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建置
建置沿革 早在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西周属雍州大(太)原,为义渠戎方国。战国时秦惠文王灭义渠置乌氏,为建置之始,至今约2330年。固原市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地级市,固原依“故原州”“故而转固”而得名,亦有巩固原州,原州“固若金汤”之意。
秦及清前建置 秦惠文王取乌氏之戎,建乌氏县。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戎,建朝那县,时乌氏、朝那皆属北地郡。
汉初,沿秦旧制。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东汉永初五年(111)三月,因羌族起义,安定郡寄理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永建四年(129)四月,还治高平。永和六年(141)十月,复徙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建安十六年(211),郡治迁临泾(镇原县南)。
三国属曹魏雍州安定郡。
西晋仍属安定郡,郡治临泾。
十六国时,前赵分安定郡部分地及汧增设陇东郡,以高平设朔州牧领陇东、安定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为原州,并置高平郡,倚设高平县,治所高平。北周设原州总管府,领高平、长城二郡。
隋开皇二年(582)废长城郡。三年,废高平郡。大业三年(607),原州改平凉郡,郡治高平。大业六年(610),废原州总管府,置牧监。
唐武德元年(618),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贞观五年(631)于原州置中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平凉郡复改原州。大历元年(766)吐蕃攻占平高,原州治所迁灵台百里城,后迁平凉及临泾。大中三年(849)原州迁回平高,广明元年(880)复迁临泾。五代时仍为吐蕃所占。
宋至道三年(997)以故原州城设镇戎军,属陕西路。咸平六年(1003)置彭阳城、陇干城。庆历初年,镇戎军改属渭州,隶泾原路。庆历三年(1043)以陇干城建德顺军。绍圣四年(1097)置平夏城,大观二年(1108)以平夏城置怀德军。金贞祐四年(1216),德顺升防御州,十月升节镇名陇安。金时,今泾源县属平凉府安化县。
元废镇戎、德顺。至元九年(1272),在开远堡设立陕西行中书省开成路,至治三年(1323)降开城路为州。
明降开城州为县,设固原巡检司,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隆德县亦属平凉府。景泰三年(1452),修古原州废城设固原守御千户所。成化三年(1467),开城县迁固原千户所,五年,千户所升固原卫。旋增三边总制府。弘治十五年(1502)设固原州、卫,均属陕西都指挥使。
清顺治初固原州属陕西省平凉府,不久改固原道,连同三边总制府,固原卫均驻固原城。康熙初年,迁镇、设平凉道,治固原。雍正初废固原卫,乾隆初固原设平、庆、泾道,同治年旋改为平、庆、泾、固、化道,移治平凉。同治十一年(1872)设化平直隶厅。同治十三年(1874)固原设直隶州,领硝河州判。
民国建置 民国初,固原州属甘肃省泾原道,后属陇东行政公署,民国2年(1913),废固原州设县,化平厅改化平县。民国29年(1940),在固原设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迁硝河城,建西吉县后专员公署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 1949年10月,固原县、隆德县、海原县、泾源县(原化平县改)属甘肃平凉专区,西吉县属定西专区。1950年2月,西吉县属平凉专区,1953年3月,以西吉、海原、固原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固原回族自治州。隆德仍属平凉专区。1958年,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五个县归固原专区,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83年7月,从固原县析置彭阳县,2002年7月,改固原地区为固原市,固原县为原州区。2004年6月,海原县划归中卫市。
治所 高平第一城即今固原城,曾是历朝州、郡治所,民国固原县治所。笼竿城是宋德顺军、金德顺州州治,后为隆德县治所。平夏城是宋怀德军治所。其他各城均为县治所。
固原城 自西汉设置高平县始,曾为汉安定郡,前赵朔州,赫连勃勃大夏国都,北魏高平镇、原州,西魏太平郡,北周平高郡,隋平凉郡,唐原州,宋镇戎州,明、清固原州,民国至2002年为固原县的治所。军事地位险要,曾有“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之誉。历史上汉置萧关,北魏置镇,北周置总管府,唐置中都督府,宋置军,明置三边总制府,清置陕西提督府,乃至民国仍有大军驻扎,历为西北军事重镇。
陇干城 即宋笼竿城,德顺军治所。金德顺州治所,后升节镇军,名陇安。元移隆德县治所(西吉火家集)于此,后一直为隆德县治所。
笼竿城原为陇山外弃地,“坦为兵冲”,宋曹玮“相地筑城”。其北,面山夹河;其南临溪,可引水护城而地势开阔;东山险要,山下平坦;其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韩琦经营边事以为隆德、静边、德胜、怀远四寨之首,建军名德顺。天禧元年(1017)泾原路驻泊钤辖郝荣挖掘壕“广三丈,深一丈二尺,注南北二河入壕以护城”。德顺军北接镇戎军,捍一路戎马走集,缘葫芦河经古萧关至鸣沙。“至六盘山二十里,瓦亭四十里,又七十里至渭州。西至神林堡四十里,至石门蕃界七十里。东南至仪州一百二十里”。(见《五经总要》)明、清数次削修,民国时遭地震塌颓,重新修葺。1960年开始毁挖,仅存残垣。
平夏城 宋怀德军治所。距今固原城北47千米处。宋绍圣四年(1097),为防御西夏入侵,调熙河、秦凤、环庆、泾源四路之师集中修筑,命名平夏城。大观二年(1108),于此置威德军,后改怀德军。靖康元年(1126),被西夏军攻陷。明朝时,因世袭固原卫指挥使黄铎所居,依此而得名传至今。今为黄铎堡镇人民政府驻地。古城遗址尚存。
开成 元朝安西王府。距今固原城南19千米。至元十年(1273),元帝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统领秦、蜀,屯兵六盘山,置开成府为行宫,同年置开成路及开成县。至元十五年(1278),又置屯田总管府。至治三年(1323),安西王被逐,王府废,路降为州,县省人。明成化三年(1467),蒙古鞑靼部攻陷开成,开成县迁至今固原城。今为开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古遗址尚存。
三川县城 金朝三川县治所。距今固原城西北15千米处。宋朝天圣八年(1030),于此置三川寨。金朝升为三川县。今为彭堡镇隔城子村。古城遗址尚存。
乌氏县城 今瓦亭。距今固原城南45千米处,战国秦惠王时置乌氏县。王莽改为乌亭县。东汉恢复原名。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320),乌氏县迁今甘肃泾川县境。北魏时又置默亭县。隋朝灭亡,县废。唐朝时为防御吐蕃入侵,置瓦亭关,为原州七关之一。宋朝时置瓦亭寨。明朝置瓦亭驿,清灭驿废。今为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古遗址尚存。
朝那县城 今彭阳古城。距今固原城东南31千米处。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灭义渠戎国,置朝那县。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320),朝那县迁治今甘肃华亭县境。宋咸平二年(999),于此置东山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置东山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置广安州。明洪武二年(1369),州废,置东山里。清朝置东山寨。今为古城乡人民政府驻地。古遗址尚存。
百泉县城 今彭阳县所在地。距今固原城东南49千米处。唐武德八年(625),百泉县由阳晋川迁治于此。五代后周灭亡,县废。宋咸平六年(1003),在此置彭阳城(相当县级)。金朝改治彭阳堡。明朝又置彭阳驿。清朝置东昌里。新中国成立后于1961年置白阳城工委。1963年,改置区公所。1983年,为彭阳县人民政府治所。古遗址尚存。
黄石县城 在今彭阳县红河乡境内(具体地址待考)。北魏正光五年(524),于阳晋川(今红河川)置黄石县,为长城郡治所。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长城县。隋开皇二年(582),长城郡废。大业八年(612),长城县改名百泉县。唐武德八年(625),百泉县迁治今彭阳。
老隆德 金隆德县治所在今火家集阁老庄。南北约0.9千米,东西约0.8千米,总面积约0.72平方千米。隋前称邪洛笼川(兴隆川谐音),隋设羊牧,称羊牧隆城,宋称隆德寨,金设隆德县。元大德年废,城垣倾圮,约略可辨。
硝河城 清同治十三年(1874)设固原直隶州于硝河,“城垣并为增置”,“周围约一里八分七里”,长六百六十八步。南门、北门、小南门三门。
沐家营 今西吉县城。明朱元璋养子沐英所筑,军牧营地。
化平城 宋置安化县,治所在距今泾源县城2千米永乐村南侧。清同治十一年(1872),建化平厅,修土城一座为治所。周长1.15千米,面积0.08平方千米。3门554垛口。
历代区划 秦设乌氏、朝那,下隶不详。汉及三国、隋唐置郡,郡下有县,县属区划境内史籍无记载。宋至清代,县下区划有记载。
秦至隋唐 秦北地郡所领:乌氏县,朝那县。
汉置安定郡,辖21个县,今固原市境内有4个县。治高平县,另有乌氏和朝那县及月氏道。王莽改高平为铺睦,乌氏为乌亭,月氏为月顺。东汉时安定郡辖8县,属今固原市辖区有高平、乌氏、朝那3个县。
三国时属曹魏雍州安定郡,领6县,今属本地的有朝那、乌氏2县。今原州区北部被羌胡占据。西晋时仍属安定郡,领7县。今属本地的有朝那、乌氏、都卢3县。都卢县大约在三关口以西,包括今泾源县及隆德山河乡以南地区。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分安定郡及汧增设陇东郡,以高平立朔州牧以镇守。南北朝时先后属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北魏太延二年(436),设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为原州,并设置高平郡和高平县,原州领高平、长城2个郡,高平、默亭、黄石、白池4县。西魏改高平县为高平县、黄石县为长城县。北周时设置原州总管府。领高平、长城2郡,高平郡辖高平、默亭2个县,长城郡辖长城、白池2个县。高平郡大约为今原州区、西吉北部地区。长城郡约今彭阳县长城塬地区。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平郡属原州,二年废长城郡。大业三年(607)以原州设置平凉郡,郡治高平,领6个县,并改长城县为百泉县。唐天宝元年(742)复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废平凉郡复为原州。广德元年(763)为吐蕃占据,节度使马璘上表奏请迁徙原州治所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城。大中三年(849),康季荣收复关陇,原州治所复迁高平。唐末广明后,吐蕃再次占据,原州复迁治临泾,从此后久治临泾。唐代原州领高平、平凉、百泉、萧关4个县,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705)废,又恢复萧关县。唐代还在原州设监牧使,以原州刺史为都督牧使,管辖东、西、南、北4使50监。监牧地东西约300千米,南北约200千米。唐属原州辖的有高平、百泉、萧关3个县,今西吉县西北部和海原县北部则属今甘肃省靖远县。五代十国时,为吐蕃所占据,“权于临泾县为理所”。
宋金元 北宋时本地区初属秦凤路,庆历元年(1041)从秦凤路分设泾原路后,改属泾原路。属今固原地区的有3军1州,即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和西安州。
镇戎军,治高平县(今原州区)。至道三年(997)四月建军。有彭阳城(今彭阳县)1个城和东山(今彭阳县古城镇)、乾兴(今原州区寨科乡)、天圣(今原州区官厅镇)、三川(今原州区彭堡镇隔城子)、高平(今原州区头营镇)、定川(今原州区中河乡黄嘴)、熙宁(今原州区头营镇)等7个寨,开远(今原州区开城镇)、张义(今原州区张易镇)2个堡。
德顺军(治笼竿城,今隆德县城),元祐八年(1093)以外底堡(今隆德三里店)置县。领水洛城(今庄浪县境)和静边(今静宁)、得胜(今西吉县硝河乡)、隆德(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通边(今甘肃省庄浪县)、治平(今甘肃省静宁县)、怀远(今西吉县偏城)等6个寨,中安(今西吉什字乡)、威戎(今静宁县)2个堡。以上今属固原辖区的有3个寨1个堡。
怀德军,治平夏城(治旧石门城,今原州区黄铎堡),领萧关、平夏2个城和荡羌(今海原县郑旗乡苋麻河谷西口)、通峡(今海原县三河镇苋麻湾)、灵平(今原州区头营镇西北王浩堡古城)、九羊(疑在今海原县李俊乡南或西吉县沙沟乡北)、通远(约在今海原县七营镇)、胜羌(今海原县李旺堡路西)、镇羌(西吉堡玉,后迁驼昌)等7个寨;西安州(治南牟会,今海原县西安乡古城),领临羌(今海原县贾埫乡东)、天都(今海原县城南)、宁安(今西吉县白城子乡上白城子)、通安(待考)、定戎(今海原县干盐池古城堡)、绥戎(今海原县关桥乡附近)6个寨,同会、同安(西吉堡玉)、罗没宁、寺子岔等堡。
乾德二年(964)析华亭县置安化县(治制胜关,今泾源县永丰村),为泾源建置之始。有白岩河、瓦亭寨等地。
金升镇戎、德顺为州。镇戎州领东山县(彭阳古城)、三川县(彭堡隔城子)2个县,彭阳、乾兴、开远3个堡,天圣、飞泉、熙宁、灵平、通峡、荡羌、九羊、张义8个寨。德顺州(陇安军)辖6县:陇干县(倚设)、水洛县(原水洛城,今庄浪)、威戎县(原威戎堡,静宁威戎乡)、隆德县(原隆德寨),通边县(原通边寨)、治平县(原治平寨);4个寨:德胜寨、宁安寨、静边寨、怀远寨;1个堡:中安堡(西吉什字)。西安州(今固原辖境内宁安寨)领九羊堡、定川寨、三川寨、通安寨;怀德军,辖镇戎寨。
元初沿袭金制。至元七年(1270)镇戎、原州合并置镇原州。九年,置开城路,下辖广安县(彭阳城)及开城县,后又辖屯田总管府,广安县升广安州。开城路降州后辖中口(镇羌寨)、堡玉(同安)。大德年间,德顺州省后以隆德县辖其境,县址迁德顺州笼竿城。
明清 明代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正统十年(1445)七月,设固原巡检司,为平凉右卫屯地,并增设广宁苑。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设固原守御千户所。成化三年(1467)迁开成县于固原千户所。五年十月,升千户所为固原卫,隶属于陕西都指挥使,下辖西安、镇戎、平虏3个守御千户所。弘治十五年(1502),明朝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固原州、固原卫同治一城,仍隶属于平凉府,明代固原州境相当于今固原、海原、彭阳县全部和西吉县北部;今隆德县、西吉县南部属静宁州;今泾源县属平凉府之华亭县。成化十年(1474),在固原州城增设陕西三边总制府,成化十二年(1476)后或设或废,至嘉靖四年(1525)遂成定制。
洪武三十年(1397)置马政,行太仆寺。永乐四年(1406)置苑马寺。平凉苑马寺领长乐等6监、开城等24苑。
固原州,设在城里、东山里、南川里、石仁里、新兴里、榆树里、固原里、底堡里、新增里、彭阳里等十里。另外还设开成堡,撤木峡堡、马家峡堡、马祥堡、李旺堡、毛家峡堡、苏什堡、张洪堡、魏信堡、观音堡、李景玉堡、白马城堡、海拉都堡、大湾堡等13个堡。
固原卫,设张义堡、沐家堡、古城堡、张玄堡、杨名堡、蔡祥堡、李俊堡、平满堡、双逢台堡、臭水堡、山城堡、杨郎中堡、胡大堡、黑石头堡、马刚堡、任宏寨堡等16个堡。
陕西苑马寺长乐监,设开城、广宁、黑水三苑。开成苑驻头营,领南北长600千米、东西阔40千米牧地,沿清水河两岸设置8个马营(今头营至八营即是)。广宁苑驻州城,领东北一带长500千米、阔25千米牧地。黑水苑驻黑城,领西北一带牧地。
封王牧地,属黔宁王沐英,洪武十四子朱瑛、二十子韩王封地为武延川、沐家营、韩府湾(民和村)、二府营、旧营(李营村)。
隆德县,直属平凉府,洪武初年,编宣化(宁安、通安、怀远)、辅德(隆德寨火家集一带)、弼隆(静宁以东渝河中川)、里仁(联财及西吉什字)、曹务(静宁曹务乡)5里。嘉靖三十八年(1559)全县编仁隆(中川及中川以南)、德化(好水川以北,包括西吉南部,静宁原安、双树、灵芝)2里。
清朝,同治前固原州设10里18堡,即:在城里、固原里、东昌里、永丰里、兴仁里、开成里、清平里、万安里、广宁里、黑水里;大营堡、樊西堡、西牛堡、南牛营堡、偏城堡、石河堡、黑马圈堡、杨忠堡、红寨堡、彭敖堡、白家堡、大湾堡、天圣山堡、小河川堡、红崖堡、白马城堡、永固堡、下马关堡。军屯牧地设5寨4所,即:南川寨、东山城寨、黑石头寨、杨旗庙寨、韩家寨;中所、左所、右所、镇戎所。
同治十二年(1873)后,州直接管理的地域分6里3堡,即:兴上里、兴下里、东昌里、永丰里、在城里、固原里;厅山堡、厅川堡、县归州堡。军屯牧地设5监1屯,即:清水监、万安监、黑水监、开成监、广宁监及固原屯。固原直隶,辖硝河城州判领高园堡、马莲川、张春堡、马昌堡、本城堡;海城厅辖今固原市地有西吉通安里、安宁里。平凉府直属隆德县。清初沿袭明设仁隆、德化二里,康熙三年(1664),编废蕃租户为效义里(今山河乡)。光绪间,编东、南、西、北、中5区,即原仁隆里、宣化里、效义里、辅德里、里仁里之辖境。清同治七年(1868),设化平厅,属平、庆、泾、固、化道。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甘肃省宣布共和,次年改定各道县制。固原县、隆德县、泾源县(民国2年化平改)属陇东道,后又改泾原道。抗日战争期间,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1941)西吉设县,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固原县,设东、南、西、北、中、万安6区。民国23年(1934)实行保甲制,编1镇9乡、110保、1229甲。民国25年(1936)又设5区,后又调整为4区。民国29年(1940),实行新县制,乡(镇)16个保109个甲1322个,即城关镇、王洼镇、三营镇、七营镇、蒿店镇、黑城镇、大营乡、城阳乡、万安乡、张化乡、大湾乡、张易乡、硝河乡、头营乡、李俊乡、附郭乡。民国32年(1943),硝河乡划西吉,李俊乡划海原,海原杨郎镇划固原。调整后,第一区城关镇13个保,附郭乡11个保,大营乡6个保;第二区王洼镇10个保,城阳乡9个保,万安乡4个保;第三区大湾乡7个保,蒿店镇7个保,张化乡6个保,张易乡10个保;第四区杨郎镇6个保,三营镇7个保,黑城乡7个保,七营乡7个保,头营乡5个堡。
隆德县,民国初编龚太、孝义、钱李、丹树、潘河雄、马力妥、岳石、吕庆甫、神林、乱柴、屯民、许道贤、上新店、下新店、蒙宣、前邵、后邵山、张文才、韩沟、将台、马翼21个堡。民国17年(1928),县城、龚太、孝义、钱李、丹树、潘河雄、马力妥、岳石、吕庆甫编为第一区,辖21个村;神林、乱柴、屯民、许道贤、上新店、下新店编为第二区,辖23个村;蒙宣、前邵山、后邵山、张文才、韩沟、将台、马翼编为第三区,辖22个村。民国24年(1935),全县编5个区:盘山区,25个保237个甲;沙塘区27个保262个甲;山河区21个保226个甲;兴隆区25个保264个甲;平峰区28个保297个甲。民国30年(1941),编兴隆、平峰、盘山、山河4个镇;沙塘、神林、屯民、丹树、超农、将台、邵山、兴平、蒙宣9个乡。西吉设县调整后,盘山镇8个保107个甲;山河镇9个保121个甲;兴隆镇6个保72个甲;沙塘乡120个保99个甲;神林乡7个保87个甲;超农乡6个保67个甲;屯民乡6个保57个甲;丹树乡8个保76个甲,邵山乡6个保45个甲。民国38年(1949)8月,全县仍9个乡(镇)57个保731个甲。
西吉县,编3个镇6个乡64个保749个甲:城关镇10个保;新营镇7个保;三合镇6个保;硝河乡8个保;将台乡7个保;白崖乡7个保;蒙宣乡6个保;平峰乡6个保。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在固原万安乡三岔(今甘肃省镇原县)成立区政府,下设3个乡,今属固原地区的有安家川苏维埃乡政府、单家集苏维埃政府,同年先后在庙儿掌(今甘肃环县境)、草庙(今彭阳县草庙乡)置固北县。1937年在三岔区成立中共固原县工委,1938年后撤固北县归环县,改固原工委为县委。1940年撤销固原县委,三岔区大部划归环县。
泾源县,化平川直隶厅,民国2年(1913)改为化平县,设香水里、化临里、圣谕里、白面里。次年设5个区:中区辖城关;东区辖车村、沙塬、大园子、焦家坊、沙南;西区辖王阁村、兰家庄、黄林寨、冶家庄、金家庄;南区辖白面、秦家庄、马家庄、阎家庄、涝池沟;北区辖官庄、香水店、杨家店、罗家滩、红土梁。民国9年(1920),恢复4里。民国16年(1927),改4里为4区。民国25年(1936),改4区为1镇3乡,即化临镇、香水乡、泾源乡、白面乡,以乡统保,以保统村。后改泾北、泾南、黄花3区。民国28年(1939),将3区并为2区,将原香水乡、化临镇划为第一区,圣谕乡、白面乡划为第二区。民国30年(1941),将2个区改为6个乡,即百泉乡、崇义乡、惠家乡、兴盛乡、白面乡、泾源乡。民国31年(1942),将6个乡改为2个镇2个乡,即泾南镇、百泉镇、泾北乡、黄花乡,共辖27个保254个甲,每保10甲,每甲15户。其中百泉镇辖7个保68个甲,泾南镇辖7个保61个甲,黄花乡辖7个保73个甲,泾北乡镇6个保52个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设固原县、隆德县、泾源县、西吉县。县辖区、区下设乡。1953年成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称固原专区。1958年设固原专员公署,后称固原地区。2002年固原设市,下辖4县1区。
固原回族自治州(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固原县(包括后置彭阳县)、隆德县、化平县(今泾源县)保留县建置,归甘肃省平凉专区辖属;西吉保留县建置,归甘肃省定西专区辖属。1949年底,固原县建立高平、附郭、大湾、蒿店、张化、城阳、王洼、七营、黑城、三营、杨郎、大营、张易13个区级政权;隆德县建立城关、兴山、屯树、隆山、沙塘、神林6个区级政权;泾源县建立百泉、白面、黄花、兴盛4个区级政权;西吉县建立城关、新营、蒙宣、平峰、将台、白崖6个区级政权。
1950年2月以后,甘肃省由定西专区划西吉县归平凉专区辖属;原平凉专区的化平县改名泾源县,仍属平凉专区辖属。
1953年3月成立了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以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脱离平凉专区,建置新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同年甘肃省又划入静宁县单民等2个乡,划入隆德县兴山、公易等18个乡,归西吉县管辖;划入靖远县干盐池1个乡,归海原县管辖。当年自治区以下建置3个县23个区251个乡。
