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中学,培养兴趣与习惯
陪孩子巧记汉字
“中国字很美,但中国字很难写,要熟练掌握并默写中国字更难。”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
中国的孩子从一年级学完拼音后,就开始写汉字,每天六个、八个到十多个,从一年级大概要写到三年级,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孩子们每天回家都是抄写当天学的生字,第二天、第三天再默写。六七岁的孩子写字慢又不理解字义,即使每天看、每天写,结果还是会默写错,不是少个偏旁,就是少写一笔,或是写错偏旁,或是把字写反……
在每次默写错后,老师、家长都要求孩子把错字抄五遍、十遍,但过几天再默写他们还是会错。这样周而复始,三年来孩子痛苦、家长烦恼、老师更是心力交瘁。学中国字真的这么难吗?
女儿上小学之前,我没怎么带她阅读,导致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认识的字不多,直到一年级下学期时她才把独体字基本都认识了。当时我也走了不少弯路:每单元的生字反复听写,听写错的字抄十遍,过一段时间再听写,结果她还错同样的字……就这样,半年下来,同一本书中还是那些第一次错的字她反复地默写错。于是,我开始找原因,有些字为什么一直写错,是因为她不理解那个汉字,一开始就记错了或者记忆模糊吗?经过一年的挫折之后,我突然觉得教孩子学汉字应该讲究方法。
我是学过《汉字学》也看过《说文解字》的,知道每个汉字其实都是有出处的。女儿自己会写的字、好记的独体字我不多讲,但当女儿遇到难以区分的生字时,我会结合《说文解字》给她讲讲。
有一次,女儿“植”、“值”不分,我就指着大树说:“你看大树是不是植物?”女儿说:“对呀!”于是,我借机告诉她古代没有拼音,古人记忆复杂的字时会一半用“会意”的方法,一半用“表音”的方法。“直”的读音用来读“植”和“值”,但是偏旁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植物的“植”需要用“木”字旁,而值日的“值”用“人”字旁。女儿立刻明白了:“值日是人在干活,所以用‘人’字旁。”
后来女儿慢慢形成了这种思维习惯:看见一个字,先拆分结构,弄明白每一部分的作用,再去写。这样过了半年,我发现只要她认真写过或者认真记过的字都能默写正确了;查字典时她也能顺利区分哪是偏旁,应该从哪儿入手查。当然,遇到特别难的字她还是会问我:“为什么‘惑’字要这么写呀?”我问她“或者”的“或”会写吗,她说会。我接着告诉她:“‘惑’是表示心中有‘疑惑’,所以用‘心’字底。”经过观察,我觉得女儿的思维已经在分辨怎么拆字、记字了,就对她不做过多要求,也没有刻意按《说文解字》去讲,只讲她熟悉的事物。
这种“拆字记字”的方法特别适合小学生,如果方法掌握得好,还可以通过“联想法”记住更多的汉字。有一次,女儿默写“贪”字时在犹豫,我以为她不会呢,谁知道她说:“我在想‘贪’是贪钱的意思,古时候的钱是‘贝壳’,所以用‘贝’字底;‘想念’是心里想的,所以‘念’字是‘心’字底。”刚上三年级的小朋友都会“举一反三”了,看来这个“拆字记字”的方法比机械式地抄写、默写强很多。
让孩子保留“绘画”般的写作天赋
女儿三年级时曾写过一篇游记《雪后爬黄山》,没想到《现代教育报》的“少年文苑”专栏竟然给刊登了,这是女儿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此后,很多家长向我打听孩子是怎么学写作文的,每次我都会跟他们分享自己对少儿自由写作的一些心得。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都会晒孩子的绘画作品,却极少有人晒自家宝贝的作文呢?即使没有上过任何绘画辅导班,一般的孩子凭借自己的想象也能画出意境丰富的“作品”,而且父母也不会担心这些作品被其他家长嘲笑,因为在画画方面家长一般对孩子是不设“杠杠”的,他们不会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们。另外,国内各种升学考试对非绘画专业的学生也是没有分数要求的,所以孩子们都爱画画、敢画画,也能体验到绘画的乐趣。
可是对于写作文呢,很多孩子却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情绪。究其原因,还是家长们用了过多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文,使得孩子没有了写作的成就感;家长们“唠唠叨叨”的横加指导,让孩子们体验不到写作的乐趣;有的家长甚至在写作方面一直拿孩子跟自己比,永远觉得孩子写得不够好,让孩子不敢去写……这些都使孩子对作文又惧又怕又恨!于是,家长开始寻找捷径:送孩子上作文培训班,让孩子背《作文大全》,每天练笔写作文……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宝贵时间。
其实,孩子写不好作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是家长的意识和不当指导行为造成的。孩子写作文跟他们画画一样,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不断地体验,需要有成就感,需要家长“毫不吝啬”地肯定与鼓励。
