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距离孩子最近的妈妈:陪孩子一起上小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孩子真正需要的家庭“教练”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

你的教育行为是在帮孩子还是在毁孩子?这是每一位母亲应该深思的问题。

我曾带孩子去过山东曲阜,在那里瞻仰了“三孔”——孔府、孔庙、孔林。走完这一圈,我对圣人孔子的一生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虽然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他却能因材施教,设立了“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又设立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为学、立身、处世的大宗旨,并具体教授“礼、乐、射、御、书、数”以达到“智、仁、勇”三德,这样一位“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的“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却是他的母亲。

曾经读“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我就知道孟子的母亲是一位有教育思想的母亲;以前也看过历史,我就知道孝庄皇后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一生辅佐了三代明君……由此可见,母亲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何等重要。

我身边有许多全职好妈妈,她们为了全心全意教育孩子、照顾家庭,放弃了原本体面的工作。然而,也有一些妈妈,她们不是太自私就是太自负,她们加诸孩子身上的教育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女儿是一年级下半学期进入学校民乐团琵琶小组的,当时其他小组如扬琴、笛子等乐器比较容易上手,学校一有活动就让他们参加,而琵琶小组却一直没有机会。我们这群妈妈既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仍然每周准时去学校陪孩子学琵琶。这样坚持了一年半,到三年级上学期,在中国戏曲学院的“高参小汇报演出”中,琵琶小组不仅参加了琵琶齐奏,还全部参加了民乐团的大合奏,这是全校唯一一个全员上台的声部。

笛子声部一位小朋友的妈妈是家委会成员,在学校有点“小权势”,以前每次都能给孩子争取到上台表演的机会,渐渐地孩子就疏于苦练笛子,结果这次演奏他没有得到机会。她是“自负妈妈”的代表。她觉得自己能给孩子弄到机会,所以没有要求孩子苦练,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不劳而获”。

还有一位小朋友,她在扬琴声部,以前学校也曾给过她机会上台演奏,这次扬琴声部是“七选六”,她居然没选上。我向孩子的奶奶打听,老人说:“孩子她妈不愿去学校陪孩子上课了,孩子跟不上,学校来电话提醒过我们。以前都是她妈陪着上扬琴课,不知道她妈这学期怎么了,一次没去过。现在孩子摸都不摸扬琴了。”

后来我和那位小朋友的妈妈聊起这事,她妈妈说:“我每天上班回来累得要死,哪有工夫管她呀!北京的小孩不学那些将来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听到她这么说,我竟无言以对。她是“自私妈妈”的代表。这类妈妈仗着孩子有“京户”、仗着高考有“照顾”,把孩子生下来就扔给老人,自己做“甩手掌柜”。结果孩子从小就知道了:我不需要太努力、不需要学那么多的东西。

我替那些孩子感到悲哀,他们虽然出生在首都,出生或许带有某些优势,但是,他们碰到了或者“自负”或者“自私”的母亲,这种优势又能陪他们走多远呢?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责任重大,希望所有的母亲都明白这一点:孩子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做母亲的得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过分地护犊子、过于自负、太过散养、过分的苛责,都是不正当教育。

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比父亲责任更重大,因为孩子从心底里要更依赖母亲一些。母亲们应经常反思育儿方面的得失,不时地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言传身教。

孩子需要的家庭“教练”

有一年,我们一家三口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当时觉得挺感人又挺振奋人心的,我们和女儿都流了好几回眼泪。后来再仔细想想,我觉得这部电影除了感人之外,令我们家长深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如果想要孩子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家里必须有一位教练爸爸或教练妈妈。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家庭“教练”呢?