1955年,根据新宪法规定,改称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固原专(地)区 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省级),划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和平凉专区属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归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改泾源回族自治县为泾源县,组成固原专区,下置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5个县,有新建立的97个人民公社792个生产大队。
1968年4月成立固原专区革命委员会,于1979年改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固原县东南、东北部共15个公社置彭阳县。当年全地区置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6个县,分别辖置固原县城关镇、西吉县兴隆镇,共12个居民委员会108个人民公社(乡)1168个生产大队。1983年改人民公社为乡(镇)、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至2001年全地区置6个县,辖10个镇、114个乡33个居民委员会和1218个村民委员会。
固原县置城关镇、三营镇,领属19个居民委员会;官厅、寨科、炭山、高台、马渠、甘城、七营、黑城、黄铎堡、杨郎、头营、彭堡、中河、南郊、西郊、程儿山、红庄、张易、河川、开城、大湾、什字、蒿店和大战场(在中宁县)24个乡,265个村民委员会。
西吉县置城关镇和兴隆镇,下属4个居民委员会,夏寨、硝河、将台、马莲、什字、玉桥、下堡、偏城、沙沟、白崖、火石寨、白城、新营、城郊、西滩、兴平、平峰、公易、王民、三合、马建、苏堡、田坪、红耀24个乡,288个村民委员会。
隆德县置城关镇,下属3个居民委员会;置好水、杨河、桃山、山河、神林、张程、奠安、杨沟、沙塘、大庄、观堡、联财、崇安、城郊、峰台、陈靳、上梁、温堡、凤岭、桃园20个乡,260个村民委员会。
泾源县置香水镇和白面镇,下属2个居民委员会;置新民、兴盛、黄花、惠台、东峡、园子6个乡72个村民委员会。
彭阳县置白阳镇、王洼镇,下属2个居民委员会;置石岔、交岔、小岔、孟塬、冯庄、罗洼、草庙、川口、古城、城阳、红河、沟口、新集、崾岘、刘塬、李寨、徐塬17个乡166个村民委员会。
固原市 2002年7月,固原撤地设市,辖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泾源县、彭阳县。(时海原属固原地区)
2003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州区大湾乡、什字路镇、蒿店乡划归泾源县。什字路镇、蒿店乡合并为六盘山镇,驻原什字路镇。
原州区将原18个乡4个镇调整为6个乡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甘城乡、高台乡合并为甘城乡,乡政府驻原甘城乡驻地;寨科乡、马渠乡合并为寨科乡,乡政府驻原寨科乡驻地;三营镇、黄铎堡乡合并为三营镇,镇政府驻原三营镇驻地;头营乡、杨郎乡合并为头营镇,镇政府驻原头营乡驻地;东郊乡、西郊乡合并为清河镇,镇政府驻原东郊乡驻地;张易乡、红庄乡合并为张易镇,镇政府驻原张易乡驻地;南郊乡、开城乡合并为开城镇,镇政府驻原南郊乡驻地;原彭堡乡改设为彭堡镇,政府驻地不变;城关镇改设为中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仍在原城关镇;炭山乡、官厅乡、中河乡、河川乡、七营镇、黑城镇未做调整。
2003年10月10日,固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将隆德原18个乡3个镇调整为10个乡3个镇。峰台乡、城郊乡并入城关镇,镇政府驻隆德县城;崇安乡并入山河乡,乡政府驻原山河乡驻地;杨沟乡并入奠安乡,乡政府驻原奠安乡驻地;桃山乡并入温堡乡,乡政府驻原温堡乡驻地;上梁乡并入凤岭乡,乡政府驻原凤岭乡驻地;桃园乡并入张程乡,乡政府驻原张程乡驻地;观堡乡、大庄乡合并为观庄乡,乡政府驻原大庄乡驻地;杨河乡、好水乡、陈靳乡、神林乡、沙塘镇、联财镇未做调整;同日,将西吉县原24个乡2个镇调整为16个乡3个镇。公易乡、玉桥乡并入兴隆镇,镇政府驻原兴隆镇;白城乡并入新营乡,乡政府驻原新营乡;下堡乡(鹞子村除外)并入偏城乡,乡政府驻原偏城乡;下堡乡鹞子村并入白崖乡,乡政府驻原白崖乡;城郊乡、夏寨乡、城关镇合并为吉强镇,镇政府驻原城关镇驻地;三合乡并到平峰镇,镇政府驻原平峰乡驻地;田坪乡、什字乡、马建乡、兴坪乡、西滩乡、王民乡、沙沟乡、火石寨乡、红耀乡、硝河乡、马莲乡、将台乡、苏堡乡未做调整。
2003年7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泾源县乡镇调整为4个乡3个镇。东峡乡并入泾河源镇,镇政府驻原泾河源镇驻地;园子乡、惠台乡并入香水镇,镇政府驻原香水镇驻地;什字路镇、蒿店乡合并为六盘山镇,镇政府驻原什字路镇驻地;新民乡、黄花乡、大湾乡、兴盛乡未做调整。
2003年10月10日,固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彭阳16个乡3个镇调整为9个乡3个镇。王洼乡、石岔乡合并王洼镇,镇政府驻原王洼乡驻地;彭阳乡、崾岘乡合并为白阳镇,镇政府驻原彭阳乡驻地;川口乡并入古城镇,镇政府驻原古城镇驻地;刘塬乡并入草庙乡,乡政府驻原草庙乡驻地;沟口乡并入新集乡,乡政府驻原新集乡驻地;红河乡、城阳乡、孟塬乡、冯庄乡、交岔乡、罗洼乡、小岔乡未做调整。
2004年6月,海原县划归中卫市。
至2005年底,固原市下辖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和原州区。共辖65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有27个居委会1047个行政村。
原州区及所属乡镇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北麓,东临彭阳县,南接泾源县,西连西吉县,北靠海原县、同心县,东北、西南分别与甘肃环县、隆德县接壤,是固原市市辖区,位于北纬35°34′~36° 38′,东经105°28′~106°30′,总面积3506平方千米。原州区是在2002年7月撤销固原县后设立的,北抵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328千米,南到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99千米,西至甘肃省省会兰州市335千米。2005年辖8个镇6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29个行政村,17个居民委员会,1397个村民小组。境内有汉族、回族、满族等16个民族。全区总人口为484620人,回族占45.08%。原州区气候属内陆暖温带半干旱区,境内降水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较高,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120~14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650毫米,自南向北递减,降水量大多集中在7~9月。平均蒸发量1200~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250~2700小时,昼夜温差大,在10℃~20℃之间。耕地面积124458.6公顷,林地面积774804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胡麻为主,兼种枸杞、马铃薯、蔬菜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石英砂、石膏、芒硝等。旅游景点有须弥山石窟、秦长城遗址、李贤墓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二十里铺拱北等。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56%;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达7000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5平方米。现代通信和交通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肉、蛋、奶人均占有量有较大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亿元。
甘城乡 位于固原东北部,清水河支流——石井河中游。土地面积214平方千米。甘城乡因政府驻地甘城村得名。1949年,境内设双井乡,隶属于七营区;1953年1月,增设甘城乡,与双井乡均属七营区;1956年11月,七营区撤销,甘城、双井合并为双井乡,隶属于炭山区;1958年10月,设立双井人民公社;1961年5月,双井人民公社隶属于三营区;1982年更名为甘城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甘城乡地处干旱丘陵区,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雨量稀少,水资源缺乏,日照充足,气候干燥。年降水量35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耕地面积0.29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秋杂粮、马铃薯。炭洞沟有烟煤矿点,出露两层;北湾和吴家渠有石灰岩矿点,并有铜、石膏等矿产资源。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修理、建材等行业,建有盘(河)甘(城)公路,西南接银平干线公路。甘城乡辖村委会12个,即高台、阳洼、千石、张套、甘城、严湾、吴渠、韭坪、双井、乔畔、石景、周掌。2008年3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原州区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的决定》,将固原市原州区甘城乡北部(2003年撤并乡镇前甘城乡所辖地域)及炭山乡北部4~5个村(砖窖、武埫、丘陵、学梁及三台等村)划归海原县管辖,甘城乡南部(乡镇撤并前的高台乡境)并入炭山乡。
官厅镇 官厅古称官停、凉棚堡。原为官厅乡,位于固原城东北部,云雾山南麓,黄家河上游。东以黄家河河道与彭阳县交岔乡分界,乡政府驻地官厅村,地处北纬36°10′,东经106°25′,距县城33千米。土地面积114平方千米。官厅,为昔日过往官吏休息换马之地,后演化为今名。1949年,设官厅乡,隶属于王洼区;1958年10月,与张洪乡合并,成立官厅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1984年9月,将张洪、庙台、石庄、共和4个村划归东郊乡(原名程儿山乡)。官厅乡地处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塾纵横,土质松软,植被稀疏,水资源缺乏,气候干燥,无霜期短,年降水量约370毫米,有旱、雹、风、冻等灾害。耕地面积0.2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秋杂粮、马铃薯。官厅村西荞花台有石英砂矿床,可做玻璃、陶瓷制品原料。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建材、农具修理、饮食服务。固环(固原至环县)公路是本乡的主要交通干线。官厅乡辖村委会5个,即官厅、高庄湾、后川、刘店、大岔。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新设黄铎堡镇;撤销原官厅乡建制,与清河镇组建成立官厅镇。
河川乡 古称店河子、礼拜寺川。河川乡位于固原城东部,茹河支流——黄家河上游。乡政府驻地明川村,地处北纬35°59′,东经106°6′,距固原城22千米。河川因地处小河(黄家河支流)河谷川地得名。1949年,今乡境内设海坪、吕坪两乡,隶属于附郭区;1950年1月,附郭区撤销,所属乡归大营区;1953年1月,境内设立礼拜寺区,辖穆河、店洼、高庄、甘海、店河、寺底、上坪、海坪、上店9个乡;1956年11月,礼拜寺区并入张化区,海坪、上坪两个乡合并为双坪乡,店河、寺底两个乡合并为河川乡,双坪、河川两个乡归张化区辖;1958年10月,设上店人民公社,同年12月更名为河川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河川乡地处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群山连绵,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年降水量300~40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且有旱、冻、雹、风、病虫害等灾害。现建有康家沟、崾岘、上黄等水库,可灌溉部分农田。耕地面积0.43万公顷。以农业为主,主产冬小麦、秋杂粮、马铃薯。小黄峁山有石英砂矿床,地质储量600万立方米,可做玻璃、陶瓷制品原料。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修理、建筑、建材等行业。上黄村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设立的生态农业试验站。309国道横穿乡境中部。古迹有战国长城、宋天圣寨、店子河马家窑文化遗址。河川乡辖村委会12个,即明川、店河、康沟、寨洼、上台、骆驼河、黄家河、上黄、吕坪、海坪、上坪、母家沟。
黑城镇 黑城古称通峡寨、没烟前峡、东湾堡、黑水监城、黑水苑。原属原州区,2008年2月改属中卫市海原县。黑城镇位于固原县西北部,苋麻河南岸。距县城51千米。土地面积233.5平方千米。明代,此地设黑水苑,后以此取名黑城。清代及民国时设黑城镇。1949年设黑城区,辖黑城、黄铎堡、唐堡、平路、苋麻、戴店6个乡;1950年1月,黑城区撤销,所属乡分别并入三营、七营等区,黑城乡属七营区辖;1956年11月,七营区撤销,黑城乡属三营区辖;1958年公社化时,与七营合并建为七营人民公社,1961年社队规模调整时,从七营人民公社分出,设立黑城人民公社;1983年6月由公社改为乡,1994年9月撤乡建镇;2008年2月,划归海原县管辖。黑城镇西北部为六盘山山地,东部为丘陵区,中部为清水河、寺口河、苋麻河等河谷地。清惠渠、沈家河水库东干渠等经过境内,可供自流灌溉。并建有苋麻河、四营等水库,水利设施较多。气温干燥,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约140天,年降水量400毫米,有风、旱、冻、病虫害等灾害。耕地面积0.08万公顷。以农业为主,主产春小麦、豌豆、糜、谷、胡麻、葵花子和西瓜等。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粮油加工、运输、饮食服务等。宝中铁路、银平公路纵贯南北,固海公路穿越镇区,西北通向海原县城。境内名胜古迹有通峡寨、四营和祁家堡子。黑城镇辖村委会10个,即黑城、红城子、小河、坪路、团庄、苋麻、辽坡、戴店、四营、六窑。2008年1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原州区黑城镇划归海原县管理的决定》,将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整建制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地域面积220.6平方千米)。
开城镇 古称开远堡、开成府、上都、上路、开成州、开城县、开城苑、永丰里、开城堡。在固原城南部,六盘山东麓,清水河发源地。乡政府驻地开城村。地处北纬35°49′,东经106°26′,距县城19千米。宋咸平元年(998)置开远堡,属镇戎军。建炎四年(1130)入金,属镇戎州。元代至元十年(1273),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废镇戎州,于州南开远堡设置开成府,为安西王行都,辖开成、广安二县。至治三年(1323)降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属平凉府。成化二年(1466),为河套毛里孩部攻占,毁城。成化三年,迁县治于固原千户所,仍名开成县。弘治十五年(1502)废省,改开成县为固原州,古城遗迹尚存。1949年,设立开城乡,隶属于大湾区;1953年1月设立开城区,辖开城、羊坊、田洼、吕庄、郭庙、万崖6个乡;1956年11月,开城区辖开城、团结、羊坊、青石4个乡;1958年4月,开城、团结、羊坊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区、乡建制撤销,设立开城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1993年10月,将五里山村划归彭阳县古城镇辖。2003年并南郊乡设镇。开城镇地处六盘山腹地,境内多高峰。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东侧黑刺沟。境内建有大马庄、柯庄、郭庙、东海子等水库。气候阴湿清凉,植被覆盖率高,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但地势高寒,无霜期短,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无霜期约110天,耕地面积7.1万亩,有水浇地650亩。全乡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豌豆、蚕豆、马铃薯、胡麻。开城村有石英砂矿床,石英砂岩呈层状,厚15米,范围约2平方千米,地质储量600万立方米,以中、粗砂为主,可做玻璃制品原料和建筑用砂。多村企业有粮油加工、建材、建筑、饮食服务等,乡驻地有农贸市场。宝中铁路穿越乡境东部,银平公路穿越中部。古迹有安西王府、开远堡遗址。开城镇辖村委会24个,即开城、黑刺沟、海沟、上青石、下青石、冯家庄、柯庄、郭庙、东马场、三十里铺、史磨、羊坊、南关、青石峡、大马庄、二十里铺、峡口、何泉、双泉、吴庄、小马庄、彭庄、深沟、冠庄。
彭堡镇 古称彭傲里、彭家堡。位于固原城西部,冬至河上游。乡政府驻地彭堡村,地处北纬36°05′,东经106°08′,距县城20千米。彭堡乡因彭堡村得名。1949年,设立彭堡乡,隶属于大营区;1953年1月,设立中河区,彭堡乡归中河区辖;1956年11月,中河区撤销,复归大营区辖;1958年4月,改为县直属乡,同年10月,境内设立吴磨、彭堡人民公社,12月将吴磨并入彭堡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改为镇。彭堡镇西部为六盘山支脉马东山地,东部为西坪梁,中部为大营川、冬至河谷地,地面起伏不平。境内建有冬至河、蒋口、撒门、陕庄、小湖滩等大小数座水库,总库容为1625万立方米。年降水量300~40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耕地面积0.8万公顷。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豌豆、糜子、马铃薯、胡麻等。北湾有石英砂矿床,出露两层,总厚50米,地质储量500万立方米,可做建筑用砂。蒋口村的双河一带有优质石膏矿床,地质储量500万吨以上,可做建材、食品、高档装饰材料的原料。乡村企业有建筑、建材、运输、粮油加工、养鱼等。银平公路干线呈南北向穿越乡境东部曹洼、石碑等村庄,并有简易公路南接309国道,北通黄铎堡。古迹有撒门春秋战国墓葬群和金代三川县城遗址,曹洼、高平寨遗址。彭堡镇辖村委会15个,即彭堡、阎堡、别庄、撒门、曹洼、石碑、蒋口、申庄、姚磨、吴磨、里沟、臭水沟、杨忠堡、硝家深沟、河东。
七营镇 古称镇戍守御千户所、通远寨、七马营。原属原州区,2008年5月改属中卫市海原县。七营镇位于固原县城北部,清水河西岸。因明代弘治元年(1488)设固原三边总制第七营故名。民国时设七营镇。1949年设七营区,辖七营、双井、北嘴、四营、张堡、砖窖6个乡;1953年1月,七营区辖七营、马莲、四营、六窑、平路、黑城、中河、西洼、苋麻、甘城、双井11个乡;1956年11月,七营区撤销,所属乡分别并入三营、炭山等区,七营乡属三营区辖;1958年10月,设七营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1994年9月撤乡建镇。境内东西两侧山峦重叠,西高东低,中部为清水河谷地,地下水资源贫乏,系半干旱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350毫米,无霜期约140天,有风、旱、冻、病虫害等灾害。建有盘河、杨家沟等水库,又处固海扬黄灌区和清惠渠(五一渠)灌区,可浇灌40%的农田。耕地面积0.64万公顷。以农业为主,主产春小麦、糜、谷、胡麻、马铃薯、葵花子、瓜类、枸杞等。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粮油加工、修理、运输、饮食服务、商贸等。宝中铁路、银平公路呈南北向穿越其境,铁路设有七营站,并有东北通往甘城、东南通往炭山的公路,交通较便利。七营镇辖村委会13个,即七营、高崖、盘河、柴梁、北嘴、杨堡、下套、马堡、马莲、八营、五营、张堡、南堡。
三营镇 三营镇古称万家川、西梁上、巴拉湾、华坪梁、马路、三马营、三营驿、三营镇。位于固原城北部,清水河西岸。镇政府驻地三营村,地处北纬36°17′,东经106°09′,距县城38千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从固原府城向北,依次修筑了头营至八营等堡寨。三营镇址位于第三营寨,故名三营。老三营城在清水河东岸。民国元年(1912)始设镇。1949年设三营区,辖老三营、新三营、红城、杨河、白埫、铁家沟6个乡;1953年1月辖三营、马路、二营、杨郎、红赵、平和、戴堡、三岔、万顺、寺口10个乡;1956年11月,区、乡调整后,辖三营、杨郎、保地、黑城、苋麻、戴店、团结、四营、七营9个乡;1958年10月,区、乡建制撤销,设三营人民公社;1961年5月,设立三营工委,辖三营、头营、杨郎、黑城、七营、炭山、双井、寨科8个人民公社;1963年4月,撤销三营工委,设立三营区公所;1983年10月,三营人民公社改为三营乡,同年11月撤销三营区公所;1986年1月,三营撤乡建镇。三营镇是固原县北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农贸市场,同时也是固原地区北部的交通要道。1996年,三营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全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10家,主要产品有纸板、肉类、粮油、皮毛、粉条、皮鞋、服装等。三营镇是固原地区北部交通重镇。宝中铁路经过镇东部,并设有三营站。银平公路呈南北纵贯镇区,并有潘(家堡)—炭(山)公路东达炭山煤矿,潘(家堡)—西(吉)公路可通往海原、西吉,交通十分便利。三营镇辖居委会2个,村委会13个,即三营、华坪梁、赵寺、孙河、老三营、东塬、西台、海塘、唐湾、戴堡、鸦沟、马路、甘沟。
