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微课的策划设计

教学策划是微课制作的灵魂,决定着最终微课视频的风格及内容。其内容包含微课的宗旨是什么,例如属于什么类型的微课;课程名称;片头、片尾使用什么手法来展现;应该使用什么风格的背景音乐等。

前期素材收集是指根据微课策划来收集所需要的素材,例如需要某些镜头的视频,就需要用数码摄像机或手机拍摄视频并采集到电脑上。其他素材如数码照片、从CD或网络上收集的音乐等。

视频教学的构思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过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将要拍摄、制作的微课是何种类型,比如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目前大多数微课还是以讲授类为主,其次是实验类。按制作方法划分,通常有摄像机拍摄、数码相机拍摄、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学院模式、用iPad录制、录播教室录制、摄像设备拍摄后编辑、运用Flash等专用软件制作等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来适应微课视频传播方式。讲课是信息的传递,但又不是简单的传递,需要学习者准确地接受并掌握信息的意义,因此不得不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表达的艺术性体现在通俗、生动、形象、直观上。在微课里这不单是指语言的表达,还包括画面表达、形体动作、变化方式的表达等。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习者的学,怎样使学习者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微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微课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制作一个好的微课,首先要满足以下4个原则。

1.学术原则

学术原则指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微课的制作常常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烂熟于胸,信手拈来,有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

微课是用来传播知识的,因此微课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体系和教学要求,真实反映课程规律,内容既要碎片化又要系统化,知识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真实、直接、明了,客观表达。

2.技术原则

微课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和传播的,因此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和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成功微课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清楚,这需要有非常娴熟的教学技巧,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方法,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微课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具表现力,一个教学内容可以用多种方式去呈现,包括使用文字、表格、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可视化形式呈现信息,使用动画、转场等功能展示时间、位置、方向等要素,模拟变化过程,表达相互关系以及说明原理等。

3.美学原则

在微课的视频教学中,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所以对画面呈现的美观性和生动性要求比较高,任何可视化的构图首先要美,要“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舒服,看起来好看。可视化的教学画面内容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镜头类型要符合微课视频主题和内容需要,视频技术要符合规范要求和表现。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组接原则,要合乎认知和思想逻辑,要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景别过渡要合理,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等,都需要符合审美活动的习惯和原则。

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讲好一堂课,如何体现知识的魅力,如何展示教师的风采,如何传播知识背后的文化,也都需要有较好的教学艺术。

4.传播原则

教学活动本身即是知识传播的过程。微课教学是一种教育传播,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达给一定的教育对象,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需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符合视听语言传播原则。微课要在短时间内将内容传播给学习者,而且要能吸引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有教与学的心理学和传播学作指导。最关键的是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思想。

总而言之,微课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和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完成微课教与学的目的。

2.1 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基于视听语言的可视化教学方式。其教学系统是一个整体,要求教师立足于视频教学全过程,树立编导意识,对教学内容、传播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分别进行分析处理,设计出最有效的视频教学方案,并实施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强调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过程。简而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视频教学设计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发展阶段,由于数码影像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因此,视频教学既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也具备数码影像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微课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用影像及可视化方式表达的教学方案。

2.1.1 确立教学目标

微课的规划是基于学习体系的严谨组合与实际应用的灵活应变,因此微课教学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从上层或整体出发的高屋建瓴;二是自下而上从底层或局部发起的零珠碎玉。二者相结合形成系统并且灵活的微课体系。

教学目标的规划和确认是微课教学的第一步,微课教学的核心是精准定位,这样的微课才能微而有效。微课聚焦定位的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聚焦知识点

应该选取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关键点来制作微课,把提高和深化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效果作为微课选题的首要目标。

2.聚焦任务

微课的选题要与学科贴切,同时还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点和认知需求。微课对应着具体工作任务和场景,具体的任务和场景对应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了贴近生活,也可以选择和时代主题相呼应、和生活趣事甚至是网络热门话题相关联的题材,作为微课故事的内容载体。

3.聚焦问题

聚焦问题指的是在完成该任务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错误,针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步骤。不同步骤的划分意味着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单个步骤往往比整个问题解决起来要简单很多。

4.聚焦选题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想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长内讲清楚知识点,就必须聚焦选题。要尽量把选题聚焦到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之内,切忌在微课中包含过多的内容。

另外,所谓独木不成林,系列化的微课更能够系统详细地讲好讲全知识内容。因此,在讲解具有系统逻辑知识架构的大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拆分板块的方式,将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分解细化为数个知识点,并以此来制作系列微课。

界定了微课目标,也就为微课的制作指明了方向。下面就要划分、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2.1.2 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划分和选择,与学习者的分析密切相关,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授这些内容,更要考虑学习者怎样学习这些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选择中,需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

微课体现着分而治之的思想,通过找到微课目标的“划分方法”,将大的问题划分为若干小问题,而小问题本身是易于解决的。将大目标划分为若干小目标,同样,小目标是易于实现的。

微课之微在于精心雕琢,浓缩精华。将学习内容聚焦主题,精炼为易学习、易记忆的部分,可以分为以下4个步骤完成。

1.分解

分解内容需要遵循知识体系和学习逻辑,将其中能够独立的内容分解出来,分解之后的内容要延续知识体系清晰的主线和脉络,如同树干上衍生的枝叶,承担各自的职责,而又与主体密不可分。

在内容分割上,应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每一知识点要能独立表达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

2.分类

内容划分后,要选定一定维度对素材进行分类,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并非是繁乱无序的,要选择一条主线将所有素材连接起来,要考虑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可以是流程、工具、类别,也可以是步骤,但不能是多种分类的交叉,要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提炼

微课体量小,内容紧凑,多以一维结构为主,即一级目录下直接为内容要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学习者的真正需求,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素材,选择必须要涵盖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习者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容易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兴趣。

4.提要

设计帮助学习者有效记忆学习要点的线索,在内容选择上主题鲜明,突出重点、难点,能够帮助学习者串联并记忆学习要点。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呈现简洁化、可视化,在设计课程内容呈现时,遵循认知负荷理论,以降低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应减少显示内容中无关信息的出现;聚焦重点、突出关键内容;将抽象内容图形化;在关键内容展示时做出标记或者文字提醒等。

2.1.3 构建教学模式

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明确了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的分析明确了教学的终点,如何教与学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各有不同。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用不同类型的微课,来教授相应的知识、解答问题、训练技能。

1.教学内容情境化

在微课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引起学习者的态度体验和情境共鸣,从而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内容。在微课当中构建学习情境,给学习者搭建学习构架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重点问题化

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转化成为问题的形式来呈现,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以问题导学、释疑解惑的方式来串联微课内容。

3.教学活动任务化

在微课当中把知识技能讲通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完微课之后主动学习和探究,这才是活学活用、深度学习的关键。一节微课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短短几分钟的课上学习,还体现在学习者学完微课之后的行为反应。因此,一节好的微课可以搭配学习任务单,让学习者带着任务去学习微课。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微课,其导入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微课教学设计的效果。

