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距离孩子最近的妈妈:陪孩子一起上小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接纳孩子,有效陪伴

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孩子应该区别对待

女儿从四岁半开始弹钢琴,一直弹到四年级。虽然已经弹到了八级,但她对节奏的把握始终不准确。二年级时,她又参加了学校的民乐团学琵琶。这样中西乐器一起学,琵琶老师怕孩子练坏听力,但我看女儿好像一点不受影响。

再回想一下,女儿自小喜欢听歌,也爱跟着哼哼,但有些歌她都听了好几年了,依然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曲,调子都对,却总是唱不准词。还有就是上课,一对一的钢琴课她记得非常清楚,一对多的课程,她如果不预习,基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经过几年的仔细观察,我终于确定女儿属于视觉型的学生了,所以不再要求她在乐器上有多大的造诣,只要她自己学得开心就行。对于学校的课程,我一般会让她提前预习,这样老师讲课时她就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了,听不懂就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我还发现女儿认真看过的内容一般都过目不忘,所以尽量给她时间多阅读,这样既培养了好的习惯,还增长了各种知识。另外,我几乎不给她报课外班,只给她一些辅导用书让她自己看。对她这种视觉型孩子来说,知识看懂了就不会忘记。

视觉型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表现也许并不十分突出,但只要家长开发得好,多让他们阅读、多去看外面的世界,等到了不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的阶段,这些孩子的阅读功底一旦达到,他们的表现会异常优秀。

视觉型孩子上课不太爱举手回答问题,他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课本上,有的甚至都不抬头看老师,他们忙着在书上找老师讲到的知识点。

经常有家长问我,他们家孩子就是坐不住,怎么办呢?我通过他们的描述大致可以断定这类孩子应该是触觉型的,他们不爱听课,也不爱看书,只爱用肢体去触碰。他们表面在玩,实际上是在探索新知识。这种孩子在学校坐不住,上课也不爱回答问题,但如果老师改变方法,让他们多上讲台表演课本内容,多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题,他们会慢慢对课堂很感兴趣的。

触觉型孩子只要父母别太限制他们,老师加以适当引导,他们在初中、高中就会有很大改变,学习上也会突飞猛进。将来走出学校,这一类学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他们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强,或许会有很多新的发明创举。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属于听觉型的,他们小学时表现很优秀,老师讲什么他们都一听就懂,而且会举一反三,这时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觉得这个孩子不错,很聪明,所以对他们往往期望很高。自以为聪明的孩子心气儿都比较高,因此也不太容易静下心来看书。日积月累,这些孩子就只靠老师来灌输知识,而自己完全不会自学,也不爱阅读,这种孩子进入初二后就会表现出吃力,学习成绩明显滑坡。对这类孩子,家长应该尽量引导他们多看看书,全面发展,才不容易出现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

其实,不管孩子属于哪一类型,父母只要善于观察,加以好好引导,和老师充分沟通,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孩子们都会表现出自己不同寻常的一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厌学可能是家长“喂”出来的

有一天,上三年级的女儿突然跟我说:“妈妈,您让丫丫妈妈也把丫丫学校考过的单元测验试卷发给您呗!”

“你要这个干什么?”我惊奇地问。

“我不抄,只看看题型,可以考试前好好复习一下。”女儿诡异地一笑。

“不行,我们不能这么做,这样考出来的不是你的真实水平。”我坚决地摇摇头。

“那为啥丫丫妈妈每次都要您拍我考过而他们还没考的试卷给她呀?”女儿委屈地说。

“那是因为——因为——”我被问得哑口无言。

要不是女儿这么一提醒,我还真没想到别的家长会这么用心对待孩子的考试呢,更没想到这种“用心”已然毒害到了女儿。

深思这种“用心良苦”,其实就是一种“喂”孩子知识的表现:孩子考前怎样复习,复习哪篇文章、哪道题,都是靠家长“喂”,只为了所谓的“考好”。

难怪每次单元测验后,几个家长都会催着要我发女儿的试卷给他们呢!都是一个区的,单元测验试卷都一样,但各学校考每单元的时间不一样,所以“上心”的家长就有了可钻的空子。原以为大家就是简单的交流交流,没想到某些父母“喂”孩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我对她犯过的喂养错误。