首先,家庭“教练”得有大爱的理想,要么为人类,要么为国家。父母如果只想着靠训练出好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家庭“教练”就毫无可取之处。比如,要让孩子成为作家,父母得引导他成为具有独特思想的人,以人间大爱、世界和平、保护地球,或者以呼唤人们心灵之美、之善等有益于人类发展为写作方向,呼吁大家共同为人类的长久安宁、幸福而写作。当孩子觉得自己的理想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去付出。

其次,家庭“教练”要有永不放弃的信念。什么时候都不放弃理想,不放弃努力,主要是不放弃孩子。对孩子不存偏见,对世俗的社会观念敢于去打破。电影里的印度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那位爸爸却敢于挑战世俗、敢于挑战不可能。他平时严格要求孩子,想通过自己的残酷训练为女儿们争取到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这明显强过那些视女孩如无物,刚会走路就让她们干家务,到十四五岁时为了省家中的口粮随随便便把女儿嫁掉的父亲。

家庭“教练”在孩子没有成功之时,要一如既往地鼓励、安慰孩子,使之成为信心十足的阳光选手。

另外,家庭“教练”要有稳、准、狠的心力。“稳”是指家庭“教练”要耐心地帮孩子打好基础,不急于求成,允许孩子失败,也不想着一举成名,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懂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准”是指家庭“教练”对自己孩子的优势、劣势要了然于胸,这样训练时才会有的放矢。“狠”是指家庭教练要狠得下心让孩子吃苦。

最后,家庭“教练”要有眼光、不盲目。电影里的爸爸是在女儿们都十一二岁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她们的优势,才开始训练的。这一点不像我们中国的有些家长,他们几乎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有一次,我看见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满脸睡意地被父母从车上拽下来,塞进一个不知所谓的培训班,我心痛了很久。

现在的孩子都很忙,不是报了文化课培训班,就是报了才艺班。他们忙得没时间玩、没时间交际、没时间思考,更没时间去创新。

中国的家庭,如果每家都有一位好的家庭“教练”,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但是,现在的家长要么想当孩子的老师,要么想当孩子的陪练,要么想当孩子的保姆……没有多少是想当家庭“教练”的。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好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客居是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分析了《红楼梦》中的几位客居女孩的成长过程以及她们性格的形成原因。

于是,我发现:孩子住在哪里并不重要,比起客居身份,父母在不在身边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家的,而薛宝钗是有母有兄借住在贾家的,只有邢岫烟是随父母一起客居在贾府的。这三个女孩都很有才气、很优秀,但论性格,恐怕还是邢岫烟最好。邢岫烟对贾宝玉不卑不亢,还指点贾宝玉怎样回复妙玉的帖子;她性格温和,能与最难相处的妙玉成为知己;面对宝钗的刻意拉拢,她泰然处之;最可贵的是,连嚣张跋扈的王熙凤都对她另眼相看。

一个孩子无论多么优秀,影响他幸福指数的还是性格的好坏。一个家庭,无论是寒门还是望族,看他们是否幸福的一个标准是:一家人是否在一起生活。一直有父母陪伴、教育的孩子,比父母整天忙于工作给他留下金山银山的孩子都幸福得多。

我老家的两门亲戚,一家夫妻俩都在北京打工,把小小年纪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只有到了寒暑假,孩子才会被父母接到北京同住一段时间。小女孩一直很乖,学习也不错,到了青春叛逆期,她妈妈也回去陪过她半年。后来,这个姑娘考上了大学就开始不听父母的话,偷偷在大学谈恋爱,自作主张把自己早早嫁得远远的。一连几个春节都见不到女儿,这对夫妻整天愁眉苦脸的,年过五十的他们为了给女儿资助,依旧出去打工。“我们后悔当初没把女儿带在身边,哪怕是让妈妈回农村去带她也行啊!我们错过了孩子的黄金依赖期,只能用下半辈子去弥补了!”夫妻俩常常跟我诉苦。

另一对夫妻也非常恩爱,在农村做点小生意。中途,父亲也想去县城做点生意,但他担心儿子离开父亲后会不好管教,就一直守着孩子、守着家,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几年前,父亲查出长了肿瘤,于是四处求医,儿子也不时陪伴、鼓励爸爸,后来他们在北京找到了治疗办法,父亲终于战胜了病魔。谁知后来孩子也查出长了肿瘤,他女朋友也因此吵着要分手。但他们一家人齐心、坚强、乐观,最终孩子也治好了肿瘤,他们家又一次战胜了病魔。如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当年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没有抛下儿子去县城做生意,没有在儿子读书期间离开他!”父亲自豪地逢人就说。

从这两家的情况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孩子在成长依赖期是不能少了父母的陪伴、教育的。

孩子住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是否一直都有父母的心、父母的爱、父母的身影相随。

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愿我们都能守护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愿留守儿童少一些,再少一些!