2.1.4 甄选导入方式

教学始于导入,微课导入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目标和教学方式,利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识,以此引出学习者对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微课导入以其导入的多样性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1.导入的内涵

微课好不好,导入很重要。教学导入,是指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师生围绕着教学内容共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是一堂课的开场白,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使学习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导入是教学的前奏、序曲和铺垫。好的教学导入,是一把开启学习者学习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导入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2.导入的特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确定导入类型,是微课导入设计的基础。在设计微课导入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即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结合不同导入方式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1)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导入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导入时,教师应以学习者的兴趣方向为切入点,同时辅以教师的自身魅力,使导入有趣味、有悬念,将导入的趣味性发挥到极致。

(2)针对性:导入不仅要引起兴趣,更要有目的性地引起强烈的兴趣,为聚焦教学目标服务。所以,导入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制,要与教学目的密切关联,针对不同学科选取合适的导入方法,也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进而设计内容。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配合教学内容,才能满足教学实际操作的需求。

(3)实效性:导入要注重以实用为导向,能切实为教学环节起到良好导入的作用。所以,在导入方法的选择、微课内容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铺设,在吸引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重点、难点,确保能够有效开展教学。

(4)精练性:导入并非教学的重头戏,导入环节不宜太长,应简洁精练,不宜喧宾夺主。这个特点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 精、悍”也相符合。

3.导入的方法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同理,如何开始微课,也有着多样化的导入方法。以下是在微课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1)情境导入: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置身于某种具体的、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情境导入法的主要特点是情境性,教师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能根据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唤醒学习者的情感和体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衔接导入:教师以提问、复习、做练习等形式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叫作衔接导入。其主要特点是衔接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部关联逻辑,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明确学习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方式。

(3)问题导入:教师提出悬念性的问题,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使课堂顺势进行。国际课程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说:“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的组织超越那种时时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导入法的主要特点是悬念性,教师在抛给学习者一个有价值的悬念后,引导学习者寻找答案,让学习者步步紧随,保持学习者的专注力。

(4)实验导入:通过直观的实验教学来导入新知识,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实验导入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教师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原理,展示实验现象来吸引学习者,引发学习者的兴趣与探究欲。

(5)事例导入:利用常见、经典的事例来导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比、总结,让学习者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代表性、迁移性。

(6)经验导入: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素材进行教学导入,加深学习者理解。这种导入的主要特点是共鸣性,教师需要找到贴切、符合课堂教学需求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这样学习者才能够快速产生共鸣。

在设计微课导入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多种方法以实现导入的趣味、实效、精练、有针对性的作用。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特征来构思,选取最合适的导入方法。正所谓“取长补短”,有效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全方位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导入设计,才是导入设计的重点内容。

无论哪种类型的微课,选择何种导入方式,均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微课内容。教学过程可视化,化抽象为具体是学习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协助学习者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其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可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

2.1.5 设计教学过程

为微课设计教学过程,可以使用流程图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示教学过程,作为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实现。

思维可视化方法Thinking Map,是美国著名思维教育专家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提出的促进学习的视觉语言,中文可译为“思维导图”。它包括8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用途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如图2-1所示,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将隐形的思维显性化,从而有效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力。

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心智思考的过程,思维导图是将心智思维图形化的一种解决方案。

思维导图的每一种图示都对应着一种具体的思维技巧,如图2-1所示。圆圈图用来做头脑风暴从而获得整体感,气泡图用来对事物进行描述,双气泡图用来比较和对比,括号图用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树状图用来分类,流程图用来对信息进行排序,复流程图用于表示和分析因果关系,桥形图用来表示类比关系。

图2-1 思维导图图示

(1)圆圈图:定义一件事。

圆圈图主要用于把一个主题展开,联想或描述细节。它有两个圆圈,里面的小圈是主题,而外面的大圈里放的是和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其基本形状如图2-2所示。

(2)树状图:分类和归纳。

树状图主要用于分组或分类。例如:主题,一级类别,二级类别,等等。可以用这种图来整理归纳一些知识。其基本形状如图2-3所示。

图2-2 圆圈图

图2-3 树状图

(3)气泡图: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

圆圈图强调的是一个概念的具体展开,而气泡图则更加侧重于对一个概念的特征描述。最基本的气泡图如图2-4所示。

(4)双气泡图:比较和对照。

气泡图还有一个“升级版”,叫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s),这也是一个分析“神器”,它的妙处在于,可以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到它们的差别和共同点。其基本形状如图2-5所示。

(5)流程图:表达顺序。

可以用流程图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其基本形状如图2-6所示。

图2-4 气泡图

图2-5 双气泡图

图2-6 流程图

(6)复流程图:分析因果关系。

复流程图也称因果关系图,用来分析一个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导致的结果。当中是主事件,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多种原因,右边是事件导致的多个结果。其基本图形如图2-7所示。

(7)括号图: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这种图平时用的很多,用于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基本形状如图2-8所示。

图2-7 复流程图

图2-8 括号图

(8)桥状图:类比或类推。

这是一种主要用来进行类比和类推的图。在桥形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然后按照这种相关性,列出更多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其基本形状如图2-9所示。

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比较如图2-10所示。

图2-9 桥状图

图2-10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比较图

虽然这些图的基本形式和应用都很简单,但要花很多时间去深入理解和使用这些图。因为图是简单的,但理清思维并不简单。随着思维越来越严密,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应用起来也有无穷变幻。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 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接可以被视为人的记忆。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如图2-11所示,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图2-11 图形思维工具

2.1.6 教案要点图设计

要点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把知识、逻辑、思维视觉化地呈现出来。

要点图,通常由各种图形和要点组成。利用“要点图”,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的概念、梳理思维和流程、遵守规则和约定等。

“要点+图形”是要点图的展现方式。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概念、方法、问题,都可以画成要点图。

要点图的内容五花八门,比如,除了学科知识汇总、逻辑思维训练、写作阅读技巧等,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家庭公约、金钱概念等。

要点图最大的特点在于既丰富有趣又一目了然,把复杂的事物结构化、形象化,增加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和遵守规则的意愿。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增长,也可以适当地减少图画的部分,增加文字记录的要点。这个过程,还可以训练学习者记录笔记的习惯。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通常会发现这种要点图无处不在,大家都喜欢在黑板或白纸上画画要点图,把信息图表化、形象化、要点化。可视化的好处,就在于一目了然,能帮助听众快速梳理思维,领略重点。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要点图应用例子,用图画和要点来梳理思维。绘图的过程也能够帮助人们对内容记得更牢固,理解更透彻。

