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集部
第一课 猫相乳说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猫相乳是一件事,为这件事作出解释,总结出道理,就成为一篇“说”。从事件中发现动物的善根,并把其善根与人类的仁义教化联系起来,是本文的文眼。
人物故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史称“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课文
司徒[1]北平王[2]家,猫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饮于死母,母且死,其鸣咿咿。其一方乳其子[3],若闻之,起而听之,走而救之。衔其一置于其栖[4],又往如之,反而乳之,若其子然。噫,亦异之大者也。
夫猫,人畜[5]也,非性于仁义[6]者也。其感于所畜者[7]乎哉!北平王牧人[8]以康,罚罪以平,理阴阳以得其宜[9]。国事既毕,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雍雍[10]如也,愉愉[11]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12],其亦可知矣。《易》曰:“信及豚鱼[13]。”非此类也夫!
愈时获幸于北平王,客有问王之德者,愈以是对。客曰:“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14]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既已,因叙之为《猫相乳说》云尔[15]。
(选自《韩愈文集》)
注释
[1]司徒:官名。此处指唐代名将马燧。他剿平安史之乱有功,与李晟、浑瑊并称唐德宗时期三大名将。晚年因应对吐蕃入侵不得力,被剥夺兵权,改任司徒兼侍中。
[2]北平王:唐建中三年(782),马燧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为北平王。
[3]方乳其子:正给自己的猫崽喂奶。
[4]栖:窝。
[5]人畜:人所蓄养。
[6]非性于仁义:本性非仁义。
[7]感于所畜者:受到蓄养者(人)的感染熏陶。
[8]牧人:治民。
[9]理阴阳以得其宜:遵循天地阴阳和合之理,协调人间事务,恰到好处。
[10]雍雍:和顺。
[11]愉愉:欣悦。
[12]召致:招致。
[13]信及豚鱼:猪和鱼均卑微,但也能受感动。
[14]祥祉:吉祥福祉。
[15]云尔:语气助词,无实义。
参考译文
司徒北平王马燧家里,有两只母猫在同一天产子,其中一只母猫产子后死去。它的两只幼崽在吃母猫的奶,可是母猫已死,无奶可吃,幼崽咿咿呀呀叫得悲切。另一只母猫正在给自己的幼崽喂奶,好像听到了那两只幼崽的悲鸣。它站起来倾听,跑过去救它们。母猫叼来一只幼崽,放在自己的窝里,又去叼另一只。返回来后又给这两只幼崽喂奶,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呀,这事儿真是特别奇异。
猫是人养的畜生,本性非通仁义,此猫应该是被蓄养者熏染所致吧。北平王治理人民,意在康乐,惩罚罪犯,秉持公平。遵循天地阴阳和合之理,协调人间事务,用之理政,也用之治家,父子兄弟各得其宜,融洽和谐。待外人如待家人,一家人犹如一人。既如此,家猫仁义之举,乃是家风感化所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周易》中说:“对小猪和鱼这样的东西也要讲信用。”也是这样的道理啊!
我当时正有幸蒙北平王关爱,与之有所接触。有客人问我北平王的德行,我就对他讲了这个母猫的故事。客人说:“俸禄、官位、富贵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得到它难,保持它更难。靠功勋得到的,可能因道德败坏而失去;本人得到的,可能被子孙丢失。如今北平王功德圆满,福禄隆盛,可见他能很好地持守。”就这样,我据此撰写了《猫相乳说》。
赏析与写作指导 人兽感应
猫相乳,不过是一则奇闻轶事,但年轻的韩愈却从中发现了动物的善根,甚为赞赏。人们每每从动物身上发现思维、意识与感情时,总是会惊讶不已,这是人之常情,韩愈亦不例外。
韩愈走得比别人更远一步,他结合母猫的生活环境,把其善行义举解释为受猫主家里人文气息感化所致,进而以此盛赞北平王的仁义慈爱。董仲舒大讲“天人感应”,而韩愈此文似在讲“人兽感应”。兽者亦天也。
由小及大,由物及人,这是写作者的惯用“伎俩”,值得学者细心揣摩。
延伸知识赏析与写作指导 马燧资助韩愈
马燧(726—795),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唐代中期名将。近人郑观应将他与历史上的孙膑、吴起、白起并论,称之为才将。
马燧比韩愈年长42岁。韩愈19岁那年进京备考,花光盘缠,无法生存,乃去找在京任职的堂哥韩弇。没想到韩弇在出使吐蕃时被吐蕃杀害,乃去找堂哥生前的长官马燧。因无人引荐,他只能到北平王府附近去拦截马燧的马队。马燧遭其拦截,并没有怪罪他,而是把他带回家,热情叙谈,并答应资助他。韩愈科场不顺,流落多年,那时全靠马燧的支持和资助。《猫相乳说》就是那几年写的。
古代中国,这种长者资助幼者、尊者提携卑者的故事,遍地都是,充满竹帛。韩愈的成功之路,在脱颖而出的贫寒子弟中,颇有代表性。
副课文赏析与写作指导 北方试种水稻议
臣则徐谨案:稻,水谷也。《禹谟》(见《尚书》)六府始水而终谷,故天下有水之地无不宜稻之田。近在内地者无论已,迪化在沙漠之境,而有泉可引宜禾,锡以嘉名;台湾悬闽海之中,而有潮可通,产米甲于诸郡。此皆从古天荒,开自本朝,而一经耕治,遂成乐土。
况神京雄据上游,负崇山而襟沧海,来源之盛势若建瓴,归壑之流形如聚扇。而又有淀泊以大其潴(zhū,积聚)蓄,有潮汐以资其润泽,水脉之播流于全省,若气血之周贯于一身。奥衍(地势深回广衍)之资,天造地设,是有一水即当收一水之用,有一水即当享一水之利者也。
然非深明乎因地制宜之用,化瘠为沃之方,恐狃(niǔ,因袭)于成见,必将以水土异性为疑。今且不敢远征,断自元、明建都以来敷陈诸策,固已言之凿凿,试之有效,而我朝怡贤亲王周历经度,叠次疏陈。参之诸臣奏议、三辅志乘,凡土之宜稻,地之可田,悉经逐段指出,则昀昀畿甸(jī diàn,京城地区),实具天地自然之利,尤为万无可疑。今即水道之通塞分合,不无小殊,而土性依然,地利自在,可知稻田之广,良由人事之未修。而所以物土宜兴水利者,可以考求遗迹,实力举行矣!
——〔清〕林则徐《畿辅水利议》
思考与训练
宋代学者司马光,也写过一篇与韩愈《猫相乳说》相类似的文章《猫虪传》,他对猫的义举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而且对韩愈此文提出了严厉批评。请认真阅读司马光这篇文章,辨析一下哪篇文章的解释比较合理,再分析一下司马光对韩愈此文的批评是不是中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猫传
仁义,天德也。天不独施之于人,凡物之有性识者咸有之,顾所赋有厚薄也。余家有猫曰虪(shū,黑虎),每与众猫食,常退处于后,俟众猫饱,尽去,然后进食之。有复还者,又退避之。
他猫生子多者,虪乃分置其栖,与己子并乳之。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与较。
家人见虪在旁,以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弃于僧舍。僧饲之,不食。匿笼中,近旬日,饿且死。家人怜且返之,至家然后食。家人每得幼猫,辄令虪母之。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人救获免。
及死,余命贮篦中,于西园。昔韩文公作《猫相乳说》,以为北平王之德感应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韩子之说,几于谄耳。嗟乎!人有不知仁义,贪冒争夺,病人以利己者,闻虪所为,得无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