家长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地引导、鼓励孩子爱上写作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写。女儿上二年级后,老师要求他们一天写一篇日记。开始的时候,女儿很发愁,生字不会写,每天也没什么可写的啊。
为了让女儿认识到写日记的趣味性,每当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时,我就会提醒她这些可以写进日记里;遇到不会写的字时,我就鼓励她用拼音代替。一段时间下来,她还真写了不少,每篇都是不同的小故事,我们后来经常一起读她的“原始日记”,她非常有成就感。
其次,我们要丰富孩子的经历,让他们有东西可写。我从不要求孩子每天写日记,但如果经历了什么不一样的事,我会鼓励孩子写一写。二年级结束后,我带女儿去看了一场电影。电影很感人,女儿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回。看完电影后已经很晚了,但女儿突然很想写,于是一口气写了1500字的“观后感”。虽然只是简单地复述了电影情节,有的地方也不太通顺,我还是表扬了她。
另外,家长平时应该多鼓励孩子阅读,遇到好的词句可以让他们抄下来。女儿一直坚持每天睡前阅读,坚持摘抄好词、好句,现在已经摘抄了满满几大本了,所以写作文时她就有话可写。
家长不要苛求孩子的作文写得面面俱到,也不要一直唠叨“拼音太多啦”、“汉字写错了”、“语序不通了”、“写得太少啊”……这些唠叨会打断孩子的思路,打消他们写作的兴趣。
写作跟画画一样,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他们不需要被教成“千篇一律”,而需要让他们自由写作;他们不需要迎合世俗,而需要让他们有所创新;他们不需要被以成人眼光评判,只需要适当地鼓励与引导。
孩子只有像喜欢画画一样喜欢写作时,他们才可能写出好文章。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绘画”般的写作天赋。
我们这样“玩”古诗
女儿一岁多时,我给她买了一套可以点读的拼图卡片,一共52张。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首古诗,卡片的反面有美丽的图案,可以拼成不同的场景。女儿经常点那卡片上的古诗听,一边听一边玩拼图,不知不觉这些古诗已经深深地嵌入她的脑子里了。
我很赞同《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方法:她要香菱不解释诗意、不刻意研究平仄规律,主要靠自己多读、多领悟。
有一天,我带女儿到小区散步,那天天气凉爽,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很难得的好天气。突然,两岁多的孩子冒出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我接了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我望望天空、瞅瞅女儿,觉得她这句诗用得还挺应景的。那次我心中一惊:原来那些古诗一直在滋养着女儿呢。
小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我后来专门买了一副写着古诗的扑克牌。这幅牌上的54首古诗和女儿原来点读过的那些古诗基本差不多。我经常跟孩子玩“收白菜”的游戏,就是用扑克一人一张地出牌,谁遇到与已出的牌相同数字的扑克,就可以把牌收走,算自己的财产,最后谁手上的牌多谁赢。但是有一个条件,收走牌的人必须把那些扑克上的古诗念一遍。我们这样玩着、读着,不久女儿就能背诵那些古诗了。
女儿四岁多时和好朋友一起去爬山,爬着爬着她突然又冒出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咦,怎么想起这半句诗?”我好奇地问。她不屑地看了我一眼,神气地说:“妈妈,我们现在不是在爬山吗?爬山不是登高吗?到了山顶你不是就可以想念一会儿外公外婆和舅舅他们了?要知道亲人过得好不好,就得爬到高处去看!”我不禁哑然失笑。
女儿五岁多时,我们去圆明园玩,那时荷塘里的荷叶嫩绿嫩绿的,像一张张绿毯子似的铺在清澈的水面上。女儿立在荷塘边很久,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嘴里嘟囔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怎么没看见蜻蜓呢?”我在一旁默默感叹古人的伟大、古诗的博大精深。
后来女儿上小学了,会背的诗也多了,我们就玩猜拳游戏,尤其是长途旅行途中,谁输了就背一首古诗,诗的主题由赢的人指定,主题可以不变,但诗不能重复。冬天,我们一家子赖在床上不想起时,就玩背诗的游戏,三个人轮着背一个限定的主题,比如送别的诗,我们一人一首地背,谁接不下来就算输了。
女儿三年级时,她心中已然储存了一定量的古诗,我就尝试着让她品读一些古代名诗,每两天一首,或三五天一首,可以随心随性地品读。先在本子上默写或者抄写一首古诗,然后在下面写出自己的见解。
有时候女儿看历史类的书,读到一位她熟悉的诗人,或我们去某位诗人的故居参观,她都会把那位诗人写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我带女儿这样“玩”古诗,目的不是让孩子会背多少首古诗,只是为了让古诗词走进她的心底,让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一直滋养她的心灵。
