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口

总人口 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周宣王料民于太原(今固原),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可以说,固原地区是中国最早进行人口编查的地区之一。从秦惠文王置乌氏县起,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在宁夏南部的普及推广,人口开始在定居条件下缓慢增加。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社会稳定,农业稳定发展,人口也处于稳定和发展时期;反之,社会不稳定,农业生产凋零,百姓失去起码的生存条件,人口开始锐减。固原市辖境地处西北农牧业交错地带,社会经济具有明显不稳定性,人口增减与农业经济兴衰而导致的朝代更迭完全同步。

先秦 在距今3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夏民族的先民已在固原地区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鬼方统一诸部,成为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民族。周康王时伐鬼方,俘虏酋长2人,斩首4812级,俘获13081人,说明当时人口有明显发展。后西周势力进入宁夏南部,“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春秋战国乌氏戎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秦惠文王时灭乌氏戎,置乌氏县,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经济生活,人口进入定居发展时期。秦统一全国,西北斥逐匈奴,又派蒙恬“筑亭幛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随着社会的安定,农业生产线北移,人口大幅度增加。

西汉按人头征税,户口、土地、税赋紧密结合,地方官员统计汇总,于每年八月初八上报朝廷。西汉兴盛200多年,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汉平帝元始二年(2),人口发展到极盛时期。今固原在安定郡辖境,人口大约为66800人。

东汉初年,天下垦田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汉明帝以后“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至汉元帝元兴初年,人口年平均增长五成。其时,固原仍属安定郡,以人口密度计算,安定郡人口13560人。与西汉时期相比,在籍汉族人口大量减少。然而由于匈奴南下和羌人东迁,少数民族人口增加,约占总人口的70%,大约31640人。在籍及少数民族人口共计45200人,比西汉人口略少。

三国两晋 三国时,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仍置安定郡,但范围比两汉时大为缩小,除固原以南部分外,其他地方为羌、匈奴和休屠胡占据。汉族人口,自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安定郡内徙,人口大幅度下降。董卓死后,关中内乱,人口北迁,汉族人口又有所增加。北地、安定内迁后,匈奴随之南下,“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共3部18000余落。休屠胡原居河西走廊。正始元年(240),梁元碧率种落2000余众附雍州,郭淮奏请置居安定高平。羌族是固原地区主要居民之一,人口曾达到59000人。建宁元年(168)段颎进军高平,斩首800余级,至夏季,仅剩4000落。这次进攻羌人,“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俘获生口万余人”。至三国时期,其人口虽有恢复,但比东汉时要少得多。因此,三国时期,总人口比两汉时减少。

西晋太康元年(280),安定所属7个县中,今固原之地有乌氏、朝那、都卢3个县,在籍5500户,共有12674人。诸胡人口约12341人。

东晋时期,空前惨烈的社会动乱,使高平一带处于割据政权争夺的边缘与缝隙之中。太元九年(384)至义熙十三年(417),安定郡迁出人口不断增加,姚苌、姚兴、姚恢徙安定民于长安、阴密、新平等众“五万四千余户”。宁夏南部户数当在28655户,人口约8.5万人。

南北朝,宁夏南部人口,史籍中无具体数字。据隋朝初年户数24949户,固原辖属大约为69920人。当处于第二个低谷。

隋于开皇年间实行输籍法,严格的户口管理和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的检核,使大批隐丁匿口和流民浮户被清理出来,成为朝廷的编户。随着社会环境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人口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至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平凉郡人口24949户195300人。

隋朝末年,耕稼失时,田畴荒芜,百姓废业,无以自给。唐初人口不足大业五年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唐统治者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武德七年(624)在颁布均田令的同时,整顿户籍。贞观十四年(640),平凉郡(原州)3个县2443户10512人;开元六年(713)原州领县4个,共8075户34746人;天宝十一年(752),领县4个,7349户33146人;天宝十四年(755),领县5个,7580户39122人。

宋金 宋编户以是否占有土地分为主户和客户,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宋初,夏关系紧张时,边庭采取一定措施,大量蕃户内附。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八月,原渭等州“西蕃八部二十五族纳质来归”。

