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礼仪教养在家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 良木

我愿做一棵良木,你需要时,我就在这里。

什么是最好的爱?这个问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同孩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深信不疑。但您的爱恰如其分吗?您的爱是孩子所需要的吗?您的爱是一种营养吗?您的爱适度吗?

答案却都是未必。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技能是与生俱来的,爱亦如此,我们都需要学习、思考。

爱孩子是一种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2岁以后的孩子,对环境已经有惊人的反应和学习能力。他们对父母给予自己爱的举动,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体验,而且还会获取父母对他们的注意,“挑逗”父母对他们的爱。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示也成为一种无言的教育,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如何表示对孩子的爱,就是一个讲究适度的问题了。

很多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爱。我见过一个母亲,每天给孩子的水果是定量的,多一片苹果不行,少一颗葡萄也不行。她严格地执行,并且把这种激烈的态度传递给孩子,似乎稍微不按量吃水果就是一种巨大的错误。她用刻度表一般的方式来养育孩子,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紧张感。孩子每天需要打卡一般准时醒来、准时睡觉,定时进行阅读和上课,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由父母照顾好,如果孩子按照表格生活,他们就会微笑,孩子稍微表现出厌烦或是贪玩他们就开始摇头。孩子的确被充分照顾,但已经是没有自己思想的泥人,由父母捏橡皮泥一般塑造成型。

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如何能有思考能力,因为,从小这项能力便已经被扼杀,我也不知道孩子的童年能否感受到无拘无束的快乐,还是他就这样被捆绑着长大。我想说的是,爱是一种能力,真正的爱,是要给孩子空间。

不要以爱为名,绑架孩子的生活。孩子是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他需要的是一个有边界有分寸的空间,他不能越界,但在界限之内他要有选择的权利,这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问我,孩子学儿童礼仪是不是被束缚和捆绑了,我说不是,儿童礼仪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了解世界的规则,了解生活的规矩,但不会限制,甚至能教会孩子有礼貌地拒绝,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

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有礼有理。

做会倾听的父母

“我的假期就这样结束了,我好不开心啊,怎么就开学了呢?”毛豆郁闷地唠叨。

“我抱抱吧,我理解你的郁闷。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责任和担当,这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我说。

他窝在我的怀里,絮絮叨叨,基本意思就是假期的快乐还没有足够享受,怎么弹指一挥间就都过去了,繁忙紧张的学校生活又将开始,为何假期总是那么短,学期总是那么长。

我大部分时间在听,偶尔回应。

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吧,谁不想无限延长快乐呢?而事实上我也不需要有什么说教,比如,你都玩了一个月了,你也该学习了,小学生就得上学……

因为我发现他的唠叨越来越趋向于自我的开导和说服,我只需要贡献我的怀抱和倾听就够了。

大道理他听过太多,什么都知道,他就是想说说自己的心情,那么就说吧。我所能做的就是安静倾听,然后点燃希望。他终于似乎自己把自己说通了,我们可以开始聊聊了。

“这个假期,你快乐吗?”我问。

“特别快乐。”他说。

“那我希望这次的快乐可以成为你面对紧张学习生活的基础,累的时候,想想度假的种种美好,生活就变得甜滋滋的。你期待下个假期吗?那就让暑假成为你紧张繁忙学习生活的糖吧,期待着、期待着,心情就会特别愉悦。每当你累了,就想想还有多少天你可以放暑假。”我笑着说。

我把他暑假写的日记拿了出来,和他一起看,就那么回忆着、憧憬着,不知不觉间愉快地转换了话题。

做能够保持分寸的父母

你能做到不干预孩子的生活吗?不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吗?不打着关心的名义问东问西吗?

讲倾听礼仪,我说,听是一种教养力,说是一种表现力。因为超越边界地说而给自己人生带来麻烦甚至失去性命的例子,莫过于才华横溢的杨修。

曹操平定汉中时,连吃败仗,想聚集兵队,怕马超拒守,想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正犹豫不决,看见汤碗中有鸡肋,便随口说:“鸡肋!”。杨修听闻“鸡肋”二字,便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晚上,曹操绕着军营走,看见士兵都在准备行装。大惊,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

曹操大怒:“你怎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

结果,曹操以妄测圣意、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杀了。

对于孩子的小心思,你能偶尔装看不懂吗?当有人善意地掩盖时,你能偶尔装没看到吗?当有人发生尴尬时,你能偶尔将目光移开吗?