创办流动图书馆
女儿一年级时,在得知学校要办“亲子阅读分享会”之后,我突发奇想:既然学校的图书可以共享,那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也可以相互交换图书看呀。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知道别的同学都在看哪些好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我们几个家长就建了一个“书友微信群”,大家把家里图书的照片发到群里,哪位小朋友的家长先订就先借给谁看。这样一来,几套口碑好的、可读性高的系列图书就在群里流通了起来。这家孩子看完了直接传给下一家想看的孩子,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就行。每位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喜好,自由选择先看哪套,后看哪套。
起初,我们群里一共四个孩子,每个孩子进步都很大。女儿的阅读速度一下就提升了不少,一套《托马斯和朋友》9本,一般一周就读完了,还能复习一遍呢!她的识字能力也提高了,国庆节放假时还不能自己做题呢,到11月底时就能单独完成数学试卷,不需要家长给读题了。另外,女儿的阅读范围也广了,原来她比较喜欢读公主类的书,后来中外小说、绘本、童话故事、科普类的图书也都愿意阅读了。最重要的是,她在这一过程中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是借的书,着急还,还因为还了就没有了,所以每次阅读她都会在遇到好词好句时让我马上给她抄下来。
女儿每天会固定看书半小时以上,一次读一本。每次借到一套书,她都会跟我一起计划:多久看完?哪天还?她得留出时间复习一遍。还有,女儿阅读的时候都有固定的地方,她不会随意地躺着读、靠着读,不会把书折角(一般都用书签)。女儿很爱惜书本,爱书是爱阅读的开始。
我听另两位小朋友的妈妈说她们的孩子进步也很大,愿意自己看书了,并且也认识了不少字,都说“孩子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连平时最不爱看书的小刘,也愿意每天跟妈妈一起读了,并开始关注自己书籍的去向。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不一样的卡梅拉》不见了,还一个劲儿地问妈妈书去哪儿了。
第二学期我们实行了“扩招”,女儿班里有一半同学的家长都加入了“书友群”。后来在班主任的支持下,我们利用一年级六一儿童节的契机创办了班级“流动图书馆”。经过两年多的家长引导,三年级时这个班的小朋友们都开始自觉自愿地互相借阅书籍了。据班主任统计,孩子们有的已经阅读完了《查理九世》,有的阅读完了《哈利·波特》,有的阅读完了罗拉的《小木屋》系列,有的阅读完了全套的《荒野求生》,甚至有的同学都开始阅读原版的四大名著了。这些好的书籍也成了同学们课间讨论的热点。
没有孩子天生不爱读书,只要家长耐心帮忙培养阅读习惯,就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如果有一群家长用心引导一个团队阅读,就能让一群孩子爱上阅读。
怎样让孩子迷上阅读
有一次,女儿因为复习功课到很晚而不能进行睡前阅读,倍感委屈。为了安慰她的情绪,我迅速上网给她买她最近准备阅读的书籍:《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五辑。
我找了半天,结果发现《贝贝熊系列丛书》没出第五辑,而《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也缺货,怎么办?女儿居然到了“吃书”的地步,买书根本跟不上她读的速度啊。
想想女儿上一年级时基本认不了几个字,那时候她经常闹笑话,有一段时间我也曾为此而焦虑过。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了拼音后,学校要求他们读拼音版的《小猪唏哩呼噜》,刚开始我每天跟孩子一起读几页,大概读了十章左右,我看女儿的兴趣有了,就故意放慢速度,一天只读一章,结果她着急了。我一看机会来了,就让她写完作业后自己看。这个方法还真管用,只见孩子拿书坐在屋子中间,一边看,一边念拼音,相当认真和专注。
每天她都早早地写完作业,然后迫不及待地拿起书读,读着读着,我发现她没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了,读到下册时,她基本不读拼音了。我问她为什么,所有的字都认识了吗?女儿告诉我:“我把不认识的字跳过去,上下文联系起来也知道意思,看拼音太慢。”
看完这套书后,我给女儿买了彩图注音版的《影响孩子一生的世界名著》,一共有20本。在这套书中,孩子最喜欢《八十天环游地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格列佛游记》等。
看完这20本书,女儿上到二年级了,这期间我也没限制她看她喜欢的公主类的绘本,还鼓励她和同学之间互相借阅。孩子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阅读小达人”,她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到二年级第二学期时,女儿开始看儿童版的四大名著。那时女儿通过两期的硬笔书法学习,字写得漂亮了,就不愿意让我给她抄好词好句了。