炭山乡 古称石岘子、丁马堡、黄土窝子、拱北梁、炭山梁。位于固原县城东北部,石井河上游。乡政府驻地炭山村,地处北纬36°22′,东经106°18′,距县城72千米。炭山因山中蕴藏煤炭资源得名。1949年,乡境设有砖窖、南坪2个乡,隶属于七营区;1953年1月,增设炭山区,辖炭山、寨科、大台、石台、教场、南坪、千石、马渠、砖窖9个乡;1956年11月,炭山区辖炭山、石台、大台、南坪、寨科、双井、砖窖、千石、马渠、教场10个乡;1958年10月,境内设炭山、砖窖两个人民公社,同年12月,将砖窖并入炭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炭山人民公社归三营区辖;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炭山乡地处较干旱的黄土丘陵地区,境内山梁沟壑纵横,植被稀疏,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水资源缺乏。年降水量370毫米,无霜期约110天。耕地面积0.55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炭山有烟煤矿床,矿区面积22.9平方千米,储煤14层,总厚度19.27米,探明储量6700万吨。石岘子、秦家窑、石门子有石英砂矿床、菱铁矿资源,糜家沟有辉绿岩矿藏。乡村企业有采煤、粮油加工、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潘炭公路西接银平公路干线,并有通往高台、寨科乡的公路。古迹有石岘子石窟。炭山乡辖村委会11个,即炭山、新山、砖窖、武塘、学渠、古湾、石柱湾、红沟、三台、南坪、丘陵。
头营镇 古称熙宁寨、刘璠堡、胡大堡。位于固原城北部,清水河上游。乡政府驻地杨郎村(最早驻地头营村,后驻胡大堡村),地处北纬36°09′,东经106°12′,距县域25千米。头营因明弘治元年(1488)设固原三边总制第一营,故名。1949年,设头营乡,隶属于杨郎区;1950年1月,杨郎区撤销,头营乡改属于大营区;1956年11月,头营与吴磨合并为吴磨乡,隶属于大营区;1958年10月,设立吴磨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彭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从彭堡人民公社划出,始设头营人民公社,隶属于三营区;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并入杨郎乡,改为镇。头营镇东部属黄土丘陵区,南部塬地较多,西北部属清水河谷地。境内建有沈家河、二营、杨达沟、毛家沟等中小水库,中部有沈家河水库东、西干渠经过,西部有冬至河水库西干渠过境,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气候干燥,冬春季多风,年降水量300~4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7万公顷。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糜、谷、荞麦、马铃薯,果类有苹果、梨等。冯家洼村有辉绿岩矿点。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建材、建筑、亚麻加工、饮食服务业等。宝中铁路、银平公路过境,设有二营火车站。古迹有宋代熙宁寨等遗址。头营镇辖村委会22个,即头营、二营、胡大堡、南屯、徐河、石羊、马园、坪乐、冯洼、张崖、双台、农科、杨郎、马店、南塬、蒋河、陶庄、大疙瘩、马家庄、杨庄、大北山、小北山。
寨科乡 古称乾川、乾兴寨、景岔子。位于固原城东北部,黄家河发源地,乡境西南为云雾山。乡政府驻地为东埫村,地处北纬36°18′,东经106°25′,距城52千米。寨科因境内阳洼村有一旧寨得名。1949年,乡境分属于大营、七营区;1953年1月,寨科、教场2个乡隶属于炭山区;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将寨科乡与炭山区所辖石台、大台、教场、马渠等乡合并,设立寨科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隶属于三营区;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寨科乡地处以云雾山为主的丘陵沟壑区。由云雾山(2148米)的隆起,形成四周向下倾斜的梁峁沟壑,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气候干燥,降雨量小,无霜期短,旱、雹、风、冻自然灾害频繁。境内地势落差大,土质松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约110天。耕地面积0.49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豆类、秋杂粮、马铃薯、胡麻。云雾山顶有白云岩矿点,储量不明,相传在明清时期曾炼过银。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修理、建材、饮食服务业等。固环公路过境,是通往境外的主要通道。寨科乡辖村委会14个,即马渠、营畔、长壕、吕套、东埫、湾掌、蔡家川、大台、教场、新埫、北埫、李岔、刘沟、中川。
张易镇 古称张义堡、张易寨、张易堡、张家堡。位于固原城西南部,六盘山西侧,马莲河上游。乡政府驻地张易村,地处北纬35°49′,东经106°05′,距城35千米。北靠红庄乡,东以六盘山与开城乡分界,南与隆德县大庄乡毗邻,西与西吉县马莲乡接壤。土地面积157平方千米。宋代始置张义堡,属镇戎军。明代改为张易寨,后复为张易堡,清代以后沿用至今。1949年设立张易区,辖张易、毛庄、大湾店、骆驼巷、阎关、什字(今西吉县什字乡)、观音7个乡;1953年1月,张易区辖张易、贺套、西海、毛套、阎关、盐泥、黎套7个乡;1956年11月,张易区辖张易、联合、中寨、西海4个乡;1958年10月,设立张易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改为镇。张易镇地处六盘山腹地,地势东高西低,西部为马莲河谷地。气候阴湿高寒,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土质较好,宜发展农、林、牧业。境内建有张易、雨洛沟水库,可供灌溉。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多雹灾。耕地面积0.08万公顷。全乡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并举。主产春小麦、秋杂粮、马铃薯,兼有养殖业。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建材、建筑和饮食服务业。农贸市场规模较大,为西吉、固原、隆德三县毗邻地区山货、皮毛、中药材、食用油、肉类、禽蛋的重要集散地,是固原县西南部的中心集镇之一。固将公路经过乡境西北部,隆张公路北接固将公路,东南通往隆德县城。古迹有战国秦长城。古长城从乡境西部进入。张易镇辖村委会22个,即张易、上马泉、石嘴、南湾、阎关、黄湾、三湾、田堡、贺套、毛庄、王套、上滩、下滩、红庄、骆驼巷、陈儿沟、宋洼、马场、黎套、毛套、大店、盐泥。
中河乡 古称厅川堡、中水河、大营城、甘州群牧所。位于固原城西部,中水河上游。乡政府驻地中河村,地处北纬36°02′,东经106°10′,距县城11千米。中河乡因河取名。1949年,设中河乡,隶属于大营区;1953年1月,增设中河区,辖中河、上河、彭堡、红崖、黎堡、两梁、大堡、上营、下河9个乡;1956年11月,中河区撤销,中河等乡隶属于大营区;1958年4月,中河乡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设上店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彭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从彭堡人民公社划出,设立中河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中河乡西南为六盘山地,东北为中河、大营河谷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建有上店、曹河等水库。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气候多变,有冰雹、干旱、大风等灾害。耕地面积0.07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春小麦、马铃薯、糜子、荞麦、胡麻等。旧有“营川麦浪”之誉。西南部六盘山地间草场宽阔,宜发展林、牧业。乡村企业有化工、粮油加工、运输、建筑、修理。乡境西硝口村有芒硝矿。309国道呈东西向横穿乡境,固将公路斜穿东南部。古迹有战国秦长城遗址、孙家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西周墓葬和宋代定川寨古城遗址等。中河乡辖村委会12个,即中河、丰堡、黄沟、红崖、上店、红沟、硝口、曹河、小沟、油房沟、庙湾、高坡。
清河镇 位于六盘山东麓,清水河上游两岸,固原中部。属原州区,镇政府驻地在城内中山街南段,地处北纬36°00′,东经106°16′,民国时设城关镇。1949年设城关市,辖鼓楼、解放、东关、过店、同仁5个乡;1953年1月,城关市改为区,辖乡未变;1956年11月,城关区改为城关镇;1958年10月改设城关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恢复城关镇。2002年并入城郊各乡。镇区东面有宝中电气化铁路呈南北向通过,并设有固原二级站,交通十分便捷。市区内有西湖公园、明代建筑物魁星阁(文澜阁)和固原古城墙,镇区北10千米有战国秦长城遗址,城东2千米有东岳山佛、道教寺观。该镇已成为宁夏南部、固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信息交流的中心,又是区域旅游、商贸、综合服务的中心城镇,其军事地位也十分重要。清河镇原辖村委会26个,即饮河、郭庄、长城、大堡、和平、西关、郑磨、海堡、明庄、红庄、乔洼、城郊、水泉、薛庄、东峡、共和、庙台、沙窝、张洪、石庄、高房坪、高红、东郊、喇家阳洼、李岔、程儿山。
黄铎堡镇 古称石门关、石门城、平夏城、怀德军城、石门驿。位于固原城西北部。黄铎堡在唐代设石门关,宋初称“旧石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章楶知渭州后筑城,名为平夏城。元符二年(1099),设立镇戎军至西安州驿道,于此地设“石门驿”。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设怀德军。“黄铎堡”为明朝固原卫指挥黄成的曾孙——黄铎在故城西北角修筑堡寨而得今名。古城修筑在平川上,遗址面积56万平方米。四面开门,各附筑马面,墙外有深沟。南、北各有瓮城一座。城内文化层深约1米。198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设黄铎堡乡,隶属于黑城区;1950年,黑城区撤销,该乡改属三营区;1953年1月,黄铎堡乡撤销,其地分属三营、杨郎、黑城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三营人民公社,1963年从三营分出,设立黄铎堡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人民公社改为乡。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头营镇铁家沟、穆滩、三岔、陈庄和三营镇羊圈堡、南城、老庄、金堡、曹堡、黄铎堡、黄湾、何沟、白河划拨设镇。黄铎堡镇西部为六盘山支脉——张家山、须弥山,中东部为河谷川台地。西部与海原县交界处建有寺口子水库,南部建有何家沟水库,南高干渠经过乡境。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约135天,日照充足,气候干燥。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豆类、秋杂粮、胡麻、葵花子、西瓜等。乡村企业有乳品加工、粮油加工、农机修理、运输、建筑、饮食服务等行业。潘西公路东西穿越乡境。名胜古迹有须弥山石窟,唐石门关,宋平夏城、怀德军、灵平寨。
西吉县及所属乡镇 西吉县址明代为黔宁王沐英封地的司牧官员驻地,称沐家营。清代置沐家营堡,后讹称穆家营。民国元年(1912)置穆家镇。民国31年(1942)10月由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5县毗连地区析置西吉县,属甘肃省陇东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划归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行政公署管辖。西吉县地处六盘山西麓,位于东经105°20′~106°04′,北纬35°35′~36°14′。东与固原市原州区接壤,南与隆德、甘肃静宁毗连,西与甘肃会宁为邻,北同海原县相依。县境东西长67千米,南北长74千米,总面积3143.85平方千米。地势南低,北、东、西渐次增高。海拔2100~2200米。2010年辖3个镇16个乡,4个居委会,306个村民委员会,19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1万人,其中回族25.5万人,占总人口的54.21%;农业人口43.5万人,占总人口的92.5%。人口密度为149.7人/平方千米。县城东距固原市63千米,南至陕西西安市450千米,西离甘肃兰州272千米,北去银川391千米。西吉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腹地,地貌以黄土丘陵区为主。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势错落。月亮山是境内最高山峰,形似弧月而得名,主峰海拔2633米,呈西北往东南走向。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3条水系。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气候变化,四季分明,春低温少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旱,冬严寒绵长。年平均气温5.3℃,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7.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2℃。年平均日照2322.3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2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27.9毫米,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9%。有宜农地15.52万公顷,宜林地7.32万公顷,宜牧地8万公顷,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9.4%、23.3%和25.8%。盛产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荞麦、莜麦、糜谷等夏粮及小秋杂粮,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万公顷以上,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被中国特产之乡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和芸芥子。野生植物有69科42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药材和野生蕨菜等。西吉彩鲫是世界珍稀的鱼种之一。西吉是旅游胜地,战国秦长城遗址穿越东南,古城堡星罗棋布,汉代古墓群保存完好,有好水川、石城等重大战事遗址,火石寨丹霞风景奇特壮美,党家岔震湖清澈耀眼,单南清真寺和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雄伟壮观,气势雄宏,被誉为“华夏钱币第一县”的西吉钱币博物馆珍藏丰富可观,回教陵园、拱北、道堂、清真寺肃穆典雅。
白城乡 古称宁安寨、白城子。2003年撤销建制,并入新营乡。原白城乡位于西吉县城西北部,月亮山南麓,葫芦河发源地。乡政府驻地白城村地处北纬36°09′,东经105°35′,距西吉县城32千米。北以月亮山与海原县红羊乡分界,东南、南与新营乡接壤,西与甘肃省会宁县新塬乡毗邻。土地面积148.1平方千米。白城乡得名乡境之古城——白城子。北宋时设置宁安寨,属西安州。金改属德顺州隆德县辖,后废。1949年11月至1958年10月设白城乡,乡址设在大窑滩,属新营区;1958年公社化时并人新营人民公社;1981年6月,由新营人民公社划出白城、大窑滩、石吼等8个生产大队增设白城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白城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海拔在22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月亮山主峰海拔2632米,为西吉县境内最高峰和最大的天然牧场。葫芦河发源于月亮山南坡胡家垴。气候高寒,无霜期短,是全县农作物收割最晚的乡。年平均气温4.1℃,降水量435毫米,无霜期约115天。乡地处月亮山腹部,草山面积大,牧草茂盛,生长有世界稀少或濒临绝种的无芒雀麦草、垂穗披碱草、鹅冠草、硬质早熟禾及黄花苜蓿等优质牧草,适宜于放牧。耕地面积0.236万公顷,以旱作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陵麦、荞麦、马铃薯、胡麻。中静公路经过乡境东侧,西部交通困难。古迹有三滴水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宋代宁安寨遗址。1936年9月,西征红军特别支队奉命从海原南下,翻越月亮山,宿营于长义山村三滴水;10月下旬,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后,主力部队途经新营、白城,翻越月亮山,进入海原县境。
白崖乡 古称寺子岔、寺子岔堡、狮子堡。位于西吉县城东北部,清水河支流——中河(臭水河)上游。乡政府驻地白崖村,地处北纬36°05′,东经105° 52′,距西吉县城23千米。白崖因山崖土石呈白色得名。北宋时设寺子岔堡,属怀德军。民国时设白崖乡公所,属固原县,1942年划归西吉县。1949年10月,设白崖区,辖偏城、鹞川、小坡、白崖、旧堡、陶堡、沙沟、姚庄、大庄9个乡;1956年9月,小坡乡撤销,其地并入白崖乡,仍属白崖区;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由白崖、旧堡、鹞川、沙沟、陶堡合建白崖人民公社;1961年5月,沙沟、陶堡划出设立沙沟人民公社;1981年6月,鹞川、下堡等划出设立下堡人民公社;1965年5月至1969年,增设白崖区,辖白崖、沙沟、偏城、火石寨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白崖乡属土石山区,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九条沟是清水河支流——中河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大小南沟、七星沟、野狐沟、半子沟、库房沟、油房沟等常年均有径流,为半阴湿地区,山高坡陡,水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年均气温5.2℃,降水量440毫米,无霜期约128天。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生产。耕地面积0.31万公顷,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东部刘家山头、北部西沟一带有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东南部草山宽广,设有乡办牧场。黑窑洞村有油页岩矿点,厚度4~5米,含油率低于5%;西沟村尖山一带有硫矿矿床,见矿5~7层,总厚2.3米,含硫量5%~10%。乡村工业有亚麻、淀粉、粮油加工、建筑、运输、饮食服务等,建有农贸集市,规模较大。有乡道通西吉县城和沙沟。1939年至1941年,此地先后爆发了三次农民武装起义,即“海固农民暴动”。白崖乡辖村民委员会15个,即白崖、小坡、黑窑洞、窑儿湾、西沟、白家庄、红套、库存房沟、半子沟、旧堡、泉沟垴、阳洼、斜路洼、余家套、鹞子川。
城郊乡 位于西吉县城。2003年撤销建制与城关镇、夏寨乡合并组建吉强镇。原城郊乡位于西吉县城近郊,葫芦河上游。北、西、南环绕城关镇,乡政府驻地在城关镇西街,地处北纬35°57′,东经105°43′。北靠火石寨乡,东与夏寨乡接壤,南与兴平、西滩乡毗邻,西与马建、新营乡分界。土地面积169.3平方千米。城郊乡1949年10月隶属于城关区,境内设大滩(一乡)、水泉(三乡)、万崖(五乡)、蓬河(六乡)、马营(七乡)、高同(十乡)等乡;1956年9月,水泉、小川合并为小川乡,万莹、袁河、马营合并为袁河乡,大滩、夏寨合并为夏寨乡;1956年9月至1958年1月,境内设袁河、高同2个乡,仍属城关区;1958年1月,城关区撤销,袁河、高同改为县直属乡;同年10月设立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12月划出县城区与团结村,设立城关镇,同时更名为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城郊乡地处黄土丘陵区,中部为葫芦河河谷川道,东、西部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水土流失严重。建有黄家川、套子湾、龙王坝、大滩等水库,并有1920年大地震时形成的夏家大路、苟家新庄、李家沟、任家湾、何家庄、铁嘴等天然堰塞湖。年平均气温5.3℃,降水量428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有干旱、霜冻、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耕地面积0.5万公顷,葫芦河谷川道区水浇地0.06万公顷以上,马营、上堡等村机修水平梯田0.06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葫芦河川道区已形成以结球甘蓝为主的大面积蔬菜种植基地。乡村企业有建材、食品、粮油加工、建筑、运输、农机具修理、饮食服务等,规模较大的企业为豌豆粉丝厂、马铃薯淀粉厂和工程建筑公司等。
