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厕——对孩子来说是天大的事儿
厕所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厕所对孩子意义可能完全超乎父母的想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孩子的自述和日常行为里面就能看得出来。有位50多岁的母亲,讨论自己的孩子直到30岁,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觉得自己的孩子心思非常细腻,对情感品质要求较高时,情不自禁地谈及孩子高中时候的经历。孩子高三时,家里装修搬家。她和孩子的父亲认为这件事情跟一个孩子没有什么关系,又不想影响孩子的学习,就很少在孩子面前谈论这件事情,然后他们搬家了。搬家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常常比平常晚回来一些,问她原因,就说自己待在学校学习或是玩了一会儿。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成绩下降了,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成绩下降呢?难道是早恋?
孩子有写日记的习惯,万般无奈之下,父母看了孩子的日记本,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让孩子每天魂不守舍、坐立不安、成绩下降的元凶竟然是旧家的马桶。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直认为父母很尊重我,是开明的父母,我是家中的一分子。可没有想到,他们连装修搬家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有跟我商量过,我在这个家算什么呢?谁会知道,我那么想念以前的家呢?每天放学以后,我都忍不住骑着自行车到老房子那里转上几圈,待上一会儿,那样我会感觉好多了,心里踏实。新家什么都是新的,也许大人们认为这样很好,但是他们知道吗?我坐在新家的马桶上连屎都拉不出来,我有多么怀念以前家里的马桶,坐在上面是多么的放松和惬意,谁能了解?我跟他们说这件事情,估计他们会笑话我。唉,真无奈。”
孩子的日记让父母恍然大悟,要不是从日记中看到这些内容,真的难以想象,一次搬家,一个旧马桶对孩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幸好,孩子的父母跟孩子有很好的亲子沟通基础,经过一些关于搬新家的讨论和新生活环境的适应,孩子一个多月后又恢复了常态,这让父母感到很欣慰。
孩子有些无伤大雅的如厕嗜好父母接受就好
也有的家长,很难理解孩子对于厕所的癖好,常常由此引起亲子沟通的教育中的冲突。比如,有的家长嫌孩子过于讲究,遇到脏乱的厕所就不上。有个男孩子的妈妈说,她的儿子从来不在学校大便,即使逃课,也会跑回家上厕所,她认为孩子的适应能力太差了,因为这点小事就影响学习,真的是很难理解。还有的孩子喜欢在上厕所的时候点香,这也让父母费解。
虽然这都是如厕方面的小事情,但有些父母会用孩子的这些癖好“吓唬”自己,比如担心孩子适应力差、禁不起挫折、吃不了苦,也有父母担心男孩子这样会显得过于娘娘腔。因为这样的内在恐慌,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就很容易指责、纠正,这些事情也常常不经意间成为亲子教育当中的绊脚石,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线。
要想改变孩子的这些小癖好,其实是很难的。从爱的管教来说,父母要接纳孩子的行为,从情感上给予理解,不要拿这些事情数落孩子,更不要强迫或是剥夺孩子的习惯,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羞愧和叛逆。一个连大便都不能自己做主的人生,自然是悲哀的人生。考虑到环境的适应等因素,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原则,这些小癖好,在家里或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尽情满足尽情去做,但有时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外出旅游等,孩子就得将就一下,你可以保持自己的偏好,但也要注意新环境的适应。这样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冲突就会自然消散。
父母对大便的宽容竟然成为我童年最幸福的事情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年的冬天,我把屎拉在了棉裤里面,晚上妈妈抱着我玩,闻到有臭味儿,才发现我的秘密。我当时害怕极了,因为我觉得妈妈是个严厉的人,肯定会批评我,甚至在屁股上打两个巴掌。尽管这一天干了的屎都在扎我的屁股,很不舒服,但是因为害怕我不敢说。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次妈妈居然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没有打我屁股也没有指责我,而是笑着帮我整理干净,还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告诉她,别自己忍着。那种被宽容被疼爱的幸福感觉一直延续至今,不管她有多严厉,我都爱妈妈,因为当年的“不打之恩”我没齿难忘。