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礼仪教养在家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 儿童礼仪从家庭起航

什么是儿童礼仪

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我想邀请你们思考并告诉我,你认为什么是儿童礼仪呢?

有些人会说:见到认识的人能懂得主动问候,长辈说话能够认真倾听,吃饭的时候不会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会说礼貌用语……

那么,你知道吗?这些明确的答案背后蕴含的其实是品德、教养和心态。所以,儿童礼仪从字面理解就是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行为规范。而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所有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尊重心、恭敬心、感恩心和同理心。任何一个行为都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定有想法蕴含其中。

如果今天你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公司,举行开业盛典,邀请你参加,请问你会不会思考要穿什么去参加呢?如果你穿得得体、隆重,你的朋友想必会非常开心,因为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你今天有多美丽,多帅气,他感受到的是你对他的重视。而你之所以精心打扮,庄重出席,也一定是因为你很重视他,很希望他的开业典礼隆重盛大且顺利。

所以,儿童礼仪所带给孩子的启迪与熏陶,绝不仅仅是他懂得问候,知道乘坐电梯应该左行右立,明白在公共场合需要排队。因为,每一个行为都不是一个动作而已,必定会有态度、意愿和想法来支持。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儿童礼仪,就是教会孩子怎么做最正确,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行为,什么是错的行为。懵懂儿童需要教导,否则他又怎会知道,因为他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所以,大家才用嫌弃和厌烦的目光看他。他多么可怜,在所谓的自由成长中,就这样不知分寸,就这样让人侧目。

比如,当我们去一个城市出差,朋友请你吃饭,看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菜,并且有一个调料和容器,你不明所以。此时你最希望别人告诉你什么?是邀请你“快吃快吃,”还是说“这是我们当地的特色菜,这样吃最好吃”,并且边示范边邀请你吃?所以,你知道吗?每个人在面对不了解的事情和事物时都渴望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的。

而现在很多家庭提倡给孩子自由,一切平等,殊不知,有时行为反而扭曲了自由的本意,变成了放纵和放肆。所以,别盲目顶着所谓自由的帽子做着放任的事情。要知道,我们不只要养育孩子还需要教育孩子。

过分的纵容、所谓的自由、无节制的放肆,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斥阴影,这种阴影来自不知“如何做会正确”“如何做会更好”的茫然。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孩子特别渴望知道的事情。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堵车在路上,如果跟在一辆大公共汽车的后面,感觉会非常不踏实。因为没有目标,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从而也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大多数人会选择变道,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想要知道前方拥堵的原因。

孩子也是这样。小朋友有时哭闹,不是因为淘气,而是因为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但如果没有人指导或教给他表达希望得到关注的正确做法,他可能会一直用哭闹来唤起注意。但如果父母可以告诉他:想要爸爸妈妈关注的时候,请告诉我,比如想妈妈,希望妈妈抱抱,或是冲妈妈伸出你的双手,这样妈妈就知道你希望妈妈更多地关注你,而哭闹会让妈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会让妈妈心情很糟糕。

身为成人,我们有时低估了孩子的智商,有时却又高估了孩子的情商。而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怎么做才正确,所以,儿童礼仪就是帮助孩子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这样才有可能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好。

儿童礼仪并不仅仅是表象所体现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会说礼貌用语,而是用行为去滋养内心。儿童礼仪是养心、养正、养志、养气的教育。会真诚地说“谢谢”的孩子,一定是拥有感恩心的;能够说“请”的孩子,也一定懂得尊重;会说“对不起”的孩子,一定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说“没关系”的孩子一定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所以,播下行为的种子,其实会熏陶一种人生态度;播下语言的种子,能够培养道德素养;播下规则的种子,能够锻炼自控和自律能力。

儿童礼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学习儿童礼仪会让孩子拥有自信

我一直认为获得自信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一个是有能力,一个是受欢迎。

没有能力,一无所长,又如何能够自信?学习儿童礼仪,让孩子开始掌握规则,拥有自我管理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一种能力,有能力才容易拥有自信。此外,受欢迎的孩子,当然也比较容易拥有自信,彬彬有礼的孩子会不会比较受欢迎呢?