公易乡 公易古称公议堂、公易镇。位于西吉县城南部,属葫芦河流域。2003年撤销建制并入兴隆镇。原乡政府驻地公易村,地处北纬35°41′,东经105°43′,距西吉县城52千米。北靠王民乡、静宁县原安乡,东与兴隆镇接壤,南与玉桥乡、静宁县灵芝乡毗邻,西与静宁县原安乡分界。土地面积72.1平方千米。公易得名于公易镇。清代此地设立集市,以公平交易之意命名。民国时属隆德县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设公易乡,隶属于隆德县兴山区;1953年12月划归西吉县,仍设公易乡,属兴隆区;1958年10月,并入兴隆人民公社,1961年5月设立公易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兴隆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公易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境内均为葫芦河支流小区,境南有发源于静宁县的长尾河,呈东南方向汇入葫芦河。年均气温5.7℃,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气候温暖湿润。耕地面积0.19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胡麻。该乡是西吉县马铃薯加工粉条等食品的重点之一。全乡大部分农户搞洋芋加工,生产粉条。当地生产的土豆粉条色泽洁白、柔韧,质量高、口感好,其产品远销银川、青海、内蒙古等地。建有农贸集市。有乡道东接中静公路通兴隆镇、西吉县城,北通王民、西滩乡,西北通平峰乡。1935年10月5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静宁县,二、三纵队来到公易镇。1996年10月,当地政府修建了“红军长征公易镇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乡政府院内。
红耀乡 古称红耀土、南坪。位于西吉县城西北部,属祖厉河流域。乡政府驻地前庄村南坪,地处北纬36°02′,东经105°10′,距西吉县城35千米。红耀,因昔日当地群众在红土坡上挖窑洞居住,故名红窑,后演变为今名。民国时期分属三合镇、新营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8年设红耀乡,乡址设在红耀土;1958年10月,与田坪乡合并,属田坪人民公社;1962年5月社队规模调整时,从田坪、新营2个公社划出7个生产大队增设红耀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苏堡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红耀乡地处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黑虎山最高,为2154米。属祖厉河上游,有大堡河、红耀河、张白河三条小河。有1920年大地震时造成的关儿岔、赤土岔两处天然水堰。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年均气温5.5℃,降水量377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日照2445小时。耕地面积0.29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牧业生产。农作物为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驻地设有农贸集市。有乡道东接中静公路,西通田坪,与309国道相连。赤土岔、关儿岔堰塞湖中生长“西吉彩鲫鱼”,驰名全国。古迹有宋代通安寨遗址。红耀乡辖村民委员会10个,即前庄、关儿岔、大堡、小堡、小庄、井湾、小岔沟、蛇昌、张白湾、红耀。
火石寨乡 火石寨乡古称蝉窑、蝉鸣堡。位于西吉县城北,以石寺山、云台山(扫竹)、黄圈山、刘家山头为分水岭,以东为清水河流域,以西大部分属葫芦河流域。乡政府驻地石山村岗子,地处北纬36°07′,东经105°46′,距西吉县城35千米。火石寨因红色砂岩裸露得名。1949年11月,境内设小川、新克乡,分属于城关、新营区;1958年10月设火石寨人民公社;1965年5月至1969年属白崖区辖;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火石寨乡属土石山区,为月亮山余脉,群峰林立,山势陡峭,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石峁梁2451米,云台山(扫竹林)2396米,最高处为黄圈山,主峰海拔2494.8米。山地多数为红色砂岩,称之为“丹霞”地貌,形成奇形怪状的石林、石洞,山岩峭壁上有人工开凿的多处佛窟景观。最著名有蝉窑石城、禅佛寺石窟、扫竹林石窟、石寺山石窟等,是西吉县开发旅游资源的重点地区之一。火石寨乡属半阴湿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并有多种矿产资源。年均气温4.8℃,降水量439毫米,无霜期约123天,日照2432小时。境内东部、北部多为天然次生林、草场,林草丰茂,宜农、宜林、宜牧。西部新克、沙岗一带地下水水资源丰富,所打机井多为自喷井。鸡窝崖有石料资源,地质储量225万立方米。属中型矿床。石质坚硬,可做建筑材料,亦可加工石磨、石碾等。银洞湾、小艾蒿湾有铜矿点,水泉沟等处有泥灰岩矿点,还有石灰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耕地面积0.32万公顷,农、林、牧兼营,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胡麻。山林中有天冬、半夏、金银花等10多种中药材。宁夏农科院在此地设有林业科研试验点,引种华北落叶松等针叶树种获得成功。乡驻地设有农贸集市。潘西公路通过乡境。火石寨乡辖村民委员会12个,即石山、白庄、蝉窑、新克、沙岗、小红庄、大红庄、小川、元嘴、罗庄、石洼、扫竹林。
吉强镇 古称沐家营、沐家堡、沐家营堡。原城关镇、城郊乡、夏寨乡合并而设,位于葫芦河上游北岸,西吉县中部,地处北纬35°57′,东经105°43′,是西吉县人民政府驻地。清代置沐家营堡,后演化为穆家营。明代初期,被赐为朱元璋第十四子朱英、养子黔宁王沐英之牧地,并于今西吉县城设置牧司。洪武三年(1369),沐英在今县城始筑城,取名沐家营。清代乾隆年间,原城池倾圮,沐徽与陕西都司正千户赵嵩督修城垣。民国时设穆营镇,民国18年(1929)设立集市。民国31年(1942)10月,民国政府选址穆家营设立西吉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沐营乡(二乡),并设城关区,辖大滩(一乡)、沐营(二乡)、水泉(三乡)、小川(四乡)、万崖(五乡)、袁河(六乡)、马营(七乡)、夏寨(八乡)、大坪(九乡)、高同(十乡)、西滩(十一乡)、大岔(十二乡)12个乡;1956年9月设立穆营镇,仍属城关区。水泉、小川合并为小川乡,万崖、袁河、马营合并为袁河乡,大滩、夏寨合并为夏寨乡。城关区改辖穆营、夏寨、小川、袁河、高同5个乡镇;1958年1月,城关区撤销,穆营镇改为县直属镇;1958年10月,撤销穆营镇,设街道大队,属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12月从城关公社划出县城区域和团结村,设立城关镇;2003年城关镇、城郊乡、夏寨乡合并设吉强镇。全镇辖街道居委会3个,村委会29个,即团结、西街、中街、东街、大营、大滩、泉儿湾、高同、敬家新庄、夏家大院、龙王坝、马营、套子湾、万崖、芦子沟、沙洼、上堡、袁河、水泉、前嘴羊路、短岔、夏寨、杨坊、杨河、何洼、水岔、大坪、酸刺沟、王昭。
将台乡 将台乡古称西瓦亭、将台堡。位于西吉县城东南部,葫芦河上游。乡政府驻地将台堡,地处北纬35°49′,东经105°50′,距西吉县城30千米。将台堡在古代为边陲军事要地,筑有城寨,故名。清代设将台堡。民国时期设将台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将台区(六区),辖将台、东坡、牟谢、贯泰、隆德堡、硝河、新堡、张堡塬、马莲9个乡;1952年7月隆德堡、新堡、硝河改属硝河区;1956年9月张堡塬、马莲合并为马莲乡,撤销东坡、牟谢乡,其地并入将台乡,以马莲乡所属南坡、北坡、朱家湾等村庄新设海原乡;同时撤销硝河区,所辖乡改属将台区,将台区辖将台、贯泰、马莲、海原、硝河、新堡、隆堡、大庄、姚庄9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与马莲合并,设立将台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兴隆区辖;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将台乡地处葫芦河与其支流马莲川河交汇地带,除西北、东南部为丘陵山区外,其余均属河谷平原区,境内建有张家嘴、东坡等水库,并打有多眼机电井。河谷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是西吉县粮油主要产区之一。年均气温6.1℃,降水量470毫米,无霜期约140天,日照2281小时。耕地面积0.32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春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大蒜。1981年以来乡村企业发展较快,现建有马铃薯淀粉、粮油加工、骨粉、骨胶、砖瓦、石灰、香蕉水、建筑工程、农机具修理、运输、饮食服务等企业。将台堡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农历一、四、七逢集,赶集人数达万人以上,已成为西吉县中南部重要的农村集镇。中静公路与固将公路在将台堡交会,并有乡道通西滩、王民等乡,交通便利。1996年10月,在将台堡修建了“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将台乡辖村委会16个,即包庄、明台、牟荣、火家沟、韩塬、崔中、李家嘴头、东坡、西坪、保林、明荣、明星、深岔、毛家沟、甘岔、火家集。
马建乡 马建乡古称鸭掌湾、鹅掌湾、马圈堡、马建堡。位于西吉县城西部,葫芦河支流——滥泥河上游。乡政府驻地马建村,地处北纬35°56′,东经105°29′,距西吉县城35千米。马建乡得名于马建堡。清代于此地设马圈堡,后逐渐沿袭演化为今名。1949年11月境内设马建、羊路和大坪乡,隶属于蒙宣区;1952年7月大坪乡改属兴平区;1958年10月,马建、羊路、大坪合并,设立大坪人民公社,社址在土窝村,1959年春将公社驻地迁至马建村;1963年3月至1969年隶属于苏堡区;1983年6月,更名为马建人民公社,同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马建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滥泥河发源地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常有干旱、霜冻、冰雹、低温等灾害。年均气温5.8℃,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约140天。境内最高的山是陈家大坪的喜家岘,海拔2100米。1920年大地震时,境内大部分山体出现滑坡,形成大量的“烂塌山”地貌;同时因山坡崩塌移动,有的阻塞了沟谷河道,故而形成路家滩、白庄、地艽坪、通化川、锁儿岔等9处堰塞湖,其水质苦咸,矿化度很高,不能饮用,但可养鱼、种芦苇。境内有乡办林场一处,人工造林面积超过万亩,大湾村黄家二岔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全乡耕地面积0.33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春小麦、豌豆、杂粮、马铃薯、胡麻。乡驻地建有农贸集市,309国道东西穿越乡境,另有乡道可通苏堡、平峰等地。马建乡辖村民委员会13个,即马建、台子、刘垴、杨路、土窝、白台、庞湾、大坪、大湾、白虎、周吴、张湾、驼化。
马莲乡 马莲乡古称李家堡、马莲川堡。位于西吉县城东南部,葫芦河支流马莲川河流域。乡政府驻地马莲村,地处北纬35°48′,东经105°55′,距西吉县城40千米。马莲乡因地处马莲川河得名。明代设马莲川堡,属固原卫。清代仍置堡,属硝河城分州。民国时期属将台乡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境内设立马莲、张堡塬乡,隶属于将台区;1956年9月,张堡塬并入马莲乡,仍属将台区;1958年10月与将台合并,属将台人民公社;1961年5月增设马莲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兴隆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马莲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马莲河谷平原区。建有马莲川、马其沟等水库,并沿马莲川河两岸修建机电井多眼,可灌农田近万亩。年均气温5.8℃,降水量440毫米,无霜期约138天,日照2282小时。耕地面积0.3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驻地设有农贸集市。固将公路东西穿越乡境,西接中静公路。古迹有战国秦长城遗址。1935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经过此地。马莲乡辖村委会15个,即马莲、北山、巴都沟、张堡塬、马其沟、后庄、北坡、陆家沟、堡子山、南川、麻子湾、东洼、八代沟、罗曼沟、新堡。
偏城乡 偏城乡古称赤蒿城、怀远城、怀远寨、偏城儿、山城堡。位于西吉县城东部,清水河支流——中湾河上游。乡政府驻地偏城村,地处北纬35°58′,东经105°58′,距西吉县城26千米。偏城因村东山红坡上有古城遗址,筑城时因受地形限制城址方位偏斜故名,始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十月,由镇戎军新修赤蒿城,名曰怀远寨。元、明时称山城堡,清代以后称偏城堡。民国时期分属白崖、硝河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设立偏城乡,隶属于白崖区;1958年10月设偏城人民公社;1965年5月至1969年属白崖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2002年并入下堡乡。偏城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峦起伏,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与固原县交界处属六盘山北端余脉,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米以上,大铧尖、小铧尖超过2200米,309国道南侧的炸山嘴海拔2231米,为本乡最高处。年均气温5.1℃,降水量460毫米,无霜期约127天,日照2383小时。系半干旱、半阴湿山区。耕地面积0.4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东北部草山宽广,设有乡办农牧场。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马铃薯,乡驻地有农贸集市。309国道穿越乡境中部,南、北部山大沟深,交通困难。古迹有双羊套唐代石窟遗址。偏城乡辖村民委员会17个,即下堡、榆木沟、上马泉、北庄、姚家庄、车路沟、马家湾、曹垴、烂泥滩、双羊套、柳林、花儿岔、大庄、杏树湾、伏垴、偏城、高崖。
平峰镇 古称平锋。位于西吉县城西南部,葫芦河支流——滥泥河上游。乡政府驻地平峰村,地处北纬35°44′,东经105°33′,距西吉县城40千米。平峰因村落地处山顶较平缓处而得名。民国31年(1942)西吉建县时从静宁县划入,设平峰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设平峰区(四区),辖平峰、金塘、民和、高洼、陈滩、兴平、关川、王民8个乡;1956年9月,平峰区撤销,平峰、金塘、民和、高洼、陈滩等乡合并为平峰乡,改属于兴平区;1958年10月设立平峰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苏堡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与三合乡合并组成平峰镇。平峰镇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均气温5.3℃,降水量432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日照2338小时。建有沙洼、民和、邵家川等水库。1973年后,通过打坝淤地、修造水平梯田、造林种草,水土流失状况有所改变。耕地面积0.33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春小麦、糜、谷、玉米、马铃薯、胡麻。建有农贸市场。有公路西北通三合、苏堡、田坪,与309国道相接,北经兴平可达西吉县城,南通静宁县城与312国道相连。1936年10月21日,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关向应等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从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来到平峰镇。1996年10月,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在乡驻地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亭。平峰镇辖村委会23个,即三合、李营、庙坪、沿坪、李岔、下坪、王垴、李堡、王庆、新堡、平峰、中岔、葛岔、张武、西坡、金塘、高赵、民和、八岔、权岔、焦湾、沙洼、陈滩。
三合乡 古称翻山湾、三合镇。位于西吉县城西南部,滥泥河上游。2003年撤销建制与平峰乡合并组建平峰镇。原乡政府驻地三合村,地处北纬35°48′,东经105°30′,距西吉县城36千米。西北、北靠苏堡乡,东与平峰乡接壤,南、西南与甘肃省会宁县老君乡分界。土地面积84.4平方千米。三合因村落位于三条小河汇合处得名。民国时设三合镇公所。1949年11月设立三合乡,属蒙宣区;1958年10月并入苏堡,属蒙宣人民公社;1961年5月,由蒙宣、平峰两人民公社划出8个生产大队增设三合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苏堡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三合乡属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西高东低,海拔在1900~2065米之间。滥泥河南源流经乡境,建有潘沟、沙洼等水库。年均气温6.4℃,降水量408毫米,无霜期146天。日照充足,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有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玉米、马铃薯、胡麻。乡驻地设有农贸集市。有乡道通苏堡、平峰。1936年10月下旬,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平峰镇。
沙沟乡 沙沟乡位于西吉县城东北部,清水河支流——中河中游。乡政府驻地东沟村,地处北纬36°10′,东经105°55′,距西吉县城42千米。沙沟因河谷中多沙得名。1949年11月,境内设沙沟、陶堡两乡,隶属于白崖区;1958年10月,与白崖合并,属白崖人民公社;1961年5月由白崖人民公社划出沙沟、陶堡、大寨等8个生产大队设立沙沟人民公社,驻地在沙沟村;1965年5月至1969年属白崖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乡驻地由沙沟村迁至东沟村。沙沟乡属土石山区,清水河支流——中湾河从南向北流经乡境。中湾河两岸为河谷川道区,其余为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岩石裸露。东南为大寨山林场,西北为后埫农牧场,山岭中存有大片天然灌木林和草场,植被覆盖率较高。年均气温6.6℃,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约140天。境内建有下坪、杨庄、满寺堡等水库,可供农田灌溉。但中湾河小支流——臭水河水中含有高浓度硫化物,对清水河污染十分严重。耕地面积0.19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沙沟村建有农贸集市。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沙沟门宦的拱北、清真寺。中口村有北宋镇羌寨遗址。沙沟—硝口公路与309国道相接,可通往固原县城;沙沟—李俊公路与潘西公路相接,可通三营镇、海原;另有乡道经白崖通往西吉县城。沙沟乡辖村民委员会12个,即叶家沟、中口、叶家河、陶堡、顾家沟、大寨、沙沟、东主城、东沟、桃保、阳庄、满寺。
什字乡 什字乡古称中安堡、中营店子、什字路。在西吉县城东南部,六盘山西麓,属葫芦河支流——什字河流域。乡政府驻地什字村,地处北纬35°44′,东经106°00′,距西吉县60千米。什字因村庄地处古道十字路口得名。宋代设中安堡,清代设新店堡、店子堡。民国时属固原县张易镇。1949年10月设什字乡,属张易区;1954年5月,由固原县划归西吉县辖,设立什字区(十一区),辖什字、官堡、北台乡;1958年3月撤销什字区,什字、官堡、北台3个乡划归兴隆区辖;1958年10月设立什字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兴隆区辖;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什字乡北部、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山高沟深,中部为什字河河川谷地,地势东高西低,南北较窄,东西狭长。什字河上建有红城子、谢寨等水库,水源丰富,气候湿润。年均气温5.5℃,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日照2270小时。耕地面积0.3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什字农贸集市规模较大,为西吉、固原、隆德毗邻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乡道西接中静公路,通兴隆、西吉县城,东接张易—大庄公路,通固原、隆德等地。保卫村有宋代中安堡遗址。什字乡辖村委会16个,即谢寨、杨家庄、黄沟、什字、唐庄、李庄、温唐、北台、马沟、保卫、新店、玉丰、李海、南台、余堡、山庄。