泾原路镇戎军、德顺军建立,开始进行人口统计。当时,今固原市辖区分别属于渭州、原州、镇戎军和德顺军的管辖之下,其人口统计资料在《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和《金史·地理志》中有具体记载。元丰三年(1080)镇戎军4130户,德顺军16741户。崇宁元年(1102)镇戎军1961户8057人。德顺军29269户126241人,嘉定三年(1210)镇戎军10447户德顺军35499户。

元朝的户籍制度以民族等级为基础,以科差需求为依据,户籍类别取决于负担赋役的种类和轻重。实施时,在地区、民族上又有较大差别,其结果加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人口减少,百业不旺。元朝,固原属陕西行省开城路,在现存的户口统计中仅有元宪宗二年(1252)陕西行省部分路、府的人口数,而无开城州数字。在《元史》中,只有屯田人数:至元十五年(1278),李进2000人,移屯六盘;至元二十四年(1287),分戍四川军5000人屯田六盘山;至元二十五年(1288),巩昌兵5000人屯田六盘山;至元二十九年(1292),延安等三路3000人屯田六盘;元贞二年(1296),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按今固原辖区人口发展情况,当与巩昌总师府各州县大体相同。时隆德属静宁,连同开城和环州中的面积大约21351平方千米,按当时平均人口计算大约为70800人。

明户口情况如《明史》所言,“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其时民数反增于前。后乃递减,至天顺间为最衰。成、弘继盛,正德以后又减。”按照《陕西通志》和《全陕政要》,固原州2366户,24111人口;固原卫2112户,4981人口;西安千户所480户,720人口;镇戎千户所650户,3486人口;隆德县1942户,13843人口。总计8257户,52921人口。《陕西政要》则总6578户,32148人口。

明时,固原辖区境内住有少数民族,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开城有“土军三百八十四户,户有二三十丁者”。嘉靖年间,隆德土达185户,而满四据石城抗明军时,7000余人被杀,2000多人被俘(满俊及家属200多人送往京城),其中大多数为土达族人。

按嘉靖《固原州志》载:弘治十四年(1501),固原辖区居民85124人,驻军16000人,总计101124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居民52921人,驻军8893人,合计61814人。

清廷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消除了百姓增人口加赋的思想顾虑,刺激了人口生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推行招徕流亡,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税赋,严禁科派等政策,使人口大幅度增加,成为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道光以后,兵燹人亡,人口遂减,不及承平时十分之一。清末村里调查,固原州14912户98737人。隆德县7476户41872人。硝河州判962户5131人。化平厅3176户16612人。平远县3659户19659人。合计30185户182011人。

中华民国总人口 民国时期,固原人口处于近代人口锐减后的回升阶段。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使人口发展成波动状态。民国9年(1920)12月海原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民国18年(1929),“甘、宁灾民457万,死亡200万”。历年战乱,兵匪横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口恢复速度十分缓慢。(表3-1)

表3-1 民国期间各县户口统计 单位: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人口 从1949年12月到2005年的56年间,全市共增加1074798人,平均每年增加19193人。其中1949—1958年10年间是快速增长阶段,人口由412024增加到588899人,平均每年增加17687人,年均增长率3.64%。1959—1961年是人口下降阶段,由于三年自然灾害,集体生活“食堂化”,3年来共减少7735人。1962—1982年是高速增长阶段,人口由602727人增加到1106594人,年平均增长50386人。1983—2005年是增长减缓阶段,从1983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生育政策,采取了有效的节育措施,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总人口1486822人,比1983年1125302人增加361520人,年均增加16432人。

全国人口普查,第一次1953年,总户数86536户,总人口493644人。第二次1964年,总户数119374户,总人口637024人,分别比第一次增加32838户,143380人。第三次1982年,总户数193909户,总人口1093686人,分别比第二次增加74535户,456662人。第四次1990年,总户口239753户,总人口1293882人,分别比第三次增加45844户,200196人。第五次2000年,总户数306908户,总人口1383401人,分别比第四次增加67155户,89519人。47年间,户数增加220372户,人口增 加889757人。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历代初期,实施比较宽松的政策,人口增长。末期,统治阶级加重剥削,社会战乱,人口骤减。民国时期,外患内乱,加之天灾,是历代人口增长最为缓慢的时期。