不做“追分族”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网络上、报纸上关于高考状元的各种信息都会扑面而来,令家长羡慕嫉妒恨,令学生恐惧、担忧和烦恼。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也想孩子将来做个状元,好“光宗耀祖”。于是,孩子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尤其是高中生。

但是,高考状元能有几人呢?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下来,冠军只有一人,大多数人只能算是陪跑。但不能因为只是陪跑,我们就否认参与的价值,也许,陪跑者在其他方面更为出色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一时的成绩不放。

我以前也做过“追分族”。从女儿上一年级,我就向孩子要“考分”:数学、语文不能低于95分,英语不能低于100分。每次孩子考完试,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看分数,永远都不满足于当时的成绩。孩子考了93分,我会要95分;考了97分,我想要100分。我从来没有满足过,也从未想过这些分数是否已是她尽全力取得的……

渐渐地,我和孩子都患上了“考试综合征”:既期待每一次考试,又害怕每一次考试,甚至憎恨每一次考试;既想要高分,又不想去研究怎样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经过一年多的挣扎,我终于切身体会到了盲目追求高分的各种弊端。后来我研究发现,语文的排序题跟思维习惯、写作习惯有关,阅读理解跟阅读经历、阅读深度有关,其他题型跟阅读广度有关。我不再要求女儿考满分,也不让她考前过多复习和做练习题,只要求她每天尽量多阅读。

我不希望孩子只是个高分孩子,而是需要她从小保持学习的热情、生活的激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后来,女儿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多余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音乐、美术、手工和做运动,偶尔做家务。再后来,女儿拿到了英皇乐理五级证书,钢琴弹到了英皇八级,琵琶弹到了九级,书法和画画比赛偶尔也会拿奖回来,作文亦发表了八九篇,芭蕾舞跳了四年有时都能当领队了。

人生的“高考”不止一次:小升初、中升高、高升大、大升研、研升博、找工作、结婚生子……哪一次的上升不是“高考”?哪一次不需要孩子、家长全力以赴?但是,这些升迁你不能保证孩子每次都是“状元”啊!何必要去向往、膜拜高考状元,让孩子长成独特的自己就好了。

高考,既非起点,亦非终点。你不会因为一次考得好,从此就一路无忧;也不会因为一次考得差,此生就暗无天日。不做“追分族”家长,以平和之心待之方为上策。

适时放手和等待

我原本是一个把孩子照顾得事无巨细的妈妈,后来,在大学任教的哥哥提醒我要学会放手与等待,要肯定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努力,充分信任孩子的自我成长。

记得女儿刚上一年级时,老师说她像个“刺猬”,别人碰她一下,她会“睚眦必报”,一点不能“吃亏”。那时我是家委会成员,经常去学校协助老师做点小事,女儿可能觉得有点“优势”,就行事霸道起来,和同学相处得也不太和谐,一点都不懂谦让。我去学校帮忙越多,越显出我是个“好妈妈”,而女儿却成了众人排挤的对象。

后来,在哥哥的劝说下,我毅然辞去家委会的工作,把孩子推到同学、老师面前,让她独自适应新环境。女儿在那样的环境中貌似“吃亏”,实际上这种逆境却充分磨炼了她的意志,培养了她的情商,令她迅速自我成长了。后来再见到孩子的班主任时,她着重指出了女儿在日常处事方面的进步:平和多了,懂得了谦让和忍耐,还特别喜欢帮助同学。

幸亏我及时地放手,等待的过程虽然艰辛难熬,但确见成效。

女儿自小学钢琴,我一直都是听众兼陪练:上课时我在旁边听,练习时我在旁边盯,我们经常因为是否弹错音而争吵。学钢琴弄得我们身心疲惫。直到我们遇到了现在的钢琴老师,她劝我说:“您放手吧,孩子自己能行!”好吧,上课我不旁听了,练琴时我没了指导资格,只能闭嘴,我们不争吵了,孩子也爱练了。过了一段时间,女儿练琴也不叫我过去了。一年后,女儿从不到四级的水平练到了六级。