1.规范行为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家长们常常很苦恼如何给孩子树立规矩,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候道理说了很多遍孩子好像总是记不住。但是结合要点图,会让烦琐的规矩也生动起来。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很难静下来,不如和他一起画这样的一张要点图,自己读书意味着:选对书、找个安静的地方、不要挪动、不要打断、低声朗读、要有毅力、享受阅读内容,如图2-12所示。

图2-12 自己读书要点图

2.学习语言

要点图是很好的学习工具、记忆工具,比如,如图2-13所示这张学英文名词复数表达方式的要点图,一下子把听起来很乱很难记的概念表达得一清二楚。

图2-13 英文名词复数要点图

3.深入阅读

如果要有意识地培养阅读习惯,恰当地使用要点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提高阅读技巧,发展思维。

比如如图2-14所示阅读的几个层面,这样的阶梯图和简笔画能一目了然地提醒孩子眼、脑、手并用。不仅要眼睛阅读文章,脑袋也要去思考,探索书本的逻辑推理、相互关联等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用横线、图示等标记出重点,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等。

图2-14 阅读层面要点图

4.学习数学

学数学、科学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尤其需要借助要点图帮助理解概念。刚开始学数学的孩子学习减法时,可这样用要点图总结一下,如图2-15所示。

5.认识概念

怎样讲解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在特性呢?如图2-16所示这样的图,是不是很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外在,但是要理解一个人的内在特性,需要观察他的行为,听懂他的话,明白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感情……

图2-15 减法要点图

图2-16 人的外在和内在要点图

这样看来,要点图的用途的确很多,在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这样的要点图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复习知识、掌握抽象概念,也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掌握要点。要点图让学习者的头脑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

小结

最后强调在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时,第一是明确要传递的信息,第二是挖掘、提炼信息中的重点和联系。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采用数码影像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来展现微课内容。教学媒体的多样化,使得一个微课的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2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媒体设计是由教学助理或相关人员落实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根据可视化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课件脚本。

微课教学目标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元素去传递教学信息,并按照一定规则的形式呈现。

世界万物都是有形式的,但它们的形式不一定都是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对人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特有的。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一定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某种形式被人们认定为是美的形式,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体会和把握的,也就是伴随目的与过程统一形式的自由感。形式美的独立则是这种自由感逐渐强化而导致人类审美活动和其他活动分离的产物。

美的形式是指能带给人们审美愉快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感性形式,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形式美可以看作相对独立于内容的美的外形式。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作品,说明美的规律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尺度。当人们具有这种内在尺度后,就不仅在生产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对象,也会把它运用到其他方面,如艺术创造。而且,人们会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用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具有形式、形象的东西。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形式美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的色与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则是味道和气味。而作为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好感的形式因素。

其二是指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律,并称之为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

2.2.1 教学媒体形式

用于微课教学的媒体种类有很多,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依据教学内容,各类微课性质的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内容决定着微课的性质,也决定着微课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又有独立性,能反作用于内容。实际上,形式和内容是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微课的媒体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也就是说,微课的呈现形式既要满足教学信息传递的需要,也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审美爱好。没有一种能对所有教学情境都适用的教学媒体,所以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媒体呈现形式的功效。

(1)要有真实感和现场感,让学习者感到是真的教师(不是软件工具)在对他讲课、与他交流。讲课语气及目光交流的真实感、手把手真实的操作演示等,可使学习者犹如身临其境,克服独自学习的孤独感。

(2)使用文字、录屏与人像穿插,重要概念、语法、程序全屏出文,实际操作录屏,开始导语和展开讲解出人像。各部分要设计好穿插切换,每种形式时间都不能太长,否则会引起学习者疲劳。

(3)视频界面要能够适当地个性化定制,美观、久看不厌。设计微课时应该注重整合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依据学习内容呈现的需要,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媒体。没有最好的媒体,只有最合适的媒体。

总之,微课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媒体元素,包括使用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可以适合所有教学情况的“超级媒体”。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将会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但是,媒体的组合要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相加。这样一来,不仅要选择教学媒体,还要具体设计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转换为视听等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以把学习内容充分展示给学习者,使学习者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用最简捷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同时,按照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呈现学习内容,形成微课课件脚本。

2.2.2 教学媒体——文字

文字是符号,其本身具有着图的含义,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表意、交流、阅读,也可以用来欣赏。由于地区、国家与民族不同,人们用以交流的文字符号也不尽相同,其中我们常用与常见的文字符号包括汉字字体与拉丁文字体,称为常见文字的两大类型。

文字涉及字体、格式、大小、颜色等,文字可以准确、有效地传播教学内容,如图2-17所示,因此在微课中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定义、原理的阐述。

图2-17 文字及其格式

1.字体

文字具有可书写的特性,同一类文字可以有不同的造型,也就是文字的字体。字体可以有多种,但文字的结构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虽然汉字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其方块字的特点也给人留下了平稳与均匀的总体印象,而汉字也拥有种类繁多的字体类型,在其结构平稳的大体印象之上,其造型微妙的变化,也会给人带来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黑体,其造型:笔画匀称、粗壮;性格:大气稳健;情感体验:稳重端庄。采用同样的方法,了解和感受不同字体的性格,在不同的画面中更好地运用不同的字体,可增强画面中各元素的联系性,满足主题的需要。

2.字号

文字不仅具备字体的属性,也具备大小的属性,称为“字号”。给画面选择了合适的字体,如若没有合理安排字号,同样会使画面出现失去主次、缺乏亮点等问题。

统一的字号是画面整洁干净,在画面中,选择好适当的文字字体后,字号的选择也关系着画面中内容的表达,合理安排画面汇总各个部分文字的字号,能使得画面在区分不同部分的同时,形成相对统一与协调的效应。

统一的字号能使画面中有相同表现内容、分布却相对分散的版块更具凝聚力。除此之外,即使字体不相同,统一的字号同样也能增强画面的整体感。

通过改变字号的大小,文字间在统一中又有了对比与变化,文字的大小在转变中,构成了一定的形式感,丰富了画面的组合层次感。

3.字距

文字的间距有疏密之分,同时字与字之间存在间距,单词与单词之间存在间距,行与行之间也存在间距,将其分别称为字间距与行间距。

文字间距的形式与印象,无论是字间距还是行间距,都存在疏密之分,在对画面进行设计时,可以随意对文字等元素进行间距的调整。在文字与文字的组合间,可以将间距分为三种形式:节奏间距、构成间距与画面间距。

对于文字的字间距与行间距而言,大的间距,会使文字具有透气感,显得较为轻松,但过疏的间距则会影响文字的表意性。间距越小,随着文字之间的靠近,文字会显得更加流畅,表意的力度也会更加强烈,然而过密的间距也会使人在阅读时,显得过于紧张,从而产生阅读压力。

