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课的前世今生
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曾经门庭若市的计算机机房正渐渐被人们冷落,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拿着自己的电脑、iPad、手机在无线上网。社会上,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电脑,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数码设备上网学习,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具备在线教学的能力,微课应运而生。
1.1 微课的基本理念
微课是视频化地表达、讲解、传授知识的一种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数码影像技术的特点,以数字形式(0和1)来记录信号的影像。在计算机中对数字视频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完成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拍摄制作、展示互动、即时沟通、教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在线教与学的目标。
微课看似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其实其教学理念自古以来就有了,从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理念到美国历史上的微格教学,都体现出对事物进行分解、分析、理解之后,还要从整体上考虑的思想。分而治之的理念自古有之,微课是将这种理念通过网络新媒体以及计算机数码影像技术体现出来的新的教学方式,是开放教育的新契机。
2007年9月14—15日,20位来自世界各地,从事不同职业,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在南非开普敦签署了《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宣言是这样开头的:“我们正处于教与学的全球性的变革之巅。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向任何人开放并供他们免费使用。这些教育工作者正在创建一个世界:地球上每个人都能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每个人都能对人类知识的汇集做出贡献。”该宣言构想出三大战略来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愿景。第一,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通过创建、提升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来积极参加这场运动。第二,呼吁作者和出版商公开发布他们的资源。第三,促使各国政府、议会以及高等教育管理者们优先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倡议、收集整理的资源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等。(1)
开放教育是一场能够彻底变革世界教育的运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使学生不会因为被学校拒之门外而失去学习的机会。通过大规模的网上公开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始成体系地向公众开放,原本触不可及的优质学校的课堂开始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互联网上微课和慕课相辅相成,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互联网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在丰富、优质、完善的教育资源唾手可得的今天,学习者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寻求高质量的课堂和老师。互联网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带来了真正的教育开放。彻底践行着开放的、自由的教学理念。
互联网的在线课程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多种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自由选择怎么样学(方法)、什么时候学(时间)、学什么(行为)、在什么地方学(物理环境)、同什么人学(社会)。学习的自由将会培养一个人为自己工作的自由态度,从而使其获得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观念。
开放带来自由,自由带来自主,当学校的围墙再也不能拦截学习资源的共享时,当学生和教师都开始拥有新的选择时,围墙之内的课堂是不是也需要跨出自己的步伐,开始自己新的存在方式?微课,也许就是我们跨出的第一步。微课的出现,是教育模式的一场革命,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小结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已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微课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及移动平台,将自古有之的分而治之的理念带入到当下每个学习者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2 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随着人们对微课的不断认识和应用,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与丰富。
1.2.1 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 Course或者Micro Online Open Course),即微型在线开放课程,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内容而制作的流媒体教学视频。
微课被看作当前媒体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实际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和其应用的不断广泛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其主要观点还有如下几种。
(1)“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3)“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4)“微课”是微课程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是以微型教学视频的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
(5)“微课”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6)“微课”在移动端是用视频、动画、场景、图文的简短形式,承载有用的新内容,可以是传播一点儿知识,可以是传授一项技能,可以是介绍一种新产品,也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
尽管对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但都包含着共同的特点:微课体现了教师针对特定教学任务,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并将教学的过程制作成为学习资源的能力。
1.2.2 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的用于教学的视频,它围绕教学内容中某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可以通过在线播放等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其特点如下。