女儿快一岁半才断的母乳,她那时比同龄的小朋友都瘦小,所以我非常担心,断奶之后每天换着花样给她做饭,又是包饺子又是炖汤。我怕孩子不会搭配着吃营养不够,又怕孩子会打翻碗弄脏衣服,所以一直喂她吃饭。我当时自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完全没有顾虑她的感受。没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吃饭的快乐,也没有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更没有给孩子自己选择食物的权利,当然我也就无从知晓孩子真正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果然,到了孩子一年级时,她突然就不吃排骨了,甚至连一口猪肉都不吃,几年来一直如此。我反思以前的做法,竟错在我一直以来的“喂”!那时候每顿饭基本都有一个猪肉炒菜,一天一个汤,排骨汤居多,而且每次给她喂饭都是一口荤菜、一口蔬菜、一口汤、一口饭,从来没问过孩子的意思,也没有考虑过她需不需要、愿不愿意。

有了喂饭的失败经验,女儿上一年级时我就明白:“喂”也不能用在学习上,应该让她慢慢学会自主、自由学习。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尤其是写家庭作业上,我没有干涉过。有家长问:“你家姑娘咋就那么听话?作业写得那么快、那么好,还有时间天天练琴,天天阅读。”其实我也没什么诀窍,就是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她自己的事,她先写哪项后写哪项,怎么写都由她自己安排;练琴时先弹哪首后弹哪首,哪首弹几遍,都按她的计划进行;阅读也是自由选择,她愿意看哪本就看哪本,只是要求她一本一本地看完,不能中途放弃。

其实,陪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收拾学习用品、给孩子安排课余时间的活动,都是在“喂”孩子。这种“喂”使孩子永远无法独立,孩子丧失自理能力不说,还会“挑食”、“厌食”;家长也会一直处于代办、包办状态,最终成为家庭中那个“填鸭人”。

还有一种最可怕的“喂”: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或者一个学期给孩子买几十套练习题,强迫孩子在家做。有的父母就像一台“榨汁机”,打着爱孩子的幌子,无休无止地压榨孩子玩耍的时间、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殊不知,不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孩子往往会丧失兴趣和信心;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我们就不知道他到底喜欢什么;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我们就不知道他的“短板”在哪里。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不同,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家长不应该拔苗助长、不能舍本逐末。孩子应该有自己玩耍、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应该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他们还应该有承担后果的担当,他们更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

不管是给孩子喂饭、“喂”知识,还是“喂”人生计划,都是错位的育儿方式。如果你爱孩子,从现在开始,就不要一直“喂”孩子了。

不陪娃写作业,不做“狮吼”妈妈

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家长吐槽陪写作业,他们要么气得大吼,要么气得吐血。我经常劝他们:别陪孩子写作业了,那是孩子自己的事。

女儿刚上一年级时,学校让做手抄报,因为我不会画画,只能孩子自己动手,不过我可以在她画完之后给她写几个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慢慢地,孩子大了,写字好看了,她就不让我帮忙写字了。当女儿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被老师表扬时,她可有成就感了。

差不多二年级时,学校布置了网上英语作业,为了得到“你真棒”、为了得高分、为了多得学豆,我比孩子还紧张。她一做英语作业我就过去盯着,一看读音没得优,就要求她重读;怕她录不好音,非要帮她拿着手机……那段日子别提多煎熬了。经常都是孩子读着读着,我就发火了,或者是一遍遍让孩子重读她不耐烦了,或者是俩人战斗半天结果只得“一般般”的评价。女儿后来不客气地对我说:“妈妈,我做英语作业时您别过来了,我自己能做,您在旁边我受影响,反而得不了高分。”好吧,英语我也放手了,轻松自在。后来让闺女去学了自然拼读,从此英语作业我再也没管过。

不过,在怎样不陪孩子写数学、语文作业上,我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首先是装傻。我发现女儿做数学题时不愿验算,不愿思考应用题,老想依赖我,于是,我告诉她我是学文科的,数学题不见得都能做对。有时候我刻意当着她的面打电话请教别人,有时候我故意把题给她教错,第二天她去学校跟老师一对答案,回来就开始相信我可能真不会。孩子老出错的题型我也会找一点题给她做,她做完了可以自己拿红笔判分,这点她可乐意了。她一般都会标上做错的原因:是粗心,还是不会。这样一来,她做题的兴趣可浓了,我也省去了跟她不必要的争论。数学作业方面,我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了放手。

