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初识榆林

国文考试树雄心,

“初识榆林”表心迹。


1922年春天,刘志丹徒步五六天,来到离家600多里的榆林,报考榆林中学。榆林中学,坐落在榆林县城的东山下,当时是陕北23县唯一的学府。

校长杜斌丞先生,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为了发展陕北的教育事业,力主改革校政,增设新课,聘请名师。他先后从北京聘请了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呼延震东等有声望的学者到榆林中学执教。

鉴于榆林中学的名望,除了陕北23县的学子们,外地前来投考榆中的学生也很多。刘志丹在三间大通屋的草铺上找了个空地儿,住了下来,等候开场应考。

头一场考的是国文,题目是杜斌丞校长出的,他选用了孔子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要求考生作文。刘志丹一看题目,心里很是高兴。他在作文中大胆地抨击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提出有志气的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对社会要有责任心,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用处,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洋洋洒洒千言,一挥而就。

其他考试,刘志丹也都是驾轻就熟,十分顺利。几场考完,试卷未判,成绩没有张榜,他闲来无事,独自到榆林城里城外游览观光。

刘志丹走在榆林城的街道上,两旁的商号、店铺鳞次栉比,只是进到店里买东西的人很少,显得店铺冷冷清清没有生机。偶尔有乞丐打着竹板到店里乞讨,店老板看一眼,赶紧低下头,趴在柜台上打起了呼噜……

有十几个官兵骑着马,从街道上狂奔而过。街道上的行人,有老弱病残者躲闪不及,被撞倒在地上,爬起来后恨得咬牙切齿……

马队过后,持枪的兵丁挨门挨户的收税,有“丁口税”、“治安税”、“兵役税”、“门帘税”门帘税:店铺或商号门面上挂的招牌税。……

刘志丹顺着街道,出北门来到榆林城外,展现在他面前的景象又是另一个样子。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北通内蒙古,东到山西,西去甘肃、宁夏。四下放眼望去,沙梁连着沙梁,看不到尽头。榆林的气候干旱少雨,一年有半年的天气都是大风卷着黄沙到处肆虐,田野里十分荒凉,也是没有多少生机。

社会现象和自然景象竟然如此这般的相似。刘志丹怀着无限感慨的心情回到学校,只见学校里的考生们议论纷纷,大家都在谈论自己的国文答卷中的作文。原来,他在文章中抨击现实社会的利弊,提倡青年人要有抱负,引起了一些思想守旧的教师的争议,认为这是奇谈怪论,扬言这样的考生不敢收。杜斌丞校长看了刘志丹的作文,高兴地说:“我出这道命题就是想发现人才。刘志丹与众不同,肯动脑子,敢想问题,文章有新意,也有文采,该取第一名。”

刘志丹知道这些情况后,既高兴又感动,当夜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初识榆林》,表达了他初到榆林的感慨!

初识榆林

1922年春

城北一片黄沙扬,

城南堆堆黄土梁。

长夜寒歌多悲切,

但见月光冷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