4.颜色

文字的颜色作为文字的另一属性,也影响着画面中文字带来的视觉感受及文字的表意性。

选择画面中文字的颜色很简单,在设计好画面后,有时只需要在软件中使用“吸管工具”提取画面中元素的颜色作为文字颜色,不仅解决了字体颜色的问题,还能使画面中的元素的色彩统一。需要注意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关系,能突出文字即可。

2.2.3 教学媒体——图片

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因此在微课中往往用于直观形象的概念、事实性内容的形象概括、过程控描述等。图片可以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也可以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输入设备获得。

对于图像而言,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剪裁,从而更好地突出图片信息,结合版面内容,让画面更具形象表现力。

常规剪裁就是横幅与竖幅剪裁,剪裁完毕后的图片的轮廓呈矩形或方形,为了让裁剪后的图片更具表现力且突出重点,可以利用画面构图的方法去归类常规剪裁方法。对图片进行剪裁的目的是美化图片的构图,让图片中的主体元素位于视觉焦点之上,从而显得更加突出。

1.九宫格剪裁法

第一步:建立相对标准的三等分网格,也就是九宫格,如图2-18所示。

第二步:确定图片中的主体元素,将需要剪裁的部分放置在网格中,并让主体元素图片位于九宫格的任意交叉点上,如图2-19所示。

第三步:确定剪裁区域,完成剪裁,这样的图片便拥有九宫格构图形式,如图2-20所示。

图2-18 九宫格

图2-19 主体元素位于交叉点上

图2-20 九宫格构图形式

需要注意,九宫格网格的大小及横竖构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这一点适用于其他剪裁方法。

2.中心剪裁法

将图片的主体直接放置在画面中心,让图片的重心集中在了画面的中心,正因如此,中心剪裁法使图片给观赏者留下四平八稳与坚固的印象。

第一步:确定剪裁的形状后,建立交叉辅助线,其交点便是重心点,如图2-21所示。

第二步:确定主题元素后,将需要剪裁的部分放置在网格中,并让主体元素位于中心点上,如图2-22所示。

第三步:完成剪裁,这样剪裁后,主体元素被放置在了画面的中心,如图2-23所示。中心剪裁法使图片具有四平八稳与坚固的特征。

图2-21 中心交叉重心

图2-22 主体元素位于中心交叉点

图2-23 中心交叉点构图

3.对角剪裁法

与中心剪裁法相似,对角线剪裁法也同样通过对角线交叉来确定主题位置,但其形式更为多变,主体元素的位置也因此更为灵活。

第一步:确定剪裁的形状,建立对角线交叉辅助线,如图2-24所示。

第二步:确定主体元素,并将其要剪裁的部分放置在网格中,将主体元素放在任意交叉点上,如图2-25所示。

第三步:确定剪裁区域,完成剪裁,主体元素便被放置在了对角线交点上,如图2-26所示。

4.黄金比例剪裁法

古希腊的艺术及建筑在进行条区块分割时,发现了优雅的经典比例为1∶1.62或2∶3,被后人称为黄金分割比例。将画面分成三等份,将画面主体的位置摆在画面的1/3或2/3比例处,可以营造出一定的视觉张力,让画面更为平衡与协调。

图2-24 对角线交叉辅助线

图2-25 主体元素位于交叉点上

图2-26 对角线构图

黄金比例剪裁法与九宫格剪裁法相似,只不过九宫格剪裁法所使用的网格辅助线为等比分割,而黄金比例的网格辅助线是按照1∶0.618的比例来分割的,这种比例被认为是最具美感的比例,使用黄金比例剪裁图片的步骤与其他剪裁法一致,如图2-27所示。

第一步: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建立网格。

第二步:确定主体元素,将需要剪裁的部分放置在网格中,根据图片需要确定主体所处的交点位置,如图2-28所示。

第三步:确定剪裁区域,完成剪裁,需要注意剪裁后的图片能够突出一定的画面感,如图2-29所示。

图2-27 黄金分割线

图2-28 主体位于黄金分割位置

图2-29 黄金分割构图

画面上方没有过多的内容,没有保留的价值,因此最好将主体蝴蝶放置在上方的交点处,以展示图片中的花丛,让画面更有意境。

黄金螺旋线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也可以将主体元素放置在黄金螺旋线的中心位置,对图片进行剪裁,也能得到具有美感的图片构图,如图2-30所示。

图2-30 黄金螺旋线

2.2.4 教学媒体——图表

图表是一种能直观快速说明问题的表现方法,不仅能够让画面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更为生动,如图2-31所示。

图2-31 画面中的图表

这两个画面体现了图表在画面中的运用。

1.图表定义

就图表本身而言,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后,更为直观且具有分析对比性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不仅是将抽象的数据可视化,一些画面利用图表方式来表达,或是在画面中穿插一些图表,能够让画面中的信息更为直观且不失装饰美观性,能使人轻松地进行阅读。

2.图表的类型

当多种多样的图表被运用在画面设计之后,称它们为图表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图表是画面中图表的一种表现形式。要运用好图表的表现形式,首先要了解图表的类型,如图2-32所示。

图2-32 图表的类型

上面4种类型为图表的基本类型,除此之外,对图表进行稍微的改变,还可以得到如图2-33所示的图表类型。

图2-33 其他图表类型

3.图表表现力

如果想让运用了图表的画面显得更为灵活与多变,还可以继续对图表中的元素进行改进,让其更具丰富的表现力,让图表更精致,也让画面更具吸引力。

1)让图表立体化

不难发现,前文所提到的图表类型都是原始与平面的图表形式,有时我们可以采用立体化的手法,让图表变得更有质量与厚重感。图表在三维立体的表现中也会显得更加精细化,如图2-34所示。

图2-34 图表立体化

2)将图表“堆积”起来

简单的图表只能表现某些数据或数据的某个方面,而通常会利用堆积的方式去表现一些具有更多意义的数据,这样的处理方式也能让图表的表现意义与形式更加丰富,如图2-35所示。

图2-35 图表直立化

2.2.5 教学媒体——表格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图表以外,表格也是读图时代的必需品。表格与图表相似,都是将一些繁复的数据或表述进行归纳总结后,利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现的手法。表格的表现形式让信息更为直观与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手法让阅读更为轻松。然而,表格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始终受限于“表格”的形式之中,其类型的丰富程度不如图表,如图2-36所示。

图2-36 表格形式

1.表格的常见类型

(1)挂线表,如图2-37所示。

(2)无线表,如图2-38所示。

图2-37 挂线表

图2-38 无线表

2.表格表现力

为了使表格更具表现力,可以适当地调整表格的颜色、表格中字符的大小与颜色,以及表格的线段颜色、样式与粗细。然而不当的搭配只会让表格显得花哨与令人无法理解,如图2-39所示。

图2-39 表格表现力

当图表与表格被运用于画面设计之中时,便会形成图表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能让画面拥有更加灵活的叙述方式,让信息展现形式更加有趣和直观,同时由于它们本身所具有的造型与形式感,也能使画面看上去更美观。