还有一招,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孩子做作业时我一般都选择做饭或者自己也写点东西,这样她即使问我点什么我也没时间帮她。有一次,女儿问我:“妈妈,阻拦的拦怎么写?”我说:“哎呀!这字我还真不会写,我这会儿也挺忙的,你查字典吧。”过了不到一分钟,我就听她自言自语:“还名牌大学毕业的呢,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遭到了如此的鄙视我还真失落,但为了不陪写作业、不做“狮吼”妈妈,我也只好认了。

最不好甩手的是学校布置的听写作业。英语还行,我让她先把中文意思写在听写本上,然后自己开始默写英文。语文的听写比较麻烦,不得已帮她报字词时,我也会尽量坐得比她低,最好看不见她的字、坐姿和手型。听写完了让她自己判对错,错的字词自己抄一行,这样我又可以不跟她较劲儿,她又有兴趣。

四年级时,在语文生字词听写上,我又发明了一个新招:让孩子学着老师报听写那样,自己把字词读三遍,用手机录音,然后自己听着录音默写。女儿很喜欢这样的听写方式:既过了当老师的瘾,读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印象,默写的时候也能跟上学校的默写速度。

周末的时候我们一般这样安排:女儿早餐前读英语,我做早餐;早餐后女儿写作业、弹琴,我洗衣服、收拾下午出去玩的东西;爸爸洗碗、扫地。晚上回到家,爸爸做晚餐,孩子写游记,我搞卫生。我们各司其职,没有时间指导,也没有时间唠叨,更没时间吼孩子。大家各得其所,心情愉悦。

为什么要吼孩子?为什么要做“狮吼”妈妈?家庭作业是孩子自己该完成的事,家长为什么要帮着写?做不好老师自然会说他们,错题老师自然会让他们改,我们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请停止唠叨

女儿学自由泳之前已经学过蛙泳,因为学蛙泳时年龄小,比较怕水,所以只是学会了基本动作,还游得不太好,也就能连续换两口气。激发她学自由泳的动力是:她在意大利游轮上玩了几天,因为游轮上的游泳池是1.9米深的水,加上她学完蛙泳后,也没继续练,早就生疏了,水深处根本游不起来,她只能穿上儿童救生衣去泡泳池,这让她心里很不痛快,所以回家后就决定再次学游泳。

跟女儿一起去报自由泳的伙伴是已经学了三年、蛙泳很棒的女孩。然而,学了五节课后,那女孩就经常请假、迟到或调课。我女儿还算懂事,知道自己底子差,所以不管同伴去不去,她都坚持去游泳,没有教练教时就练蛙泳或练习自由泳的基本动作。一段时间下来,女儿的水感反而好过同伴,并且学得也快、游得也快。最后结课时,女儿不仅没落后于同伴,而且两种泳姿都练得不错了。

其实在女儿成功学会游泳这件事上,我除了带孩子坚持练习,主要还在于我不爱唠叨孩子。女儿那个同伴的妈妈自己会游泳,所以她女儿学的时候她总是守在旁边,教练教一句她接一句,教练不说时她也在旁边唠叨。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教练在教,我绝不过去,甚至特意坐到很远的地方去,假装看都不看孩子。这点让女儿很自豪:“妈妈,你不叨叨我,真好!我看别人的妈妈都在旁边吼孩子,他们太可怜了。”

“有教练教你就够了,我干吗要去招人嫌。如果你学的时候我在旁边唠叨,那样多不尊重教练啊!再说,我不会所以才不说你的,你自己要努力学啊,学不会我可帮不了你。”我故作深沉地说。

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唠叨,再说有教练教,让孩子听教练的就行了,如果教练教你也教,孩子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有时候女儿同伴就直嚷嚷:“妈,你别说了!教练说什么我刚才都没听见。”孩子们洗澡的时候,那位妈妈也不辞辛劳地一直守在旁边,一会儿是催,一会儿又是抱怨。试想一下,如果你做一件事时一直有个人在旁边唠叨,你会怎么样?直到现在,那个妈妈还在微信里抱怨她女儿游泳时糊弄她。

谁都不喜欢听别人唠叨,家长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焦虑强加给孩子,一直叨叨孩子。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学好,也应该相信教练、老师有能力教好孩子,不要为将来的“也许不成功论”去强迫孩子、唠叨孩子。

帮孩子树立好目标、陪孩子勤加练习、鼓励孩子一直坚持,比频繁地唠叨孩子更管用。请记住,唠叨是扼杀孩子兴趣的天敌。家长们,请停止你们的唠叨吧!

