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1992年,我出版了《中国古代家具》一书,王世襄先生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并与朱家先生分别为此书作了序言(见附录一,附录二),两位先生对我所做的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肯定。时隔25载,在查阅了无数的资料,走访各地拍摄了无数的照片,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后,终于在其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古典家具》的稿件。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曾有二十四个皇帝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宫内收藏的各类古代艺术珍品数以万计,有些门类是世间少有的,明清两代皇家使用的家具即是其中一类。

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在传统艺术方面取得的比较突出的一项成就,它吸收中国近两千年来的经验发展而成。在世界家具体系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成为我国古代物质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家具发展到明代,艺术性和科学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除结构上使用了复杂、巧妙的榫卯外,造形上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突出表现为家具的比例尺寸符合人体各部的关系,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进入清代,家具一改明式朴素、大方、优美、舒适、坚实、牢固的特点,代之以厚重、繁华、富丽堂皇的特点,形成清式家具的风格。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1975年10月,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专业,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家具的保管与研究。对我来说,这项工作异常陌生。因为在此之前,什么古典家具,什么花梨、紫檀等硬木名称,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我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1966年初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了。由于办事认真,得到村干部们的信任,被提拔到生产大队当了干部。自1969年至1972年中,先后任过大队会计、信用社会计,也干过电工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2年由大队推荐、公社保送让我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才有幸来到故宫。我家里,当然不会有紫檀家具,有几件榆木的就够体面了。要说与古代家具结缘,是来故宫以后。

我这个人自幼兴趣广泛,而且始终遵循一个信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什么事都认真对待,都要尽力办好。大学临毕业时,有幸到北京工艺美术厂实习三个月。在那里学到了许多工艺美术方面的知识。对牙雕、玉雕、镶嵌、景泰蓝、雕漆、彩漆等工艺品的加工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是在景泰蓝车间学点蓝,在韩桂荣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到三个月结束时,我已初步达到出徒水平。来故宫后,看到琳琅满目的历代艺术品,更激发起浓厚的兴趣,也从内心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提到古典家具,对我来说完全如同一张白纸。故宫带领我的两位师傅因文化水平不高,加上整理任务繁重,对古典家具也就缺少钻研。当时在我面前,家具艺术犹如一座大山,要想登上去,必须自己寻找上山的道路。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到书里去找!我首先翻阅了故宫博物院历年出版的《周刊》《院刊》《文物参考资料》等,从中发现了朱家先生、王世襄先生、魏松卿先生等关于古典家具的文章,受到很大启发。我又多方打听几位先生的情况,然后专门拜访了朱老、王老。此后,我便时常登门求教,他们都诚恳耐心,有问必答。有时还根据情况作深入指导。举件小事为例。记得有一次我在谈话中提到“壶门”一词,王先生立即指出:“这个字不念‘壶’,而是念‘'(音困)。一笔之差,音义不同。现在有些刊物遇到此字时印成壶,是印刷厂排字之误,有的是作者不细心,写成壶,以讹传讹,故不少人念作壶门。你要记住,简体字壶下面是‘业’, 字下面是‘亚’。”回来后,我马上查了一遍词典,字是原指皇宫里面的路。门,指的是皇宫里的门。王先生纠正了我的错误,使我增长了知识。每当想起王先生,便生敬佩之情。在王先生编著《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时,我也尽心地给予协助,因为我深知,这首先是次学习的好机会。《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海外争相翻译重印,现已有中、英、法、德等几个版本。这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化艺术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关于传统家具的保护与研究。我能为书的出版出一点力,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使我的业务水平和对家具艺术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我与古典家具的感情也更加深切了。

朱家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每天来故宫上班,接触较多。他和王先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平易近人。无论来者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他都推诚相待。我来故宫不久就结识了朱先生。此后,每遇有疑难问题或具体事情,随时向朱先生请教,朱先生都无私地给以帮助。我到故宫后,第一次习作《黑漆描金靠背》一文,朱先生花了很多时间帮我,几经修改充实,最后还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史料加进去,使此文得以发表。通过修改文章,使我在写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后来,王先生和朱先生联合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竹木牙角分册》,我也获得不少学习机会。总之,我在业务上、事业上的进步并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两位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自身的一份努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由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家具艺术也不例外。要想深刻认识它,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然而,国内竟没有关于家具方面的系统资料。现存家具专书多是外文版,也只限于图录性质,文字资料极少。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关于家具发展演变的内容。尽管过于简单,对我来说,倒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开始集中精力搜集资料,到1985年止,共翻阅了自创刊以来所有的《文物》《考古》《文物资料丛刊》《考古学报》《工艺美术》《装饰》等专业性杂志,还有各博物馆藏品图录、历代绘画图录、历代版画专集、石窟、彩塑以及壁画等多种专门书籍。寻找和积累了若干出土文物资料和各时代家具形象资料。

在这项工作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画图。家具的发展过程主要靠造型、装饰纹样和结构来了解。我没有学过绘图。全部找人画也不可能做到。怎么办?下决心,自己画。于是买了绘图用的笔和尺,初画大都不行,经过三、五遍的反复,直线图大体过关,而带曲线的图还是不行。有的一条曲线用曲线板拼接二三段才能画完,而接点处总是留有痕迹。因画不好而生气扯掉画稿是常有的事。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剪一段独股铜心塑料皮电线,根据所需曲线弯曲成型,放在纸上用几个手指压住,再用黑笔沿曲线一次画成,效果还不错。此后,凡需曲线的地方都用这种方法。经过多次实践,我的绘图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完成《中国古典家具》一书时,我感到欣慰,也有点惴惴不安,我想,这就算是向关注我的前辈所缴的一份学业的答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