有一次,毛豆告诉我他在班中人气很高。原来,他们班级每年评选校级“三好儿童”并不是老师指定,而是符合条件的学生接受全班投票。上学期他获得“三好儿童”,班里41位同学,他获得38票。所以,他很开心地告诉我他很有人气。要知道被别人认可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时时渴望自己的行为被别人认同和支持。

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懂得遵守规则、尊重场合的孩子当然会比较受欢迎。

那么受欢迎的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目光是什么样的呢?是欣赏的、赞许的,请问在这样目光下长大的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感到自信。

而在列车上奔跑,在餐厅大喊大叫的熊孩子接触到的目光会是怎样的?嫌弃的、讨厌的、冷漠的、躲避的,请问在这样的目光下长大的孩子,它能够获得自信和快乐吗?

越早接受礼仪的熏陶,孩子也越容易获得快乐自信的童年。现在社会流传一种说法“关爱生命,远离熊孩子”,想必您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

学习儿童礼仪可以让孩子拥有自我管理能力

比如,学习排队,其实就学习了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的管理,不急躁、保持耐心、遵守规则。比如,儿童礼仪教孩子“置冠服,有定位”,让孩子学会每次回到家中将自己的外衣叠好放在固定的位置,他所学习到的绝不仅仅是把衣服每次放到哪里,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儿童礼仪非常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把管理自己的权利还给孩子。毛豆曾经对我说“妈妈你真唠叨”,这让我很惊讶。自我评估,和一般的父母相比,我真的不算唠叨。但他仍然认为我唠叨,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所说的语言,比如,刷牙时间太短了,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该关电视了,说好只看20分钟的;快点快点,我们要出门了。

我想,说教、唠叨,应该算是一种“家长病”吧。我们在一遍遍的唠叨中表达着爱与责任,表达着为人父母的权力与尊严。于是,我和毛豆讨论“以后我怎样才能不唠叨”。答案很简单:“你自己若能自我管理,我就会管住我的‘家长病’。”

自律无比珍贵,这会让孩子未来能够担负自己成长的责任。而他律则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他律环境,孩子就有可能放纵自己。所谓他律,就是在父母的严格监管下孩子能够保持正确的行为。举个例子,孩子玩平板电脑,如果都是妈妈说“不能玩了,再玩眼睛就近视了”,一遍遍,孩子才关闭。但只要有个机会,孩子就会再玩,并且妈妈不在的时候会肆无忌惮地玩。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呢?就是不只是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我让毛豆每次认真刷牙3分钟,会讲解牙齿的生长和蛀牙产生的原因。告诉他牙齿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好好爱护它,是为了自己以后快乐地享受美食。往往是这样,孩子有了目标和方向,也就愿意去做。

此外,要利用工具让孩子完成自我管理,而家长也要说到做到不唠叨、不赘述。

学习儿童礼仪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有些父母从孩子出生起,便事无巨细地包办、无微不至地宠爱、没有原则地允许。等孩子渐渐长大,却又慨叹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付出那么多,他竟然不懂感恩。

我想说,可能从小你便没有培养过他的感恩心,他又如何习得感恩呢?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呢?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大家试试,让孩子每餐完毕要诚恳致谢,感谢爸爸妈妈,感谢做饭的人。这样不是教会一句话,而是种下了一个懂得感恩的种子,要知道“言为心声”。懂得倾听,能够克制自己不随意插话,是不是在培养对人的尊重呢?培养感恩心不是母亲节端盆洗脚水,而是从每餐完毕致谢这样的语言和行为中滋养出的情怀。

我们非常想让孩子自信、自律、感恩、受人欢迎,但这并非一种美好的期待,需要切实有效的培养。我们所了解的孩子,没有一个人会说,我就想成为一个自私、无赖的人,我就是不管别人如何看,只图自己舒服就可以。大多数孩子如此无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盲目而行,不知道需要做什么,就任性妄为。

所以,学礼仪的孩子更具有尊重心、恭敬心、感恩心和同理心。

什么时候学习儿童礼仪

培养和学习儿童礼仪的关键期是8岁之前。这也是我多年进行儿童礼仪教学实践工作得到的结论。

在最合适的时候,进行最恰当的教育。8岁之前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教会孩子正确的意识和规则,便能够让孩子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并且慢慢成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便很难改变。中国有句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不无道理。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是他的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人在7岁以前的6年中,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因而,在这个时期,给孩子提供相应的适宜的环境,将对他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孩子3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有一个研究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这句话是有一定依据的。