震湖乡 古称蒙宣、苏家堡子、后邵山堡,2006年由苏堡乡改震湖乡。位于西吉县城西南部,葫芦河支流——滥泥河上游。乡政府驻地苏堡村,地处北纬35°52′,东经105°30′,距西吉县城32千米。苏堡乡因村得名。苏堡全称苏家堡子,原名胥家堡子,后演化为今名。民国时设蒙宣乡公所。1949年10月,设蒙宣区(三区),驻地党家岔,辖全合、蒙集、赵坪、田坪、马建、苏堡、羊路、三合8个乡;1956年9月,全合、蒙集、苏堡3个乡合并为全合乡,蒙宣区辖全合、赵坪、田坪、马建、羊路、三合6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设立蒙宣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设立苏堡区,辖蒙宣、田坪、大坪、平峰、三合、红耀6个人民公社;1966年秋将社址由党家岔迁至苏堡;因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一致,1983年6月更名为苏堡人民公社,同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苏堡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滥泥河上游,海拔在1900~2000米之间,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水堰塘坝较多,气候干燥,且有干旱、霜冻、冰雹等灾害。年均气温6.2℃,降水量388毫米,无霜期约140天。苏堡乡为地震多发区,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重大破坏和人畜伤亡,形成大小天然水堰14处,其中较大的有党家岔、堡玉、苏堡、毛坪村的芦子滩、王坪村的硝家章、河滩等水堰,是西吉县乃至固原地区水堰最多的一个乡。全乡耕地面积0.3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苏堡是西吉县西南部重要的农贸市场,是当地和周边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交通方便,北通马建,西北通田坪,南通三合、平峰,并可达静宁县城,东部直达西吉县城。乡村企业有建材、建筑、农机具修理、粮油加工、养殖、运输、饮食服务。古迹有堡玉村的同安堡遗址。苏堡乡辖村民委员会17个,即红庄、东岔、李章、蒙集、龙川、陈岔、党家岔、堡玉、立眉、和平、河滩、孟湾、王坪、苏堡、张撇、毛坪、张岔。
王民乡 古称前邵山堡、王明。位于西吉县城南部,滥泥河中游。乡政府驻地王民村,地处北纬35°48′,东经105°44′,距西吉县城20千米。王民原名王明,以姓氏得名。1949年11月设立王民乡,隶属于平峰区;1952年7月改属兴平区;1958年10月设立王民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隶属于兴隆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王民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滥泥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植被稀疏,黄土松软,水土流失严重。1976年在二岔口建有水库一座,蓄水500万立方米。年均气温6℃,降水量429毫米,无霜期约140天,日照2292小时。耕地面积0.225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豌豆、杂粮、马铃薯、胡麻。乡驻地建有农贸集市。有乡道东接中静公路,北通西滩,南通公易。1936年10月下旬,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地。王民乡辖村委会12个,即王民、小湾、二岔马、周康、学沟阳、三岔、下赵、三岔口、杨湾、姚坡、小岔、红太。
西滩乡 西滩乡古称席芨滩、西吉滩、道堂上。位于西吉县城南部,其北部、东部属葫芦河流域,西南部属滥泥河流域。乡政府驻地西滩村,地处北纬35°43′,东经105°44′,距西吉县城10千米。西滩得名西吉滩。原名席芨滩,以多生长席芨草得名。1942年西吉建县时雅称西吉滩,后简称西滩。此地建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道堂、拱北。清代同治年间曾设张春堡,属硝河城分州。1949年11月设乡,隶属于城关区;1952年7月至1958年10月属兴平区;1958年10月设立西滩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西滩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境内甘岔、庙湾村属滥泥河流域,其余均属葫芦河流域,建有庙湾、吊嘴等水库。年均气温5℃,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日照2307小时。耕地面积0.1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驻地建有农贸集市。有乡道北接309国道、中静公路,南通王民、公易等乡。西滩乡辖村委会10个,即大岔、黑上工沟、林家沟、西滩、五岔、吊嘴、张村堡、何家庄、甘岔、庙湾。
下堡乡 2003年撤销建制并入偏城乡。原下堡乡位于西吉县城东部,乡政府驻地下堡村,地处北纬36°00′,东经105° 54′,距西吉县城19千米。北靠白崖乡,东与偏城乡接壤,南与硝河乡毗邻,西与夏寨乡分界。土地面积82.2平方千米。下堡乡境内有上、下2个堡,因乡政府驻地在下堡故名。1949年11月,境内设姚庄、鹞川乡,其余乡境属偏城乡,隶属于白崖区;1952年7月,硝河区撤销后,姚庄乡改属将台区;1958年10月,姚庄等并入硝河人民公社,其余乡境分属白崖、偏城等人民公社;1981年6月由白崖人民公社划出下堡、榆木沟、鹞川3个生产大队,偏城人民公社划出上马泉,夏寨人民公社划出车路沟,硝河人民公社划出北庄、姚庄等生产大队,增设下堡人民公社,社址设在下堡;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下堡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北属清水河流域,其余乡境为葫芦河流域。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均气温5.2℃,降水量440毫米,无霜期约128天。耕地面积0.2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本乡是宁夏区科委确定的农业科技试验区,山区机修农田在万亩以上。309国道穿越乡境,并有乡道北通白崖等地。
夏寨乡 夏寨古称夏家寨子、开边堡、大佛寺、林岗寺。位于西吉县城东部,葫芦河上游。2003年撤销建制与城关镇、城郊乡合并组建吉强镇。原乡政府驻地夏寨村,地处北纬35°57′,东经105°48′,距西吉县城8千米。北靠白崖乡,东与下堡、硝河乡接壤,南与硝河、西滩乡毗邻,西与城郊乡、城关镇分界。土地面积72.1平方千米。夏寨以夏姓在此地修筑堡寨得名。清代称为韩民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立夏寨乡,隶属于城关区;1956年9月,大滩、夏寨2个乡合并建夏寨乡,仍属城关区;1958年3月,城关区撤销,夏寨乡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夏寨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5月由城关人民公社划出王昭、夏寨、杨坊、杨河、何洼5个生产大队,从白崖人民公社划出酸刺沟、车路沟、前庄3个生产大队,设立夏寨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夏寨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交错,水土流失严重,沿葫芦河两岸有少量河谷川台地。建有夏寨、铁家窑等水库,沿葫芦河两岸建有夏寨水库东、西干渠。年均气温5.4℃,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1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中静公路通过乡境并与309国道呈“T”字形相接。
硝河乡 硝河乡古称得胜寨、硝河城、硝河州判、半个堡。位于西吉县城东南部,葫芦河上游。乡政府驻地硝河村半个堡,地处北纬35°53′,东经105°51′,距西吉县城20千米。硝河原名硝河城。古城址在葫芦河西岸,哨马营山东麓。以河水含硝得名。古城始建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赐名得胜寨,属德顺军。明成化四年(1468),元后裔满俊起兵反明,自称招贤王,曾置王府于硝河城,并建有宫殿。清同治十三年(1874),固原州升为甘肃省直隶州,并设立硝河城分州,辖高园、马昌、马莲川、张春、在城5个堡,分州驻硝河城,隶属于固原直隶州;1942年划归西吉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境内设硝河、隆堡乡,隶属于将台区;1952年7月增设硝河区,辖硝河、隆堡、新堡、夏寨、大庄、姚庄6个乡;1956年9月,硝河区撤销,夏寨乡改属城关区,硝河、隆堡、大庄、姚庄、新堡等乡改属将台区;1958年10月设立硝河人民公社,驻地设在硝河城,后因交通不便,1969年将社址迁建于葫芦河东岸的半个堡。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硝河乡东、西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为河谷川道区,葫芦河由北向南流经乡境。建有苏家沟、鱼儿河、浅岔河等小型水库,并打有多眼机电井,灌溉条件较好。年均气温5.8℃,降水量440毫米,无霜期约135天,日照2300小时。耕地面积0.37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驻地建有沿路农贸集市。中静公路南北穿越乡境。硝河乡辖村委会12个,即硝河、隆堡、郎岔、范湾、关庄、红泉、高园、苏家沟、新庄、马昌、民联、坟湾。
新营乡 古称硷沟、二府营、上川、新营镇。位于西吉县城西北部,葫芦河上游。乡政府驻地新营村上川,地处北纬36°04′,东经105°35′,距西吉县城20千米。新营原为明朝肃藩朱瑛之牧地,于硷沟筑城名牧营;嘉靖二十五年(1546)秋,因旧牧营城墙倾圮,改建新城,故名新营。清光绪年间置新营堡,民国时置新营镇。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新营区,辖新营、新克、白城、二府营、红耀、硷滩6个乡;1956年9月,新营、硷滩乡合并为新营乡,仍属新营区;1956年夏原设在葫芦河道的集镇毁于山洪,1958年迁今址——新营村上川。1958年10月设立新营人民公社;1981年6月,划出北部白城、石砚等8个生产大队增设白城乡;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新营乡地处黄土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葫芦河流经二府营、新营、陈阳川、黑城河等村,但冬春无地面径流,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变化较大,有旱、冻、冰雹等灾害。年均气温4.9℃,降水量386毫米,无霜期约125天。境内建有铧尖坝、硷滩、二府营、红庄、陈阳川等水库,葫芦河两岸打有多眼机电井。耕地面积0.3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春小麦、豌豆、马铃薯、胡麻。境内设有西吉县淀粉集团公司新营分厂,年加工淀粉5000吨。乡村企业有建材、建筑、淀粉、粉丝、粮油加工、农机具修理、饮食服务。新营农贸集市历史悠久,2010年市场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农历双日逢集,周围地区赶集人数超过万人,是西吉县北部的主要农贸市场。中静公路南北纵贯乡境,交通便利。新营乡辖村民委员会23个,即上岔、黑城河、陈阳川、新营、万达川、蒿子湾、庙儿岔、硷滩、甘井、二府营、洞子沟、玉泉沟、红庄、甘沟、白城、石岘、长义山、大沙河、腰巴庄、大窑滩、张家洼、吴家沟、车路湾。
兴隆镇 兴隆镇古称高窑寺。位于西吉县城东南部,葫芦河上游,镇政府驻地兴隆村,地处北纬35°42′,东经105°48′,距西吉县城45千米。兴隆原名高窑寺,因村东山上建有佛寺得名。清朝同治年间,迁徙陕西回民来此地定居,因邪洛笼川(邪洛为兴,笼即隆)得名兴隆,并设立集市。1949年9月设兴山区,属隆德县,辖兴隆、公易、张程、杨茂、杨河等乡;1953年12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隆德县兴山区划归西吉县辖,改设兴隆区(第九区),辖兴隆、新店、公易、高城、玉河、四合、北台、张程、杨茂、杨河10个乡,同时将静宁县属单民区划归西吉,改为第十区,辖单民、河东、河西3个乡;1956年9月,区、乡进行调整,单民区撤销,兴隆、新店乡合并为兴隆乡,杨河、玉河合并为杨河乡,单民、杨茂合并为单民乡,河东、河西、高城合并并改名为团结乡,调整之后的兴隆区辖兴隆、杨河、公易、单民、张程、团结6个乡;1958年3月,什字区撤销后,所辖什字、官堡、北台3个乡划归兴隆区辖;1958年,原兴隆区所辖杨河、张程、官堡3个乡划归隆德县,同时设立兴隆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置公易人民公社,1962年5月析置玉桥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设立兴隆区,辖兴隆、玉桥、公易、什字、将台、马莲、王民7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1985年12月撤乡建镇;2002年并入玉桥乡。兴隆镇地处葫芦河河谷平原,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沟壑区,西部为河谷川道区,好水河、什字河在境内与葫芦河交汇,并建有马嘴、陈田玉等水库,水源充足,可资灌溉,是西吉县粮油主要产地之一。年均气温6.5℃,降水量约485毫米,无霜期约140天,日照2258小时。耕地面积0.2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乡镇企业有农机、砖瓦、亚麻、乳品、粮油加工、清真食品、淀粉加工。建有1.67万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农历双日赶集者超过万人,是县境南部与隆德县、甘肃省静宁县毗邻地区商品的集散地。境内单家集为西吉县最大的牛、羊屠宰市场。镇西有渔场、园艺场。中静公路南北纵贯,交通便利。镇西北1.5千米处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南部断崖上发现两处墓葬。1935年8月中旬,红二十五军长征来到兴隆、单家集,驻军3天。1935年10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单家集。1996年10月,在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活动中,修建了“红军长征兴隆镇会师纪念碑”。兴隆镇辖居委会1个,村委会31个,即罗庄、川口、兴隆、王河、单南、单北、王沟、陈田玉、杨茂、姚杜、马嘴、公易、新合、岳岔、上村、洞洞、西冶、马堡、刘玉、代段、小段、黑大庄、玉桥、大岔、唐岔、黄岔、张齐、下范、团庄、范家沟、张节子。
兴坪乡 古称韩狗儿堡、韩个堡、韩葛堡、兴集。位于西吉县城南部,滥泥河中游。乡政府驻地兴坪村,地处北纬35°50′,东经105°39′,距西吉县城22千米。兴坪乡清代设韩狗儿堡,又称韩葛堡或韩个堡。1939年设立集市,命名兴集,1941年更名为兴坪。民国时期设兴坪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设乡,隶属于平峰区;1952年7月增设兴坪区,辖兴坪、王民、关川、西滩、大岔、大坪6个乡;1956年9月,兴坪、关川合并为兴坪乡,仍属兴坪区;1958年10月,设兴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兴坪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滥泥河横穿乡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重叠,沟谷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建有南川、杨百户等水库,有韩家垴、斜路等地震堰塞湖。年均气温6℃,降水量430毫米,无霜期约139天,日照2325小时。气候干燥,有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耕地面积0.35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春小麦、豌豆、马铃薯、杂粮、胡麻。乡驻地设有农贸集市。有乡道北通西吉县城,南通平峰、三合等乡。兴坪乡辖村委会12个,即兴坪、赵垴、韩垴、虎家湾、堡家湾、杨岔、油房岔、杨坪、友爱、王湾、王堡、任家湾。
玉桥乡 玉桥古称乔家寨子。位于西吉县城南部,葫芦河上游。2003年撤销建制并入兴隆镇。原乡政府驻地玉桥村,地处北纬35°37′,东经105°48′,距西吉县城51千米。北靠兴隆镇、公易乡,东与隆德县张程乡毗邻,南与隆德县联财镇接壤,西与甘肃省静宁县灵芝乡分界。土地面积70.2平方千米。玉桥原名乔家寨子,清代同治年间将陕西省玉桥村回民迁至当地安置,故废弃旧地名,改名玉桥,沿用至今。民国时期属静宁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境内设四堡、高城乡,属静宁县;1953年12月划归西吉县,境内改设河东、河西、高城乡,隶属于单民区;1956年9月单民区撤销,河东、河西、高城合并,设团结乡,改属兴隆区;1958年10月并入兴隆,属兴隆人民公社;1962年5月,增设玉桥人民公社,1963年3月至1969年属兴隆区;1983年12月由公社改为乡。玉桥乡东、西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葫芦河河谷平原。葫芦河南北穿越乡境,并建有范家沟、北沟水库,玉桥滚水坝和西干渠等水利设施,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是西吉县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年均气温6.8℃,降水量505毫米,无霜期约150天,日照充足。耕地面积0.17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中静公路过境,交通方便。1935年8月至10月,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此地。
隆德县及所属乡镇 旧隆德县,金始置。治今西吉县火家集。北宋天禧元年(1017)筑城,称羊牧隆城。庆历三年(1043)于此置隆德寨(在今西吉县火家寨),属德顺军。金皇统二年(1142)升为县,属德顺州。宋筑笼竿城(今隆德县),金为德顺州治。元初,隆德县治由今西吉境迁德顺州。明属平凉府。辖境相当于今隆德县及西吉县大部。清代仍为县,归甘肃省平庆泾固化道属,辖境当今隆德县、甘肃省庄浪县大部和泾源、西吉县一部分。民国因之,属甘肃省。1913年属甘肃省泾原道,后属陇东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平凉专区。195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区,1970年属固原地区。县境东高西低。东为六盘山地,主峰美高山,为宁夏第三高峰。中西部为梁状黄土丘陵及河谷平原。海拔1724~2300米。境内有几条葫芦河支流。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6.7℃,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气温最低的县,年降水量400多毫米,多干旱、霜冻、冰雹等灾害。植被以干草原、山地草甸、草甸草原、林地为主。土壤类型有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等。农、牧、林兼营。农作物以小麦、豆类、马铃薯、胡麻为主,其中蚕豆年产6000余吨,占自治区总产的60%以上。土特产有蕨菜、沙棘及黄芪、党参、贝母等药材。有黏土、石英砂岩、泥炭、石膏、铜等矿藏。为宁南山区工业相对发达的县,以食品、机械、建材、造纸、化工、纺织等行业为主。劳务输出数量大,收入多。312国道与秦隆、中静等公路干线穿越境内。有六盘山、龙凤山石窟等名胜古迹。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书法之乡、全国民间绘画之乡、全国梯田县。
陈靳乡 陈靳乡古称司家滩、翟大家。位于隆德县城东南部,六盘山脉中段西坡,渝河发源地之一——清凉河流域。地理位置为北纬35°32′~35°36′,东经106°05′~106°14′,海拔介于2042米至2119米之间。乡政府驻地陈靳村,距隆德县城7千米。陈靳以姓氏得名。1949年10月,境内设立清凉、陈靳、何槐乡,隶属于城关区;1955年10月,何槐、陈靳合并为何槐乡,仍属城关区;1956年3月,城关区撤销,清凉、何槐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与城市、峰台合并为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城关人民公社分出,设立陈靳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陈靳乡东部属六盘山土石山区,超过2500米(海拔)的山峰有10多座。高度在2800米以上的山峰有猴儿牙叉(2821米)、美高山(2931米)、青草台(2853米)、月牙山(2897米)、笔尖山(2826米)。荒山和灌木林交错,林草茂密,是广阔的天然牧场;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有大小河流19条,分别汇入渝河支流清凉河和甜水河,水资源较丰富,建有清凉、罗家峡水库,可供农田灌溉。气候阴湿、高寒、多雨,无霜期短,冻、雹、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全乡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耕地面积0.274万公顷,农作物有小麦、蚕豆、胡麻、马铃薯。乡村企业有大理石、砖瓦等建材和沙棘饮料、蕨菜采集加工等。主要古迹有清凉寺等。秦隆公路南北穿越乡境。陈靳乡辖有村民委员会7个,即清凉、新兴、民联、陈靳、高阳、何槐、新和。
大庄乡 2003年和观堡乡合并称观庄乡,原大庄乡位于隆德县城北部,什字河支流——大庄河流域,六盘山西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5°36′~35°47′,东经106°00′~106°11′,海拔介于1960米至2924米之间。乡政府驻地为马家大庄(简称大庄)村,距隆德县城21千米。北靠固原县张易乡,东以六盘山脉为界,南与观堡乡接壤,西与西吉县什字乡分界。土地面积65.7平方千米。大庄全名马家大庄,以姓氏村庄得名。1949年10月,设大庄乡,隶属于屯树区;1956年3月,杨磨乡并入大庄乡,仍属屯树区;1958年10月,与官堡合并,设立观庄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观庄人民公社分出,增设大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大庄乡东屏六盘山,东西狭长,绝大部分属大庄河流域。东部为六盘山土石山区,中、西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庄河沿岸为河谷川台地。大庄河干流上建有红堡、前庄水库,可供灌溉。属半阴湿、半干旱山区。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90~120天,且有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耕地面积0.32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隆张公路南北纵贯乡境中部。名胜古迹有六盘山山顶湖——北联池。