不以离婚的名义缺席家长会

开完女儿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家长会第二天,我去接女儿。她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小范的爸妈离婚了!”

早在女儿一年级时,我就知道,他们班里有几位同学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只是让女儿多帮助这些同学,并没告诉她实情,我不想女儿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后有心理负担。

“妈妈,小范的爸妈真的离婚了,同桌告诉我的。你看昨天他家都没有人去开家长会。”女儿睡觉前又说起这个话题。

“宝贝,不要去说这件事了。本来父母离婚了,孩子就可怜,没有人去开家长会是大人的不对,你的同学是无辜的。”我不知道怎样替那些可怜的孩子解释。

“妈妈,你看昨天还有小魏、小彤、小花……咦?好多同学的家长都没去开会呢,他们的爸妈都离婚了?”女儿有点忧伤地说。

“好孩子,你不要去管同学家里的情况,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他们对孩子还是一样爱的,只是大人之间出了问题。你以后好好帮助、关心他们就够了。”经过我的安慰,女儿安然入睡,而我想起前一天开家长会的情形,陷入了沉思。

这次的家长会主题是配合学校做“中小学教育满意度调查”,要在网上回答调查问卷,所以学校要求年轻的父母去开家长会,老人最好不要去。

当我们来到教室门口,孩子们都把自己的家长领到各自的座位上,而孩子则拿个小板凳,坐在自己家长身边。我坐下来,女儿幸福地靠着我,我们一起做问卷调查。我看见周围的孩子也都高高兴兴地和自己父母一起做着,连平常学习不太好的小航也兴奋异常。他妈妈画了一点淡妆,看着比平常漂亮多了,小家伙看着妈妈挺自信的,不住地回头冲我们微笑,样子得意极了,也许这就是孩子没有压力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天性吧!

做完问卷,我抬头看前面几排的孩子,有几位同学自己坐在课桌前,身边没有家长,老师帮着做问卷,我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这时小范回头找老师,正好看见我,他没有像平常见到我时那么热情洋溢,苍白的小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眼睛里还有些许恐慌、忧郁,想躲开我的目光,又想跟我说点什么,但最终还是低下头,慢慢地转过身去。

小范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他父母离婚好几年了,但奶奶非常年轻、能干,也很有爱心,不管小范去哪里培训、比赛,奶奶都跟着。所以小范一直性格很好,待人热情又有礼貌,似乎从来没有这样让人心痛的时刻。

后来我又看到小花,她可以说是班上的学霸,按理说不管离不离婚,她父母都应该很乐意来开家长会。小花平常是爷爷奶奶接送,但这孩子懂事,自己学习又好,为人开朗活泼,和我女儿关系也好。她每次见到我都会过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然后像个小大人似的跟我聊会儿天。但那天小花走过女儿的课桌前,都没拿正眼看我们,我一直用目光追逐着她,期待着有机会冲她微笑一下,想用笑脸告诉她,父母没来开家长会不是她的错。

以前孩子们小,谁都不太注意别的同学的父母是否健在或离异,所以孩子们都还是比较愉快地相处、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我们班的家长似乎也有默契,这种别人家的不幸我们也都瞒着孩子。但是,四年级的连续两次家长会都不让老人参加,这下老人不来了,孩子的父母也以离婚了为借口拒绝参加家长会。

这些离异的父母只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学校,把他放在别人异样的目光里,就像把他的自尊心拿出来放在火上烤一样,让孩子遭受了双重的伤害。这些孩子为什么要为父母的离异买单?他们在父母的婚姻里有什么错?为什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去承担这种尴尬?为什么要把童年的家长会变成可怜孩子的终身噩梦呢?

以离婚的名义缺席家长会的父母们,请扪心自问:你们这么自私地为了自己的面子,缺席了孩子重要的成长时刻,值得吗?再苦再累再不堪,都请家长们不要以任何名义缺席孩子的家长会。

为孩子培养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家庭教育的多重价值中,为孩子培养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成长需要伙伴,发展需要团队,独生子女尤其需要家长的帮助。女儿上一年级时,我出面跟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协商,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请他们在每周一专门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开设英语课外班。我们建了“英语学习小组群”,家长们经常在群里交流孩子学习英语的经验,相互探讨学习英语的方法,并相互提醒、监督孩子复习英语,建立起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坚持了四年多,女儿终于有了一大群努力向上、视野开阔的朋友,一起学英语,一起看世界。