1980年,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当那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教授同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面谈,并且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当年有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时他们就表现得适应能力强、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时候一样。

我说儿童礼仪培养的最关键时期是在8岁之前,也是因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的这一特点和规律。8岁之后,很多孩子的性格、习惯已经相对形成,很难改变,虽然说不是没有机会改变,或者说不能改变,但的确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卡斯比教授曾经强调说:在0~3岁,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也就是说,此时父母的行为准则就是模板,它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据的行为准则。父母不但要在这个时期关注孩子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儿童礼仪的教育如同孩子成长的一个根基,基础部分牢靠结实,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气质风格和高度广度。因此,儿童礼仪提倡在最适合的年纪给予孩子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好习惯,远比学习某项技能更重要。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会更加高效。

在中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东西,中学学大学的东西,大学生则学幼儿园的东西。现在很多大学生竟然不会待人接物,连起码的打招呼等礼节礼貌都不懂,不通人情。有知识没有智慧,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合格吗?

儿童礼仪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行为也是教养层面、道德层面最清晰的显性表现。

在最好的时间,给予孩子最恰当的教育和培养。礼仪的学习就是这样,8岁之前非常关键,这时的礼仪熏陶对于孩子而言是培养恰当得体的行为习惯,而8岁之后,一些不良的习惯已经养成,再进行礼仪教育难度颇大,因为那时其实是在纠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大家可以想想,是培养一种习惯比较容易,还是改掉一些毛病比较容易呢?

比如,毛豆从1岁半开始就自己独立用餐,在他童年的成长过程中,也就养成了自己用餐的习惯。尽管在最初,他经常会用手吃饭,经常会弄到自己身上,撒到桌子上,但是,他的潜意识里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当然在最初,他每次独立用餐完毕,我都会尽心鼓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也恰恰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一个方法。很多成人对孩子的包办和替代,恰恰把孩子的“能力感”给泯灭了,而我所知道的孩子,都非常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当然,这种能力并非单指某项技术。让孩子愿意成为有能力的人,还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的鼓励,让他在完成后有成就感。

因此,毛豆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会独立用餐,在整个用餐期间都不会离开餐桌的孩子。他也从来没有被追着喂饭和边吃边玩的行为。

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父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宏大命题。

很多父母为孩子付出时间、放弃兴趣、爱好,却又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孩子不领情、孩子不成材、甚至孩子在朋友聚会时都领不出去。

初为人父母,我们或许想要给孩子留下金钱。所以拼命工作努力挣钱,希望他以后能够衣食无忧,殊不知培养坚韧的品格才是衣食无忧的基础。

有些父母把大量的时间给了孩子,于是家里静悄悄的,不敢看电视,每晚陪伴孩子练习钢琴、学习英语,每个夜晚都有父母挑灯夜读辅导作业的身影。可是,各位知道吗?授孩子以鱼不如授孩子以渔。

与其去培养技能,与其奉献自己,不如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礼仪就是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家长说,学礼仪有什么用,也不能加分。那么,我要分享我们在北京对学习儿童礼仪小朋友的跟踪调查结果:学礼仪的孩子成绩都不差,在学校都非常受欢迎。试想,有专注力、有自控力、有自律精神的孩子,学习又怎么会不好?

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快乐、自信、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能力的人。但这一切都源于童年时的成长和影响。8岁之前,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这时的他们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也是模仿和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学习礼仪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很多不良习惯形成,再去纠正就会变得很困难。

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动不动就会打人,不尊重长辈,经常随意打外婆,虽然看上去不会打得有多重,但外婆也会心里难过。他送孩子来我们的儿童礼仪班,希望孩子真正拥有尊重心。两节课后,家长来问我,说孩子还是一言不合、稍不高兴就会动手,对外婆动手、对家中保姆动手,为什么上了礼仪课却没有改观。

我想说的是,他经常一言不合就动手,这个习惯您纵容了10年,我怎么可能两节课让他改掉?更何况,改掉一个习惯,要比形成一个习惯难度大很多。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为何不在形成的初期就把它做对呢。

儿童礼仪教孩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非常高质量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生成长模式。当然最好的礼仪教养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学习和成长,就让儿童礼仪在中国每一个家庭扬帆起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