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书》与德音教化
《乐书》记录了司马迁音乐思想以及音乐社会功能。音乐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道:“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乐书》中记载的祭祀活动与音乐密切相关。祭祀中选取的音乐是“肃雍和鸣”的“德音之音”,用于表示长幼尊卑的秩序。
《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硃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汉代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从黄昏祭祀到黎明。时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上空。让七十个童男童女一起歌唱。春天唱《青阳》,夏天唱《朱明》,秋天唱《西暤》,冬天唱《玄冥》。《史记·乐书》:“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子夏认为,郑国、宋国、卫国、齐国的音乐都是沉溺于女色、有损于德行的音乐,因此祭祀时不用以上四种音乐。《诗经·周颂·有瞽》:“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意思是,肃穆舒缓又和谐的音乐,先祖才愿意听。以这种恭敬和谐的态度处事,何事不能成功?作为君主,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好恶,因为上行下效。古《诗》说:“诱民孔易”,就是这个意思。圣人又制作了鞉、鼓、椌、楬、埙、篪六种音色质素无华的乐器,这六种乐器属于德音。然后配合着钟、磬、竽、瑟之音,干戚、旄狄之舞。以此来祭祀先王的宗庙,以此配合主客之间互相敬酒,以此使得官职大小、身份贵贱都得到适当的安置,以此来向后世展示长幼尊卑的秩序。《礼记·乐记》记载音乐有整治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音乐可以改善百姓的心性,感人至深,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音乐的教化功能。《乐书》通过祭祀活动中肃穆和谐的音乐,教化人们长幼有序、和善相处,将祭祀活动中恭敬和谐的处事态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由此实现音乐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