(1)形式:可视化影像的视频方式。
(2)时间:10分钟左右。
(3)内容: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或独立的知识点展开。
微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时间短,长度限制在10分钟左右。根据黎加厚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我们在设计微课的实践中也发现,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如果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时就会感觉有些冗长。微课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全符合注意力持续的有效时间。
微课的核心是聚焦目标精准定位。微课时间短小,围绕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内容精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同一堂课中不同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传统课程一节课讲述不同知识点造成的前摄抑制(2)和倒摄抑制(3),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系列位置效应(4)造成的学习者对课程中间部分的遗忘。由于一堂完整的课程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时,必然会被根据其包含的不同知识点切分成不同的单元,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视频,这样一来,相对于所有知识点连在一起的传统课程来说,微课学习者产生首因效应(5)和近因效应(6)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自我调节学习非常强调学习者的兴趣。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自己而言不太简单也不太复杂的刺激信息,并对之产生兴趣。这类信息的难度,稍微超过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但又不会过难以至于让其无所适从。如果刺激信息对学习者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而言过于简单、缺乏未知的信息,一般就会引起学习者的厌烦;如果刺激信息过于复杂、难于理解,接受者也会受到自身的智力水平、知识经验的约束,不会引起注意。
微课可以将课程切分成层次不同的视频,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习者的不同水平,由不同程度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程度自由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学习者接收到符合他们注意水平的信息。
微课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多种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自由选择怎么样学(方法)、什么时候学(时间)、学什么(行为)、在什么地方学(物理环境)、同什么人学(社会)。
简而言之,微课和要求系统性、结构性的传统课程相比,更注重针对性和简洁性,针对一点知识、一项技能、一个问题聚焦准确,讲解到位,能够帮助学习者从“不知”到“知”,进而从“知”到“行”。
1.2.3 微课的组成
微课是用来学习的,它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获得最佳效果为目标,以影像化教学设计为途径,以简短完整为基本要求,以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为对象,以移动和泛在学习为主要方式。
微课的三大核心特征是:可自主学习,能移动学习,简短有效。微课体现的是以学习者认知学习和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是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微课也可理解为: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开展短时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微学习资源。
微课的三大核心环节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包装展现。微课不是简单的教学资源形式的更替,而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所以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过程是基础,包装展现是保障。微课是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教学解释原理传递知识;微课需要技术支撑与包装展现,但技术因素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
微课的三大核心表现:微言大义,简而不陋,知行合一。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效果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的微课比平时的几节课都有用。微课采用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获得大道理、大智慧。
此外,由于微课的录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技术,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需要学习者注意的各类信息,例如录像片段、动画片段、音频等,都可以在视频上展示出来,这就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需要学习的内容上。
1.2.4 微课的分类
微课有许多类型,比如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目前大多的微课还是以讲授类为主,以教师或主持人讲解为主要形式,主持人可以出镜,也可以话外音。其次是实验类。
按内容分,可分为理论原理类、技术技能类等;按教学环节分,可以分为新课类、复习类、实验类、活动类等;按微课制作的技术分,可以分为拍摄类、录屏类、动画类、录播类等;按学习环境分,可以分为教室类、实验室类、现场类、室外类等;按人物出现情况分,可以分为旁白类、主讲类、多人讨论类等;按微课的风格分,可以分为叙事类、活泼类、悬疑类等;按学习的模式分,可分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按授课形式分,可分为讲授、表演、游戏等;按照实际应用划分,可以分为任务型、问题型、技巧型、产品型、工具型等。
微课的制作方法很多,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的微课大赛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提供的一些方法来看,通常有摄像机拍摄、数码相机拍摄、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学院模式、用iPad录制、录播教室录制、摄像设备拍摄后编辑、运用Flash等专用软件制作等方法。
1.2.5 微课的应用
微课具有教学时程较短、教学内容集中、辅教资源多样,但容量较小、各类资源按需调用便捷等特点。微课将革新教与学的传统模式,能更好地促进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字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已经越来越普及。
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1.传统教学中的应用
当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时,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要求的某个能力点、技能点、知识点或相关教学环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视频一般为5~10分钟,所以它具备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教师录制的视频文件,不仅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新鲜感。