奠安乡 古称邸店、邸店镇、底店、底店子、底店镇、旧街。位于隆德县城南部,庄浪河上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5°25′~35°29′,东经106°03′~106°10′,海拔介于1900米至2434米之间。乡政府驻地旧街村底店,距隆德县城41千米。奠安由邸店转化而来。为“集市贸易之地”。民国时期设底店镇。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建立时改名为“奠安”。原属甘肃省静宁县。1949年10月,今乡境设奠安、景林(两乡属静宁)、梁堡乡(属隆德县农山区);1955年5月,奠安、景林乡划拨隆德县,之后景林、梁堡合并为梁堡乡,均隶属于农山区;1958年10月,奠安、梁堡合并,设立奠安人民公社;1961年11月,杨沟从奠安人民公社分出,增设杨沟人民公社;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杨沟乡并入。奠安乡东部、南部为土石山区,西部、北部属黄土丘陵区,中部为庄浪河谷地。东部阴湿,西部干旱。东北建有范家峡水库,可供灌溉。年降雨水量较少,且集中在秋季,无霜期约120天。境内有大片天然林、草场,适宜于发展畜牧业。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土地面积0.31万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底店自古以来是通往陇山东西的重要通道,明代曾置邸店镇于此。有乡道西北接秦隆公路。奠安乡辖有村民委员会13个,即朱源、杨沟、周王、阎庙、海子、旧街、新街、雷王、马湾、马坪、梁堡、黑林、张田。
峰台乡 峰台古称峰台梁、十里铺、七里店。2003年并入城关镇。原峰台乡位于隆德县城东部,六盘山西麓,渝河支流——清流河流域。地理位置为北纬35°36′~35°40′,东经106°07′~106°13′,海拔介于2119米至2864米之间。乡政府驻十里铺,距隆德县城5千米。北与好水乡毗邻,东以六盘山脉与固原县什字路镇分界,东南与陈靳乡相连,西、西南与城关镇、城郊乡接壤。土地面积42.1平方千米。峰台因乡境西南有峰台梁得名。1949年10月,境内设盘山、峰台乡,隶属于城关区;1955年10月,盘山、峰台合并为峰台乡,仍属城关区;1956年3月,城关区撤销,峰台乡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城关人民公社分出,设立峰台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峰台乡属六盘山土石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气候高寒,阴湿多雨,无霜期短,冻、雹、涝等自然灾害频繁。草山宽广,森林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高,水源丰富,建有黄家峡等水库。耕地面积0.11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蚕豆、秋杂粮、马铃薯、胡麻。312国道沿清流河谷穿越乡境,六盘山公路隧道为咽喉要冲,交通地位极为重要,六盘山顶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
凤岭乡 凤岭乡古称凤凰岭、碑窝里、李士选。位于隆德县西南部,朱家河上游,凤凰岭在乡境西北。地理位置为北纬35°29′~35°35′,东经105°56′~106°04′,海拔介于1850米至2107米之间。乡政府驻地碑窝里,距隆德县城20千米。凤岭乡因乡境西北有凤凰岭得名。原乡址设在凤凰岭下李士珊村。民国时期设超农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境内设立凤岭、巩隆乡,隶属于沙塘区;1953年2月增设巩隆区,辖巩隆、凤岭、吕梁、中社、前刘、上梁6个乡;1955年10月,巩隆区撤销,巩隆乡小部分合并入吕梁乡,大部分划归凤岭乡,2个乡改属沙塘区;1958年5月,沙塘区撤销后,凤岭、吕梁改为县直属乡;同年10月,凤岭、吕梁合并设凤岭人民公社,并将社址由李士珊村迁到碑窝里;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2002年上梁乡并入。凤岭乡属渝河支流——朱家河上游,该河横贯乡境中部,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并有河水可灌溉,南、北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年均气温5℃,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38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马铃薯、胡麻。有乡道北接312国道,有至夏家坡,与桃威公路相连。古迹有胜利、上齐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凤岭乡辖村民委员会11个,即李士、齐兴、冯碑、于家河、巩龙、薛岔、卜家岔、魏沟、上梁、新化、齐岔。
观庄乡 观庄乡位于隆德县城北部,什字河支流——观堡河上游,六盘山西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5°40′~35°44′,东经106°03′~106°11′,海拔介于2020米至2930米之间。乡政府驻地在观堡村,距隆德县城44千米。观堡以河取名。民国时期曾名官印店,属固原县张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设(观音)官堡乡,隶属于固原县张易区;1954年5月官堡乡划归西吉县,分设为官堡、玉湾乡,隶属于什字区;1956年9月,官堡、玉湾合并为官堡乡,仍属什字区;1958年3月改归兴隆区辖,同年10月,官堡乡划归隆德县,与隆德县原大庄乡合并,设立观庄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大庄从观庄人民公社分出,增设大庄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观堡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和大庄乡合并称观庄乡。观庄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六盘山地,观堡河发源于山间,各支流在观音店汇合,继续向西流,在西吉县什字乡境汇入什字河,观堡河沿岸有少量河谷阶地,其余均属丘陵沟壑区。气候高寒阴湿,无霜期在90~120天之间,常有冻、雹、涝等自然灾害。耕地面积0.41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隆张公路纵贯乡境中部。李家嘴有宋代古墓,曾出土宝剑、鎏金铜镜、壁砖等珍贵文物。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经过乡境东部,并沿小水沟古道登上六盘山,前往陕北。观庄乡辖村民委员会12个,即后庄、前庄、林沟、石庙、大庄、红堡、田滩、倪套、观堡、阳洼、中梁、下梁。
好水乡 好水乡古称好水川、红土路、单树堡。位于隆德县城北部,六盘山西麓,好水川上游,西北部为什字河支流——庙湾河流域。地理位置为北纬35°37′~35°42′,东经106°00′~106°12′,海拔介于1980米至2930米之间。好水乡得名于好水川。1949年8月,设立屯树区,辖蔡台、杨河、解堡、玉湾、大庄、杨磨、北台、新店、杨茂9个乡,区政府驻地解家堡子,其中现属好水乡的有蔡台、解堡两乡;1953年1月,屯树区改辖解堡、庙湾(1950年3月蔡台乡改名为庙湾乡)、杨磨、杨河、牛河、大庄6个乡;1955年10月,辖解堡、庙湾、术磨(今好水乡水磨村,1949年10月至1956年3月设乡,原属城关区)、大庄、杨磨5个乡;1956年3月,解堡、水磨合并为好水乡,屯树区辖好水、庙湾、大庄3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由好水、庙湾合并建立好水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好水乡地势东高西低,好水河发源于六盘山西坡大水沟,从东向西横贯乡境,经杨河乡流入西吉境内的葫芦河。气候东部山地较阴湿,西北干旱,无霜期短,并有冻、雹、旱、涝等自然灾害。建有张银水库和好水渠,可浇灌好水河沿岸农田。耕地面积0.25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蚕豆、马铃薯、胡麻。东部山区盛产蕨菜,石膏矿产资源丰富。隆张公路纵贯乡境,北通张易、固原,南通隆惠县城,与312国道相接。历史上著名的宋、夏好水川之战古战场就在河谷中下游一带。1935年8月17日,红二十五军经好水河、红土路,当天下午攻克隆德县城。好水乡辖村民委员会8个,即水磨、后海、张银、红星、三星、永丰、中台、庙湾。
联财镇 古称乱柴铺、李太平。位于隆德县西部边缘,渝河及其支流筛子河、小河等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为北纬35°29′~36°36′,东经105°48′~105°54′,海拔介于1720米至2047米之间。镇政府驻地在联财铺,距隆德县城30千米。联财以联财铺得名。1949年10月,境内设联财、恒光乡,属神林区;1955年10月,神林区撤销,恒光、联财合并为联财乡,改属沙塘区;1958年5月,沙塘区撤销,联财、神林合并为神林乡,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属沙塘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沙塘人民公社分出,增设联财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1997年6月,撤乡建镇。联财镇中部为渝河河谷川道区,地势平坦,建有清流渠及扬水工程,灌溉条件较好,南、北部为黄土丘陵区。年均气温5℃,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约140天。耕地面积0.21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1981年以来中药材、西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联财铺是隆德县西部较大的边贸市场。312国道横穿镇境中部,并有隆德—西吉公路北通西吉县城。联财镇辖村民委员会8个,即联财、联合、恒光、太联、东光、赵楼、张楼、金台。
城关镇 古称笼竿城、陇干城、外底堡、隆城驿。城关镇位于隆德县境东部,东距六盘山10千米,渝河上游南岸,清凉、清流二水汇合处。北有象山,东南有堡子山,西南有石窟寺山、凤凰山。为隆德县人民政府驻地。镇政府驻地在县城观泉路,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5°36′~35°38′,东经106°06′~106°08′,海拔高度介于2060米至2313米之间。民国17年(1928)境内设隆德县第一区,民国24年(1935)设盘山区,民国31年(1942)改为盘山镇。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立城关区,辖盘山、峰台、清凉、陈靳、竹林、陈河、何槐、水磨、城市9个乡;1955年10月区、乡调整时,盘山、峰台合并为峰台乡,陈靳、何槐合并为何槐乡,城市、竹林合并为城市乡,调整之后,城关区辖城市、峰台、清凉、何槐、中社、陈河6个乡;1956年3月,城关区撤销,陈河、城市合并为城市乡,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城市、峰台、陈靳合并设立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峰台、陈靳从城关公社分出单独建社;1983年10月,撤销城关人民公社,设立城关镇、城郊乡。城关镇地势东高西低,有丘陵、盆地。镇街区面积2.3平方千米,略呈三角形,四条主要街道呈“井”字形。耕地面积0.14万公顷。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蚕豆、马铃薯、胡麻。工业企业有水泥、机砖、印刷、亚麻加工、玻璃制品、农机制造、粮油加工、马铃薯淀粉等。建有集贸市场,面积为1.6万平方米,为全县最大的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312国道与秦隆、隆张公路在此交会,形成十字架结构,可通往兰州、银川、固原、平凉、天水及周边各县。
沙塘镇 沙塘镇古称沙塘铺、沙塘。位于隆德县城西部,渝河中游及甜水河、打食沟河谷地带。地理位置为北纬35°32'~35°37′,东经105°56~106°06′,海拔介于1846米至2407米之间。镇政府驻地在沙塘铺,距隆德县城13千米。民国时期设区、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8月设沙塘区,辖新民、清北、桃园、清平、锦屏、上梁、巩隆、凤岭8个乡;1953年1月,改辖新民、清北、桃园、清平、锦华5个乡;1955年10月,清北、新民合并为新民乡,锦平、清平合并为清平乡,沙塘区改辖新民、清平、桃园、观音、联财、神林、凤岭、吕梁、秦王9个乡;1956年5月,秦王乡划归静宁县,沙塘区辖新民、清平等8个乡;1958年5月,沙塘区撤销,由新民、清平两个乡合并设沙塘乡,改为县直属乡;同年10月,由沙塘、神林联财合建沙塘(初称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11月析置联财人民公社,1963年3月析置神林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1993年5月撤乡建镇。沙塘镇北部、东南、南部属黄土丘陵区、西部为渝河及其支流甜水河、打食沟河谷川道区,地势较平坦,并有三里店、罗家峡水库可供灌溉。耕地面积0.39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冬小麦、马铃薯、胡麻及各类蔬菜、瓜果,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镇办企业有地毯、建材、建筑、亚麻加工、农机修配、粮油加工、饮食服务。镇区呈矩形,面积1平方千米。以牲畜、农副产品为主的农贸市场是隆德县西部最大的集贸市场。312国道东西穿镇境中部,并有乡道北通桃园,南达凤岭等乡。古迹有页河子、魏李、北塬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沙塘铺村西北有隆德县著名的“龙泉”,泉水清冽甘甜。沙塘辖村民委员会11个,即清泉、街道、新民、许沟、光联、十八里、和平、张树、马家河、锦华、锦屏。
山河乡 山河乡古称三合镇、山合镇、山河镇。位于隆德县城南部,六盘山西坡,葫芦河支流——甘渭河发源地,位置为北纬35°29′~35°32′,东经106°06′~106°12′,海拔介于2120米至2861米之间。乡政府驻地山河镇,距隆德县城15千米。山河原名山合镇,因滨河面山,后改为山河镇。民国时期设山河区、镇。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农山区,辖苏台、山河、石碑、中社、前刘、梁堡、新集、中岭、秦王9个乡,属今山河乡境的有山河、石碑两个乡;1953年2月改辖山河、石碑、梁堡、朱塬、东峡、苏台、崇安7个乡;1955年10月,石碑乡并入山河乡,农山区改辖山河、崇安、苏台、东峡、朱塬、梁堡、前刘、上梁8个乡;1956年5月,改辖山河、苏台、奠安、景林、梁堡、温堡、前刘、桃山、上梁9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设立山河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山河乡属六盘山土石山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300米以上,为甘渭河发源地。月牙山屏于东北,老爷顶峙立于正东,使乡境处于中纬度内陆与季风背坡区。但因挟带水汽的暖流在沿甘渭河谷北上西折后,受到高山的抬高作用,降水量较为丰沛,而日照时数少,气温低,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耕地面积0.24万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土特产有竹编、木器等。山河镇是隆德县东南农副土特产品的重要集散地。隆秦、隆泾公路交会于此。山河村有隆德县四大名泉之一——玉皇泉。山河乡辖村民委员会10个,即王庄、山河、边庄、菜子川、二滩、石碑、崇安、大漫坡、地湾、苏台。
上梁乡 2003年并入凤岭乡。原上梁乡位于隆德县城西南部,渝河支流——朱家河发源地。地理位置为北纬35°36′~35°40′,东经106°02′~106°08′,海拔介于2020米至2552米之间。乡政府驻地魏家沟,距隆德县城27千米。北靠沙塘镇、陈靳乡,东邻山河乡,南与桃山乡接壤,西与凤岭乡分界。土地面积28.6平方千米。上梁以地形得名。1949年10月,设立上梁乡,隶属于沙塘区;1950年8月改属农山区;1953年2月改属巩隆区;1955年10月复归农山区;1958年10月,与中社乡的草棉岔、李家沟,吕梁乡的齐家岔,甘肃省静宁县划拨的新化等共33个自然村,设立上梁人民公社,社址设在上梁村;1977年社址迁至魏家沟;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上梁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气温低凉,无霜期较短,具有春寒、秋涝、夏季多冰雹等特点。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有乡道北接312国道,南连桃山—威戎公路。李家沟(今中平村)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隆德县境内早期开展活动的地点。
神林乡 神林古称神林堡、神林驿、神林铺。位于隆德县城西部,渝河中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5°32′~35°37′,东经105°51′~105°57′,海拔介于1782米至2110米之间。乡政府驻地神林铺,距隆德县城20千米。神林乡以神林铺得名。民国时期设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立神林区,辖烽台(神林铺)、双楼、联财、恒平、观音、张程、秦王7个乡,其中神林乡境设烽台、双楼乡;1955年10月,神林区撤销,烽台、双楼合并设神林乡,改属沙塘区;1958年5月,沙塘区撤销,神林乡改为县直属乡,同年10月,与沙塘合并,属沙塘人民公社;1963年3月从沙塘人民公社分出,设立神林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神林乡地处渝河中游,中部为渝河川道区,北部为渝河支流筛子河丘陵区,南部为朱家河(渝河支流)丘陵沟壑区。年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约140天,气候较温暖,并有渝河水可资灌溉。耕地面积0.26万公顷,全乡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主要特产为冬果梨,产量居隆德之首。乡村企业有石灰、电珠、纸箱、粮油加工、运输等。神林铺集贸市场历史悠久。312国道横穿乡境中部。神林古城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设递运所、神林驿,周家嘴头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并出土王莽政权时期的货泉砂陶范。神林乡辖村民委员会7个,即庞庄、神林、辛平、观音、岳林、双村、杨野河。
桃山乡 桃山乡古称桃花山、红崖王家。2003年并入温堡乡。原桃山乡位于隆德县城西南部,葫芦河支流——甘渭河上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5°26′~35°31′,东经106°00′~106°09′之间,海拔介于1940米至2441米之间。乡政府驻地夏家坡,距隆德县城25千米。桃山乡因乡境东部有桃花山得名。桃山乡境与甘肃省静宁、庄浪两个县部分村庄穿插接壤,被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三大块。西北与凤岭乡接壤,北靠上梁乡,东与山河乡毗邻,东南与奠安乡相连,南与甘肃省庄浪县岳堡乡分界,中、西部被甘肃省静宁县曹务乡呈“T”字形分割。乡境东南一块包括前刘、后刘、前进、裴岔4个行政村,其北、东面为静宁县曹务乡环绕,南面与庄浪县岳堡乡相连,西面与温堡乡接壤。全乡土地面积38.8平方千米。桃山乡原为甘肃静宁县所辖,1956年5月从静宁县划归隆德县,隶属于农山区。境内1949年10月还设立前刘乡,隶属于农山区,1953年2月—1955年10月改属巩隆区,1955年10月—1958年10月复归农山区;1958年10月,桃山、前刘和吕梁的部分村庄合并,设立桃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桃山乡属甘渭河上游,沿河谷有部分川台地,东部为土石山区,其余均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建有桃山水库,可资灌溉。年均气温5℃,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气候特征为春寒、夏旱、秋涝、冬干。耕地面积0.17万公顷。全乡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冬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胡麻。乡村企业有大理石加工、砖瓦建材等。夏家坡为三个县毗邻地区重要的农贸集市,桃威公路横穿乡境,东南有隆秦公路经过,并有乡道北通沙塘与312国道相接。
温堡乡 古称温家堡子、杜家堡子。位于隆德县城西南部,甘渭河上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5°24′~35°28′,东经105°53′~106°01′,海拔介于1780米至2099米之间。乡政府驻地杜家堡,距隆德县城27千米。温堡乡以村庄得名。1949年10月,境内设杜堡、温堡、杨安3个乡,属甘肃省庄浪县;1956年5月划拨隆德县,隶属于农山区;1958年10月,3个乡合并设立温堡人民公社,社址设在张杜沟,1959年迁至杜家堡;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桃山乡并入。温堡乡北部为甘渭河河谷川道区,地势平坦,可引甘渭河、桃山水库水灌溉农田;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温和,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17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1981年以来食品、农机、建材、文具、建筑和第三产业等乡村企业发展较快。乡驻地设有农贸集市,规模较大。桃威公路横穿乡境北部。温堡乡辖村民委员会15个,即北山、吴沟、田柳沙、杜堡、温堡、张杜沟、杨堡、老庄、杜川、杨坡、大麦沟、新庄、苟进、吕梁、夏坡。