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深刻说明父母的一个表情足以让孩子感受到爱,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恐惧。因此,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尤其当她们犯错,怯生生不敢告诉我时,我都会提醒自己:先给孩子一个微笑,因为微笑之后的管教才会有效。这个妙招,大家养育中尝试一下,就能知道它的奇效。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主动——内疚的冲突阶段,如果后天环境给予孩子太多的负性评价,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对自己的行动和想法感到内疚,这将导致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个体主动发起探索的行为会大大减少,形成内疚型的人格,因为害怕被指责而放弃尝试。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他们犯了什么错,惩罚指责都不是很好的方式,最好的养育是在失败和挫折中,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协助他们把事情做得很好,知道更多的应该怎么做,而不是长时间沉浸在不该做什么而带来的懊悔之中。
淡定地接纳孩子的如厕差异
还记得,我刚刚说过自己大便拉在裤子里,妈妈没有批评我的事情吗?每个人从小在这件事情上意识就是有差别的。从使用纸尿裤来说吧,有的孩子一岁就不用了,有的一直没有用,有的孩子则用到四五岁。
关于把屎把尿,众位专家也是各有建议。但我还是那句话,万变不离其宗,你一定要看自己的孩子。就拿我自己的两个孩子来说吧,大女儿喜欢喝牛奶,小时候的纸尿裤常常是鼓鼓的。她两岁多上了幼儿园中午还会尿床,于是我们都带着一个隔尿垫,半年以后才不用隔尿垫的,但是她夜里睡觉,纸尿裤一直用到四岁,她对自己的尿似乎没有特别的控制和知觉。我们选择夏天撤掉纸尿裤,开始提醒她夜里上个厕所,直到后来整宿不尿,可以憋尿,这绝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从来没有给过她压力,因为我并不觉得她比别人需要更长时间的纸尿裤有什么不妥。我只是认为,这是她的一个特点而已。但是二女儿,从小不喝任何牛奶,更没有睡觉喝牛奶的习惯,从一岁开始,她自己会往下面扯,晚上不再使用纸尿裤,而且很少尿床。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某位专家的观点或是说法而感到焦虑万分,因为专家和研究者们往往是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平均情况而言,不能穷尽所有孩子的情况。这一点,我觉得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变通的智慧,不能把专家的育儿指导学得太死,光顾得看书,却不看孩子。再专业的知识也是死的、固定的,而我们眼前的孩子则是生动变化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具体看孩子的情况,而不应盲目执着于书本或是专家表达的观点。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专家的观点,更没有轻蔑科学育儿知识的意思,只是提醒大家,把孩子放在最需要观察和参照的位置上。
虽然对于要不要把屎把尿,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广大的父母们,始终没有定论,可谓众说纷纭。就我个人而言,我反对一切强迫孩子的做法,尤其是把屎把尿这件事情。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一些上幼儿园的孩子,我都目睹过很多父母硬性要求孩子去上厕所,招致孩子的很多不爽。基本三岁以上的孩子,都能准确报告自己的大小便,家长实在没有必要那么专注于孩子的这件“隐私事”。说到底,还是要看孩子自身的生理特征和规律。比如我家小宝儿大便信号非常明显,发呆用劲儿,先放几个臭屁等。而且她大便非常有规律,基本都是每天固定的时候,所以从6个月以后,我们都按时把她,非常准,拉完她总是很享受很活跃,拉的时候也特别专注。
依照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依德的观点,12~18个月之间,个体的心理性发展阶段属于“肛门期”,这阶段的主要特征便是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获得满足,最终接受与如厕有关的社会控制。由此可见,能够控制好大小便的孩子就可以考虑入园了,入园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生理年龄,而是要依照孩子的自身发展,在懂得控制大小便的阶段,孩子们也就能理解并遵守很多社会集体规则,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当我觉得特别忙特别累的时候,就很享受一个人待在卫生间里的时光。很久以前,是翻看报纸和书籍,后来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们抱着手机翻阅微信。我不想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但我觉得那个时光真的很享受,可能排泄本身就是畅快的感觉吧。