自然增长 从秦惠文王置乌氏县,人口在定居条件下缓慢增加至汉平帝元始二年(2),人口将近7万人。东晋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人口发展创造了条件,固原辖区人口达到8.5万人,是历史上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北宋初年,人口有了较大增加,西夏建立,宋夏双方集结兵力,并动员百姓屯种,原州、镇戎、德顺,人口达到9万多人,成为第二个阶梯的顶点。南宋以后,人口下降,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人口达到18万,成为人口的又一个高峰。

近代人口自然增长,波动幅度极大。国民党统治时期,内战不止,外患极盛,国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虽然逐月填报人口异动表,而公布人口数字无统一标准。时间、数字相差极大,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无法计算。民国9年(1920)海原大地震,“隆德死三万七千余”,固原死亡“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六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比较精确。从1949年至2005年,共出生1543324人,年平均出生27559人,平均出生率38.77‰;共死亡407550人,年平均死亡7150人,平均死亡率8.94‰;共增长1142923人,年平均增长20409人,自然增长率29.83‰。

迁徙变动 秦灭北地,筑长城,分界自守。为巩固边防,移民实边。始皇三十六年(前211)“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安置于长城以内宁夏南部,并规定“耐徙三处,拜爵一级”。“适谪”移民,使人口明显增加。秦末汉初,中原扰乱,“诸秦所徙谪戍边者皆复去”,人口下降。汉元狩五年(前118),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将众五万来降,汉当在此时置月氏道,安置降者”。东汉初年,徙北地郡于内地,迁安定降户于冀县。至建武二十一年(45),招还人民,民归于本土。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安定、北地二郡再次内迁,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四郡损失大半。

三国时期,长安连年内乱,使关中人口向战乱较少的边疆区移动。迁徙人口中,除平民百姓,还有望族。曹魏末年,由漠北迁至大阴山一带的鲜卑继续南下,“泰始初,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部众稍盛”。“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东晋时,太元十一年(386),姚苌迁安定5000余户于长安。太元十二年,“姚苌徙秦州豪杰三万户于安定”。义熙十二年(416),“姚恢弃安定,率户五千奔新平,安定人胡俨率户五万据安定”。义熙十三年,“姚恢率安定镇户三万八千趣长安”。屯兵六盘山一带的军队人数有:太元十二年(387),“(乞伏)国仁率骑三万袭鲜卑部于六泉(高平)”;太元十三年,“国仁率七千讨判于牵屯山(六盘山),降者千余户”;“十四年,休官阿敦、侯年二部拥五千余落,据牵屯山;太元十七年,苻登骠骑将军没奕于率户六千降,封高平公;十六国后期,赫连勃勃拥二万余落”。在战争中杀伤8万人,降服10万人,迁徙5万余人。

北魏统治者统一北方后,开始向宁夏境内移民。献文帝时柔然万余户降附,居于高平、薄骨律二镇。太和中,高车内乱,诏宣武将军孟威纳降人,置之高平镇。

隋、唐无大的迁徙。宋时蕃部不时归附。宋庆历中,三川、好水之战,“系累杀戮不啻十万人”。

元朝时期,开城建太子行宫,阿难皈依伊斯兰教后,回族“随地入社,成为宁夏境内的居民”。

明清移民,迁内迁外俱有。明洪武至成化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今泾源、隆德、西吉2万余户7万余人。清雍正间,迁内地固原、隆德、平凉、泾川等56州县民至沙州,其中西王庄移民12坊,系今固原辖区居民。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安插回民万人于泾源、隆德、西吉。