保持分寸,克己复礼。

毛豆有一周担任清晨的学校值周任务,我们出发时,天还黑着,7点钟的北京依旧夜色朦胧,我们在清冷的北风中行走。

我问他:“如果有初中的哥哥姐姐没向值周生问好或者有不正确的行为,你会去管吗?”他义正词严并且一脸正气地说:“当然会管,这与行为有关,与是谁无关。”

行为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是责任感。

其实,身为父母和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大多数的行为指南来自良好的人际互动、充分的信任。比如,毛豆担当值周生,来自这个身份的责任感。

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动力的是规则所基于的理念。毛豆坚定地执行,源于他认同早间入校的学校规则,比如,每个学生鞠躬向值周生问好,比如,少先队员应该佩戴红领巾,比如,小学生的仪容仪表应该体现少年风范,所以他坚定捍卫。

很多时候,当学生了解规则背后的理念,他们就更容易遵守规则,而且,当他们违反规则时也更容易接受结果。

行为背后的力量源自被信任、可理解、能认同,而非强制的命令。

做会鼓励的父母

因为另辟蹊径的解题思路,毛豆获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大力赞赏。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毛豆回来说,班级数学考试,有一道题全班有29个同学都不会,在答题顺利的学生中,他的解题思路又和常规方法迥然不同。老师把他的答题方式和常规解题方式放在投影上让全班同学判断,说把这样两种方式放在一起,就是一道新的题目,可以出现在卷面成为一道考题,然后请毛豆详解他的思路。

他由此获得极大的自信。我从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目光中悦动闪烁的光芒中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敏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因为他尚未发现自己巨大快乐的来源。

第二天早晨,我说:“你昨天很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被老师和同学认可,是不是比吃到你最喜欢的冰激凌还要快乐。”他点头,然后又滔滔不绝了,当然,最后他补充了一句说:“我讲完大家都懂了,并不难,只是角度问题。”

我仿佛第一次听到一样,感受着他的快乐。

我说:“别看这一道题,你讲完大家都豁然开朗,觉得并没有什么高深。但很多事情,就像一层窗户纸,无人捅破,你就无法窥得真面目,捅破之后觉得也不难,但谁来捅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能力。”

“你知道赵普吗?”我问。

“知道。赵匡胤的臣子。”毛豆答。然后我给他讲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的故事。我告诉他,《论语》并没有具体的行事步骤,但赵普在《论语》的格局和智慧中学到了了不起的治国之略。

我希望他明白,思路、角度、格局比步骤更重要。鼓励他在解题时能够有不一样的视角非常重要。

在我的《彬彬有礼在校园》里有一节课是“我爱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之后,拥有能力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不讲大道理,什么学习有前途,考上好学校,在我的课程中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到能力感所带来的由衷喜悦,让他们发现内心真正的心理需求,主动热爱学习。

如同在家,我对毛豆也是在感受方面进行引导,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解了什么题,怎么解的,高明在哪里,他讲这个部分时,我觉得我的大脑是屏蔽具体内容的,因为,我真的有点听不懂四年级的数学啊……

我从不具体辅导他的作业,我只负责激发和引导,反而他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人生,是这样:有能力更快乐。没有能力的片刻欢愉都缺乏根基,很难给心灵带来深层快乐和滋养。

做会放手的父母

一个很让父母头疼的事情就是:和孩子遭遇权力之争。

比如,家长要求孩子这样做,而孩子拒绝执行。家长感到愤怒再次强烈要求孩子执行,孩子则用抵触的情绪或顽皮的行为拒不执行,过程循环,双方情绪升级,最终陷入权力之争。

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合理的行为。但我们往往陷入我是家长你必须听的权力感的追求中去。这个时候需要升级的其实是我们的心态,而不是问题本身有多严重。

很多家长都尝试制订计划让孩子能够有意义地度过假期,学习玩乐两不误,当然最好能够利用假期再把功课中的短板补上,这是家长的小心思。而孩子对于假期的理解是:终于放假了,我可以休闲放松一下。

比如,假期的某天早上毛豆说:“我想先玩会iPad。”当时我心里冒出一个小念头:一日之计在于晨啊。看着他,我想了几秒,说:“你希望今天调整下顺序吗?”

他说:“对呀,我玩一会再写作业。”

我说:“好的。”于是我坐在他旁边开始看书,20分钟之后,他结束游戏,开始写作业。

假期计划能否顺利执行取决于:第一,计划是孩子参与制订的,他能够接受,也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第二,计划的项目是共同确定的,但完成顺序可以由孩子决定。比如,早上起来先玩再学可以吗?当然可以,完全不影响结果,为什么不行,但我们潜意识的家长权力总是想在更多的地方执行自己的想法。第三,假期计划顺序可以偶尔调整吗?可以,毫无疑问,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心情和状态,还是那句话,只要不影响结果,调整就是允许的。

持续的权力相争只会让身为成人的父母看上去很愚蠢。

有时,我们的挫折感来自于意见被否定,但换个角度想想,只要结果符合预期,不就够了吗?家长“权力病”是时候治治啦。

所谓“良木”,不是指把孩子培养成材,而是做一个堪称“良木”的父母。或许最初我们并没有经验,但我们愿意去学习、去努力做一个智慧父母。我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做父母,这可能是我们和祖辈最大的区别吧。

不要以爱为名,绑架孩子的生活。真正的爱,是要给孩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