除此以外,如厕也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厕所里都是一些用过的旧本子,爸爸是老师,家里有些是学生的卷子或者作业纸,我就是看着那些学生的作业上的厕所。在那里我知道了两件事情:一是钢笔或圆珠笔写错字以后,原来不一定要擦掉,是可以在原来的字上改来改去的;二是原来数学作业也可以用圆珠笔或是钢笔来写,不一定非要用铅笔写。这些小发现,对于没上小学的我来说,实在是受到不小的启发,因为,那时的我只能用铅笔写字,如果写错了,就要用橡皮擦得干干净净的,重新写。
刘德华关于《马桶》的那首歌刚出时,我特别不理解,而且觉得很俗,心想名人真是不一样啊,什么都能写成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体会歌里想要分享的意思,让我们重温一遍歌词吧:
逐渐发展而来的如厕能力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排便。在一段时间里,在屎尿这件事情上,孩子们做得很随意,完全没有规律和章法可言。几个月之后,他们的大小便有了一定的规律,但却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那么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自己上厕所?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如厕训练?这是很多父母困惑的问题。
恰如很多父母前来询问,孩子多大上幼儿园合适呢?尽管官方规定的年龄是三周岁,但实际上在孩子的教养中,很多事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点,因为每个孩子的先天基础都存有差异。如同春天里,有的树木已经开花,有的已经吐叶,有的却没有丝毫变化一样。我通常会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可以独立吃饭、睡觉、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且能够忍受跟父母分离一整天,那么孩子就可以送到幼儿园,所以有的孩子两周岁以后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但如果孩子已经四岁,还不具备这些能力,那也是不适合送到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的。所以,年龄不是我们对孩子生活安排进行判断的唯一标准,除了年龄指标,还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回到如厕训练这件事情,如果非要给一个时间点的话,最早不要早于1岁半。尽管,你身边可能有很多热心人会建议你一岁左右就开始撤掉孩子的纸尿裤,开始进行如厕训练,也不乏有很成功的榜样,比如有人会很得意地跟你分享,“能够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尿点”或是“带孩子一整天都不会尿湿裤子”这些事情,你千万不要羡慕,因为这实在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你的孩子迟早懂得自己该去拉屎撒尿。早有这种能力的孩子,也并不一定是孩子本身自己就懂了,而是成人的得意代劳。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剥夺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在如厕这件事情上,完全依赖于成人的提醒。
我比较建议父母们在孩子两岁以后开始进行如厕训练。除了根据年龄,孩子也会给我们成人一些提示,提示我们可以对他进行如厕训练:比如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熟悉,偶尔能够觉知生理需要,用明显的肢体语言或是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孩子喜欢得到父母的表扬,即使舍不得,也能够在父母的引导下送东西给家人和小伙伴时,表明孩子有主观想要表现好的动力。当孩子发展出这些能力时,父母再结合年龄考虑,就能够判断出是否可以开始进行如厕训练。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三岁前处于口唇期和肛门期,很多两岁多的孩子会对跟肛门有关的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正是训练的好时机;3~6岁处于性器期,孩子关注到生殖器,此时需要让孩子明白,暴露生殖器这样的事情,需要在一个特别的、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进行。让孩子逐渐懂得有些事情要避人、遮羞。因此,两岁以后的宝宝应该进行如厕训练,不应该出现随地大小便的行为,这对孩子日后文明社会行为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2014年有个新闻,标题是《大陆孩子街头小便遭港人围堵》,当时引发很多热议。暂且抛开各类观点,仅从孩子自身成长来看,这种现象显然是父母教养的失误。对于孩子不能憋尿,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这一点,我们不能给予任何指责。但当孩子本身没有很好的如厕能力时,父母则有义务做好预防措施,比如要为孩子准备好纸尿裤。预估时间差不多了,提前带孩子去洗手间排尿,日常带孩子的时候,父母也要有这种意识,在淘气堡、儿童早教中心等公共场所玩耍活动时,一定都要为孩子做好准备。一方面,能维护良好的公共环境;另一方面不仅让孩子从小懂得如厕文明,也能避免因为如厕,打扰孩子参加活动,无形之中让孩子注意力被迫打断,这样一来,实在得不偿失。