民国17年(1928),持续大旱,禾不结实,生计断绝,“每县死亡多至万人,积尸梗道”,难民大量逃亡,甘、宁两省灾民450余万人。

1955年和1958年,上海、天津、北京知识青年支宁来到固原,前后约300人。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杭州知识青年54人来到六盘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百姓流往青海、新疆。1983年,“山川共济”,南部山区各县在川区建立吊庄。至1990年底累计搬迁安置41670人。至1995年底累计搬迁108461户83090人。1996年,红寺堡移民搬迁,至2005年共搬迁10441户31196人。从1983年开始至2005年,总计搬迁254310人。


人口分布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生活在避风、向阳、近水的二阶台地。进入农耕时代,主要沿清水河、葫芦河、渝河、茹河、泾河流域河谷川地居住开发。在漫长的农垦、逐牧中,逐渐开发丘陵地带塬地、缓坡地,居住于道路可通、存水可饮的平台,逐渐形成村落聚屯。战争年月,为避兵荒,偏僻隐藏之地,亦有人居住。人们居住之地,具有传统性、习惯性。万不得已,绝不随便迁移。因此,人口分布,具有固定性的鲜明特点,其分布变化随社会变化、年景丰稔与灾荒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居乐业,人口集中之地,多为工业基地、交通要道、商埠通邸、乡村集镇和传统的民族宗教中心地带。生态环境保护区内零散居户人口,较少村落,近年逐渐搬迁。

密度 汉平帝元始二年(2),安定、北地郡人口密度约2.8人/平方千米。汉顺帝永和五年(140)约1.14人/平方千米。延熹十年(167)约1.82人/平方千米。三国曹魏初约1.96人/平方千米。西晋初1.28人/平方千米。东晋太元十八年(393)约2.24人/平方千米。隋时宁夏南部按24940户计算,人口密度当在1.35人/平方千米。唐天宝年,人口密度约为2.17人/平方千米。北宋南宋时期,德顺军约15.8人/平方千米,镇戎军约14.9人/平方千米。元宪宗二年(1252),巩昌元帅府3.3人/平方千米。明嘉靖年间,居民人口密度,以现辖面积计算约3.81人/平方千米。清嘉庆初人口密度当在14.21人/平方千米。民国37年(1948)3月《甘肃省人口统计报告表》记载,固原县15.61人/平方千米,隆德县37.07人/平方千米,化平县29.08人/平方千米。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人口分布密度,历年以隆德县最高,泾源县次之,彭阳县最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境人口密度29人/平方千米,而固原地区35人/平方千米,隆德达77人/平方千米,彭阳县34人/平方千米,固原县41人/平方千米,西吉县44人/平方千米,泾源县42人/平方千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宁夏人口密度41人/平方千米,固原地区45人/平方千米,隆德县达到115人/平方千米,泾源县63人/平方千米,西吉县54人/平方千米,固原县52人/平方千米,彭阳县34人/平方千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排名大致未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密度106人/平方千米,固原地区103人/平方千米,隆德达到200人/平方千米,西吉县跃居第二,128人/平方千米,固原县120人/平方千米,泾源县108人/平方千米,彭阳县93人/平方千米。2005年,固原市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千米,隆德县182人/平方千米,西吉县146人/平方千米,原州区136人/平方千米,泾源县106人/平方千米,彭阳县99人/平方千米。

地域分布 原州区张易、头营、三营、黑城,西吉县兴隆、硝河、将台、平峰、新营,隆德县沙塘、联财、神林、温堡,泾源县香水、白面河,彭阳县古城、王洼、白阳,多河道川区村落,从来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所谓“川道5里一大庄,山湾背后冒青烟”。沿河道川地,人口分布稠密,避风埫弯建有人家。宣统三年(1911)村里调查,人口分布最多村镇仍为张易、头营、沙塘、兴隆、将台、香水河、白面镇、惠台、古城。

民国初期,战争频仍,土匪肆意掠抢,民多弃平川居地,搬入较为偏僻的村舍山居。相对而言,沿川道川区人口减少,山村居所人口增加。民国32年(1943)划定各县等级,调整各县属地,隆德县拨地西吉,海原县杨郎划固原,固原县划李旺入海原,划硝河、张易、李俊入西吉。人口分布,在村落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就县属人口变动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尤其改革开放,户籍管理改革,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城镇人口16345人,1978年26122人。2005年增加到176669人。河谷川道区人口密度298人/平方千米,黄土丘陵区58人/平方千米。


