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神秘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纪记载了历史帝王的政绩;十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年表;八书是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件各个方面的专题记载和农述;三十世家记载了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事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七十列传记载了人臣事迹。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史记》所处的时代神秘文化氛围浓郁,西汉时期的阴阳五行等文化思想盛行。当时的人们对神秘文化保留着敬畏之心。神秘文化实际上是上古时期人们在认识自然外物与自我时,对神秘力量产生的崇拜,这种崇拜通常笼罩在神秘的氛围当中。司马迁秉持着“实录”精神,依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如实记载了当时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神秘现象。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的这些神秘文化,也体现出司马迁作为史官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司马迁重视人的价值,否定天对于人有绝对的主宰作用,肯定了人可以通过制天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在司马迁看来,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兴亡荣辱不能完全依赖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人自身的德行。因此,如果说道是宇宙运行的秩序,那么德就是神秘文化的秩序。

从司马迁的身份来看,司马迁是史官,而史官、巫官在殷、周时常由一人担任。古代把施行巫术,担任占卜、解释卜兆职责的人称为“巫”,把掌管天文历法及史册的人称为“史”。这一史官身份也使得司马迁与神秘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记》记载神秘文化是由于“作为史官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作为自己写史的第一使命,在本源上是与上古巫文化精神息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变迁,与上古巫文化相比,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显然具有更为强烈的理性色彩”张大可、赵生群等:《史记研究集成》(第二卷)《史记通论》,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通过在《史记》中记载神秘文化,司马迁传递出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即司马迁对于两代兴亡的变化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的反思。在神与人地位的权衡中,司马迁具有更加强烈的理性色彩。

从司马迁的个人审美倾向来看,司马迁“爱奇”,他在《史记》中使用神话传说的叙事使得全书具有奇异色彩。司马迁对于这些具有奇异色彩的神秘文化也有筛选,“人们熟悉的上古神话人物的女娲、精卫、刑天、羿等并不在内,保留的神话人物故事则多据《古文尚书》、《左传》、《国语》、《世本》、《大戴礼》等古籍,已经过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历史化的初步处理。其次,对已采入《史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删除其表现明显神性的怪诞的成分,保留与增加其人性因素。这使神话人物仍保留部分神性与野性,但基本上已改造成为人间的历史人物。再其次,司马迁将在古代神话人物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整,排出了较完整的世系”387页。张大可、赵生群等:《史记研究集成》(第九卷)《史记文学研究》,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司马迁将神话历史化,进而在《史记》中使用神秘文化树立正面典型,如本书第一章第七节“修身立德,祭祀延续”,同时也使用神秘文化记载了反面例子,如本书第一章第六节“德行渐失,祭祀断绝”。以此传递出司马迁个人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判断。

我的博士生导师张新科教授在《〈史记〉与中国文学》中指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空前的。”“《史记》是先秦文学的集大成者,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孕《史记》那丰厚情韵,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激励着司马迁发表骇世惊俗的‘一家之言’,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又给司马迁的《史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先秦时期许多发愤著书之人如孔子、屈原等人物,从精神上给司马迁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史记》气魄宏大,内容丰富,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史诗。”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6页。近二十年来,在一批优异学者的努力下,史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笔者个人对于神秘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史记》神话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史记》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据笔者整理统计,与神秘文化相关的内容占到全书近一半。本书从神秘文化视角研究《史记》,涵盖了《史记》中记载的降生、祭祀、占卜、祝咒、五行、相术等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逐一分析阐述。通过本书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史记》中所记载的神秘文化内容,上古先民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于个人的认知。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 敬德保民:《史记》神秘文化之祭祀。第一节五位始祖,神秘降生。本节选取了《史记》中出现的五次具有神秘色彩的降生,即《史记·殷本纪》中契的降生,《史记·周本纪》中弃的降生,《史记·秦本纪》中大业的降生,《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降生,《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的降生。这五次具有神秘色彩降生的主人公的身份分别是商的始祖、周的始祖、秦的始祖、汉的始祖,以及以布衣为万世帝王师的儒家始祖。《史记》将孔子与商朝、周朝、秦朝以及汉朝的始祖一并赋予了神秘的降生身份,更充分地说明了司马迁不同于后世史家的独到之处。

第二节 二十位君主,竭诚祭祀。《史记》中涉及祭祀活动的本纪共有十篇,分别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以及《孝武本纪》,共记录了二十位君主的祭祀活动。包括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祭祀活动,及夏代帝王、周代帝王、秦国君主、汉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汉武帝的尤敬鬼神之祀。司马迁并不否定天命的存在,但是他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德行与道义,借祭祀天地的仪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体现出司马迁思想的进步性。