等待的过程虽然如坐针毡,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年级寒假的时候,女儿学了英语的自然拼读,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她读英语时横加指责,孩子气哭了,爸爸也急了,于是我们三人争得面红耳赤。后来与一位在大学教英语的朋友交流,她劝我们:“孩子既然已经学了自然拼读,你们就应该放手,要相信她,不要再教她了。”在这之后,女儿学英语时我们都不干涉了。孩子没有了心理负担反而更愿意学,现在她在各种英语考试中的成绩基本都是满分。

在孩子的学习上放手,孩子会更自觉、更自信。父母适时地放手和等待,能使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成才。

和孩子做战友

家长应该和自己的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家长都应让孩子确信我们会永远支持他。

女儿三年级第二学期时,有一天放学后跟我说,班干部罚她大中午在操场上跑圈儿。要知道,那时中午的气温差不多有30摄氏度。看着孩子满脸疲惫,似乎热着了,我很心疼,小心地询问她当时的情况。

“就是中午吃完饭排队上厕所的时候,我早上带的桃子被同学看见了,她告诉了班干部。班干部让我把桃子交出来,我没交。我跟他说我又没吃,为什么要交啊?放学了再吃不行吗?”女儿委屈地跟我说明了情况。

“但是,班干部非要罚我去操场跑圈,而且就我一个人去……”女儿说着哭了起来。“你们老师呢,你怎么不告诉班主任?班干部这样私自罚同学是不对的,哪能随便体罚同学啊?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不要听,不要盲目执行,老师要说你,你让她找我,说妈妈让你不要接受的!”我十分生气、也十分心疼孩子。

回到家,我忍不住给班主任发了信息,详细说明了情况。桃子是我让孩子带的,因为天气炎热,女儿下了课要去民乐团排练,得五点多才完,一个水果可以补充水分又可以充饥。我在微信里提出希望以后班干部不要随便体罚同学的建议,他们自己还是孩子,没轻没重的,一方面把握不好度,容易伤了其他孩子,另一方面这样乱罚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

那天的微信我写得很长,分几段发给了老师。她当时回复不知道这件事,第二天会详查的。后来我听说老师把班干部批评了一通,取消了他们的一些特权。

事后,女儿回来有点生气,说同学怪她告状了。我分析给她听:“你表面是挨说了,但你干了一件好事,以后那些班干部就不敢随便欺负你的那些弱小的伙伴了,这不是很好、很值得吗?妈妈是你忠实的战友,当然得为你以后着想了,要是不勇敢一点,一直忍着,这种坏风气不是没法制止吗?你在学校上学也没有保障,我时时刻刻都得担心你会不会挨罚。”女儿最终也释然了。

女儿每次单元考后都很郁闷,也非常害怕单元考。我也一直琢磨他们老师为什么觉得课时不够用,考试却要占十多个课时,讲卷子要占十多个课时,据说老师还经常因为学生们考得不好,一生气就唠叨一节课。考试不能增长智慧,频繁的考试反而削减了孩子们更好利用这些时间的可能。

关于频繁考试的事,我不能发牢骚,只能安慰孩子。但作为孩子的战友,我得想办法帮孩子解决这个困难,于是,一有机会跟班主任聊天,我就顺便提提这事,后来老师也没有像以前那么热衷于考试了,考完试也不再排名或公布孩子们的成绩。这样一来,大家都淡化了考试,女儿也不再频繁抱怨了。

孩子是我们一生都要相伴的人,我们家长可以把他们当成朋友,也可以一直做孩子的坚强战友。无论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先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然后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找出解决方案,一定要用最好的方法保护战友,让他们少吃亏、少受罪。

要做就做“马爸”

女儿经常说:“爸爸是属龙的,但我觉得他更像一匹马!”

爸爸有时候是温柔的“马爸”。女儿生病的时候,他会坐在旁边,拉着她的手轻声细语地安慰。

爸爸有时候是胆小如鼠的“马爸”。去草原,他不敢骑马,说怕马受惊;去雪场,他不敢滑雪,说怕摔跟头。女儿每年滑雪,他都是陪着她奔跑在雪道上,帮她把滑板送到雪道顶上,女儿滑下去时,他就在后面跟着跑下去……