民族人口 固原辖境,历代居住有戎、匈奴、羌、休屠胡、鲜卑、吐蕃、突厥、党项、吐谷浑、回纥等少数民族,元代为蒙古族占据,明、清形成回族聚居区。民国至今,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有少量满、藏、蒙古族人口,其余全部为汉族。

历代少数民族人口 周初,在清水河流域居住着以牧为主的部落鬼方。周康王灭鬼方后,戎族迅速发展,居住“安定山谷”。春秋战国时期乌氏戎居住。西汉时,匈奴人内附居住。政府对这些内附者比较优待。东汉永元八年(96),安定内附有南匈奴;延熹十年(167),安置羌人于北地、安定等州郡。曹魏末年,乞伏鲜卑南下,进入境内,“泰始初(乞伏祐邻)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与祐邻迭相攻击,鹿结败,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祐邻尽并其众,入居高平川。”西晋时期,人口南移,汉魏以来进入安定、北地的少数民族匈奴和羌族相应减少。按人口密度计算,安定、北地诸胡人口当在5万人左右,匈奴人口当有1万人之多。晋太元十二年(387),“乞伏国仁率三万之众袭鲜卑密贵、裕苟、提伦三部”,三部降于六泉(固原)。太元十三年(388),西秦国王乞伏国仁率众7000余户,斩叱卢乌孤跋大将罗侯,收降千户,叱卢部众在固原内居者当在2000户以上。太元十四年,休官阿敦、侯年二部“各五千余落,居牵屯山”。太元十七年,高平公没奕于“率户六千”。十六国后期,赫连勃勃立国高平,居民当有万户。北魏统一北方后,柔然万户附降,“居于高平”。孝明帝正光年间高平敕勒起义时,属众在10万人以上。

唐太宗时,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唐高宗时吐谷浑“数千帐”内属。吐蕃占据六盘山地区后,“居七关睨泾渭,划界而守”。北宋南宋时期固原地区分属宋、夏、金统治。宋初,平高、百泉、平凉落蕃,为吐蕃游牧地,故原州设镇戎、笼竿城设德顺后,蕃落归附成为熟户,而党项占有固原北部地区。党项、吐蕃和回纥是固原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元时,开城州是蒙古人的战略要地。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后,他指挥的15万人的军队大部分也皈依伊斯兰教。元实行随地入社,固原地区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地。

明朝时期,政府对内附的少数民族,免赋役给军职,安置境内。正统年间,开城有土达384户,户民“三二十丁”,隆德土达185户。

清时,固原是回民聚居区。乾隆年间,先是苏四十三起义,后石峰堡起义,被清政府先后“剿灭”,光隆德县南一次杀投降义军1000多人,隆德县底店回民妇孺皆分给官弁,无一得留。同治年间,回民起义被镇压后,左宗棠采用变更建制、增设厅县、广为招徕、易地安插的办法。将“金积堡老弱妇女一万二千余口解赴固原州附城数十里地方,分拨荒地安插”;“陕回就抚回众一万有奇,除该亲属认领外,共男女九千四百余名口,均安插华亭县华平川地方”;“迁陕回马生彦等一起六百四十三名口于静宁州隆德县王家下堡、刘戴家山。”清末年,回族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8.7%。固原“东乡辖区人口中回民约占30%;北乡辖区各半”。自清政府安插回民,至民国传沿而今,形成定居村舍,主要分布在泾源县全境,西吉县兴隆、什字、玉桥、兴平等乡镇,隆德县张程、杨河,固原县张易、红庄、中河、彭堡、三营、黄铎堡及彭阳县石岔、沟口、川口等乡。民国18年(1929),隆德县回民10724人,占总人口的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回族人口有了很大发展。固原回族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为:1953—1957年人口逐年增长,1953年固原有回族人口247495人,占总人口的43.68%。中共甘肃省委报请中共中央同意,成立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固原回族自治州)。回族人口有了发展。1957年达到296222人,4年增加了48727人,年增长12182人。到2000年,回族人口已发展到878514人,占总人口的41.6%。1992年底固原回族人口574321人,是1949年149681人的3.84倍,44年净增人口424640人,平均每年增加9650人。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一二三”的生育政策(汉族双职工只准生一胎,回族双职工和农村汉族只准生二胎,农村回族只准生三胎)后,回族人口增长较快。1949年到1982年,回族人口增加了296099人,1983年到1992年,回族人口增加117277人,汉回人口比例由1950年代为64∶36,1960年代为62∶37,1980年代为60∶40,1992年汉回人口比例为58∶41,2005年汉回人口比例为57∶43。