快上三年级时,我给女儿买了一套没有注音的小说《小木屋》,一共9本,那套书里的好句非常多。三年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一下多了,女儿因为写作业不能好好看小说,非常着急,我就劝她一天只看一章,周末再尽情地看,这样不到一学期,孩子终于看完了这套书。只是书中的好句太多,抄起来非常费劲、费时,我就建议女儿看《小牛顿科学馆》,这套书不需要摘抄好词,孩子可以一边看一边抄《小木屋》中的好句好段。就这样配合着,女儿看完了大半套“小牛顿”,喜欢上了科普书,把小时候我给她读过的《最美的法布尔昆虫记》、《神奇校车》又看了一遍。
三年级下半学期,女儿又看了一套《窗边的小豆豆》,那时她已经非常喜欢写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小作文。在这期间,女儿又迷上了历史,在看了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之后,又看了一套漫画版《上下五千年》,后来又看了《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
到了四年级时,女儿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成人版的小说了。她利用假期和每天的睡前阅读,先后看完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飘》等多本成人小说,又看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到此,我确信女儿是迷上了阅读。
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上,既要有所限制,不能一味由着孩子看某类书,也要适当放宽要求,不要过早让孩子写读后感;要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籍,但不要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读书,起码的要求是一本一本地读完,不能半途而废。
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必须积极参与,最好以身作则。如果家长从来不陪孩子读书,自己也不热爱阅读,那么就别想孩子顺利爱上阅读了。
学好才艺贵在坚持
女儿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兴趣很浓,大概学了有半年多,也就是上双手的曲子时,她得自己把左右手合起来,那是很有难度的,顾得上左手顾不上右手,她性格又急躁,几遍合不成功就打自己的手,也有时会发脾气不练了。
每到这时,我就会坐在旁边鼓励她,只要一遍能弹下来,不管对不对我都鼓掌。我会劝她先多练几天单手的,等两只手都练熟了,再左右手合弹,也不用刻意去对谱子,只要左手弹左手的、右手弹右手的,单手的节奏都准确,合起来自然就对了。孩子犯懒的时候总找借口停下来说话,我就站在她身后,要求她不管弹什么曲子,都要弹完再说话,中途不能停留,要保持乐曲的完整性。事实证明,这一点在后来的练习中的确很管用,女儿不管练多长的曲子,总喜欢一口气弹完。
因此,在孩子刚开始学才艺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软硬兼施的手段都是必要的。
女儿学钢琴的同时还学习了琵琶,在她学习这两门乐器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经手忙脚乱。钢琴最好天天练,学校琵琶声部一星期有一次课、民乐团排练有一次课。这两种乐器的弹奏方法大相径庭,如果学完琵琶回家又接着练钢琴,效果也不太好。于是,我们决定有民乐课的那两天不练钢琴,其他五天每天多练一会儿。周六、周日上午练琵琶、下午练钢琴,这样岔开练习。
女儿除了每周去上一次芭蕾舞课,一直到五年级也没有给她增加别的课外班,为的是尽量保证她练琴的时间和应有的玩耍时间。
孩子练习这两种乐器都不需要我陪伴,她自己分配时间,练的时候我就远远地听着,也不给她提任何批评性意见。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年复一年的练习中,女儿很自然地就爱上了音乐。
可见,在漫长的学艺过程中,家长的放手和理智、孩子的坚持和勤练都是必不可少的。
经常有家长向我打听,你女儿是如何做到同时学中西两种不同的乐器还不厌烦的?我所知道的就是:首先我自己爱音乐,愿意陪孩子一起坚持;我们学才艺的初衷不是为了升学,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家长和孩子就都是轻松的,不会随着政策的朝令夕改而改变学艺道路;我们也没有贪多的心态,不会给孩子报越来越多的课外班。
学艺,可不是家长认为孩子要学,就一定能学好的。坚持学好才艺,还看孩子是否真愿意学,是否真有兴趣。
如何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学校布置的很多作业需要在网络上进行,各种英语视频需要在电子设备上观看,才艺班、培训班的老师们也喜欢在APP上留各种学习视频、课后作业……
在路上,大一些的学生手里拿着手机,一边走一边看,不知在学习还是在看什么。
如何减少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迷恋呢?