我还邀请几位家长建了一个“书友群”,号召大家把自家孩子的图书照片发到群里,谁先预定就先借给谁看。在相互借书、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中,几个小朋友不断进步,阅读能力、识字能力大大提高。几年下来,“书友群”的成员越来越多,班里爱看书、爱阅读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女儿拥有了一大群志趣相投的书友。

为了让女儿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在节假日里会约上她的好朋友一起去采摘,不同的季节采摘不同的水果蔬菜,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丰收、在竞赛中体验快乐。每年,我们还会约上女儿的好朋友去爬山、滑雪。刚开始滑雪时孩子们都有点胆怯,但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敢尝试、会滑了,其他小朋友也就会不甘示弱。通过这些活动,一个团结合作的阳光小团队建成了,孩子们变得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勇于挑战,遇到困难不屈服、不放弃。

学校经常会组织关爱“星星儿童(自闭症儿童)”活动,每一次,孩子们都积极为“星星儿童”义演、义卖和捐款。三年级时,老师让孩子们做PPT当小老师讲课,女儿做的课件主题是“关爱老年人”。女儿的这些言行让我很欣慰,相信她和朋友们只要心存良善、相互影响,把这样的“善”传下去,就会成为一支了不起的团队。

“单丝不成线,单木不成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孩子建立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学习团队、运动团队、兴趣团队、爱心团队等。不要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玩乐而玩乐、为了锻炼而锻炼,而要为孩子培养团队精神和高尚乐趣,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知道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身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将来面对挑战时孩子才能无所畏惧。

让孩子自己送出玫瑰花

有一段时间,我和女儿号召邻居们和她的同学为山区小朋友捐衣服、书和玩具。之后,山区的老师发过来了孩子们分东西的照片。我第一时间把这些照片拿给女儿看。当她看到山区的小朋友们在高兴地试穿衣服、分书、分玩具时,她的脸上也洋溢着快乐和自豪。

曾经,女儿也是一个满口“我的,我的”的小女孩。刚上一年级时,女儿每周一中午吃完饭后都会和几个同学到小公园玩半天。那时我们几位妈妈总鼓励孩子跳绳,因为他们体育课要考跳绳,而他们都不太会跳。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都没带跳绳,只有女儿的书包里带着,但小气的她舍不得把跳绳借给同学用。我努力劝了半天,她总是说:“我的,我的,这是我的跳绳!凭什么给他们用?”她跳累了,我把跳绳给其他同学用,她就目不转睛地在旁边盯着,只要人家一停下来,她立刻上手夺走跳绳,飞一般地跑开……如此反复几次,大家不欢而散。

从幼儿园起,女儿这种“护东西”的行为就不断发生,让我觉得很丢面子,也使得小伙伴越来越疏远她,我们都为此痛苦不堪。

有一次,我向一位好友诉说,她告诉我:“孩子护东西、小气,是她没有安全感、不自信,怕别人夺走属于她的东西。你想想有没有替孩子做主,不经她的同意把她的东西随意分享给别人过呢?”

回想我以往的做法,还真有强行分享的时候。女儿大概一岁多的时候,我曾自作主张地把她的一个小喇叭送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女儿后来去小男孩家玩,还记得那个小喇叭是她的,非要拿回来。我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让她拿。当时孩子含着委屈的眼泪、憋红了小脸、不断地小声恳求我:“妈妈,这是我的,我想拿走,我好喜欢这个小喇叭!”不管女儿怎么哭闹,我就是不答应。这件事我不以为然,但也许深深地刻在了女儿的心里。后来不管我劝她把什么东西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她都会反抗:“我的,我的,这是我的!凭什么给他?”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学着替孩子着想。在她一年级下学期时,班里成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女儿有很多图书,又喜欢看书,于是,就有同学向她借书看。女儿开始很担心:“妈妈,占岳要借我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我怕他借了不还,不敢借!”

