,县区两级共有干部93名。全县建立了10个区政府、58个乡政府,这10个区政府分别是:大申号区政府、牛武区政府、永平区政府、大义区政府、直罗区政府、道德区政府、城关区政府、交道区政府、太乐区政府、张村驿区政府。据1941年2月20日《陕甘宁边区各县区划人口统计表》载:鄜县辖10个区、58个乡、172个行政村、558个自然村,7073户,总人口31787人。总面积7360平方公里。

1941年10月,中部县双龙中心区政府和上畛子区政府划归鄜县管辖。此时鄜县县政府下辖12个区政府。1942年12月,鄜县县政府划归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李景林、副专员张育民)直辖。1943年11月,双龙中心区和上畛子区划给关中分区管辖。12月,县政府决定并报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批复,将直罗区所辖10个乡划出5个乡成立黑水寺区政府。至1945年8月,县政府下辖有大申号、城关、牛武、交道、永平、太乐、大义、张村驿、直罗、道德、黑水寺等11个区政府、56个乡政府。

毛泽东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中共鄜县县委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陕甘宁边区较早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2月,县、区、乡各级民主政权初建时,就吸收了原各级抗日救国会组织中能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非党人士参加。不少非党人士担任了县政府各科室和区、乡政府的主要职务。在县区乡政府工作人员中,非党人士约占三分之二,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主建政的典型范例。毛泽东对鄜县建立民主政权高度关注,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写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4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的指示中指出:“在绥德、鄜县、陇东等地建立新的政权,也具有严重的意义。”在国民党掀起第一个反共高潮中,鄜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破坏联合抗日的国民党政权,驱逐了反共顽固分子。认真总结了与非党人士长期合作共事的宝贵经验,继承和发扬了各级党政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按照“三三制”的原则,产生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这种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给全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政权,树立了一个模型。

鄜县县委和鄜县抗日民主政府,遵照毛泽东关于民主政权建设的一系列教导,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民主制度,带领全县各界人民认真贯彻执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施政纲领》,集中精力,建设边区,保卫边区和支援抗战,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 鄜县参议会的成立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边区人民参与国事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边区各级参议会为各级之人民代表机关,它代表人民来议事管事,是最高政权机关,政府和法院为其执行机关,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并定期报告工作。参议会闭会期间,由参议会常驻会代行其职权。《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县参议会每两年改选一次,乡参议会每年改选一次。各级参议会之参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之,县参议员之任期为二年,乡参议员之任期为一年。

鄜县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是建立参议会制度比较早的县份之一。1940年2月鄜县新政权建立后,县委就着手按照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民主建政的原则,于1940年11月召开了鄜县临时参议会,建立了参议会制度。1941年3月至5月,鄜县进行了首次全县县乡普遍选举,选举产生鄜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66名,其中中共党员仅占三分之一,1941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参议会,健全了“三三制”。1945年冬季,县委又组织了全县第二次县乡普遍选举,选举产生县参议员46名,1946年2月召开了鄜县第二届参议会。鄜县临时参议会和第一届、第二届参议会,会前都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始终坚持“三三制”的民主建政原则,逐级民主选举产生县参议员,由县参议会民主选举产生常驻参议员、参议长、副参议长和政府工作人员。选出的非党参议员、副参议长和副县长,都同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这种政权代表着各党、各派、各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各界人民的赞扬和拥护。鄜县常驻参议员、民主人士李静山说:“咱们的政府比别的地方好,不是一党专政,实行的是‘三三制’,老百姓都有参政权,所以大家要拥护政府和军队”。1943年农历腊月二十日晚,监军台村党小组在讨论什么是“三三制”时,宣传干事李宋成答道:“咱们说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好,咱毛主席就主张‘三三制’新民主,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一个没党没派的人,三个方面的人合作起来就是‘三三制’,合作到底咱八路军就会越强大,假如不合作,咱们前面打日本,顽固分子在咱们后面玩弄摩擦,那咱们就‘球势了’(不行了的意思)。”可见,“三三制”民主政权在鄜县深入人心。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9月,鄜县共召开临时参议会1次、正式参议会1次。