爸爸有时候是个滑头的“马爸”。有一次,女儿因不想练钢琴而找碴儿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听着外面的动静,希望爸爸来帮她。女儿哭了十多分钟,爸爸才出现。他先是装作无奈地看了孩子一眼,然后说:“闺女,弹钢琴这事得听妈妈的,我没办法,你还是好好弹吧……”说完,他就溜了。女儿只好乖乖地弹琴。

爸爸有时候是很能干的“马爸”。他养金鱼、种花,还会做很多好吃的菜。女儿两岁多的时候,爸爸给她买了只小兔子,取名“小白”。爸爸对小白很好,经常和她拎着兔笼子去小区遛兔子。到了草坪上,他会把小白放出来,让小白自由活动;如果有小朋友想喂小白,爸爸会挺高兴地教他们。

爸爸有时候是喜欢自由驰骋的“马爸”。一有机会,他就会开车带着我们到处跑。有一年春节,我们出去游玩了19天,行驶了4560多公里。

马爸经常说:“我32岁才有了宝贝女儿,我想让她一生都快乐幸福。”

马爸还说:“其实带着女儿一起旅游、一起运动、一起玩耍的时候,我自己也在经历小时候没有遇到过的趣事。”

现在,父亲们参与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在我身边就有爸爸接送孩子的,不管孩子参加什么活动,这些爸爸们也都愿意陪着,他们还会关心别的孩子、帮助别的爸爸妈妈。

有的爸爸甚至别出心裁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五岁就让孩子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自己远远地跟着;上小学也只在开学第一天带着孩子走一圈,教孩子怎么坐车,然后每天让孩子一个人去上学,不放心的时候也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

越来越多的“马爸”只陪伴不干涉,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原动力。

妈妈也要不断加油

算一算,我已经当了快十年的全职妈妈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全职妈妈不好当。

全职妈妈不是买买菜、做做饭,嗑着瓜子、追着电视剧,就能做好的工作。

全职妈妈得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起码得会开车,要不然孩子生个病,有个什么活动的话,请爸爸帮忙又得耽误他。所以,妈妈必须要练好车技,为关键时刻能孤身一人带着娃拼杀在路上做好准备。

有一次,我刚把女儿送到学校上了两节课,班主任就打电话通知我把孩子接回家,说在学校上操跑步时被同学撞倒磕伤了膝盖。那天我的车限行,只好打车接孩子回家,当天在家歇了半天。

第二天,我看女儿的膝盖肿得厉害,就开车带她去了医院。结果车只能放在地下停车场,我只好背女儿上一楼的急诊厅。那时候女儿56斤,我把她放一边又不放心,只能背着她挂号、缴费、拍片、拿药……折腾了足足大半天,最后累得自己差点摔倒。

还有一次,女儿感染了病毒,考前一直发高烧,吃了药又恶心想吐。那时候老师们都在带学生紧张复习,我只能趁女儿迷迷糊糊睡着了的空去学校拿复习资料。老师没有一次性把资料全部给我,我只能等看到班级通知后去找她,一趟趟、一天天,日子难熬得很……

全职妈妈得有“说走就走”带娃旅行的魄力。手机上得常备高德地图、携程、滴滴、美团、支付宝等。爸爸如果有时间也会陪着去,但妈妈得做好一切攻略,爸爸一般只负责拿行李。多数情况下,都是妈妈自己找伴儿出去旅行,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妈妈们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得让孩子玩高兴了才行。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和另一对母女去爬泰山,订的是泰山顶上的酒店,上山时还下起了雨,我们两个妈妈背着大包行李,在雨中被两个孩子不停地催着往上爬,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全职妈妈得有与时俱进的厨艺。有一段时间流行自己烤蛋糕,女儿知道了就催着我去她同学家学。学了一天,我终于学会了烤蛋糕。后来女儿又要我学烤蛋挞,还有包饺子、包馄饨、擀面条。为了满足女儿那多变的胃,我这个并不擅长做饭的人,被逼着一点一点地学到现在。

全职妈妈得有能征服熊孩子的体力。有一次学校运动会,女儿给我报了一分钟亲子跳绳,我都几十年没跳了,根本坚持不了一分钟,苦练了两周,结果还是拖了孩子的后腿。事后,女儿严肃地跟我说:“妈妈,您真的需要锻炼了!我们以后天天练跳绳,争取明年得个好成绩。”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慢慢进步了,最后能连续跳170多个。