“没关系!你跟他说,这是你的书,是借给他看的,他看一周后必须还给你。”我开始引导。

“那他就是不还给我,怎么办?”女儿忧郁地说。

“他不还你,我帮你要啊!我让他妈妈买一本给他,要他把你的书还你。”

“那好吧!我试试。”女儿很小声地说。

经过两年多同学之间来来往往地借书、还书,女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她知道了“借”和“给”的不同,不再害怕借东西出去了。

在和小朋友玩耍时,我也试着保护女儿的东西,总是跟别的小朋友强调:“这是宇瑶的东西,你想玩就去向她借,她答应给你玩,你可以玩,但她想拿回去时,你必须及时还给她。”另外,在把女儿用不着的东西送人的时候,我会把东西拿到女儿面前让她确认,在得到她的同意之后才会送出。

渐渐地,女儿尝到了分享的快乐。我也懂得了,孩子不愿意分享东西是家长们的乱分享、强分享造成的。我们应该真正尊重孩子,分享之前要引导、要请示孩子,在得到孩子同意后才能把孩子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真心愿意跟别人分享,她才是快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体验分享的快乐。

如果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么,这玫瑰花,请让孩子自己送出去!

提高孩子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交往中,能玩是一门技术活儿,礼貌依然是一块敲门砖,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孩子的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是底线……这些就是孩子们必须具备的国际竞争力。

要提高孩子的国际竞争力,家长需要舍得放手、舍得让孩子吃苦和接受挑战,更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我常带孩子出去旅游,接触过法国人、泰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新西兰人……我经常会以一个家长的眼光去观察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通过对比,我发现中国孩子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差。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参加法国的一个文化节。那天,女儿一个人去买法国人做的吃食,一个人上台跟法国叔叔学跳舞,后来还主动去和法国小朋友一起随着乐队的音乐翩翩起舞,他们在一起唱啊、跳啊,快乐极了!我很庆幸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书呆子,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和哪个国家的人,即使语言不通,女儿也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友好相处,这就是我想要的国际型儿童。

还有一次坐意大利游轮时,仅仅六天时间,女儿的微笑和礼貌让她和游轮上的两位长者成了忘年交。不得不说,意大利的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从来不以长者自居,每次看见女儿,都是半蹲着跟她说话;跟孩子见面时,他们表现得跟孩子一样兴奋;跟孩子道别时,他们会摸摸孩子的头、拥抱一下孩子,以表达自己的不舍……

在泰国北部旅游时曾与一群西班牙人在酒店游泳池边待了大半天,我发现他们对待孩子也跟我们不一样。有个西班牙小女孩,大概不到四岁,她姐姐也就十岁左右。姐姐游得很好,一会儿蛙泳、一会儿蝶泳、一会儿又潜水,妹妹一开始很想学姐姐,她奋力把头扎进水里,能游三四米。姐姐开始也会过来教教妹妹,但时间一长,她也没耐心了,就游开了。妹妹依然不甘示弱,她偷偷学姐姐的样子游了起来,毕竟不太会,一不小心就游到了游泳池中间,离开了池边。她使劲在水里扑腾起来,看样子是狠狠地喝了几口水,最终抓到了泳池的边缘,爬出了水面。这时我看见小姑娘的父母就在我旁边的餐桌上悠然地喝着咖啡,他们既没有过去安慰小妹妹,也没有去责备姐姐;小妹妹没有哭,还在继续学游泳;而姐姐根本就不知道刚刚发生的事,依然快乐地游着。

这场风波如果是中国的父母处理起来就不会这样轻松,他们会立刻冲过去关心小的,跟小姑娘讲游泳的危险,使小的以后害怕游泳。他们也会责备姐姐,让姐姐因为妹妹的落水饱受委屈,以至于她以后都不敢自由地玩耍,随时都要担负起照看妹妹的责任。

另一位西班牙父亲却和孩子一直在水里决斗,他从不刻意让孩子赢,他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战斗、怎样争取战斗的胜利。这是中国孩子在生活中无法轻易学到的,因为中国家长通常舍不得这么做。

我曾经见到过中国家庭这样的一幕:三个大人一起陪着一个刚学完芭蕾舞的小姑娘做英语作业,一会儿纠正孩子的坐姿,一会儿责怪孩子发音不准,一会儿爸爸急了,一会儿奶奶又说她精神不集中,一会儿妈妈在旁边提示……

教育孩子,我们应该考虑到世界的大环境了,光“窝里狠”、“闭门造车”是没有用的,走出去世界不接纳。

怎样提高中国孩子的国际竞争力?家长需要做的是:加大孩子的素质教育,锻炼孩子的生存、抗挫折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同理心。学校需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运动、吃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孩子应该有的运动精神

有一天,我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她脸色苍白,面容疲惫,也难怪,他们那天是去别的学校进行的体育测试,走路去的,测试完又走回学校,单程就得走30分钟。女儿从几天前就有点流鼻涕,前一天下午给她买了感冒药,吃了两次,当天早上着急上学,药也没吃,中午怕影响她的发挥,也没给她带药……这次体育测试真是难得的一次艰苦磨炼啊!