(一)鄜县临时参议会

1940年2月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以后,县委按照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原则,贯彻“三三制”的方针,对临时参议会的参议员名额进行了分配。经过9、10两个月的充分酝酿协商,推选出工人、农民、绅士、妇女等各界代表39人,其中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党派爱国人士各占三分之一,成为陕甘宁边区鄜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鄜县临时参议会于1940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在县城召开,39名参议员和37名列席代表参加会议。陕甘宁边区议会参议长高岗高岗(1905—1954),陕西省横山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3年任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委,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1940年11月曾出席鄜县临时参议会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8月17日因高饶反党集团事件被揭露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和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一旅政委阎红彦出席了会议。高岗、阎红彦分别做了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县长罗成德做了《十个月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上述报告,并通过了民政、教育、军事、经济、建设等议案。大会选举中共党员强自修任鄜县临时议会参议长、中共党员张育民任副议长;选举常驻会议员5名;选举罗成德任鄜县县长。在参议会选举的常驻会议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中,非党人士约占三分之二。

1941年2月16日(中华民国三十年二月十六日),鄜县临时参议会以鄜县临时参议会常驻委员会、抗敌后援会、工人救国会、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教育界同仁率全体会员的名义向全国各抗日党报、各民众团体、各报馆发表了《鄜县参议会及民众团体就团结抗日致全国通电》见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十六日延安《新中华报》第三版。,通电由延安《新中华报》刊载,转发全国各地。通电强烈谴责汪蒋合流,共谋投降剿共大计,配合聚歼新四军,逮捕公正人士,危害进步青年,屠杀抗日军人家属等罪行,呼吁全国各民众团体:坚持团结抗战,肃清破坏抗战之亲日派,严惩皖南事变之祸首,要求国民党恢复叶挺军长自由,撤退华中之数十万“剿共”军,停止一切破坏团结抗日之阴谋行动,重整抗日阵营,共同对敌。通电全文如下:


延安《新中华报》转全国各抗日党报、各民众团体、各报馆钧鉴:

最近日寇松冈,倡导汪蒋合流,共谋投降剿共大计,汪精卫为实现其“全面和平”计,不惜出游外国等语。而一月十七日之反动命令与“剿共”军之具体行动,已使全国人民惶惑莫解;配合敌伪聚歼新四军并宣布该军为叛逆一也;与日军携手进攻山东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二也;修筑碉堡并以大军二十万包围陕甘宁边区三也;逮捕公正人士,危害进步青年,屠杀抗日军人家属四也。罪恶之由来,均假何应钦等亲日派之手以行,以执行日寇“以华制华”之阴谋毒计,我炎黄子孙将沦为永劫不复之地!我鄜县各抗日团体谨向全国抗战人士呼吁:坚持团结抗战,肃清破坏抗战之亲日派,严惩皖南事变之祸首何应钦等,收回一月十七日之反动命令,恢复叶军长自由,撤退华中之数十万“剿共”军,平毁西北封锁线,停止一切破坏团结抗战之阴谋行动,重整抗日阵营,共同对敌,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陕西鄜县:临时参议会常驻委员会、抗敌后援会、工人救国会、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教育界同仁率全体会员叩

中华民国三十年二月十六日


通电发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全国广大民众反蒋抗日的热情。

(二)鄜县第一届参议会

1941年3月至5月,鄜县举行首次县乡普遍选举。乡级选举有18名不称职的乡长落选。全县选举产生鄜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66名,其中有29名中共党员当选,中共党员比例明显偏大。于是,当选票数较少的7名中共党员自动退出参议会,把席位让给民主党派进步人士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使中共党员参议员只占参议会席位的三分之一,成为陕甘宁边区时期“三三制”民主建政的范例。鄜县第一届参议会,于1941年9月26日至10月1日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县参议员66名,其中中共党员参议员22名。县长谢怀德在会上做了《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谢怀德在报告中肯定了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民主工作方面:(1)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是选举出来的,里边不但有工人、农民,而且有绅士、地主,不但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而且有无党派的公正人士,是真正的“三三制”政权。(2)执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在各项政策的实施上,都能顾及到各阶层的利益,都能顾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3)建立了民意机关。去年召开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虽未经过民选,但都是各阶层各党派的代表,共产党员仅占三分之一。今年又开始了正式选举,正式成立了参议会,改选了乡政府,选掉了18个不好的乡长。(4)做了许多抗战动员工作。补充战士248名,扩大学徒42名,抗战动员人工40200名,动员牲口21489头(次),捐钱351900元,买军粮18500石,买军草2564万斤,征公粮4356.4石,毛巾2万条,军鞋11190双。(5)另外在优抗、卫生、婚姻,培养干部、民事调解、社会调査、禁烟禁赌方面都取得了—些成绩。