2.慕课(MOOC)中的应用
MOOC中的“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习者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有上万人参加学习,最多达16万人;第2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3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4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
慕课的核心概念就是“微课、小测验、实时解答”。也就是说,慕课一般以微课或者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结合小的测试与实时解答问题。
3.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习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里,学习者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习者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习者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者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习者的参与度更强。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微课作为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4.混合学习中的应用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微课可以作为网络化学习的核心资源供学习者学习,结合面授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当整门课程只有部分章节、任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今天的混合学习也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混合,也算是一种探索与尝试。
5.适用泛在学习
移动端微课以视频、动画等形式为主,可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便于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用于移动端学习的微课,其内容独立、简明,是包括简单的知识技能、直观的工作流程、明确的问题解决方法、清晰的实用技巧等通过观看可以快速了解的内容。
小结
综合微课的特点以及目前对微课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对微课及其组成表述如下:微课是综合了影像、动画、音频、图片、文本、幻灯片等不同媒体的用于教学的视频,它围绕教学内容中某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可以通过在线播放和移动互联等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
特别要强调的是,微课不是浓缩、节选。微课是精准的定位、精练的内容、精彩的呈现,是精致的课程。微课是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完整过程。
1.3 微课的形式
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的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基于视听语言的可视化教学。数码影像技术使得微课的形式形象直观,真实呈现,直观达意。
1.3.1 可视化元素
微课视听语言,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使用数码影像和声音元素进行综合表现,形成视觉、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是数码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语言,可以更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微课可视化的基本单位是画面。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有:构图、色彩、声音;画面内容呈现有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表格、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
1.文字
文字涉及字体、格式、大小、颜色等,文字可以准确、有效地传播教学内容,因此在微课中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定义、原理的阐述。
2.图片
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因此在微课中往往用于直观形象的概念、事实性内容的形象概括、过程描述等,图片可以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也可以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输入设备获得。
3.声音
声音包括音乐、语音和各种音响效果。微课中的声音主要用作语言解说、背景音乐和音效,发音标准的解说和动听的音乐有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动画
动画是借助计算机生成的一系列连续的画面,可以表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完整过程。相对于图片来说,动画可以让人感觉到时间、位置、方向等要素,更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本质规律。好的动画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微课中的动画一般用来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展示活动的流程、操作和演练,以及说明科学原理等。
5.视频
视频是真实的情境或过程的真实记录,信息量比较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适宜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中采用的视频不宜太长,要清晰、流畅。
6.构图
构图是将图形、色彩、文字等形象视觉元素,按照点、线、面的构成方式,在画面中进行组合排列,表明其含义和相互关系。
7.色彩
色彩是视觉器官接受的重要形式因素。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所有的颜色都是红、黄、青三种颜色按比例配合而产生的。因此,红、黄、青被称为三原色。色彩能引起人的各种心理效应,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搭配和谐的画面,赏心悦目,易于学习者接受。
1.3.2 数字技术
数码视频制作有它自己的特点,技术的掌握是必备的基础。意义非凡的数字技术创造了新的记录和表达方式,高科技的发展引发的数码影像技术革命,让普通的后院变成影像工作室,简单的书房成为一间视频剪辑室,而每一位互联网数字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作者都有机会成为一名独立制片人。微课正是视频化地表达、讲解、传授知识的一种新方式,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数码影像技术的特点来进行画面式教学设计,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制作,通过互联网在线展示互动,并对学习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在线教与学的目标。