全职妈妈还得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白眼。每次我送完孩子拎着两大兜子菜回家,碰到打扮得光鲜亮丽的邻居兴高采烈地去上班,别提多羡慕了。看着她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无数次在心里呐喊:“我要上班!”等她们在我的视线中完全消失后,我也只能匆匆地、无可奈何地往家走,一边走一边想着也许再忍耐几年我就能上班了。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的脑门上刻着“全职妈妈”四个字,人们都在用白眼看我;有时,我懊悔自己提前过上了二十年后的生活;有时,我会非常害怕周围的人嘲笑我无能……

全职妈妈不好当,得审时度势,心里有谱: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不用上培训班;及时放手让孩子学会自理,让他们做家务、洗衣、刷碗;多陪孩子运动,提高免疫力、少生病,减少独自带孩子上医院的尴尬。

然而,在陪女儿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提高了自己。我每年能读二十多本小说,抽空完成了以前没完成的学业,成功地提交了毕业论文;我总结了一些育儿经,每天开心地做着码字的工作。

我还陪孩子一起学滑雪、养蚕、摄影、学书法、学英语……我做这些,为的是追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为的是将来能适时地、得体地退出“全职妈妈”这个位置。

隔辈教育到底好不好

如今,有许多留守儿童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即使是城里的孩子,也有很多因为父母都上班,而由老人一手带大。有的家长抱怨老人太宠爱孩子,太惯着孩子,认为一定不能进行隔辈教育。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就是奶奶带大的,奶奶的教育像清澈的溪流一样,心怀高远、脚踏实地。如今,奶奶虽然已经离开我十几年了,但她那善良、朴实、真诚的教育却一直陪伴着我。

奶奶虽然出生在旧社会,自己也没什么文化,但她的父亲是“辛亥革命”失败后第一批被反动派杀害的烈士。奶奶一直记挂着她的父亲,敬佩着她的父亲,总是把他的光荣事迹讲给我听。从很小的时候起,奶奶就教育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有贡献的人。

奶奶对我的教育有时是无声的陪伴。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我在写作业,奶奶都会陪在我身边。夏天,她拿把大蒲扇给我赶蚊子;冬天,她把炉火给我烧得旺旺的。每次放学回家,奶奶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金萍,今天有多少字要写啊?”直到我都上初中了,她还问同样的问题。我好笑地说:“奶奶,初中不写生字了,我们小学早学完了。”奶奶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时候,父母忙于耕作,多亏了奶奶一直陪伴我、教育我。每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我都会摆好几个凳子作为题中的物体,围着这几个物体转半天,想推敲出题意。奶奶不解地问:“丫头,你这是在做什么作业呢?”我欢快地回答:“您别管了,马上就想出来了。”这时,奶奶则会憨憨地一笑。那时候我觉得做作业好幸福,一直有奶奶陪在身边。奶奶无声的陪伴教育让我的童年、少年时代的学习一点都不孤独、不焦虑、不恐惧。

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去长沙春游,爸妈不让我去,嫌需要交的钱太多,可我真的很想去。奶奶建议我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但攒十多年的压岁钱全都得花掉我又有点不舍得。奶奶说:“我再给你赞助点,你想去就去吧!机会多好啊,别学我一辈子没出过远门。”

果然,那次长沙春游成了我中学时代唯一的一次春游。那次,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滴水洞、烈士公园、雷锋纪念馆,还爬了岳麓山。从长沙归来,我的视野一下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一个农村老太太如此豁达且有魄力的鼓励教育,在那个穷苦年代是罕见的。后来,我第一次独自勇闯北京的胆大心细,应该就是源于那次长沙之行,源于奶奶对我的鼓励教育。

奶奶去世已经很多年了,但我至今还记得她的勤劳、善良、果敢,记得她对我的正面的、无声的、鼓励的、陪伴的教育方式,记得她对我深深的爱。

因此,我不认为隔辈教育不好,只要老人们不娇惯、不盲宠孩子,哪怕是目不识丁也能教育出好孩子。

穷养和富养没有绝对界限

经常有人说女孩子要富养,而他们所谓的“富养”无非就是给孩子买名牌衣服,报很多的才艺班,遇到孩子想要的东西不管多贵、不管有没有用,都马上满足她们的要求。

殊不知,这样的富养,极有可能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纵容孩子的占有欲。

有一次正是换季的时候,女儿的一个姐姐家给我们送来两双旧鞋子、几件穿过的外套和裤子,我都欣然接受,并且表示感激。之前,这个姐姐还给过女儿几条裙子和一件披风,孩子也非常喜欢,天天盼着夏天快点到来,她好穿这些衣服。