2.财政工作方面:因为去年下半年才成立税务局,所以这一年多的收入不太多。只收到司法罚款363.17元,没收烟土35两,捐寒衣代金15304元,收牲畜费23905元,收羊毛775斤,没收兴亚洋火757包,收货物税453604元。除牲畜费留县开支(如造船、选举用费、教育经费等)外,其他款额均已分别解交边府各厅。

3.教育工作方面:也比过去提高了一步。前年鄜县只有一个完小、70个普小,到现在不但增加了一个完小和33个普小,而且办了47处冬学,31处半日校,受教育的儿童由1280名增加到2559名。加上受教育的成年男女,就有5000多名。而且成立了简易师范,开办了新文字冬学教师训练班;将来对于鄜县的教育,当更能向前推进一步。

4.经济建设方面:农业、手工业、交通等方面都有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民党反动派执政时鄜县人民遭受严重灾难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空前地激发了鄜县人民群众大力生产和支前的积极性。

参议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发言踊跃,一致通过了这个报告。大会收到各种提案95件,经过整理合并为59件。大会讨论通过了25件,其中主要有:拥护边区施政纲领案;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人权自由案;保护工人利益,调整雇主与雇工关系案;开发葫芦河水利案等等。大会还讨论通过了有关政权、军事、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议案。

会议选举强自修(中共党员)为议长,张育民(中共党员)、李荫文李荫文(1880—1957),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鄜州钳二村一个穷儒之家。家境贫寒,10多岁随父移居张村驿谋生,勤劳致富,节俭持家,遂成富户。抗日战争期间,为鄜县开明绅士,向往民主政治,拥护中国共产党主张,带头减租减息、捐粮献地,支持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9月,在鄜县第一届参议会会议上被选为鄜县参议会副议长,任职至1945年8月。1941年11月至1946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员。曾在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开明绅士)为副议长;选举产生参议会常驻会议员5名(李静山李静山(1886—1966),名李荫仁,字静山,号愚庵,又号北谷林叟,鄜县名儒,今鄜县钳二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宣统二年(1910),先后在本村私塾、鄜州高等小学堂、鄜州中学堂就学。民国元年(1912)至二十九年(1940),在本籍以教书育人为业。1940年至1946年,曾任陕甘宁边区鄜县参议会议员、常驻会议员兼秘书长,参与边区新政。李静山好写日记,每日一记从不间断,善撰家谱,今有数部家谱传世。他一生著书甚多,其中民国十八年(1929)执笔编修的《鄜县志续编》是其代表作。、王振邦、王甫丞王甫丞(1880—1953),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鄜州上善化村。自幼聪慧好学,曾应试科举,考取晚清贡生。抗日战争时期为鄜县开明绅士,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参政议政。1941年9月,王甫丞当选鄜县第一届参议会常驻会议员。1946年2月至1947年12月任鄜县县政府副县长。、丁子成、杜元诗);选举谢怀德为鄜县县长,李正荣、张高民等10人当选为县政府委员。会议同时选举赵晋卿、强自修、樊作材、阎红彦、范文澜范文澜(1893—1969),浙江省绍兴人,历史学家。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1940年奔赴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等职。1941年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材《中国通史简编》,1945年执笔《中国近代史》(上册),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重要学者。1941年9月,鄜县第二届参议会会议选举范文澜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文澜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任学彦6人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

1941年10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以《鄜县参议会胜利闭幕》为题,报道了鄜县第一届参议会的盛况和取得的成效。重点介绍了各界参议员在会议讨论政府工作中,能踊跃发言、开门见山,直接对生产建设、教育事业、干部作风、军粮征购、抗属优待、禁烟禁赌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县长谢怀德及有关科长现场一一作答,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时期“三三制”民主政权的无比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