首先,我选择不陪女儿看动画片。女儿还小的时候,除了电视不怎么接触其他电子产品。当时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我不阻止孩子看,但她看时我也不陪着。如果父母陪着孩子看,孩子觉得有伴,会更起劲;如果父母也看过一样的动画片,孩子聊起来你就会知道细节,孩子发现父母跟自己有共同话题,他们看动画片更来劲。
女儿看动画片时总是孤零零一个人,而如果不看电视,我就会陪她看书,她可以待在我身边,这两者的差别那么明显,久而久之,孩子没那么爱看动画片了。
其次,让孩子少看电视剧也有技巧。跟孩子一起看一部电视剧的头几集后,我就帮孩子猜剧情、猜结局。偶尔猜到几次之后,孩子开始不那么愿意一集一集地等了,她会特别期待结局是否像我猜的那样。这时我就会鼓励她在网上看电视剧的最后几集,并且告诉她看这个没有电视广告。慢慢地,孩子对电视剧的热情骤减,看到什么热播剧也只愿意看看前几集,不愿花时间一集一集地追着看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看电视剧呢?因为孩子们在学校时也会像大人一样经常讨论电视剧,如果家长从来不让孩子看,别的同学聊起这个话题,你的孩子就会插不上话,慢慢地就可能不着痕迹地被孤立了。
孩子再大一些后,他们可能会痴迷于一些电子游戏,这时家长要想办法帮孩子克制。小学生们大都会玩几种游戏,并且他们会以自己的积分等炫耀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一点不会玩,可能会被同学嘲笑,生出自卑感。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完成作业后可以玩几分钟游戏,但我自己不玩。我的手机上从来没下载过游戏,另外我也的确不会玩,女儿玩游戏也是孤独地玩,一点儿也不能跟我分享。
还有一招就是,孩子玩游戏时我会故意打扰她,不停地夸她或问她问题,让她分心。这样一来,有些闯关游戏她根本无法专心玩下去,一会儿她自己就觉得没意思,不玩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电子产品不仅可以玩,还有更重要的用途:英语的视频作业可以用手机录下后上传;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上百度查;同学之间互相问作业、讨论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来实现……
我不主张家长把孩子和自己的事都揽到自己的手机上,这样其实监控不了孩子玩手机,也无法让孩子真正意识到电子产品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更无法明白“手机不是为了玩游戏才买的”。
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准备他们专用的电子产品,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你越不给他,他越觉得珍贵、越稀罕。一旦背着家长,他们对电子产品的迷恋就会爆棚,逮着机会就不停地玩。
如何让孩子不那么迷恋电子产品,这需要家长们的智慧和不断地摸索,更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克制。
孩子需要一个学校社团
女儿所在的学校社团是民乐团的琵琶声部,这个社团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女儿受益良多。
孩子在学校有一个社团,她才能跟着一个团体去坚持他们的才艺。
琵琶声部有九个女生,她们来自不同的年级,女儿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这几年,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一起把学琵琶坚持下来了。
社团的老师通常是很负责任的。女儿的琵琶老师对孩子们时时充满浓浓的关怀和殷切的爱。她爱琵琶、爱音乐,更爱孩子,无论刮风下雨,她都会准时来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她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亲手指导每一个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抠每位学生的优缺点,耐心地帮姑娘们纠正每个音符、每个动作。她有一份寻找和培养琵琶接班人的决心,有一份想要发扬中国古典乐器的诚心,更有一份对孩子们殷切的期盼之心。
社团学习也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与陪伴。每周两次的琵琶课,学的时候家长要陪学,练的时候家长还得陪练。每次我们琵琶声部的九位家长总是早早到场,在陪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调音和换弦。
社团学习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坚持。学琵琶的第一个寒假,学校成立了民乐团微信小组群,要求孩子们每天把练习过的曲子发视频到群里,孩子们认真极了,每天练、每天发,个个跟比赛似的。有时候女儿右手按弦的手指头都裂口了,还不间断地练着。有一年春节我们去了南方,途经好几个省份,那段时间车上一直都载着琵琶。
孩子在学校有一个社团,他们会有集体存在感。女儿四岁多就学钢琴,六岁多学琵琶,所以她的乐理知识要比有些师姐强。在民乐团全体排练时,女儿的音乐优势比较明显,节奏感也不错,所以乐团指挥偶尔会夸她。孩子越受到表扬,她的集体存在感越好,越喜欢这个社团。
孩子在学校有一个社团,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女儿所在的民乐团成立三年多,先后参加了三次比赛、两次展演,每次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加急排练,孩子们从来不喊累、不叫苦。乐团里有八个声部、六十多名同学,不管哪次练习,不管哪个同学或哪个声部出了错,其他的声部都要陪着重来,孩子们每次都乐呵呵地跟着重练,没有一个去抱怨。如果是本声部出了错,孩子们会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自己声部队员一起反复练习,直到不出错为止。
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也很团结,他们一起吃零食、一起玩耍、一起讨论学校趣事。比赛和表演的日子,孩子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他们通常在剧场的后台一待就是一整天,男生女生都能和睦相处,没有打架斗嘴的,没有到处瞎跑闲逛的。
让孩子在学校至少有一个社团,他们会在这个团队里学会配合他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如何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总有家长跟孩子说:“孩子,你要好好努力!”这样的话,我却说不出口,我觉得不用刻意强调让孩子努力,只要家长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不辜负好时光,就是在努力。
女儿在教室里面学英语时,我通常是拿一本小说读,第一节课四十分钟,能看半本小说;等孩子课间休息时,跟她说说话,问问课上学习、默写单词的情况。
可是这两个多小时里,不少爸爸妈妈拿着手机挂着免费网络在追剧,有的在聊天。家长自己如此之闲,为何让孩子一天上几个培训班?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给他们留,只能买外卖让他们在车上吃?