所以,你有没有在合适的时间段里,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想要不提前也不落后,你就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在这方面个体差异大得惊人,比如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夜间就可以不用纸尿裤,而有的孩子直到四岁,夜间还要穿着纸尿裤才能安睡,否则就会尿床。你的孩子你做主,何时开始,你要慎重以待。考虑到孩子的自身条件,这就是爱,知道要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这就是管教。
怎样进行如厕训练
当孩子已经准备好学习上厕所,是不是就意味着教给孩子一两次,他们就能完全掌握了呢?显然不是。事实证明,大多数孩子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会上厕所这件重要的事情。而且,还会出现倒退和反复的现象,比如好久不尿裤子,过段时间又开始尿,这些都属于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说明孩子还不能完全控制好自己而已。
让孩子持有自主权和控制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明白自己是独立于别人的另一个体。由此,他们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事情应该由自己做主,自己能控制什么事情。在上厕所这件事情上,父母必须赋予孩子权利,让他们可以自己说了算,孩子说想上就上,孩子说没有就不上,父母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强迫孩子去上厕所。虽然有时证明父母是对的,孩子是错误的,即便如此,父母也不应该强迫孩子,替孩子决定要不要上厕所。尿湿弄脏衣服,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反馈,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身体能够从这些反馈里汲取经验,下次进行更精准的决策。孩子判断失误时,父母要跟孩子说没关系,要安抚孩子,父母可能想不到,其实在判断失误后,孩子内心通常会非常内疚和自责,从他们之后恼怒的表情里你就可以获知。此时孩子那种难受的感觉,绝不亚于赛马时你押错注后的懊恼。所以,这时父母所表现出的谅解、关怀和帮助,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
循序渐进带着孩子学习每一个步骤和细节,这一点也很重要。那些父母认为再简单熟悉不过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份很艰难的任务。比如,跟脱下裤子相比,提裤子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孩子往往只知道用力拽前面的裤子,却并不知道还要拽后面的裤子,否则小屁股就会露在外面。所以父母需要部分协助,让孩子逐渐学会整理裤子。
如果条件允许,为孩子准备小马桶,男孩子,最好在卫生间墙上挂一个小便池。因为上厕所这件事情不能凑合,它本身是一件极其放松的事情。孩子坐在大马桶上不仅会不舒服,还有可能会害怕,担心坐不稳会掉下去,如果孩子强烈要求使用大马桶,那就随他吧,满足他。男孩子的小便池一定要注意高度,尤其是当便池过高时,孩子解小便会很不舒服。如果孩子拒绝上厕所,也在情理之中,绝对值得同情,可以理解。总之,在训练孩子上厕所时,你有多善解人意,你为孩子的安排有多么人性化,就说明你有多懂得爱你的孩子。这份用心非常宝贵,但用金钱买不到,却可以通过爱得以实现。
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全程训练阶段,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和被迫。如果孩子对把尿很抗拒,就不要过于强迫,拉和尿是很自然的生理反应,只要稍微提醒就够了。如果尿了,不要立即更换衣服,让孩子体验一小会儿不舒适,有助于他下次主动尿。
有时孩子上不好厕所,会给父母带来很多清洁上的琐事,继而引发父母很多负性情绪。遭遇这样的境遇时,父母要深呼吸,淡定一些,也可以试着蹲下来,抱抱自己的宝贝儿,说上一句“我爱你!”拥抱这个幼小的个体,感受他的小心跳,闻着他的香气,你整个人都会柔软下来。接下来的事情,你自然知道要怎么做。孩子此时的学习,就是要反复练习,手把手地教给他们。
有的孩子是拒绝马桶的,比如有位妈妈就很郁闷:她的儿子已经三岁半,而且也上了幼儿园,各方面都非常好,小便也控制自如,就是大便这件事情令人头疼。孩子从来不在幼儿园大便,说自己拉不出来。每次都要使劲憋着,回家大便,而且强烈拒绝坐到马桶上面,一定要站在地上,把便便拉在纸尿裤里。