女儿刚上一年级时,她同学的妈妈非要把一双时尚的公主鞋送给女儿,因为那个同学的脚长得太快,鞋子只穿了一次就小了。我忐忑不安地把鞋子拿回家,没想到女儿非常喜欢,一有什么外出活动就穿上它。

女儿二年级时突然要参加一个活动,得穿黑皮鞋,我把原来那双拿出来一看,小了,去买又来不及了,就在小区微信群里问了一声,很快便借到了邻居妮妮家的黑皮鞋。参加完活动,我约时间去还鞋,妮妮妈妈说:“妮妮穿着小了,如果瑶瑶穿着合适就留着吧。也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捡鞋子穿。”“我们不富养,也捡过别人的鞋子,哈哈哈……”我爽朗地笑着回答。这双黑皮鞋女儿整整穿了一年。后来去妮妮家玩,她们又给了女儿一双运动鞋;邻居悦悦家给了女儿一双舞蹈鞋……这些都是女儿自愿接受的,所以她也非常喜欢穿。

自从捡了这些旧衣服穿之后,女儿明白了东西是可以分享的:自己的衣服小了,她就大大方方地拿出来送给小表妹;自己不看了的书,她也愿意寄给陌生的小朋友;我组织给山区留守儿童寄书和文具时,女儿会很主动地去发动同学参加,还把同学捐的东西自己背回家。

女儿从四岁半起学钢琴,那时候钢琴课一周上一次,一次120元;上到小学一年级时钢琴课是200元一次;到后来孩子四五年级练到钢琴八级了,一次课是350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这笔费用无疑非常庞大,中途我也曾经动摇过,心想:我们不是钢琴世家,也没有背景,女儿不可能走音乐专业。但那时我又想:如果坚持下去,女儿长大了以后也算会一门乐器。

女儿二年级时进了中央芭蕾舞团学习,刚开始她坚持得很好,有时候感冒了也去跳。有一次参加公开课,我才知道课程中的好多动作都是躺在地上完成的,难怪有时候跳完芭蕾舞孩子的感冒会加重呢。后来只要生病,我就不让女儿去跳了,孩子每次都担心地说:“妈妈,芭蕾舞一节课120元,不去不就白浪费这么多钱了吗?”

“没事的,宝贝,先养好身体再去跳,不要去想钱的事,就当你今天去跳了。”我开玩笑地说,心里很欣慰孩子的懂事。

在孩子提出游玩或购物要求后,我从不马上去满足她的愿望,怕她只是一时兴起。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女儿还坚持她的想法,我才会尽力满足她,所以女儿的占有欲一直不强,但她也不会没自信,因为她知道妈妈迟早会满足她的。

家长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富养,那不是真正的富养孩子。富养孩子的心灵才是真的富养。穷养和富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最好的方法是:富养心、穷养身。

孩子开窍,早晚的事

“妈妈,张老师今天表扬了我好多次,她还让我到前面领队呢!全体同学都给我鼓掌,一共四次呢……”刚下芭蕾舞课的女儿欢快地对我说,满脸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是啊,是啊!阿姨,我都为宇瑶感到高兴,老师表扬她,我心里也特别开心。”一起学芭蕾舞的好朋友菲菲凑过来对我说。

“对啊,对啊!宇瑶,你真棒……”其他小朋友也都围过来跟女儿拉手。

“是吗?谢谢你们!以后我们共同努力,再也不说想放弃的话,好吗?”我颇有感触地说。

“好啊!”女儿和小伙伴们齐声回答。

女儿去换衣服的时候,张老师走过来,热情地对我说:“宇瑶最近进步很大,表现很不错。”这位芭蕾舞老师两年来第一次在我面前表扬女儿。

“是吗?她在家也不怎么练,真奇怪。”我疑惑地问。

“开窍了呗!以前我跟她说什么她都听不懂,现在教什么她都一听就懂,哪儿哪儿都对!”张老师笑着对我说。刹那间,所有家长都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孩子开窍了,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女儿学芭蕾舞一直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她一直嚷嚷着要退出这个班。我知道她们班数她年龄最小,好多小姐姐都上过好几年了;也知道女儿骨骼不算软,练基本功费劲。