我很想对这些家长说:平常注意利用好时间,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比上多少培训班都强!
早上起床,孩子可以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听古诗音频,有音乐也有诗词朗诵,不管能记住多少,一直坚持听,时间久了也会有感觉。有时候早上的时光也可以听听英语,都是孩子学过的,稍微听听加深印象,也顺便练练听力。早上从起床到吃完饭出家门,少说也有半小时时间,这半小时利用好了,日积月累,你的孩子一个月就比别的小朋友多学了十多个小时,这不比你刻意让他上培训班来得合适吗?
孩子在学校的时光做家长的没法控制,但是放学回家后的时间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如果单程走路不超过30分钟的话,最好是走路回家,一来缓解孩子学习了一天的压力,二来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地进行亲子沟通,深入地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无论上学、放学我都一直坚持和孩子一起步行,在路上我有时候会要求她背一背前一天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有时候她会扮演英语课本剧中的人物,一边走一边用英语演练,这样既练了口语,又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关键是路上没有别人关注,她说起英语来很轻松。
晚上写完作业后,我一般不会主动给孩子加题,她自愿看书、画画、做手工、玩小玩具都可以,我有时候会鼓励她利用课堂知识给毛绒动物讲课。孩子一边絮絮叨叨地讲,一边回忆上课的内容,一边过瘾地扮演老师的角色,很是惬意。我在一旁偷听着,就知道她哪些知识还有欠缺,如果孩子不主动问我,我是不会去打断她的教课的,但当她正式复习时,我就会根据她讲课时的状态给她一些复习建议。
与其每天给孩子加大量的作业,不如找一些他愿意做的事,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让他利用好碎片时间。
还有个黄金时段是不能忽视的,就是孩子每天洗漱完准备睡觉前那30分钟,这时候阅读有利于孩子安静下来,这种慢慢安静的状态便于孩子快速入睡。睡前记忆力好,阅读的效果好,每天睡前的时间好固定,可以很容易就保持这个好习惯。
女儿从一年级起才开始的自主阅读,但她一直坚持,现在已经上瘾了,如果临睡前不看书,她反而不习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女儿靠睡前时间阅读的书籍不下500本,小说、儿童文学、科普、历史、地理,她都愿意涉猎,这比那些去上阅读、写作培训班的孩子轻松多了。
不负好时光,就是努力。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没有理由让孩子一个人去孤军奋战,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而家长却在那里追肥皂剧、玩手机游戏,这样的家长不是爱孩子,而是想利用孩子将来的所谓成功来证明自己。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更是巧妙地利用时间!
会玩,也是一种能力
网上曾报道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把他七十多岁的双亲杀死在家里,一个人出去闲逛,被警察发现,这才暴露了。据说,这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孩子小时候也挺听话,就是不爱出门、不会玩,长期宅在家里,到三十多岁还找不到媳妇,又没有工作,出事前的一天他母亲还在跟邻居说替儿子发愁。
回忆一下陪孩子的这几年光景,幸亏女儿会玩。
有一年春节前夕,我们带着女儿回湖南老家去陪父母过年,女儿和三位表姐妹玩捉迷藏、玩跑男游戏、画画、下棋,而这些游戏都是由女儿提议的。大姑看女儿毫不嫌弃地躲在黑暗的房间里,等姐妹们来找,就好奇地问:“瑶瑶,你不嫌农村脏吗?到处都是灰。”