1.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就是先用摄像机之类的视频捕捉设备,将外界影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再记录到储存介质(如录像带)上。播放时,视频信号被转换为帧信息,并以约30幅每秒的速度投影到显示器上,使人眼认为它是连续不间断地运动着的。电影播放的帧率大约是24帧每秒。如果用示波器(一种测试工具)来观看,未投影的模拟电信号看起来就像脑电波的扫描图像,由一些连续锯齿状的山峰和山谷组成。为了存储视觉信息,模拟视频信号的山峰和山谷必须通过数字/模拟(D/A)转换器来转换为数字“0”或“1”。这个转换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频捕捉(或采集过程)。如果要在电视机上观看数字视频,则需要一个从数字到模拟的转换器将二进制信息解码成模拟信号,才能进行播放。
2.编码解码器
编码解码器的主要作用是对视频信号进行压缩和解压缩。计算机工业定义通过24位测量系统的真彩色,这就定义了近百万种颜色,接近人类视觉的极限。现在,最基本的VGA显示器就有640像素×480像素。这意味着如果视频需要以30帧每秒的速度播放,则每秒要传输高达27MB的信息,1GB容量的硬盘仅能存储约37秒的视频信息,因而必须对信息进行压缩处理。通过抛弃一些数字信息或容易被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忽略的图像信息的方法,可使视频的信息量减小。这个对视频压缩解压的软件或硬件就是编码解码器。编码解码器的压缩率从一般的2∶1~100∶1不等,使处理大量的视频数据成为可能。
3.视频格式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宽带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像视频的录制和后期制作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影像视频(如.AVI和.MPEG格式等)一般文件较大且清晰度较差,比如在电脑中播放的VCD格式。而现在同样一段影像视频,文件大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借助宽带互联网技术和一种叫作“流式媒体(Streaming Video)”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查阅任何需要的影像视频资料,甚至不需要下载整部或整段视频就可以对视频资料的任意指定片段进行预览。
影像视频的发展和变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像视频的超高清晰度当然是视频录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的结果,而影像视频体积的大幅减小和像流水一样的视频文件传输性能则得益于视频压缩技术和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而这种视频技术的创新和改进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视频格式。
目前,视频格式可以分为适合本地播放的本地影像视频和适合在网络中播放的网络流媒体影像视频两大类。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后者在播放的稳定性和播放画面质量上可能没有前者优秀,但网络流媒体影像视频的广泛传播性使之正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点播、网络演示、远程教育、网络视频广告等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
1.3.3 微课的形式
基于数字技术的可视化元素可以使微课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视频/动画、互动/课件、图文/H5等方式,既可以是专业影视级别的呈现,也可以是方便、快捷的图文传达。
在微课盛行之初,视频方式在电脑端最为流行,近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H5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原因有二:一是视频拍摄和制作要求较高,不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微课的开发制作中来,即使使用简单的软件,视频的拍摄和剪辑制作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上手的;二是在实际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习惯在路上和休息时间观看,由于图文/H5方式的内容不需要太多的流量、不打扰影响其他人,因此比视频更加受欢迎。无论哪种形式的微课,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各自适宜的场景和设计要求。
对于很多自助式简易微课视频,大部分是采用PPT录屏,或拍摄式录制的制作方法。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PPT录屏的微课常会忽略画面呈现的效果,或出现声画不同步等问题;而拍摄式录制的微课如果直接采用课堂实录的方法,如果没能有效地遵循微课设计原则,则这类呈现方式都不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
微视频作为微课的核心载体,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备受关注,视频后期的编辑、加工、制作要能够为微视频提升呈现价值。拍摄式微课,一般常用于演示类微课,在后期画面美化时要注意添加关键步骤,标注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等。PPT录屏时要做到画面的完整和准确,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突出重点信息;美化画面,要遵循美学法则以及配色方案,在呈现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和留白的思考时间、声画同步等问题。
当然,如果微课美化工作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反而会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特别要强调的是,画面美化加工要避免让视频看上去只是花哨,喧宾夺主,对视频画面进行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学习。编辑过程中,需要注意技术使用的规范化和合理性。当段落文本需要逐行逐个出现、图表元素需要逐项分类显示、页面各对象需要按先后次序呈现、某个要点需要突出强调时,选用适宜的动画效果,正确、有效地表达。切忌不分对象、场合随意设置。动画应用不合时宜,反而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画面设计宜精不宜多,更要表达得恰如其分。
小结
微课视频使用视听语言,是将教学内容通过数码影像和声音元素的综合表现,形成视觉、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可以更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数字技术带来的数码影像方式使得微课的呈现形式形象直观、丰富多彩,但是无论如何,微课的可视化形式一定是为微课的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突出重点,表明其内容的内在联系,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定要直观达意,恰到好处,精益求精,避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1) 柯斯蒂·J. 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39.
(2) 前摄抑制:心理学名词,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 倒摄抑制:心理学名词,指后来学习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干扰。
(4) 系列位置效应: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 首因效应: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6) 近因效应: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