提示

(1)过多的颜色装饰会让图表显得花哨。

使用颜色装点表格能让表格看起来更具表现力,然而过多的颜色且不根据表格内容与分类添加色块,只会让表格显得花哨与杂乱。

(2)表格装饰线过于死板。

除了使用颜色装饰表格之外,改变表格的描边也可以丰富表格的表现形式,一味地使用实底线会让表格显得死板,运用到画面设计后,也缺少丰富的形式感。

2.2.6 教学媒体——色彩

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所有的颜色都是红、黄、青三种颜色按比例配合而产生的。因此,红、黄、青被称为三原色。色彩能引起人的各种心理效应,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搭配和谐的画面,赏心悦目且易于学习者接受。

在这个世界上,当可见光谱遇到物体时,物体会吸收或扣减大部分光谱,它们没有吸收的部分会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这就是颜色。在显示器上,光的颜色不是反射来的,它们会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

为了研究与应用色彩,人们将千变万化的色彩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依照一定的规律秩序排列,并加以命名,称之为色彩的体系。

色彩原理可以很深入复杂,在这里介绍的色轮知识,可以帮助微课设计时对颜色的使用。

(1)色轮,将色彩组织化,能以更精确的方法去理解色彩。

①三原色。色轮的基础是黄、红、蓝三种颜色。称为三原色,因为无法通过混合其他颜色来得到纯黄、纯红或纯蓝色,是唯一一组无法创建的颜色。在色轮上按均匀的间隔放置三原色,如图2-40所示。

②三间色。分别将色轮上相邻的颜色等量地混合,就会得到三间色。黄色加蓝色可以变成绿色,蓝色加红色可以得到紫色,而红色和黄色混合就得到了橙色。在三原色之间放上三间色,如图2-41所示。

③ 第三色。要把色轮中的空白填满,现在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只需要将空白两边的颜色按等量混合,得到的这些颜色称为第三色。用第三色填满所有的空白,就构成了色轮,如图2-42所示。

也就是说,黄色加橙色可以得到橙黄色,蓝色和绿色可以混合成蓝绿色(或称为水绿色)。

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由12种基本颜色构成的色轮,利用这个色轮可以创建彼此非常协调的颜色组合。

图2-40 三原色

图2-41 三间色

图2-42 第三色

(2)配色,可以在其中找出多种配色变化。

① 类比配色。类比配色的概念很接近调和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中找到邻近的色彩作为配色的基础,会产生令人感觉愉悦、低对比的和谐感,如图2-43所示。

② 对比配色。在色相环中位置处在对面的色彩组合称为对比配色,或称为互补色。互补配色容易表现出力量感,让人感觉具有活力。通常在互补色的配色应用上不会采取等量比例,例如,一片绿中点缀一点点儿红色会让整个画面更有力量,如图2-44所示。

③ 单色调配色。具有明度变化的色彩体系可以取出的单色色调配色,与调和色及类比配色不同,单色色调配色容易带给人精致、阶调感,如图2-45所示。由于缺乏色相的变化,因此很少被单独使用。

图2-43 类比配色

图2-44 对比配色

图2-45 单色调配色

色彩的配色上没有一定的标准与规则,通常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自己的感觉来做色彩配色。因为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色彩的辨别能力、感觉能力、色彩给予人的象征与感情,这些都是色彩心理学上的重要问题。

(3)颜色模型,可以使用如下两种重要的颜色模型。

① CMYK。CMYK颜色模式是由青(Cyan, C)、品红(Magenta, M)、黄(Yellow, Y)、黑(Black, B)4种颜色混合产生的色彩体系,也被称为印刷四原色。CMYK颜色模式是一种减色模式,当4种颜色层叠在一起的时候,颜色将转向暗色调。理论上,当纯粹的三补色相加时则会得到黑色(称为减色效应),如图2-46所示。

但由于油墨中含有杂质,只能产生深灰色。为了得到纯黑色,彩色印刷中还使用黑色油墨。所以将RGB颜色转换为CMYK颜色的过程中明暗度会降低,颜色也会不统一。以印刷为目的的图片都要事先将其转换CMYK模式然后才能印刷。CMYK中混合色同在调色板上混合色类似。

② RGB。RGB颜色模式是由红(Red, R)、绿(Green, G)、蓝(Blue, B)三种颜色混合产生的色彩体系,也被称为色光三原色。它是被人眼认知的颜色模式,当这三种颜色叠加在一起的时候,色调偏向亮色调。当纯粹的三原色相加时会得到白色(称为加色效应),如图2-47所示。在计算机图形处理以及TV、CRT显示器、液晶显示、iPhone等中都采用这种颜色模式处理颜色。

图2-46 CMYK颜色模式

图2-47 RGB颜色模式

在RGB模型中,如果混合红色和绿色,可以得到黄色。将最大强度的蓝色和红色混合可以得到鲜粉色。这是因为组成RGB的有色光束并不是从任何物体反射过来的,而是直接从显示器进入眼睛的光。如果将所有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得到白色,如果去掉所有的颜色,则得到黑色。

关于颜色模式,需要知道的是:需要印刷的项目应当使用CMYK;需要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应当使用RGB。

如果是在一个特殊的昂贵的数字彩色打印机(不是普通的四色打印机)上印刷,可以咨询印刷机操作人员需要CMYK还是RGB中的颜色。

由于RGB利用了直接进入眼睛的光,所以屏幕上显示的图像非常绚丽多彩,而且有丰富的背景光。切换到CMYK模式再用油墨在纸上打印出来后,这些华美和丰富性会有所损失。

2.2.7 教学媒体——声音

心理共鸣理论认为,音乐能对人的行为施以影响,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从而改善和协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锻炼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启发和丰富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给一堂优秀的微课配上合适的音乐,可以达到有声胜无声的效果。在微课设计时,还可以添加很多不同类型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旁白、音效等。利用这些声音素材的音色、音调、节奏等不同的特性,可以为微课增添趣味性、吸引力、感染力。

(1)旁白。旁白可谓是微课必不可少的声音素材,对微课内容讲解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一个好的旁白,需要口齿清晰的表述。含糊不清的表达会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性。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微课内容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声线,比如说稚嫩的童声、甜美的女声或是浑厚的男声。除了声线以外,还需要注意旁白的语调起伏。

(2)音效。音效能起到引起注意、突出重点的作用。音效的使用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并且需要搭配视频画面。比如说,在关键的标识出现时,可以搭配一声清脆的音效,但切忌音效出现突然发声或者音量过大。

(3)背景音乐。可以利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音乐帮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景音乐的节奏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节奏,比如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加快学习者的学习步伐和进度,但不利于学习者深入探究;缓慢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绪沉静下来,有利于思考。

2.2.8 教学媒体设计法则

每一个优秀的教学媒体画面设计中都应该应用这些设计原则,它们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只应用某个原则的情况比较少。