“姑奶奶,这没什么可嫌弃的,脏了可以洗啊,我妈给外婆买了洗衣机。”
“你在农村过夜不嫌冷吗?”大姑接着问。
“不太冷啊!我小时候都不怕,现在大了,更不怕了。”女儿坦率地回答。
大姑后来告诉我她们家的外孙女、孙女都嫌农村脏、冷,不愿在她家住。我告诉大姑,会玩的孩子适应能力强。
女儿四年级时,我们去长沙旅游,同学热情地邀请我们全家去聚会,我一点没犹豫就拒绝了,当时电话那头一阵沉默,正尴尬时,女儿抢过电话说:“阿姨,你们家的小妹妹去吗?您带小妹妹去吧,我想跟她玩!”“好、好……”同学欣然答应,我也捏一把汗,这孩子算是给我打了圆场。不想打扰同学是因为她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才六岁,小女儿才两岁多,她又带孩子又上班,挺忙的,我也怕女儿跟她家两个小朋友处不好,弄得大人们尴尬。
到饭店一看除了同学家的俩孩子,还有她同事家的女儿,那女孩看起来也就六岁左右。而且,另一位同学艳也带着儿子哲一起来了。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这么多孩子,万一有点小摩擦,大人该怎么处啊?这时几个大点的小孩都在饭店的小舞台上跳舞,我叫女儿上去,她不去。哲看见女儿来了,过来打招呼,女儿跟他嘀咕了一声,把手机掏出来给他。于是哲坐下来安静地玩游戏,女儿坐在他旁边看,这时同学两岁多的小女儿在睡觉,舞台上的两个孩子也过来了,安静地坐在女儿身边。哲在手机上闯关,他们三人观战,直到家长们喊吃饭。饭桌上,四个孩子也都文静地、友好地吃饭,谁也没有抢,谁也没有争吵。
小朋友们快快乐乐地把饭吃完了,这时小女孩醒了,我女儿便跑过去逗小妹妹,一会儿摸摸她的头,一会儿亲亲她的脸,一会儿抱抱她,逗得小妹妹很快乐,同学和她老公也很开心。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很是欣慰。
女儿这种会玩的能力,很容易就化解了我的尴尬处境,我和两位同学既相聚又畅聊了,孩子们也相处得很不错。看来,会玩的孩子,协调能力会很强。
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你不得不认识到:会玩,的确是一种能力。小朋友可以在玩中学习、交友、不断适应新环境。因此,我不但不反对孩子适量地看电视、适量地玩游戏,而且还陪孩子玩自拍、看电视、放风筝、爬山、旅游、骑车、跳绳、滑雪……
期待孩子们都有时间玩、都会玩,不要被才艺课、文化课所压倒!
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
女儿上一年级时,一个朋友给了我十几条小蚕宝宝,我满怀信心地想养好。我虚心地请教其他妈妈们,每天带着孩子满世界地去找桑叶,从这个小区逛到那个小区……虽然第一批蚕宝宝让我养得精瘦精瘦的,但它们到底还是吐丝结茧了。
有了第一次养蚕的经验,我决定接着再养一批,并且号召女儿同学的家长一起养。那次的蚕宝宝养得不错,个个白白胖胖的,后来我还留了一些蚕卵。
第二年开春,蚕卵逐渐孵化了,我让女儿跟我一起给蚕宝宝搭窝,让她观察未孵化的蚕卵和刚刚孵化出来的小蚕宝宝。女儿开心地说:“原来蚕从小是黑色的呀!没孵化的时候是黑溜溜的,刚爬出来的时候也是小黑虫子呀!”又过了几天,小蚕的脑袋变白了,大概两周左右,蚕宝宝变得全身白白的,不再呈黑色了。“妈妈,桑叶可真神奇呀!小蚕吃着吃着,就变这么白、这么漂亮了!”女儿快乐而惊奇地说。
再后来蚕变得又胖又圆又白,这时它们会仰起脑袋,找可以吐丝的架子,不再吃食。我们把它们转移进搭好绳架的鞋盒里,蚕姑娘们就开始吐丝了。它们有的吐出白色的丝,有的吐出黄色的丝,满盒子白莹莹、黄晶晶的蚕茧,漂亮极了。
养蚕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养蚕跟养别的小动物不一样,蚕宝宝不能沾水、不能吹风,得精心呵护。女儿一有空就陪我去摘桑叶,她有一次听一位奶奶说给蚕吃的桑叶得用卫生纸擦干净,不能沾一点儿水,于是每次喂蚕之前她都拿纸认真地擦桑叶。有的时候我们周末要出去,不管走到哪里,女儿都要带着蚕宝宝们,坐车时把蚕盒放在她腿上,生怕我把蚕宝宝颠簸出去。蚕宝宝很小的时候,一天只喂一次桑叶,两周左右的时候一天得喂两次,再后来一天得喂四次,所以女儿每次放学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喂蚕了吗?”