人口性别 历代人口性别无法统计。民国11年、16年、17年、25年、26年、29年、30年、33年、36年人口统计中,男、女数分开统计,以民国30年、36年较为精确。

民国时期人口性别构成 民国11年(1922),内务部公布《内务统计查报规划》,人口统计,始分性别。当年固原、隆德、化平3个县共有人口200773人,其中男107816人,女92957人,性别比为116∶100。民国17年(1928),固原辖区今隆德、西吉、固原发生特大旱灾,男人逃荒,女人在家挨饿受饥,比男人死亡者多,性别比为130∶100。民国36年(1947年)性别比为109∶100(表3-2)。

表3-2 民国时期固原等县人口性别选年表 单位: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性别构成人口性别,男多女少,性别比在104至108之间。第一次人口普查,男260149人,女233495人,性别比为111.4,比自治区低4.43。第二次人口普查,男327631人,女309393人,性别比为105.9,比自治区低5.05。第三次人口普查,男565335人,女528351人,性别比为107,比自治区高0.75。第四次人口普查,男668195人,女625687人,性别比为106.8,比自治区高1.35。第五次人口普查,男706462人,女676939人,性别比为104.4,比自治区低0.86。


主要年龄段人口

民国时期 民国36年(1947),固原、西吉、隆德、化平总人口297005人,其中男154776人,女142229人。

未满1岁:男5376人,女5538人,共计10914人;1~5岁(未满,下同):男11953人,女24033人,共计35986人;5岁至未满6岁:男6478人,女5847人,共计12325人;6~10岁:男15731人,女14628人,共计30359人;10~12岁:男6983人,女7975人,共计14958人;12~15岁:男9119人,女7748人,共计16867人;15~18岁:男6779人,女5355人,共计12134人;18~20岁:男4351人,女4230人,共计8581人;20~25岁:男9514人,女9465人,共计18979人;25~30岁:男9725人,女10814人,共计20539人;30~35岁:男9939人,女9288人,共计19227人;35~40岁:男9025人,女9336人,共计18361人;40~45岁:男8210人,女8216人,共计16426人;45~50岁:男10042人,女7715人,共计17757人;50~55岁:男8323人,女5850人,共计14173人;55~60岁:男5435人,女4285人,共计9720人;60~65岁:男4463人,女3703人,共计8166人;65~70岁:男3817人,女3069人,共计6886人;70岁以上:男3013人,女2552人,共计556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按5个年龄段分别调查(表3-3)。

表3-3 历次人口普查主要年龄段人口构成 单位:户、人

年龄类型和抚养比 民国36年(1947)人口统计,0~14岁人口11509人。15~60岁164879人,60岁以上20617人。平均125人养育100个老人小孩。每148人抚养100个孩子,每100个人奉养8个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2000年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类型和抚养比(表3-4)。

表3-4 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类型和抚养比

平均年龄 民国36年(1947)10月统计,固原、西吉、隆德、化平四县人口平均年龄22.3岁。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至2005年平均年龄24.14岁,2005年平均年龄27.01。(表3-5)

表3-5 历次普查平均年龄变化

婚配人口 民国36年(1947),固原、西吉、隆德、化平15岁以上婚配人口176564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男92686人,女83878人。未婚34430人,占19.5%,其中男25118人,女9312人。有配偶124901人,占70.7%,其中男58847人,女66054人;丧偶17215人,其中男8722人,女8493人;离婚1766人,其中男928人,女838人。