第三节 四书:尊卑制序与祭祀礼仪。祭祀的仪式从表面上看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通过祭祀求得百姓与自身的平安。其实祭祀既宣扬出君主的江山社稷受神秘力量的庇佑,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也起到了彰显君威、巩固皇权的目的。《史记》共有八书,其中涉及祭祀活动的书有四篇,分别是《礼书》《乐书》《封禅书》《河渠书》。包括《礼书》与祭祀礼仪、《乐书》与德音教化、《封禅书》与天地祭祀以及《河渠书》与河神祭祀。从《史记》以上四篇书中记载的祭祀仪式可以看出,上古帝王对于天地鬼神山川祭祀仪式的重视程度之甚。

第四节 十一世家:以祭祀之名,行权力之实。《史记》中涉及祭祀活动的世家共有十一篇,分别是《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赵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留侯世家》以及《陈丞相世家》。包括吴国的祭祀与君权、齐国的祭祀与话语权、鲁国的祭祀与夺取君位、卫国的祭器与德行、宋国的祭器与诚意、晋国的祭祀与君主、楚国的祭祀与野心、赵国的祭器与秩序、田齐的祭祀与人才、张良祭祀黄石公,以及陈平分割祭肉。十一篇世家中的记载以祭祀为名,或彰显诸侯国的实力,或维护诸侯国的地位,或夺取话语权以备攻伐,或展现个人品行。

第五节 十五列传:作为权力象征的祭祀活动。《史记》中涉及祭祀活动的列传共有十五篇,分别是《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张仪列传》《乐毅列传》《田单列传》《李斯列传》《魏豹彭越列传》《季布栾布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佞幸列传》以及《货殖列传》。包括千金重利卿相位,庄周不仕宁自游;使民如祭以礼敬,仲弓问政惟德行;天子祭器为诱饵,张仪说秦巧脱身;燕将乐毅率五军,攻伐齐城夺祭器;田单祭祖引飞鸟,故弄玄虚振军心;三人相谋造诏书,假托祭祀骗扶苏;彭越起义怒斩人,设坛祭祀立军威;抗旨哭祭彭越首,重义轻利栾公社;骠骑将军破匈奴,祭天金人入汉宫;骠骑狼居胥封禅,汉武行赏论军功;文帝仁德置守邑,赵佗顿首称藩臣;东越违约击南越,汉立新王繇君丑;相如托文以讽谏,汉武封泰禅肃然;汉武新修天地祠,延年谄媚作乐诗;君子爱财本无过,长久贫贱亦足羞。十五篇列传都涉及祭祀活动,但并非只为了描述祭祀活动本身,它还体现了将祭祀活动作为权力的象征。

第六节 德行渐失,祭祀断绝。本节要探讨的是《史记》中记载祭祀活动中特殊的一类——断绝了的祭祀。《史记》中断绝祭祀的家族共有十一例,分别记载于《周本纪》《秦始皇本纪》《平准书》《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卫康叔世家》《晋世家》《平津侯主父列传》《朝鲜列传》以及《淮南衡山列传》十一篇中。包括昏庸淫乱,周既不祀;始皇积恶,二世而亡;弱国贫困,遭遇吞并;吕氏康公,沉迷酒色;顷公逃亡,鲁道衰败;曹国共公,荒淫奢侈;父子兄弟,手足相残;三家分晋,晋祀断绝;秦朝强大,穷兵黩武;朝鲜右渠,自负地势;吴王刘濞,不识时势。司马迁秉持“辨是非”“立义法”的史学目的,寓褒贬于叙事,因此《史记》神秘文化的叙事体现出进步的历史观。司马迁挑选了符合历史循环变化的典型,记载了《史记》中断绝了祭祀的家族。这些断绝了祭祀的家族有的昏庸无能,有的荒淫奢侈,还有的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司马迁通过记载这些家族由于德行的缺失而走向灭亡的历史事实,展示出司马迁对昏庸、荒淫、手中相残等恶行的否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带着史学目的,展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后人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以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第七节 修身立德,祭祀延续。《史记》所载延续祭祀的人物及家族多达十八篇。其中本纪分别是《五帝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孝武本纪》六篇本纪。《史记》本纪共有十二篇,六篇本纪中出现了延续祭祀的人物及家族,可见延续祭祀的出现并非偶然。《史记》共有八篇书,记载延续祭祀的有《封禅书》一篇。涉及延续祭祀的世家共有十一篇,分别是《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赵世家》《韩世家》《三王世家》,另外还有一篇《滑稽列传》。包括夏禹明德,尧舜有祀;武王大德,成王仁善;武帝行善,求得周裔;庄襄施德,周君受赐;庄襄布惠,周君受赐;武帝宽容,常山有祀;武帝仁德,常山有祀;周公仁德,卫宋续殷;周公贤明,宋卫续殷;帝舜盛德,祀延百世;武王宽宏,康叔得祀;周公贤德,微子延祀;郑伯谦恭,郑国延祀;越国修德,灭吴尊周;赵武报恩,孝祀程婴;忠义救孤,赵氏得续;宣帝推恩,燕王延祀;优孟智慧,讽谏助人。神秘文化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神秘文化本身,更是在于神秘文化承载着汉代世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敬畏。