养蚕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让她知道对自己养的小动物要负责到底,要时刻关心。
另外,蚕宝宝吃得多、拉得多,需要每天为它们清理粪便和残桑叶。蚕还是很干净的动物,不能用手摸,不能用东西捏它们的身体,不然它们脱皮的时候会很疼,皮不容易蜕下来。每次给蚕换桑叶时,得先把新鲜桑叶撒在上面,蚕是很灵性的小东西,一来新鲜的桑叶它们会立即放弃旧桑叶,爬过去吃新的。等它们爬上来开始吃时,我们就可以趁机把蚕带桑叶捞出,放在一处,然后把里面的残桑叶一片一片拣出来,如果残桑叶上有蚕,得用新鲜桑叶把它们扫下来,跟残桑叶分开,等把蚕窝里的粪便、残桑叶都清干净了,就可以把蚕和新桑叶放回蚕窝去了。
这个过程很烦琐,在培养孩子耐心的同时,也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
女儿经常拿着装蚕的盒子去让更多的小朋友观察,告诉小朋友们一些养蚕的知识,强调蚕虽然只吃桑叶却能吐出漂亮的丝,丝可以为人类做漂亮的衣服。女儿还鼓励别的小朋友也养蚕,并叮嘱他们要善待蚕宝宝。
养蚕无形中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原来还真有不着急长的蚕啊,别人都结茧好久了,它还在吃。这个体验让女儿知道了挑食的坏处,明白错过了成长期就是错过了,得自己为自己负责。渐渐地,孩子会自己主动要求加饭了。
经过两年的养蚕参与和观察,三年级时女儿在北京《现代教育报》上发表了《养蚕记》,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向她取经学养蚕。这是和孩子一起养蚕的又一个收获: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远远大于书本。
我原来只知道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却不知道原来蚕是如此听话、如此干净、如此有灵性的小生物,更不知道和孩子一起养蚕会有这诸多好处。
育儿三法:陪孩子阅读、运动和劳动
回忆这十多年来的育儿经历,也参考了身边一些优秀父母的教育经验,我总结出了简单易行的育儿三法:去阅读、去运动、去劳动。
阅读可以强健大脑,亲子阅读更可以增进感情。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可以给他们读唐诗或者小故事了,再大一点的时候可以给他们读绘本。
大概到了幼儿园中班或大班,有的孩子就可以自己读绘本了,也可以家长先读一段,孩子再读一段,这个过程中孩子能积累词汇、体会语境,还会认识很多字。到了小学,一些小朋友学过拼音之后,就不爱看绘本了,这时家长可以为他们选些儿童版的中外名著读。差不多到了三四年级,在掌握了常见汉字后,家长就可以让他们读一读儿童文学和科普类的书籍。再大一些,孩子就可以看原著小说了,也可以欣赏一些好的散文、诗歌。
女儿读过的书我都会去读一读,这样我就可以经常跟孩子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明白孩子的内心发展过程,我们之间也会有更多共同话题。陪孩子一起阅读,陪孩子的“心”慢慢长大,这才是真正的“陪”。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陪他们做的事还有运动。孩子有了良好的运动能力,有了强健的体魄,他们才会有争取一切幸福的资本。孩子从蹒跚学步起,我们就应该多带他们走路,尽量少用手推车,也不要老抱着。再大一点,孩子可以学滑板车、学溜冰、学游泳。在孩子上小学后,我们可以多带孩子跳绳、做仰卧起坐、做俯卧撑,也可以多带孩子骑自行车、跑步,最好能坚持每天陪孩子走路上下学。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请父母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关掉电视,带孩子到户外去运动吧!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陪孩子”的方法,就是我们干家务时把孩子也叫过去,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先学然后动手做。别用成人的思维去想孩子,他们其实都很愿意干呢!
小时候只要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劳动,不管是锄草还是插秧、割稻,我都十分高兴,一点也不觉得累。别因为怕孩子弄糟就不让他们动手,我们得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去改正、去努力、去成长。
家长有时候可以“懒”一点,最初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个拖鞋、拿一下餐巾纸、摆一摆筷子。两三岁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叠衣服、帮忙收拾家。大一点了也可以让他们扫扫地、洗洗小衣服。再大一点就可以刷刷碗、择择菜、帮忙做饭了。有的小朋友二三年级就能自己煮饭、拌凉菜、做西红柿炒鸡蛋了……做这些事,孩子会很有成就感。请家长们不要“吝啬”给孩子机会,也不要用金钱去鼓励,只要我们耐心点、放心点、狠心点,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我们能在旁边陪着他们,他们都会非常乐意的。
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是个“综合体”:不光要学习努力,要身体强健,还要拥有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能力。
在一些家长眼里,我的做法也许他们会觉得很“另类”。在“成绩至上”的年代,你却一直强调阅读、运动和劳动。但是从长远看,孩子需要综合发展自己,家长不应该一直去安排并占有他们的时间。家长也不应该每天只是匆忙地送他们去各种培训班,而应该用心地“陪伴”他们成长。
现在,女儿一直乐观自信,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学校“阅读小达人”,体育测试连年优秀。她的运动能力超强,爬山永远跑在最前头,滑冰、滑雪、骑自行车全是自学,没请过教练。在劳动方面只要我说一声,不管洗衣服还是刷碗、扫地、做饭她都十分乐意干,而且还经常主动要求给我和她爸爸洗脚、捶背。
陪孩子阅读、运动和劳动,这三种育儿法简单方便,投资也不大,所有家长都可以而且应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