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 report
采访与报道
1926年人们如何看默片电影?
《玫瑰骑士》默片电影音乐与艺术歌曲亚洲首演
How Silent Films were Watched in 1926?
当默片电影遇到现场乐队演奏,岂不是天作之合?
女高音歌唱家夏洛特·碧曼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多为默片,为了更好地实现影片放映时的音响效果,主办方常常使用乐团或乐手配合电影的画面进行演奏。现场乐队的演奏创造了一个个难忘的观影瞬间,剧场里你听到的每一分钟的音乐都是不可复制的。
2017年12月15日,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就让观众们穿越回百年前,原汁原味地体验了一番当时的人们欣赏默片时的感受——大屏幕播放默片电影《玫瑰骑士》,同时乐队演奏了理查·施特劳斯特别为这部电影而创作的配乐。这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完美再现了影片于1926年首演时的情景——在影片正式放映前,女高音歌唱家夏洛特·碧曼(Charlotte Beament)还演唱了理查·施特劳斯至爱的几首艺术歌曲《安息吧,我的灵魂》《秘密的邀约》等——正如1926年,这些歌曲作为序曲拉开音乐会的序幕一样。
演出前,担任现场演出的英国启蒙时代管弦乐团(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的指挥托马斯·坎普(Thomas Kemp)与乐团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宾·伍德海德(Crispin Woodhead)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理查·施特劳斯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常以音乐手段表现文学故事的内容。他采用象征性的主题和变奏手法对事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与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相似,但更为细致入微。
01 《玫瑰骑士》默片电影音乐演出现场
02 英国启蒙时代管弦乐团首席执行官伍德海德
三幕歌剧《玫瑰骑士》是理查·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贵族社会,上流人士需要通过“玫瑰骑士”来传达爱情:玫瑰骑士代替委托人将求婚的信物——一朵银制的玫瑰送给其未来的新娘。当时,玫瑰骑士成了浪漫和爱情的象征。理查·施特劳斯便以此为背景,于1909年创作了三幕歌剧《玫瑰骑士》,1911年1月26日首演于德累斯顿。
歌剧《玫瑰骑士》堪称灰色喜剧的佳作,其跌宕喜剧的故事情节,将十九世纪中叶维也纳贵族间的浪漫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维也纳的元帅夫人趁元帅外出打猎的夜晚,与一位贵族美少年在家中幽会。次日清晨,夫人的表兄突然造访,为了掩盖恋情,元帅夫人让情人男扮女装,却阴差阳错地被表兄选定为替自己送达求婚信物的“玫瑰骑士”。更加命运弄人的是,在代表求爱之意的银玫瑰送达时,年轻的富家女却与作为信使的美少年一见钟情。最终,迟暮的元帅夫人退出了这场爱情的争夺,贵族美少年与年轻富家女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于歌剧获得的极高成就,默片电影《玫瑰骑士》的作曲任务也落到了理查·施特劳斯的身上。他将原先的三幕歌剧重新编配,写成一部沙龙乐队编制的电影配乐。默片电影《玫瑰骑士》1926年1月10日首演于德累斯顿宫廷剧院,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乐团演奏,大获成功。
01 英国启蒙时代管弦乐团指挥托马斯·坎普
02 英国启蒙时代管弦乐团
指挥托马斯·坎普强调,这个乐队沙龙编制的版本并不是对原歌剧的改编,而是一部全新的、独立的艺术作品。电影的剧情和歌剧略有不同,有些角色在歌剧中压根没出现,但在电影中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或者是电影呈现了一些过去发生的事,而歌剧对此没有表述。“这就好比是用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所以那些看了电影的观众,可能会想再去看看歌剧;同样的,之前看过歌剧的人,也会想去看电影。”
在影片的大多数时候,音乐都是像小溪流一样作为背景,对故事的情感、氛围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不过,电影中也有很多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例子。比如一开始,是一条非常舒缓、温柔的爱之旋律,衬托着女主角悠闲地躺在床上的情景。当她的情人攀上窗台与她握手时,钢琴独奏部分必须到达一个高潮性的段落,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此外,电影中有一个芭蕾的场面,理查·施特劳斯特别改编了一首库普兰的作品,用古老的法国巴洛克音乐与之配合,这段音乐也因此与整部电影的其他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指挥的工作就是确保乐队演奏的音乐与电影中这些场景的节点吻合,这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媒体采访现场
托马斯·坎普认为,大家都知道理查·施特劳斯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但他这部电影的配乐却鲜为人知,实在是太可惜了。在他看来,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对后来的很多作曲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电影音乐作曲家。在默片电影《玫瑰骑士》的高潮部分,音乐极富情感与冲击力,与现在的任何商业大片相比都毫不逊色。“正如一家英国报纸所说,理查·施特劳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拥有过他。”
担任此次演奏的英国启蒙时代管弦乐团是一支在古乐运动中声誉斐然三十载的巴洛克名团。1986年,英国一些最优秀的音乐家对被人们称为“乐团”的组织进行了认真的审视,然后决定打破成规,成立一个独特的乐团,启蒙时代管弦乐团就此诞生。“启蒙时代”这个名字将人们带回十八世纪的欧洲,充满情怀和文化内涵。乐团擅长以复古风格和时代乐器演奏从巴洛克时期到早期浪漫主义的音乐,与其他顶级的古乐团一样,在音准与乐部平衡方面一丝不苟,但又不古板和拘谨。
乐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管弦乐的音色以及对作品的处理上:非常克制、有时干脆没有揉弦的平直、明澈的弦乐,牧歌风味的柔美木管,没有活塞的自然铜管乐器吹奏出的粗砺但异常嘹亮并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以及由坚硬的木鼓槌敲出的声势浩大的鼓声。乐团的演奏既忠实于原作,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启蒙时期的音乐作品重现光芒。乐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发行唱片达五十余张,他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震撼、改变着人们记忆中的音乐世界,其卓越的表现获得了音乐界的广泛好评。
大多数乐团都有一个常任指挥,而启蒙时代管弦乐团却没有。原来这有一个历史渊源:有一次,乐团计划举办一场音乐会,但指挥家临时取消了演出。就在大家都以为这场音乐会泡汤了时,乐团里的演奏家们说,“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演这场音乐会”。最终他们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进行了演出,随后乐团就将“不设常任指挥”变成了自己的一个特色。这种模式赋予了乐团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它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与哪位指挥家合作。正是这样一支始终保持着实验精神、培育起音乐更大多样性的组织,赢得了塞蒙·莱托爵士、伊凡·费舍尔、马克·艾尔德等一批卓越人物的付出以及为数可观的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