第二章 以德配天:《史记》神秘文化之占卜。《史记》通过记载占卜来表现人的德行的重要性,其中所涉及的篇章多达二十四篇。分别是《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封禅书》《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陈杞世家》《宋微子世家》《楚世家》《晋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三王世家》《伍子胥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包括德行缺失,自取灭亡;大德周公,安放九鼎;事先占卜,限制王权;帝王神秘,政权合理;心中有鬼,源自有愧;武帝敬鬼,追求长寿;周王问卜,太公劝行;周公无私,成王弃卜;易经有卦,陈田昌盛;易经得卦,陈田昌盛;君民共议,解决难疑;昭王通达,孔子赞许;恶有恶报,以此为鉴;平公忧病,子产解疑;借助占卜,实行仁义;先祖立功,后世兴盛;先祖重义,后世称雄;借力鬼神,树立威望;长安寻亲,姐弟相认;求得吉时,可立诸侯;假托占卜,保护昭王;贾谊伤悼,辩证祸福;太后怀孕,诈卜掩饰;李斯上书,焚书愚民。

第三章 恃德者昌:《史记》其他神秘文化研究。第一节 五行与宇宙观。在古人的宇宙观中,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组成。这五种元素称为五行,它们之间此消彼长互相变化的规律称为宇宙观。宇宙的秩序称为道,人的秩序称为德。因此,人们在这样的宇宙观下认为人们仁德的品行应该符合宇宙运行的秩序。而不同朝代都会有不同的祥瑞,依照正确的五行之德,国家就会昌盛。《史记》中涉及五行与宇宙观的篇章共有十六篇,分别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礼书》《历书》《封禅书》《宋微子世家》《三王世家》《屈原贾生列传》《张丞相列传》《扁鹊仓公列传》《货殖列传》等。本节首先分别举例研究《史记》中的水、火、木、金、土五行符号,其次探讨五行观念的形成,最后以中医治病为例,研究五行宇宙观的实际应用。包括大禹治水、秦朝尚黑、汉承秦制;商纣投火、始皇推周、刘邦斩蛇;班邹衍推演,夏为木德;殷商尚白、刘邦斩蛇;黄帝土德、虞朝土德、汉朝土德;五行观念的形成;以中医治病为例:五行宇宙观的实际应用。

第二节 相术与人生观。汉代社会文化以道家和儒家思想为主。西汉初期道家思想盛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末期回归道家思想,同时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一时期的人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依照道的秩序运转的,人身在其中,属于天地万物,因而人也需要遵循这种道。由此人们产生了具有宿命论的人生观,认为人的命运是依照秩序先天安排好的。人们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转,希望可以把握这种规律。相面之术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万物之道而形成的具有宿命论的人生观。《史记》中关于相术的记载涉及了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惠帝刘盈、周亚夫、蔡泽、黥布、韩信、韦玄成、刘濞、卫青、邓通,还有褚少孙先生记录的韦玄成。以上涉及的人物相面的时代刚好处在道家思想盛行的时代。本节的主要内容如下:刘邦相面,神化君权;许负相面,条侯掌权;蔡泽相面,询问寿命;黥布忍辱,受刑称王;蒯通借相,劝说韩信;褚少孙续,补录相术;刘濞造反,条件有利;预言封侯,卫青笑之;佞幸邓通,当贫饿死。

第三节 祝咒与价值观。神秘文化祝咒背后的价值观是仁德思想。《史记》所记载的祝咒内容包括四个相关的故事:成汤仁德,网开一面;殷坏明德,政权革除;父母爱子,为之祈福;刘胥谋反,有负圣恩。祝咒、五行与相面之术都契合于中国民族的精神追求——德。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常常比德于天。天有道,人有德,宇宙的运行遵循道,社会的运行应当遵循德。依靠德政的人会获得昌盛,依靠暴力的人会失败灭亡。

神秘文化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神秘文化本身,更是在于神秘文化承载着多民族的文化,承载着汉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同一,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还承载着史家“辨是非”“立义法”的史学目的。在神与人的地位权衡中,司马迁具有更加强烈的理性色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这是《春秋》的史学目的,也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以神秘文化管窥《史记》,可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本书选取神秘文化为《史记》研究视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