孩子们自从上了小学,就很少有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学校的体育课也不多,课间和中午也不让他们出去运动。女儿的体质明显下降,小时候的运动精神也消磨殆尽了。

“妈妈,我今天估计有得优秀的、有得良的项目,不能都得优秀了。”孩子见到我后怏怏地说。

“没事,闺女!今天只是去练练手,看看真正的体育测试是怎么样的。”我在一旁鼓劲儿道。

“妈妈,跳绳我只跳了120多个,不能加分了。仰卧起坐时垫子是硬的,挺硌后背的,我只做了30多个,最多只能得良了……”女儿嘟着小嘴,难过得快要哭了。

“没事,你在家练的时候跳绳能1分钟跳180个呢,135个就可以得满分了。仰卧起坐也能1分钟做48个,测试表上写的42个就能得满分了呀。还有跑步、坐位体前屈,你都达到优秀的标准了。这都是最近坚持锻炼的结果,以后还接着锻炼。体育成绩好了,身体也好了,一举两得!”我鼓励道。

“那我以后要把仰卧起坐练到1分钟60多个,多准备一些,考试时条件不好的话,我也能做40多个,这样就能得优秀啦。”孩子信誓旦旦地说。

“嗯嗯,英雄只比普通人多坚持三分钟!”我点点头道。

“好,我以后锻炼时一定坚持到受不了了,再多坚持三分钟。”女儿坚定地说。

此后,我们一起练过跳绳,她一般1分钟都维持在160个左右。至于仰卧起坐,我们每天上床睡觉之前都要练习,有时候做三组,有时两组,女儿每次都做到筋疲力尽还咬牙坚持,看得我暗暗叫好。连续练习了二十多天,孩子最终能做到1分钟60多个仰卧起坐了。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明白了: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体育成绩;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获得一个好身体;面对困难要有运动的精神,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敢于超越昨天;无论多么艰苦的锻炼都流汗不流泪,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轻言放弃。

柏拉图曾经说过,人进化的两种管道是教育和运动。教育,让人走出无知;运动,让人走向强大。

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炼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这些就是孩子应该要有的运动精神。

家长需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

女儿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很多活动,从“阅读季”到“戏曲节”再到课外实践活动,女儿每次都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对于学校的活动,有的家长偏偏不理解、不重视、不配合,这也许只是教育孩子的观点不同,但却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有一次,女儿学校组织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去“北京紫谷伊甸园”进行实践活动,回来时孩子们拿着自制的风筝、自栽的盆景、自己挖的红薯,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与骄傲。这些平时在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现在居然能自己“手挖红薯”,并且晚上还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吃甜甜的蒸红薯,他们能不兴奋与骄傲吗?

可是有些家长却没有体会到孩子们这时的心情,有一位爷爷居然拿着红薯去质问学校领导:为什么让孩子去挖红薯,这值几个钱?为什么让孩子拎这么重的东西?还有几位年轻的家长也跟着起哄……

还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去上海迪士尼玩,当时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触:多大的孩子适合游玩这里呢?有抱着几个月宝宝去的,有带着一两岁孩子去的。排队时有的宝贝一直在哭,有的小孩已经在大人身上睡着了……这样带着孩子去玩迪士尼的项目,于孩子、于大人有什么意义?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个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社会,出游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可能都不是问题,但是否每位家长都清楚自己的孩子现阶段需要去游什么呢?孩子们的出游主题无非是:亲近大自然类、培养运动意识类、体验艰苦生活类、增长见识类……对于“牙牙学语”的小宝宝来说,带他们上公园认认花花草草、去动物园认识小动物再好不过了,别一出门就直奔迪士尼,他们不适合也不感兴趣。

大一点的小朋友也许适合去游乐场,初步体验运动的乐趣。如果孩子的体力好,也可以带他们去爬爬山,培养一下孩子的运动意识,以及不怕吃苦和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城市的小学生,去农村、郊区体验生活,参加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孩子在劳动中会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会明白大人们的辛苦,会明白各种农作物的特征、用途。农村的小学生适合增长见识类的旅游,这样能开拓他们的视野。