1.对比

对比的基本思想是,要避免画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形状、空间等)不相同,那就让它们截然不同。要让画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使读者首先看到这个画面。

对比是为画面增加视觉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在不同元素之间建立一种有组织的层次结构最有效的方法。对比不仅可以用来吸引眼球,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清晰层级、在画面上指引读者,并且制造焦点。

可采用多种方式产生对比,例如:

(1)大字体与小字体的对比;

(2)典雅的旧式体与加粗的无衬线体产生对比;

(3)细线与粗线的对比;

(4)冷色与暖色的对比;

(5)平滑材质与粗糙材质的对比;

(6)水平元素与垂直元素的对比;

(7)间隔很宽的文本行与紧凑在一起的文本行的对比;

(8)大图片与小图片的对比,等等。

在画面设计原则中,对比最有意思,同时效果也最为显著,将对比与重复结合,如页码、标题、项目符号或空间布局,可以在整个视频中建立一种强烈的统一标识。将对比与关联性、对齐和重复合理搭配使用才会有好的整体效果。

对比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个目的是增强画面的效果,另一个目的是有助于信息的组织。可以通过字体选择、线宽、颜色、形状、大小、空间等来增加对比。增加对比很容易,途径有很多,这可能是增加视觉效果最有意思也最让人满意的方法了。重要的是:对比一定要强烈。

2.重复

重复即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视频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既能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重复不只是自然的一致,而是一种统一设计各个部分的有意识的行为。

重复有助于组织信息,可以帮助浏览各个画面,也有利于将设计中的单独部分统一起来。即使是在一个只有一个画面的文档中,重复元素也可以建立一种连续性。如果在创建一个多画面文档、作为一个精美包装一部分的文档,充分使用重复就很关键。

有时重复的项并不一定完全相同,而只是存在明确关联的紧密相关的对象。使用重复原则时,有时候可以把一个元素从现有的设计中抽取出来,并根据这个元素创建一个新设计。重复性元素并不必须是图形或者剪贴画,可以是空白、线、字体、对齐或者任何有意重复的东西。

重复是更能保证一致性的一种方式。可以看看现在已经重复的元素(项目符号、字体、线条、颜色等),是不是可以让其中某个元素更突出,把它作为重复元素。重复还有助于增强对设计所表示的实体的认知度。

画面设计中视觉元素的重复可以将作品中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从而统一并增强整个作品。重复的目的就是统一,并增强视觉效果。不要低估画面视觉效果的作用,如果一个作品看起来很有趣,它往往易于观看学习。

重复可以认为是保持一致性。现在,需要把现有的一致性更向前推一步。但要避免过多地重复一个元素,太多的重复将混淆重点。

3.对齐

任何素材不能在画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画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能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在画面设计中,统一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如果画面上有一些项是对齐的,这会得到一个更内聚的单元。即使对齐的元素物理位置是彼此分离的,但从视觉上,以致在心里感觉上,它们之间也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彼此连在一起。尽管可能通过使用分开放置某些元素来指示它们的关系(如使用关联性原则),但对齐原则很“神奇”,它会告诉读者,即使这些项并不靠近,但它们同属一组。

对齐可以制造出一个安静的中心,它的表达更清晰,我们知道该怎么做。居中对齐是最常用的对齐方式,这种对齐看起来很安全,感觉上也很舒服。居中对齐会创建一种更正式、更稳重的外观,这种外观显得更为中规中矩,但通常也很乏味。大多数看起来精巧的设计都没有采用居中对齐。通过充分利用关联性,并结合明确的右对齐或左对齐,会使得设计改观。并不是建议绝对不要居中,只是要留意这种居中对齐的效果。

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只使用一种对齐方式。画面上只使用一种文本对齐,所有文本都左对齐,或者右对齐,或者全部居中。我们的眼睛喜欢看到有序的事物,这会给人一种平静、安全的感觉。此外也有助于表达信息。

作为优秀的画面设计,都可以在对齐的对象间画出“对齐线”,即使这些设计总体表现为汇集了大量奇特的内容,甚至动感十足,这种对齐线也很明显。

找一条明确的对齐线,并坚持以它为基准。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画面统一而且有条理。不论是创建精美的、正式的、有趣的还是严肃的外观,通常都可以利用一种明确的对齐来达到目的。应当找一条明确的对齐线,并用它来对齐。如果有一张图片有明确的边,可以沿着照片的这个直边与文本的平边对齐。应当注意放在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要保证整个画面是统一的,将每个对象与另外某个对象的一个边界对齐。只有在对齐很明显的基础上,才可以选择偶尔打破对齐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常规对齐看上去不会是个失误。

4.关联

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如果多个项目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关联性,它们就会成为一个亲密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在一个画面上,物理位置的接近就意味着存在关联。关联性的使用很微妙,不过相当重要。布局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元素和其所属元素是否在一起,留意无关元素。

关联性原则并不是说一切都要更靠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如果某些元素在理解上存在联系,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那么这些元素在视觉上也应当有关联。除此之外,其他孤立的元素和元素组则不应当存在关联性。位置是否靠近可以体现出元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要确保读者获得正确信息。

如果项目彼此相关,就把它们分在一组,建立更近的亲密关系。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项目要分开。设置不同的间隔来指示各项的接近程度或关系的重要性。除了可创造出更漂亮的画面外观,关联性也可以令表达更清晰。

关联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性。尽管其他原则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不过利用关联性原则,只需要简单地将相关的元素分在一组建立更近的关联性,就能自动实现条理性和组织性。如果信息很有条理,将更容易阅读,也容易被记住。此外,还有一个很好的“副产品”,利用关联性原则,还可以更美观也更有条理。

2.2.9 课件脚本

呈现方式是微课视频表达的基础,通过画面的设计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件脚本的编写,体现出教学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也为教学课件的制作提供直接依据,如果课件不是教学设计者亲自制作的话,也方便设计者和制作者沟通思路。

1.课件

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设计目标、反映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文档或可运行软件。从广义上讲,凡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都可称为课件。课件可以说是一种课程软件,也就是说其中必须包括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

通常所说的课件一般都是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是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与视频等。

2.课件脚本

在制作课件之前,编写课件脚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些教学不重视课件脚本的编写,制作课件时就直接在软件中完成,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这种方法往往会使课件的制作带有很多随意性,想到哪里就制作到哪里,出现问题时就重新制作,效率特别低,制作出的课件效果也不好。

如果能把课件的制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的话,那么必定可以更高效、更科学地制作出需要的课件。在制作课件之前,先系统地设计好课件脚本,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在软件中进行课件制作。这才是课件制作的科学方法。

课件脚本是将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的每一框画面的呈现信息、画面设计、交互方式以及学习的控制,它是课件编制的直接依据。就像电视片的编制不能直接依据文学剧本,而是根据分镜头稿本进行拍摄一样。