杨沟乡 2003年并入奠安乡。原杨沟乡位于隆德县城最南端,庄浪河支流——乐正川的上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5°21′~35°26′,东经106°04′~106°09′,海拔介于1860米至2464米之间。乡政府驻地杨沟村,距隆德县城50千米。北靠奠安乡,其余东、南、西三面均与甘肃省庄浪县接壤。东及东南与庄浪县通边乡毗邻,西及西南与庄浪县岳堡乡分界。乡境恰似一个倒置的三角形。土地面积26.6平方千米。杨沟以姓氏地形得名。原属甘肃省静宁、庄浪和隆德3个县管辖。1949年10月,仍分属于庄浪县通边乡,静宁县底店镇,隆德县梁堡、朱塬乡;合作化时朱塬乡并入梁堡乡,1956年5月静宁县景林乡划拨隆德县后,并入梁堡乡;同时将庄浪县通边乡晨钟一、二高级合作社也划拨隆德县梁堡乡;1958年,梁堡与奠安合并设立奠安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奠安人民公社分出,增设杨沟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杨沟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宋家塬、朱家塬有部分残塬。耕地面积0.1万公顷,均为旱地。草山、森林合占乡境面积的一半。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并产花椒、核桃。乡村企业有草编、淀粉等。有乡道北经底店与秦隆公路相接。
杨河乡 古称屯树镇、杨家河。位于隆德县城西北部,好水河中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5°36′~35°42′,东经105°56′~106°04′,海拔介于1750米至2180米之间。政府驻地杨河村,距隆德县城18千米。杨河因杨姓人家居好水川河滨得名。1949年10月,境内设杨河、牛河乡,隶属于隆德县屯树区;1953年12月划归西吉县辖,杨河、牛河合并为杨河乡,隶属于兴隆区;1958年10月,杨河乡划归隆德县,设立杨河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杨河乡地处黄土丘陵区,中部为好水川河谷川道区,南、北为丘陵沟壑区,气候较干旱,年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18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杨家河村是隆德县西北部较古老的集市,是当地牲畜、牛羊皮张等农畜产品的集散地。杨河乡辖村民委员会5个,即杨河、红旗、串河、玉皇岔、穆沟。
张程乡 张程乡古称张陈家。位于隆德县城西部,境北属好水河流域,境南属渝河支流——筛子河流域。地理位置为北纬35°35′~35°40′,东经105°50′~105°56′,海拔介于1760米至2086米之间。乡政府驻地张程村,距隆德县城18千米。张程原取张陈二姓为村名。1949年10月,设立张程乡,属隆德县神林区;1953年12月划归西吉县,属单民区;1956年9月改属兴隆区;1958年10月划归隆德县,与桃园合并设立桃园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从桃园人民公社分出,设立张程人民公社;1984年3月由公社改为乡。2002年和桃园乡合并。张程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气温5℃,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19万公顷,全部为山旱地。以旱作农业为主。产小麦、秋杂粮、马铃薯、胡麻。隆德县水土保持站和农科站在乡境设有旱作农业试验点。有乡道南接312国道。张程乡辖村民委员会8个,即张程、崔家湾、李哈拉、赵北李、五龙、马儿岔、桃园、杨表。
彭阳县及所属乡镇 彭阳县,古称彭阳城、百泉县、折冲都尉府。位于宁夏南部,地处北纬35°41′~36°17′,东经106°32′~106°58′。西与原州区毗邻,北、东、南分别与甘肃省环县、镇原、平凉接壤。县城距首府银川398千米。2005年,辖3个镇、9个乡,计156个村民委员会8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1219人,回族占29.3%。总面积252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8人/平方千米。彭阳县属丘陵沟壑区和残塬沟壑区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波状倾斜。泾河水系的红河、茹河、安家川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横亘西南的黄峁山,近峙西缘的六盘山,成为红、茹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天然屏障。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日照充足,无霜期短。年均日照时间251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雨季(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彭阳矿产:煤炭,有万寨科和银洞沟两个矿点,储量20亿吨;石灰岩,地质储量236万吨;砖瓦黏土,地质储量2872万吨;石英砂,地质储量115万吨;沙砾石,地质储量23万立方米。境内有油松、华山松、白桦、椴树、小叶杨等用材树木10多种;有山荆子、杜梨、文冠果、山樱桃、野葡萄、山桃等果树砧木和野生果树10多种;有苹果、核桃、山杏、花椒、桃、李、梨、海红、葡萄等经济林树木20多种,素有“果品之乡”的美称。有芸芥、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百玉香等蜜源植物100多种;有贝母、山桃仁、杏仁、秦艽、柴胡、甘草、党参等药用植物200多种。境内有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在挂马沟林区有草鹿、金钱豹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还有食用鱼及家畜家禽等数十种。彭阳地方特产丰富,素有果品之乡的美称,盛产杏子、苹果、核桃、花椒等干鲜果品,杏子系列产品行销区内外;优质红苹果、酥梨、水蜜桃、“大红袍”花椒,供不应求;黄花菜、蕨菜亦具有优势。
白阳镇 古称白羊城、白杨城、白阳城、彭阳城、彭阳堡、彭阳驿、清平驿、清平监。位于彭阳县南部茹河与小河汇合处,现为彭阳县政府驻地。地处北纬35°51′,东经106°38′。白阳镇因白羊城得名。过去曾称彭阳城为白羊城。1987年设镇时,改羊为阳。北宋咸平六年(1003)于此地置彭阳城,属镇戎军,建炎四年(1130)陷于金,废城为堡,属镇戎州东山县。1949年,境内设海巴乡,隶属于固原县城阳区;1958年,设海巴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城阳人民公社;1961年设彭阳人民公社,隶属于彭阳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1984年12月,撤销彭阳乡海巴、彭阳两个村,增设白阳镇。2003年,崾岘乡、彭阳乡并入成立白阳镇。白阳镇四面环山,气候温暖。茹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店洼水库南干渠穿镇而过,镇东南临河架有渡槽,排灌方便。固原地区著名的富锶源矿泉水就在这里生产。主要工业有建材、建筑、粮油加工、工艺地毯、饮食服务。此地是固彭公路的终点站,修通彭阳至草庙公路,北接309国道,并建有彭阳—城阳公路,南通平凉市及镇原县。白阳镇辖村民委员会18个,即姚河、任湾、南山、刘台、余沟、周沟、双磨、姬山、姜洼、老庄、罗堡、白岔、陡坡、崾岘、中庄、王洼、阳洼、丰台。
草庙乡 古称草庙子、武庄。位于彭阳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草庙村武庄,地处北纬36°02′,东经106°42′,距彭阳县城29千米。以草庙村得名。1949年8月设草庙乡,隶属于固原县王洼区(第七区);1953年5月,草庙乡撤销,划归孟塬区(第十四区)辖;1956年11月,将孟塬区(第十四区)调为草庙区(第五区),辖团结、米塬、新华、解放、平原、新民、民乐、永和8个乡;1958年10月,设团结、米塬人民公社,同年12月将两社合并,设立草庙人民公社;196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辖,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1985年1月,从草庙乡划出何沟、米塬、刘塬、牛湾、王岔5个村新设刘塬乡,并将玉洼村划归崾岘乡,同时将孟塬乡周庄村划归草庙乡;2003年刘塬乡并入。草庙乡属黄土丘陵旱作农牧区,以石碑山、猪头山、庙梁为界,其北部为沟壑区,南部为丘陵区。气候干燥,水源缺乏,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年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间,无霜期约130天。旱、雹、冻、病虫害自然灾害频繁。人畜饮水完全靠蓄储天上水。1986年10月建成雅石沟引水工程,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初步缓解。农作物有冬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村企业有淀粉、粮油加工、农具修理、饮食服务业。境南张街村,从清代起就设立集市,为彭阳县北部山区重要的农贸市场。309国道东西穿越乡境,并建有草庙南通彭阳县城的公路。1935年10月8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当晚,红军二、三纵队经堡子崾岘,在草庙一带村庄宿营。1936年10月,中共固北县委在环县庙儿掌董家庄成立,并在彭阳县境内设立二龙山、草庙区。草庙乡辖村民委员会14个,即包山、祁崾岘、草庙、赵洼、新洼、周庄、张街、曹川、丑畔、王岔、牛湾、刘塬、米塬、何沟。
城阳乡 城阳乡古称城子杨家、平安寨、上新庄。位于彭阳县城东南部,茹河中游。乡政府驻地城阳村上新庄,地处北纬35°49′,东经106°46′,距彭阳县城15千米。城阳原名城子杨家,因有古城堡居住杨姓得名,后改“杨”为“阳”。民国时期曾设城阳乡,辖8个保。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8月设固原县城阳区(第六区),辖杨坪、上洼、阳洼、海巴、上王、野王6个乡;1953年5月增设陈沟、何沟、韩堡、罗堡4个乡,辖乡变为10个;1956年11月,区、乡调整时,撤销合并了陈沟、何沟、韩堡、罗堡、陈坪(1958年划归镇原县)5个乡,并增设民乐乡;调整后,城阳区(第六区)辖民乐、上洼、阳洼、海巴、上王、红河6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乡境设上洼人民公社,同年12月,从海巴人民公社划出部分生产大队与上洼、上王两社合并,设立城阳人民公社。1961年5月,从城阳人民公社分设红河人民公社,并将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彭阳人民公社;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城阳乡地处黄土丘陵区,茹河从西到东横穿乡境,沿河两岸为河谷地,并有长城塬、北塬和杨塬,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境内建有两条灌溉干渠,一条为店洼水库干渠,东西穿越,长达10多千米;另一条是在茹河吴川段修筑了一条拦河滚水坝,使水位上升,经北干渠,一直延伸到麻子沟圈,使茹河北岸的大部分河谷地困难得以灌溉。韩寨村五峰山一带为天然灌木林区。1992年引茹河水上长城塬,使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得以缓解。土地面积0.42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杂粮、胡麻为主,并产苹果、瓜类和烤烟。杨坪村南山有石料矿床,地质储量约60万立方米,可做建筑石料,并有石英砂矿点。乡村企业有果脯加工、建材、修理、粮油加工、饮食服务等行业。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为镇(原)—固(原)公路,沿干线有便道通往邻乡。乡驻地有较大的农贸市场,并有白马庙、麻子沟圈两处历时较久的村级市场。古迹有战国秦长城、宋代平安寨遗址等。1935年10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城阳乡白马庙、长城塬一带,红军部队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曾在白马庙住宿一夜。城阳乡辖村民委员会10个,即刘河、城阳、长城、涝池、陈沟、韩寨、杨坪、沟圈、北塬、杨塬。
冯庄乡 古称芦草壕。位于彭阳县城东北部,蒲河支流——安家川河、石桥沟流域。乡政府驻地冯庄村芦草壕,地处北纬36°04′,东经106°49′,距彭阳县城67千米。冯庄乡以冯庄村得名。1949年8月,属固原县王洼区草庙乡;1953年5月,境内设民乐、永和、新民乡,隶属于孟塬区(第十四区),1956年11月,改属草庙区(第五区);1958年10月,境内设民乐、永和、新民人民公社,同年12月,3社合并,始设冯庄人民公社;1963年3月,隶属于王洼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冯庄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群山连绵,山高坡陡,村民居住较分散。境东属安家川河流域,西部为陆家阳弧沟流域。建有雅石沟水库。地貌多梁、台、壕、掌。黄土深厚,植被稀疏,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年降水量仅3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冻、雹、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面积0.37万公顷,农作物有冬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杏脯、石料厂。有虎家小园子、冯庄两处农贸集市。309国道经过境东南,有乡道连接,可通固原、彭阳。境西北宋家台有明代璎珞宝塔等古迹。1936年冬,红军部队进驻镇原县三岔一带,并派张万年、徐步起到虎家小园子一带开展工作。10月,建立了安家川乡政府。12月,成立虎家小园子党支部。小园子党支部是民主革命时期固原地区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地下支部。冯庄乡辖村民委员会11个,即雅石沟、小寺、小湾、冯庄、虎崾岘、茨湾、羊草湾、小园子、崖湾、上湾、高庄。
古城镇 古城镇古称朝那、朝那邑、朝那塞、朝那县、那城、古城川、东山寨、东山县、广安州、广安县、古城子、东昌里。位于彭阳县西部,茹河上游。镇政府驻地古城村,在任山河与乃河交汇处,北纬35°51′,东经106°27′,距彭阳县城17千米。古城因有古城遗址得名。秦汉时,此地为朝那县治,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匈奴14万骑入朝那。宋置东山寨,金设东山县,元初设广安县,后升广安州,明初废弃。1949年,境内设任河乡,隶属于固原县第五区(张化);1953年5月,增设乃河、古城两个乡,仍属第五区(张化);1956年1月,任河、古城两个乡合并为解放乡;1958年10月,境设乃河、解放两个人民公社;同年12月,两社合设古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隶属于彭阳区;1983年10月,设立彭阳县,彭阳区撤销,古城公社划归彭阳县辖,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1997年5月撤乡建镇。2003年川口乡并入。古城镇西部为六盘山东列——小关山地,中部、东部为茹河河谷地。气候湿润,雨量较多,西南部大部分为森林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境内建有乃河、东海子、碱沟、店洼、上温沟等水库,古城川有南、北两条干渠,灌溉条件较好。耕地面积0.41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冬小麦、玉米、蚕豆。挂马沟林区有天然次生林、人工针叶林。古城有石英砂、店洼有石灰岩等矿藏。镇办企业有食品、粮油加工、建材、农具修理、石料、地毯等行业。固彭公路穿越古城街道;宝中铁路通过西部边境,在五里山设有彭阳站。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中央红军长征时途经古城并宿营于此。古城镇辖村民委员会22个,即古城、温沟、店洼、刘高庄、任河、后峡、羊坊、中川、五里山、挂马沟、乃河、海口、小岔沟、张沟、甘海、王大户、丁岗堡、刘沟门、川口、田庄、郑庄、田壕。
红河镇 红河镇古称阳晋川、洪河、横河、后川水。位于彭阳县城南部,红河上游。乡政府驻地韩堡村小湾,地处北纬35°46′,东经106°40′,距彭阳县城8.5千米。红河镇因红河得名。红河因河水中多含泥沙,故原名洪河。1939年,创建中共红河地下支部,后逐渐演变为红河。1949年8月,境内设野王、上王乡,隶属于固原县城阳区(第六区);1953年5月增设韩堡乡,野王乡更名红河乡,仍属城阳区;1956年1月,将韩堡乡并入红河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境内设上王人民公社,同年12月上王人民公社并入城阳人民公社;1961年5月,增设红河人民公社,驻地在野王村,1962年将社址迁到韩堡村小湾子,隶属于彭阳区;1983年10月划归彭阳县辖,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改乡为镇。红河镇地处黄土丘陵区,红河自西向东横穿乡境,沿河两岸及徐塬、夏塬为主要农业区。建有黑牛沟、柴沟、刘沟等水库,庙嘴水库北干渠穿过红河北岸,可灌农田约千亩。气候温暖,年均气温8.5℃,是彭阳县气温最高的地区,为固原地区夏粮早熟区。耕地面积0.31万公顷,主产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和黄花菜,是彭阳县烤烟、苹果和各种杂果的生产基地。常沟村有石英砂矿点。乡村企业有建材、建筑、亚麻加工、粮油加工、草编。红河联营建筑公司是彭阳县最大的建筑企业,并建有亚麻厂、草编厂。境内有刘高庄至高寨塬公路过境,为平惠公路(平凉至盐池县惠安堡)的重复段,北通彭阳,南达平凉市。红河乡辖村民委员会12个,即宽坪、什字、上王、黑牛沟、文沟、何塬、韩堡、友谊、红河、常沟、夏塬、徐塬。
交岔乡 交岔乡古称焦家岔。位于彭阳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交岔村,地处北纬36°08′,东经106°30′,距彭阳县城70千米。交岔原名焦岔,因姓氏地形得名。1949年8月,隶属于官厅乡;1951年10月始设交岔乡,隶属于固原县王洼区(第七区);1958年10月设交岔人民公社;1963年2月隶属于王洼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交岔乡地处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东为梁、峁、壕、掌的丘陵地貌,草场广阔,境西为水流切割破碎的沟壑区。植被稀疏,土质松软,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人畜饮水困难。年降水量37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17万公顷,以旱作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冬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境南黑石头河有石灰岩矿产资源,建有石料厂。有乡道东接平惠公路,南通309国道。境西官堡台,为宋代修筑的乾兴寨城址。交岔乡辖村民委员会7个,即庙庄、关口、东洼、官堡台、交岔、保阳、大坪。
罗洼乡 罗洼乡古称罗家洼、大捞坝、银洞沟、中庄。位于彭阳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罗洼村,地处北纬36°15′,东经106°36′,距彭阳县城70千米。罗洼因姓氏地形得名。1949年8月,设立罗洼乡,隶属于固原县王洼区(第七区);1958年10月,设立罗洼人民公社,同年12月将东洼、榆树两个人民公社并入罗洼;1963年2月隶属于王洼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罗洼乡地处黄土丘陵区,山大沟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年降水量仅3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旱、冻、雹、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安家川河流经乡境东部,缺少水源。以旱作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银洞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耐火黏土。薛套村上崖窑有石灰岩矿点。乡村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饮食服务等。平惠(平凉—盐池县惠安堡)公路南北出境,并有公路通银洞沟煤矿。罗洼乡辖村民委员会7个,即寨科、罗洼、马涝坝、张湾、石沟、崾岘、薛套。
孟塬乡 孟塬乡古称孟家塬、三个窑、双树子。位于彭阳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在孟塬村三个窑,地处北纬35°58′,东经106°48′,距彭阳县城43千米。孟塬以黄土塬地貌得名。1949年8月,境内设何岘乡,隶属于固原县王洼区(第七区);1953年5月,增设孟塬区(第十四区),辖平原、新民、团结、米塬、新华、民勤、民乐、解放、永和9个乡,何岘乡撤销;1956年11月,孟塬区驻地移至草庙村,故改孟塬区为草庙区(第十四区被调为第五区),境内设有平原、解放、新华等乡,隶属于草庙区;1958年10月,设平原、解放、新华3个人民公社,同年12月,3个社合并,设立孟塬人民公社,社址设孟家塬;1964年迁入三个窑;1963年2月,隶属于王洼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孟塬乡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北部为丘陵沟壑区,南部为孟家塬区。黄土层深厚,日照时间长,但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350毫米,建有小虎洼、坡子上、涝坝沟等小型水库,仅供部分地区人畜饮水。耕地面积0.29万公顷。农作物有冬小麦、秋杂粮、胡麻,并产花椒、黄花菜、山杏、中草药。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运输、工艺地毯、饮食服务业。309国道横穿乡境北部,并建有孟镇公路,北接309国道可通固原、彭阳县城,东南可达甘肃省镇原县城。古迹有北宋时修筑的绥宁寨,草滩、玉塬村有战国秦长城遗址。1935年10月9日,中央红军二、三纵队,在孟家塬会合,10日到达甘肃省固原县三岔。孟塬乡辖村民委员会11个,即椿树岔、白杨庄、小石沟、何岘、高岔、牛耳源、双树、玉塬、草滩、赵山庄、虎山庄。