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们则适合增长知识类旅游,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参观各种博物馆、科技馆等。

请体会学校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因为学校知道孩子缺什么、知道将来的社会需要什么、知道将来什么样的人能生存。别舍不得孩子吃苦,也许将来这些生存技能会救他的命。毕竟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也不能护孩子一辈子,他们早晚得自己走路,早晚得接受竞争。别的孩子会的,我们的孩子也得会,不然别说当“小皇帝”、“小公主”,恐怕将来还得有饿肚子的一天。

与其将来后悔,还不如现在就认真配合学校的活动,让孩子接受更多锻炼和磨炼,收获更多经验。

放学路,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妈妈,你看月月、晶晶她们家长都是用电动车接她们放学,你为什么总是愿意走路啊?”到了四年级,孩子们作业多,家长都想少花点时间在路上,想赶快带孩子回家写作业。

“因为和你一起走着回家有更多的乐趣啊!”我若有所思地说,“如果开车回家,五分钟就到了,你就得写作业,没有玩的时间,也没有交流,多没意思啊!”

“妈妈,我也想快点回家写作业。”女儿着急地说,“现在路上也遇不到同学和邻居,也没伙伴可玩。”

“我可以陪你玩啊!要是马上就到家,你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学习,跟那些上托管班的同学有什么区别啊?”我搂着女儿的肩膀边说边走。

五六分钟后,我们到了一个小区的后门口。女儿照例过去问候她的老朋友:“小猫咪,猫爸爸,你们好啊!又出来晒太阳啊?”这是一窝流浪猫,好心人给它们安置了一个猫窝,小区的邻居和路过的人们都不时拿些家里吃剩的食物来给它们,女儿每次路过都要跟它们玩一会儿。

我在一旁耐心地等着,因为家里条件有限,一直没能给女儿养一只猫。她喜欢小动物,所以这些小家伙正好可以缓解女儿的“宠物情结”,并且多跟小动物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女儿每次都能跟我分析每只猫的不同心理活动,并且老师让写“可爱的小猫”的作文时,她也是一气呵成,写得相当生动。与其急匆匆地赶回家写作业,不如让孩子每天花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一家酒店门口,女儿停下来说:“妈妈,这里的石狮子没有卢沟桥的好看。”

“是吗?你观察观察,这两只狮子有没有不一样?”我建议道。

“左边的狮子好像比右边这只凶一点,你看它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应该是狮爸爸。世界上还真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石狮子,难怪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呢!这些雕刻狮子的人手真巧啊!”

我们又走了三四分钟,来到一个地下通道口前,女儿要求自己下去走一走,看看桥洞里有什么。我就问她:“你看看那个黄线标20cm,红线标27cm,是什么意思?”

“我下去看看。”女儿嘀咕着,“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能还真想不出来。”我看女儿一直在琢磨,不禁想替她解惑,“你看北京连续下雨的时候就会涨水,这个线呢,就是用来衡量是否出现了水灾。”

“我知道了,桥洞的水如果涨到20cm就是黄色预警,如果涨到27cm就是红色预警。”女儿高兴地说道。

有时候放学时看见路边的树开花了,女儿会使劲吸一口气,然后闭上眼睛,悠然地说:“春天来了!”有时候路上有大片的黄黄的落叶,这时候女儿会捡上一片,举在自己眼前,仰望天空,忧郁地说:“唉,秋天来了,大雁马上就要飞走了。”

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周一和周五都只上半天,其余时间也都是三点多放学。那时候家长们会相约带着孩子一起到小区旁边的小花园玩耍。有时候他们玩捉迷藏,有时候他们一起赏花,一起在草地上打滚,一块儿跳绳、唱京剧、唱歌比赛……

有一年冬天下了不太大的雪,放学回家时,女儿和邻居妮妮一起把路边停放的小车的车头、车尾都堆上小雪人,还自己拍照留念,后来各自滚了一个大雪球拿回家。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也少有这样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了,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少了许多欢快的身影。

其实放学回家的路不长,也多花不了多少时间,在孩子们紧张地学习了一天之后,家长接他们回家时陪他们走走路、聊聊天,让他们放松一下是很不错的选择。

家长们都觉得亲子时光难寻,其实这样美好的时光每天都可以有,为什么家长没有注意到呢?让孩子去托管班写作业,用电动车、小汽车接孩子回家赶紧写作业,这看起来节省了时间,其实剥夺了孩子放学路上的欢歌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