这里指的课件脚本通常是指文字脚本,其目的既是为了体现软件教学设计的思想,同时也为课件的制作打下基础。

3.编写课件脚本

要编写一个好的课件脚本,首先要对课件的使用有一些认识,然后写清楚教学目的、要突破的重难点、设计过程。设计过程最好是分板块写,如引入、新授、复习等部分各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最后绘制出一个课件设计的草图,如图片、文字、按钮出现的顺序、位置等。总之,一个设计充分的好课件脚本才能制作出一个好的课件。

4.课件脚本模板

如表2-1所示为课件脚本模板。

表2-1 课件脚本

小结

在微课的视频教学中,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所以对画面呈现的美观性和生动性要求比较高,任何可视化的构图首先要美,要“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舒服,看起来好看。可视化的教学画面内容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镜头类型要符合微课视频主题和内容需要,视频技术要符合规范要求和表现。

2.3 视频脚本设计

通过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和方案确定下来后,需要进一步把其设计成拍摄、制作脚本。编导确认拍摄过程,形成拍摄脚本。脚本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表格式、画面式等。脚本为拍摄奠定了基础,但它还不能直接用来进行拍摄,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总体构思,画成分镜头脚本或故事板。

分镜头脚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拍摄分镜头稿本通常在教学脚本的基础上改写。所谓分镜头,简单地理解,就是把文字的内容全部改写成镜头,用镜头的细节描述出来。这样,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就不用对着教学方案临时来想怎么拍摄,而只用查阅分镜头稿本,依照它的指示拍摄就可以了。

编写视频分镜头脚本,是将文字内容变成视听语言的重要环节。视听语言是影像元素和声音元素的综合表现,形成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非文字语言,更加直观地表现主题和内容。分镜头脚本主要包括:镜号、场景、景别、特技、镜头内容、声音、音乐、音响等。这样不仅把文字内容变为视听语言,而且赋予独特的视频风格。

提示

(1)如果拍摄脚本严格设计好要讲的话,讲课容易变成背讲稿,但后期制作容易实施。

(2)如果只设计好提纲,标记什么时候教师出镜、什么时候教师人像和文字同时出现以及出现什么文字、什么时候只出文字图片、什么时候操作录屏,这样一来教师讲课会相对自然流畅,但后期制作需要另写脚本。

2.3.1 分镜头脚本内容

分镜头脚本就好比建筑大厦的蓝图,是摄影师进行拍摄、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依据和蓝图,也是所有创作人员领会编导意图、理解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依据。

摄录使用的视频脚本,分为拍摄提纲(多用于纪录性内容)和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最实用的视频脚本,它是在教学脚本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技巧进行脚本的再创作,即根据拍摄提纲或教学脚本,参照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分隔场次或段落,并依据教学脚本加工成分镜头脚本,不是对文字脚本的图解和翻译,而是在文字脚本基础上进行影视语言的再创造。虽然分镜头脚本也是用文字书写的,但它已经接近影像,或者说它是可以在脑海里“放映”出来的影像,已经获得某种程度上可见的效果。

编导在编写分镜头脚本时,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

(1)将文字脚本的画面内容加工成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可供拍摄的画面镜头,并按顺序列出镜头的镜号。

(2)确定每个镜头的景别,如远、全、中、近、特等。

(3)排列组成镜头组,并说明镜头组接的技巧。

(4)用精练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要表现的画面内容,必要时借助图形、符号表达。

(5)相应镜头组的解说词。

(6)相应镜头组或段落的音乐与音响效果。

2.3.2 分镜头脚本写作

视频拍摄的分镜头脚本是从电影分镜头剧本的创作中借鉴来的。一般按镜头号、镜头运动、景别、时间长度、画面内容、解说词、音乐音响的顺序,画成表格,分项填写。对有经验的导演,在写作时格式上也可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于此。

(1)镜头号:即镜头顺序号,按组成视频画面的镜头先后顺序,用数字标出。它可作为某一镜头的代号。拍摄时不一定按顺序号拍摄,但编辑时必须按顺序编辑。

(2)机号:现场拍摄时,往往是用两三台摄像机同时进行工作,机号则是代表这一镜头是由哪一号摄像机拍摄的。前后两个镜头分别用两台以上摄像机拍摄时,就在现场马上通过特技机将两个镜头进行现场编辑。单机拍摄时无须标明。

(3)景别:根据内容需要、情节要求,反映对象的整体或突出局部。一般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代表在不同距离观看被拍摄的对象。

(4)技巧:拍摄技巧包括摄像机拍摄时镜头的运动技巧,如推、拉、摇、移、跟等;以及镜头画面的组合技巧,如分割画面和监控画面等;还有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如切换、淡入淡出、叠化、圈入、圈出等。一般在分镜头稿本中,在技巧栏中只是标明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

(5)时间:指镜头画面的时间,表示该镜头的长短,一般是以秒去标明。

(6)画面内容:用文字阐述所拍摄的具体画面。为了阐述方便,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技巧也在这一栏中与具体画面结合在一起加以说明。有时也包括画面的组合技巧,如画面是属分割两部分合成,或在画面上键控出某种图像等。

(7)解说词:对应一组镜头的解说词,它必须与画面密切配合。

(8)音响效果:在相应的镜头标明使用的效果声。

(9)音乐:注明音乐的内容及起止位置。

2.3.3 分镜头脚本要求

分镜头脚本或故事板绘制要求如下。

(1)充分体现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

(2)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自然。

(3)画面形象须简洁易懂。分镜头的目的是要把编导的基本意图大概说清楚,不需要太多的细节。细节太多反而会影响到总体的认识。

(4)分镜头间的连接须明确。一般不表明分镜头的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的,其连接都为切换,如需融入融出,分镜头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

(5)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对话和音效必须明确标识,而且应该标识在恰当的分镜头画面的下面。

2.3.4 分镜头脚本格式

分镜头脚本,通常采用表格的形式,如表2-2所示。

表2-2 分镜头脚本

小结

在微课的视频教学中,可视化的教学画面内容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镜头类型要符合微课视频主题和内容需要,视频技术要符合规范要求和表现。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组接原则,要合乎认知和思想逻辑,要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景别过渡要合理,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等,需要符合审美活动的习惯和原则。

2.4 制作台本设计

如今的影像制作已迈进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电脑制作技术和手法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制作设备和制作方式,进入多媒体时代的影像制作行业,已将特技编辑、音响效果、电脑图像创作合为一体,因此制作人员需要全方位地融技术与艺术为一身,胜任软硬件相结合的工作。打破数字影视拍摄中专业与业余级别的界限是很容易做到的。制作台本的设计是制片根据前面工作完成的影像制作全部过程的制定。