石岔乡 古称石家岔子、刘洼、辽洼。2003年撤销建制。原石岔乡位于彭阳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石岔村,地处北纬36°01′,东经106°33′,距彭阳县城25千米。北靠交岔乡,东与王洼乡接壤,南与彭阳乡相连,西与固原县河川乡分界。南北长约20千米,东西宽约8千米,土地面积140平方千米。石岔以姓氏地形得名。1949年8月,设石岔乡,隶属于固原县王洼区(第七区);1958年10月,设石岔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王洼人民公社;1980年3月,恢复石岔人民公社,隶属于王洼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石岔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309国道为界,北部为沟壑区,沟水呈西北方向汇入黑石头河水库;南部为梁峁起伏的丘陵区。日照充足,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3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耕地面积0.4万公顷,以旱作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建材、运输等。309国道通过乡境中部,并建有直达彭阳县城的公路。境北有明代马岗堡遗址。
王洼镇 古称园树梁、王家洼子、王洼镇。位于彭阳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王洼村,地处北纬36°07′,东经106°39′,距彭阳县城38千米。北靠王洼镇,东与小岔、冯庄、草庙乡接壤,南以窨子嘴与崾岘乡分界,西与石岔、交岔乡毗邻。全境形似三角,南北长约26千米,东西宽约17千米,土地面积143平方千米。王洼以姓氏地形得名。民国30年(1941)曾设王洼镇。1949年8月,设固原县王洼区(第七区),辖王洼、罗洼、店洼、石岔、官厅(含今交岔乡境)、草庙、何岘7个乡;1953年5月,王洼区增设深沟、北洼、榆树、东洼4个乡,撤销何岘、草庙两个乡,将店洼乡划归礼拜寺区(今固原县属);1956年11月,区、乡调整后,王洼区改为第四区,辖王洼、北洼、罗洼、东洼、西洼、深沟、石岔、榆树、官厅9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王洼、北洼合并,境内设王洼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隶属于彭阳工委;1963年2月,设立王洼区公所,辖冯庄、王洼、罗洼、小岔、孟塬、草庙、交岔7个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彭阳县成立,王洼区撤销,王洼人民公社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1984年12月,从王洼镇划出北洼、路寨、李寨3个村设立王洼镇。王洼镇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梁峁起伏,植被稀疏,土质松软,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雨量稀少,自然灾害频繁,村民居住较分散。建有斜崖沟、范新庄等小型水库。彭阳县水保站在圆树梁西设有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点,面积为9.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77万公顷,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冬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并产苹果、杏等。特产有高建堡培育的红星苹果,品质优良。乡村企业有建筑、建材、粮油加工、农具修理、亚麻加工、饮食服务。309国道呈弯月形穿越乡境中部,并有北通王洼镇、罗洼乡和东北通往小岔、冯庄等乡的乡级公路。王洼镇辖2个居委会,20个村民委员会,即李寨、路寨、北洼、石岔、山庄、孙阳、邓岔、李洼、李岔、高台、花路、陡沟、王洼、杨寨、崖堡、团庄、赵沟、马掌、梁壕、姚岔。
新集乡 古称长城护军、永丰里、新集儿、峁家堡子、上川、寺坪。位于彭阳县城西南部,六盘山东列——小关山腹地,红河上游。乡政府驻地新集村,地处北纬35°46′,东经106°22′,距县城33千米。清代,乡境内峁家堡设有集市。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将集市迁至现乡政府驻地,故名新集。1949年8月,设新集乡,隶属于固原县第五区(张化);1958年10月设新集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隶属于彭阳区;1983年10月,彭阳县成立,属彭阳县辖,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2003年沟口乡并入。新集乡西北为小关山地,主峰峁儿尖山海拔2416米,为彭阳县最高峰。此地又是红河的发源地,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东部为红河谷地,地势较平缓。境内建有红堡、马河等水库,可灌农田1万亩。耕地面积0.21万公顷。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秋杂粮、马铃薯、胡麻。乡村企业有裘皮加工、蕨菜采集。有公路通红河。古迹有石洼北魏墓葬,张化和上蔡、马旺堡新石器文化遗址。新集乡辖村民委员会21个,即新集、张化、上蔡、阳洼、谢寨、马旺堡、白杨林、单湾、周庄、大火、峁家堡、沟口、白河、何山、张湾、赵沟、白草洼、太寺、下马洼、姚河、上马洼。
小岔乡 古称安家川、乱庄洼、上洼。位于彭阳县城北部,安家川河上游。乡政府驻地小岔村,地处北纬36°08′,东经106°48′,距彭阳县城71千米。小岔因地形而得名。1949年8月,隶属于罗洼乡;1953年5月,境内设立榆树乡,属固原县王洼区;1958年10月,设榆树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罗洼人民公社;1961年5月,始设小岔人民公社,1963年2月,隶属于王洼区;1983年10月,隶属于彭阳县,同年11月由公社改为乡。小岔乡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川河发源于此。境内群山连绵,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年降水量仅300毫米,无霜期约130天,自然灾害频繁。旱作农、牧业为主,耕地面积0.14万公顷。农作物有冬小麦、杂粮、马铃薯、胡麻。有乡道西接平惠公路。古迹有宋代靖安寨(耳朵城)遗址。小岔乡辖村民委员会8个,即米沟、榆树、李渠、卷槽、耳城、柳湾、小岔、吊岔。
泾源县及所属乡镇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东麓,地理位置界于北纬35°15′~35° 38′,东经106°12′~106°29′之间。东与甘肃省平凉市毗邻,南与华亭县、庄浪县交界,西与隆德县接壤,北与原州区、彭阳县相连。县城距固原市76千米,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20千米。至陕西省西安市360千米,至甘肃省兰州市350千米。辖香水镇、泾河源镇、六盘山镇、大湾乡、新民乡、兴盛乡、黄花乡7个乡镇、112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土地面积113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农耕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97人。2005年,总人口12.0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74.6%;农业人口11.15万人,占总人口的92.33%。以农业为主,养殖业迅速发展,森林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充足,泾河源风景名胜区为宁夏六大旅游景区之一。民间舞蹈脚踏舞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多次获奖。
大湾乡 大湾古称狮子堡、大湾川堡。原属原州区,2003年划归泾源县。位于固原城南部,六盘山东麓,泾河北源——颉河的发源地。该政府驻地大湾村,地处北纬35°44′,东经106°16′,距泾源县城36千米。大湾因颉河河道为东西大山阻挡,自然形成大转湾得名。民国时,设大湾乡,立有集市。1949年,设大湾区,辖大湾、新庄、牛营、青石、开城、郭庙6个乡;1953年1月,大湾区辖大湾、新庄、牛营、杨岭、青石、园堡6个乡;1956年11月,大湾区撤销,原辖乡分属于开城、蒿店等区,大湾乡隶属于蒿店区;1958年10月,设大湾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什字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大湾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由公社改为乡。大湾乡东部为瓦亭梁,西部为六盘山地,中部为阴湿,丘陵区。气候阴湿,高寒多变,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但土层浅薄,无霜期较短,冰雹、霜冻等灾害频繁。年降水量600毫米,无霜期约90~110天。耕地面积0.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0.1万公顷,草山面积约0.13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春小麦、秋杂粮、马铃薯,山区有贝母、党参、白芍等中药材。杨岭村有铅、锌矿床3处,探明储量500多吨,矿石品位铅为2.52%,锌为2.51%。局部铅品位高达24.79%,1958年曾经开采过。圆疙瘩、南马场等地有铜矿资源。乡村企业有粮油加工、修理、建材、编织、饮食服务等。银平公路、宝中铁路呈南北方向贯穿乡境,铁路设有六盘山火车站。瓦亭峡建有颉河铁路大桥,大桥长340米,高53.5米,是宝中铁路全线最高的大桥,并建有六盘山铁路隧道,全长5240米,是宝中铁路全线最长的隧道。乡境南部边缘有312国道通过。名胜古迹有秦乌氏县城遗址、汉牛邯营、唐驿藏关、古筝峡、宋瓦亭寨等。大湾乡辖有村民委员会14个,即大湾、四沟、武坪、牛营、董庄、杨岭、绿塬、尚坪、南马场、六盘、何堡、中庄、苏堡、瓦亭。
东峡乡 2003年与白面镇合并成立泾河源镇。原东峡乡位于泾源县城东南部,泾河支流——朱家峡河流域。乡政府驻地涝池村,地处北纬35°02′,东经106°24′,距泾源县城20千米。北靠园子乡,东与甘肃省平凉市麻武乡分界,南与新民乡毗邻,西与白面镇接壤。土地面积85平方千米。东峡乡因朱家峡上游有东峡村(又名下峡)得名。1950年境内设东峡、涝池两个乡,隶属于泾南区;1956年11月,泾南区撤销,东峡、涝池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1月,东峡、涝池与白面、河北、石嘴、新民合并,属泾河源人民公社;1983年,泾河源人民公社改为乡,仍属之;1990年1月,泾河源乡撤销,其东部设立东峡乡,西部设立白面镇。东峡乡属丘陵土石山区,西部有涝池河水北流入泾河。东部有朱家峡河水在平凉市境注入泾河。乡境多为林地、草山,盛产药材、蕨菜、沙棘。耕地面积0.18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华什公路通过乡境东南。涝池村,有宋代古墓遗址。
黄花乡 黄花乡古称黄花川、崇义、胭脂川、焉旨川、楼房沟、北沟。位于泾源县城东北部,泾河支流——羊槽河、沙塘河流域。乡政府驻地平凉庄,地处北纬35°3′,东经106°4′,距泾源县城6千米。黄花乡因泾河支流羊槽河上游黄花川得名。民国时曾设崇义乡、黄花乡。1949年8月,设立黄花区,辖沙塘、红土、黄花、惠台、西峡5个乡,属今乡境的有沙塘、红土、黄花3个乡;1956年11月,黄花区撤销,沙塘、红土、黄花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1月,黄花、红土、沙塘、惠台合并,设黄花人民公社;1961年4月,惠台从黄花人民公社分出;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黄花乡境在六盘山东麓,北部为泾河支流——沙塘河流域,南部为羊槽河流域。羊槽河上游有黄花川、胭脂川,为河谷川道区,其余乡境均属土石山区。森林、草山面积约占全乡总面积的1/3。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但日照不足,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面积0.17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冬小麦、马铃薯、蚕豆、胡麻。秋千架一带有石灰岩、白云岩等矿藏,储量丰富,泾源县在此地设有水泥厂。乡村企业有石灰厂、机砖厂等。华什公路通过乡境西部,泾源—平凉公路斜穿东部。平凉庄以北向阳河谷中有著名的秋千架风景区。向阳村有楼房沟低温医疗矿泉。黄花乡辖村民委员会13个,即平凉庄、店堡、华兴、庙湾、上胭、下胭、胜利、土窑、向阳、羊槽、红土、沙塘、黄洼。
泾河源镇 位于泾源县城南部,泾河上游,六盘山中段东侧。镇政府驻白面河,地处北纬35°24′,东经106°24′,距泾源县城15千米。明、清、民国时设白面里,1942年改为泾南镇。1949年8月,设泾南区,辖白面、河北、东峡、涝池、双营5个乡,属今镇区的有白面、河北、双营3个乡;1956年11月,双营乡并入白面乡,仍属泾南区;1958年11月,撤销区、乡建制,由白面、河北、东峡、涝池、石嘴、新民合并,设立泾河源人民公社;1961年4月,泾河源人民公社一分为二,南部设新民人民公社,北部仍为泾河源人民公社;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1990年1月,泾河源乡撤销,其东部增设东峡乡,西部设立白面镇。2003年,东峡乡、白泾河源镇合并成立泾河源镇。面镇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为泾河河谷川道区,有白面河川、秦家川。西部为土石山区,是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设龙潭、王化南、二龙河等国有林场,天然次生林生长茂密。发源于马尾巴梁的泾河,汇二龙河、凉殿峡等支流来水,下泻老龙潭,东流白面河川,经园子乡,进入甘肃平凉境。1975年在镇西修建了老龙潭水库和龙潭水电站。耕地面积0.21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主产冬小麦、马铃薯、蚕豆、玉米、胡麻、大麻。境内的老龙潭,俗称“泾河脑”,是宁夏著名的自然风景观赏区,还有二龙河、凉殿峡等风景旅游点。华什公路通过镇境,并有乡道可达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泾河源镇辖村民委员会21个,即涝池、王家、白吉、高峰、庞阁、东山、东峡、石底、底沟、街西、于家、马家、泾光、河北、下秦、上秦、北营、兰大庄、龙潭、冶家、南庄。
六盘山镇 原属原州区什字路镇蒿店乡,2003年划泾源成立六盘山镇,政府驻什字路,位于固原城东南部,颉河上游。地处交通要冲,客商多在这里歇息住宿,故名蒿店。民国时设蒿店镇。1949年,设蒿店区,辖蒿店、峁堡、瓦亭、什字、东山坡5个乡;1953年1月,蒿店区辖蒿店、峁堡、瓦亭、三关、什字、胜利、新坪7个乡;1956年11月,蒿店区辖蒿店、新华、胜利、大湾、什字、园堡6个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设立蒿店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什字人民公社;1961年5月,社队规模调整时,从什字人民公社分出,恢复蒿店人民公社;1983年10月,人民公社改乡。2003年10月,蒿店乡、什字乡合并成立六盘山镇。六盘山镇辖村民委员会24个,即蒿店、牡丹、双沟、双河、双勤、幸和、塔湾、板沟、花果、农林、什字路、张堡、刘沟、东山坡、马西坡、李庄、和尚铺、保丰、陆家大庄、半个山、太阳洼、杨家庄、五里、周沟。
香水镇 古称天柱堡、香水河、化平里、化临里、香水里、百泉镇。位于泾源县中部,泾河支流——香水河上游,六盘山中段东侧。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关,堡子山下。地处北纬35°29′,东经106°20′,是泾源县政府所在地。香水镇以香水河得名。先后曾为化平里、化临里、香水里、百泉镇驻地。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由知县左寿昆筑城,曾名城关,为化平川直隶厅驻地。民国2年(1913)为华平县驻地,设香水里。民国25年(1936)改香水乡,民国31年(1942)设百泉镇。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化平县驻地,1949年8月,设泾北区,辖城关、园子、兴盛、红旗、金家、桥天6个乡,属今镇区的有城关、桥天两个乡;1958年11月撤销区、乡建制,由兴盛、城关、桥天、园子合并,设立泾北人民公社;1961年4月,兴盛从泾北人民公社分出,增设兴盛人民公社;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1990年1月撤销泾北乡,其东部设园子乡,西部设香水镇。2003年,惠台乡、园子乡并入。香水镇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土石山区,东部为河谷川道区。香水河东西横贯镇境,发源于六盘山的隆德沟和大西沟,东流汇入垫阿。1960年在香水河上游修建了西峡水库,并建有西峡、南梁两处水力发电站。西部大部分地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耕地面积0.31万公顷,农作物以冬小麦、马铃薯、蚕豆为主。主要工业有食品、木材、农机、牛肉加工、中药材加工和服装加工等。镇区建有农贸市场,是全县最大的农林、畜禽产品和中药材、山货等商品的集散地。隆泾公路横穿东西,华什公路纵贯南北,两条干线公路交会于县城,交通方便。境内有唐代制胜关、堡子山等名胜古迹。镇西5千米处为西峡,俗称香水峡、窟窿峡,古称龙江峡。是古代翻越陇山,通往陇右、河西的重要通道。峡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今已辟为“荷花苑”,成为泾源县主要的旅游景点。香水镇辖居委会2个,村民委员会19个,即城关、大庄、苋麻、永丰、上桥、小桥、沙塬、惠台、暖水、太阳、米岗、卡子、下寺、白家、园子、车阳、杨家滩、沙南、南敖。
新民乡 古称安良镇、安化峡、安化镇。位于泾源县城东南部,六盘山南段东侧。乡政府驻地杨堡村十二堡,地处北纬35°19′,东经106°26′,距泾源县城30千米。新民乡取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之意得名。原名安良镇,清代筑有十二堡。1949年10月,境内设新民、石嘴两个乡,隶属于甘肃省华亭县山寨区;1956年11月,新民乡所辖14个村和石嘴乡所辖7个村划归泾源县,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1月,新民、石嘴与白面、河北、东峡、涝池合并,设立泾河源人民公社;1961年4月社队规模调整时,从泾河源人民公社分出,设立新民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新民乡西部为六盘山天然森林区,中部为河谷台地,地势较平缓,是本乡主要农耕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境内有西贤、石嘴、王家沟3条小河流,东流入华亭县。1975年建成先进、西贤两座水库。冬寒无夏,春秋相连,日照不足,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林地比重大,植物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蕨菜、沙棘、毛竹等。牛羊等家畜饲养有一定规模。耕地面积0.19万公顷,农作物有冬小麦、马铃薯、玉米、胡麻、大麻。乡驻地设有集市,为泾源县南部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华什公路通过乡境东部。张家台村东有宋代延龄寺石窟,相传为南宋名僧济公和尚修行之地,西部有二龙河、鬼门关等风景旅游点。新民乡辖村民委员会14个,即杨堡、王家沟、先进、花崖沟、西贤、南庄、马河滩、张家台、燕家山、上湾、石嘴、高家沟、照明、先锋。
兴盛乡 古称德成庄、圣谕川、圣女川、盛义川、圣谕里。位于泾源县城南部,泾河上游支山中段东麓。乡政府驻地兴盛村,地处北纬35°27′,东经106°21′,距泾源县城5千米。兴盛取兴旺强盛之意得名。原名圣谕里,新中国成立后改今名。1949年8月,设兴盛、红旗、金家乡,隶属于泾北区;1956年11月,泾北区被撤销,红旗、金家、兴盛合并为兴盛乡,改为县直属乡;1958年11月,与城关、园子合并,属泾北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泾北公社分出,设立兴盛人民公社;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兴盛乡西部宽长,东部狭窄,呈三角形状,地势西高东低,境西为土石山区,中、东部属盛义川道区。盛义河发源于六盘山红峡一带,向东流入泾河。境西南为凉殿峡河源头。红峡、凉殿峡地区为六盘山天然森林区,林木覆盖率高达54.6%。耕地面积0.14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冬小麦、马铃薯、玉米、蚕豆、胡麻。乡村企业有鹿场、林场等。有乡道北通泾源县城。境内的凉殿峡是泾源县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兴盛乡辖村民委员会9个,即兴盛、兴明、下金、红星、上金、上黄、下黄、红旗、新旗。
园子乡 2003年并入泾源县香水镇。园子古称者伍家、丁家园子、大园子、小园子。原园子乡位于泾源县城东部,泾河上游及其支流香水河流域。乡政府驻地在园子村丁家庄,地处北纬35°28′,东经106°23′,距泾源县城5千米。北靠黄花乡,东与甘肃省平凉市麻武乡分界,南与兴盛乡、白面镇、东峡乡接壤,西与香水镇毗邻。土地面积38.4平方千米。园子乡以园子村得名。1950年设园子乡,隶属于泾北区;1958年11月合并入泾北人民公社;1990年1月泾北乡撤销,其东部设园子乡,西部设香水镇。园子乡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部为土石山区,中部香水河由西向东流经乡境,过沙南峡后注入泾河。1958年在沙南峡泾河上修建水电站一处,沙南峡口是泾源通往平凉等地的交通要隘。耕地面积0.1万公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牧业生产,农作物有冬小麦、马铃薯、玉米、蚕豆、胡麻。华什公路经过乡境。乡村企业有石料厂等。园子村者伍家建有北伍家清真寺,为泾源县修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