有一次芭蕾舞班续费时,女儿又反对,我劝她说:“菲菲也早想退了,但她打算再坚持坚持。你也再试一学期,如果到时候还不喜欢就退,但这学期学费涨了,你不能缺课,不能像以前一样,不想去就不去。”女儿好像吃了定心丸,抵触情绪慢慢减少了。

说到开窍,女儿三年级下学期时数学考试连续考98、99,甚至满分,我一直在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女儿语文、英语成绩都很好,但是,一直到三年级上学期,她的数学成绩都不稳定。学得好的单元勉强能上90,理解不透的单元只能得七八十分。

后来有人告诉我,孩子之所以数学学成这样,有可能是因为不能把数学生活化,不理解。于是,后来再出去旅行,我就让女儿记账,快到服务区了就让她计算时间,让她自己在服务区买东西、结账;家里缺个门厅柜,我就带着她一起测量、画草图,让她根据需要设计每格的尺寸;我还让她去参加小区跳蚤市场活动,自己给东西定价,自行处理邻居们的“讨价还价”……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女儿的数学也开窍了。

“量”的积累导致“质”的变化,在一次次练习、一次次坚持中,孩子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所以有了质的飞跃。孩子开窍,看似偶然,其实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和坚持的必然结果。

每个孩子都有开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家长要做的就是充满信心、耐心陪伴、静静等候。

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关于感恩教育我曾经思考良久,也和其他家长激烈地讨论过。感恩教育需不需要关注?感恩教育谁来教育?感恩教育怎样教育?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起来简单的一句话,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又有多少人把这种感恩的理念教给了下一代?为什么会有八十多岁的老人被儿女扔在异国他乡机场这类事件发生?反思一下,这都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感恩教育”做得不好。

感恩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品质教育,是一种家教修为,最好的教育者是父母。

感恩教育对外表现为:感激、感谢帮助过和教育过孩子的人。当女儿因为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抱怨时,我会对她说:“老师想让你进步,才给你指出错误和缺点的。如果他不说你了,说明他放弃你了,我们得感谢老师!”我经常这样念叨每一位批评过女儿的老师的“好”,渐渐地,女儿开始感激每一位曾经教过她的老师:钢琴老师、书法老师、琵琶老师……我们经常聊起他们,回忆跟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女儿都会记得并崇拜他们。

感恩教育对家人表现为:让孩子懂得照顾老人、孝顺父母。每次孩子取得进步,我都会说:“多亏你有个好爸爸。”女儿会说:“嗯!我知道,爸爸很辛苦,对我却很大方,什么都愿意让我尝试。”我会接着说:“你爸爸还超爱你哟!还有你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很爱你。”我们一有假期就会带女儿回老家看望老人,女儿对老人也表现得很孝顺,非常愿意陪他们聊天,还主动唱京剧给他们听。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随时做好表率。每次在小区地下车库碰到停车场的师傅,我都会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因为他们三人“两班倒”,24小时守候停车场,很辛苦。女儿也会欢快地跟他们问好。还有一件事对女儿的触动也挺大。有一次,我有篇关于家庭教育的稿子错投给了一位编辑,其实她当时已经不负责“家教专栏”了,没想到她居然同意加我为好友,并把我推荐给了“家教专栏”的负责编辑。这种善意之举太让我意外和感动了,于是,我每天念叨给女儿听。她也很感动,每天都看编辑阿姨的朋友圈,还说:“妈妈,怎么有这么多好心的阿姨啊?”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恩和崇拜。

“感恩”不是简单地说声“谢谢”,而是尊重、敬佩,以及时刻铭记于心地感动;“感恩”不是做做表面功夫,而是对他人发自肺腑地保持崇拜的眼神、恭敬的语言;“感恩”不是“假客气”,不是敷衍别人,而是真正地孝敬、孝顺家中长辈。我们应该把这些教给孩子,让孩子始终保留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