2.4.1 设置工作人员

影像、视频的拍摄制作本身就是集体合作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协作完成创作。对数码影像的拍摄而言,人数视资金和技术水平的不同可多可少。编辑、导演、演员、助理导演、摄影、摄影助理、剧务、场记、制片主任、灯光、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都是大剧组里常见的人员。而拍摄数码影像,人员可以削减很多,比如导演可以兼任摄影,演员可以自己化妆。然而我们认为,除了编导、摄影和演员外,一个助手也是相当重要的,他(她)可以兼任场记(场记的作用相当重要,下面会提到)和做许多协调工作。所以,只要有编导(摄影)、教师和场记,就可以组成一个简易的微课视频数码影像摄制组了。

编导在摄制组中首先是艺术家。编导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把握对微课影片的整体构想,比如色彩风格、摄影风格、教学风格等。编导从教学艺术高度控制着影片的整体风格。编导在摄制组中其次是技术家。编导应该了解摄影、灯光等技术细节(对于DV电影导演而言最重要的是摄影)。能够指示摄影师选择景别——该用全景、中景、近景还是特写,拍摄技巧——推、拉、摇、移、升、降、甩、跟,画面构图以及其他细节——控制景深、选择变焦倍数等。同时,编导还要负责场面的调度——安排摄像机的位置和指明教师的位置和运动的路线。在需要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某些重要的位置,都用“T”字形的胶布或粉笔在地上(当然是摄像机拍摄不到的地方)标明。在每个镜头的开头,用标有“×场×景×号镜头”的纸板或木板“打板”,即用摄像机拍摄下板上的内容和录下击打板子的声音,这对后期制作中区分镜头有很大帮助。

编导在摄制组中可能还要扮演着精神分析师和管理者的角色。编导常常被传说成摄制组里的神秘人物。他是摄制组里的“万事通”和“百忧解”;他总是指挥别人而别人很少抱怨他。编导在拍摄过程中像精神分析师一样揣摩着每个人的心理,像领导一样对每个人关心体贴和严格管理,充分展示着他的领导才华和外交能力。

2.4.2 确定工作流程

影像制作需要整体创意及整合能力,而数码视频制作又有它自己的特点,技术的掌握只是必备的基础。需要良好的创意与情节构思能力,对整个课程影片有宏观的整体把握,才能制作出让人称赞的微课教学片。

微课视频制作流程分为主题策划、素材收集、后期编辑、影片输出4大部分,如图2-48所示。

图2-48 微课视频制作基本流程

1.主题策划

主题策划是影像、视频制作流程中的灵魂,决定着最终微课的视频风格及内容,包括以下工作。

(1)影片主题思想。

(2)影片情节构成(脚本撰写)。

(3)影片片名、片尾内容。

(4)片头、片尾风格设计。

(5)背景音乐风格与类型。

(6)影片解说词。

2.素材收集

素材收集是根据主题策划,来收集所需要的素材,包括以下工作。

(1)根据教学安排,用数码摄像机拍摄视频画面,并采集到电脑中。

(2)收集相关数码照片。

(3)收集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可以从CD或网络上获取。

3.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就是将所收集的素材按照主题策划的思路进行编辑,包括以下工作。

(1)将所有素材导入到后期编辑软件素材库中。

(2)按教学情节剪辑与编辑素材。

(3)制作片头与片尾。

(4)为影片加入不同类型的特效、滤镜。

(5)加入音乐。

(6)录制旁白解说词。

4.影片输出

影片的输出指刻成光盘、回录到DV带或创建流视频传输到网络上。

上面叙述了比较完整的影像、视频制作流程。一般来说,可以简化里面的选项内容,例如针对某些特别教学内容,可以先拍摄,然后再拟主题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再收集相关音乐或图像素材。

2.4.3 编写工作台本

制作脚本相当于影像、视频制作时的工作台本,是整个课程思路从抽象化到具象化的体现。课程制作者不一定了解各个学科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具体问题,但可以通过文字脚本了解教师、编导的设计意图,以确保其制作时有据可依,从而制作完成符合教师需要的课程。

在进行微课视频拍摄或制作时,每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镜头表现、画面内容是什么、长度为多少、镜头是如何运动的、后期制作是否需要加音效等全部需要提前设计并确定好,这些就是微课的制作脚本,在进行脚本设计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脚本不是教案

有些脚本描述的过程就是整堂课的过程,看起来似乎很完整、很具体,但这并不利于微课制作者进行摄制。制作需要的不是课的内容与过程,而是微课的具体拍摄或制作要求,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持续时间多少等。

2.脚本不是资料堆积

有的脚本几乎全都是微课所需的材料,没有具体的如何利用这些资料的说明,因此在制作微课时仍然会存在许多困难。

3.多和制作者沟通

脚本的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尤其是在团队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和制作人员沟通,了解制作软件的优势和劣势,并积极听取制作者的意见,不断优化脚本的质量。

4.熟悉制作所用的软件

高质量的制作脚本是微课制作成功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编导如果对设备及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前期制作设计时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能够使设计的脚本更加合理化。

一部微课教学视频一般由片头、内容、片尾三部分组成。片头主要是介绍题目、课程主讲人、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等。内容主要有目录、小结、内容、字幕、图表、总结等。片尾主要介绍作者、出处、鸣谢、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等。

2.4.4 工作台本样式

微课设计、制作计划的表述,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在纸上(或在计算机上)表述。专业项目管理软件一般提供了很多种表述方式,不同的表述方式可以明确或突出项目计划的不同方面。优先顺序图解是表述整个项目工作流的有用方式。其他两种很常用的表述方式是甘特表和柱状图。

1.甘特表

甘特表可以表示整个微课设计、制作工期内各项工作任务的持续时间。横轴代表时间;任务在纵轴上垂直排列,每项任务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段用水平的直线或方块来表示。

甘特表的优点在于项目的所有阶段显而易见,并可以表示出每个事件发生的实际日期。微课项目团队可以使用甘特表来方便地对照初始计划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甘特表

2.柱状图

柱状图可以用来表示微课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资源,并在需要的资源超过实际可获得的资源时提醒编导,如图2-49所示。

图2-49 资源使用分配图表

编导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目的的表述方式。作为一个规律,大多数人发现优先顺序图解对于制订计划最有用;而利用甘特表则最容易跟踪微课的进展情况。

工作计划台本清单如表2-4所示。清单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微课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目标就是把微课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通过工作计划清晰地罗列出来,并以此对微课设计制作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微课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表2-4 工作计划台本清单

即使已经完成了这里所列出的所有步骤,也要记住,事情会出现变化,某些假设会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因此在整个微课计划的实施阶段,计划仍然是微课管理的一项重要责任。

小结

微课的设计、制作都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通过计划可以确保对这些任务的内容以及完成任务的最佳次序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计划的过程也是确认所界定的微课设计、制作成功可能性的一个机会。在计划阶段可以设计某些工作的规范和目标,计划使得微课在时间和成本约束内保质、保量完成的可能性进一步明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