1982年人口普查,15岁以上婚配人口731167人,其中男369972人,女361195人。未婚142577人。有配偶51722人,丧偶71288人,离婚7312人。1990年人口普查,15岁以上人口787606人,未婚212412人,有配偶533283人,丧偶38684人,离婚3227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5岁以上婚配人口1127516人,未婚97769人,有配偶949747人,丧偶55170人,离婚24830人。


孩次及存活 1990年对15~64岁存活子女妇女进行调查,平均每个妇女存活子女2.73个。1~5孩生育妇女共38415人,其中一孩11685人,二孩10830人,三孩8207人,四孩4039人,五孩3654人。


文化素质 固原区域内,无论设州邑、建军卫、立县治,俱设学校、师儒,教育英才而宾兴,以为治化之药石,于以寿国福民无穷。然而,其地处军事要冲,战争频仍,人民习武自卫,自幼“攀弓击兽”,武功发达而文学蹇滞。读书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彻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国民文化素质。1990年,全地区文盲率37.4%;1998年,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2005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40.8%。

民国及民国前人口文化素质 明时,固原学额与盐茶厅并取,科考15名,廪生32人,贡生、增生按府例定;隆德科考5人,廪生、贡生、增生10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固原、隆德考取进士者不过7人,乡科176人。清顺治、康熙间,固原贡生、廪生10人,雍正至嘉庆间38人,道光咸丰间215人。同治时,贡生7人,廪生14人,增生17人,附生67人。光绪时,贡生47人,廪生50人,增生41人,附生136人,共计642人,连同武生268人,总计不过910人。隆德清贡生、廪生、增长、附生274人。他县无考。

清光绪末年,废科考,提倡学校教育,民国时兴学校办教育,提倡教育救国,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民国36年(1947),固原县文盲占总人口的89%,西吉文盲占94%,隆德文盲占92%,化平(泾源)文盲占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文化素质1953年、1964年人口普查,文化程度未做统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固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五个县中大学或相当大学文化程度2392人,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30893人,初中文化程度91432人,小学文化程度259468人,文盲半文盲人口549682人;0~5周岁人口204109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大学文化程度6363人,高中文化程度60378人,初中文化程度36272人,小学文化程度341959人,文盲半文盲544535人;0~5周岁人口204375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学本科3734人,大学专科15280人,中专文化程度27706人,高中文化程度59743人,初中文化程度229279人,小学文化程度522580人,未上过学272693人,上扫盲班者78510人;0~5周岁人口173710人。


劳动力 社会劳动力的多少,劳动者能力的高低,是社会人口劳动素质的主要标志。劳动者能力的高低很难测定,社会劳动力多少、行业分布,民国19年(1930)始即按时编报。

社会劳动者 民国36年(1947),《甘肃省三十六年统计总报告》载,固原、西吉、隆德、化平四个县社会劳动者总数为193037人,其中男101769人,女91268人。

1950年,社会劳动者总数181218人,职工总数1630人,乡村劳动者179588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79601人,第三产业1617人。1992年,社会劳动者总数为740542人,比1950年增长3倍,比1978年422899人增长0.75倍。在社会劳动者总数中,乡村劳动者658176人,职工66501人,比例为9.9∶1,就产业分,第一产业664616人,占89.7%;第二产业11305人,占1.6%;第三产业64621人,占8.7%。2000年,社会劳动总数为930610人,比1992年增加190068人。职工总数为73377人,比1992年增加6876人,乡村劳动者836128人,比1992年增加17457人,城镇个体劳动者21105人。按行业分,第一产业5916人,第二产业9987人,第三产业57474人。2005年,社会劳动者总数为784025人,全部职工人数61274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力劳动49892人,乡村劳动者672859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2835人,第二产业7795人,第三产业50644人。

全部从业职工 1949年,单位职工总数为1630人。从1950年至1978年29年中全民单位职工由2054人增加到27895人,增长13.6倍,平均每年增长891人。1979年到1992年,全民单位职工增加到59321人,平均每年增加1885人。2000年,国有经济单位68141人,8年中增加5920人,每年增加1228人。2005年,国有经济单位57128人。

1992年底,集体单位职工达到6884人,占职工总数的10.35%,2000年3533人,其他类型经济单位3533人。2005年,集体单位1957人,其他单位218人。


计划生育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贯彻,被人们逐渐接受和自觉执行。

计划生育的实施 传统的生育观念是早婚早育,多子多福。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在全国提倡计划生育,不久又处于无计划状态。1972年,固原地区和各县成立计划生育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72年固原地委决定各县成立计划生育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1979年,健全充实了办事机构,公社(乡)一级配备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系统和街道办事处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生产大队(行政村)也有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妇女队长兼管计划生育工作。初步做到了上下有领导、有组织、有机构、有专人抓。198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计划生育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固原(今原州区)、海原、彭阳、泾源、西吉、隆德、同心、盐池八县的农村少数民族社员,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至两个孩子,最多生三个”。固原行政公署和各县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计划生育实施细则。实施细则规定,城市人口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村汉族人口每对夫妇最多不得超过两个孩子,少数民族不得超过三个孩子。男25周岁,女23周岁(少数民族男23周岁,女21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女24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1989年又完善了奖惩制度,并规定生育胎次间隔时间,一胎到二胎为4年时间。2003年9月11日制定《固原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办法》,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规定生育调节政策,建立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制定优待和奖励办法,规定法律责任。

少生快富工程 2000年以来,在继续强化社会制约机制、严格依法规范人们生育行为的同时,逐步研究探索实施以利益为导向的“少生快富”工程,即在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对政策允许生育孩子的夫妇自愿少生一个孩子且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给予一次性的现金奖励,并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将奖金用于生产致富项目。“少生快富”工程项目执行统一的奖励标准,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项目地区农村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少生一孩并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育龄夫妇一次性奖励3000元;向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纯女户育龄夫妇(包括汉族)一次性奖励3000元;向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少生一孩并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二女户育龄夫妻一次性奖励5000元。该项目资金以现金的形式,直接向育龄夫妇兑现,不准以实物或其他形式兑现。

各级涉农部门,特别是计委、财政、扶贫办、民政、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在安排农村项目时,将“少生快富”项目户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与“少生快富”工程相结合。对农村独生子女户、计划生育纯女户给予优惠政策:纯女绝育户优先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农村独生子女户、纯女绝育户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资金可从教育经费中列支;就读重点中学降低两个分数段;发放救济金和救灾款,纯女绝育户优先享受;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可优先发给纯女绝育户“绿色信用卡”;纯女绝育户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以工代赈和“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等扶贫项目,优先提供扶贫资金,优先安排劳务输出,优先提供致富技术;纯女绝育户优先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中共固原市委、固原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少生快富”工程与扶贫项目捆绑实施工作的通知》,将政府掌控的经济资源及项目尽可能地倾斜落实到项目户中,把千村扶贫开发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万名劳务输出工程、闽宁菌草扶贫工程、打井打窖工程等扶贫项目向少生户倾斜。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全市所有部门(单位)定点包扶一个贫困村,所有党政机关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少生户。在所实施的各类项目中,对已经达成协议或者意向性的“少生快富”户优先实施。

全市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作为一项“阳光工程”,对于实施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项目户,采取张榜公示制度,确保项目实施的公正、透明,接受群众的监督。

计划生育政策 实行准生制度、初生登记制度,发放生育证,公开生育指标,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征收社会抚养费。清理干部职工超计划生育问题,对1992年以来超计划生育的干部和职工严厉处罚,然后视其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凡出现计划外生育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3年内不得评为先进或文明单位,并给予负责人或法人代表一定处分。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机制。自愿少生,每少生一胎并采取计生措施的一次性奖给现金。农村计划生育的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土地、培训、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政府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用于奖励自愿少生的农户并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及纯女户养老保险等问题。对流动人口进行综合性管理并提供多方面服务。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宣传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工作。各级领导和政府把计划生育纳入重要事项的安排、督查范围。市委、市政府每年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奖罚责任制。市、县、乡三级计生服务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乡级计划生育站配备专业技术干部3~5人,每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岗位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