孩子的其他方面的自理能力毋庸置疑,语言也发展得很好,就是这一项让人匪夷所思。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引导+等待”,绝不可以强迫孩子,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妈妈知道孩子喜欢小猪飞侠,就自己创编小飞侠上厕所的故事,鼓励儿子以小猪飞侠为榜样进行模仿,终于让儿子一点一点消除了对马桶的抗拒,再也不用穿着纸尿裤站着大便。在这个案例中,为了训练儿子在马桶上大便,他的妈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极有可能是某次无意间习得这样一种方式,或是认为这样的方式更加安全可控,于是便习惯于这样的“非常态”拉便,在某一阶段内按照同一模式,能够为孩子节省很多心力,以便有精力去应对更多的新环境。在孩子熟悉了幼儿园生活,就会逐渐去除“习惯化”,转而接受新的拉便方式。
这就是我想提醒各位父母的,即使是“有爱的管教”,也不一定会马上奏效,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我们投入的对象是孩子,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坚持“有爱的管教”,因为这种不功利的、温和的、尊重孩子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比如前述男孩的妈妈就发现,自从孩子学会在马桶上大便以后,他也开始在幼儿园里大便,再不用难受地憋着;一向内敛不善言辞的孩子,在跟同伴游戏的时候越来越放松,爽朗的笑声越来越多,社会交往更加自在,胆子也越来越大。以后孩子再遇到什么难以克服的难题时,妈妈就可以用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这个成功例子鼓励他,真的是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不适应啦!
似乎,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大便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不得不说,如厕,对孩子来说,真是天大的事儿呢!
意想不到的如厕烦恼
如果,你觉得上厕所是孩子在小宝宝阶段才需要你关注的问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大一些的孩子同样会有上厕所的烦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个小男孩,两岁多就开始在我们幼儿园上亲子班。这个孩子白白净净,瘦瘦小小的,不怎么爱说话,非常乖巧。老师稍微说话大声一点,他就会吓得不敢说话,甚至哇哇哭起来。入园之初,姥姥说,这个孩子从小胆小,不活泼,她很担心孩子上幼儿园不适应,被其他孩子欺负。一年后,姥姥找到我说,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孩子已经上了中班,其他孩子上厕所都没问题了,可他还会尿湿裤子。姥姥很担心,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太紧张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会尿裤子呢?
我先跟姥姥了解了一些情况,比如孩子每天喜欢来幼儿园吗?他在幼儿园里有好朋友吗?姥姥说,孩子很喜欢来幼儿园,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和班上的几个男孩子玩得特别好,和一起学小提琴的伙伴们玩得也特别好。根据姥姥对一些具体情况的描述,基本可以排除孩子紧张的可能性。因为在园期间长期处于紧张的孩子,是不会喜欢来幼儿园的,一定会有抗拒的表现,而且也很难交到好朋友。
随后,我去跟班上老师了解了孩子的情况,老师反馈孩子在班上做事很主动,比如请他一个人单独站出来讲故事表演时,也能落落大方的,孩子尿裤子的频次也没有姥姥担心的那么多,一个月最多一两次。在一些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时,我也单独观察了这个孩子,他虽然不是那种特别活泼的孩子,但很阳光,会主动呼唤同伴,拉同伴的手,脸上总是泛着光,很喜欢笑。而且这个孩子做事很认真,比如在绘画或捏泥时,不急不躁,很有耐心,注意力也很集中。汇集了种种信息,更进一步排除了焦虑等心理因素。
于是,我建议姥姥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进行身体排查,因为有些孩子会因为轻微炎症或是其他身体疾病,导致有尿失禁等控制不好的情况发生。从医院回来后,姥姥彻底放心了,医生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孩子一切都很好。由此推断,四岁还偶尔尿裤子,对孩子来说不存在任何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隐患,我更愿意称这种现象是个“意外”。
应对这种“意外”,父母家人越是放松,孩子的情况越会良好,大人越是紧张,越有可能使孩子的情况恶化。因此,我建议姥姥对孩子的情况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当孩子尿裤子时,态度上要尽可能地“幽默”,可以对孩子说,“哇哦,又给你的裤子洗澡了”,甚至什么都不说,安静更换裤子即可;指导上尽可能地“具体”,可以建议孩子,“户外活动之前先去个厕所吧!”之所以要幽默,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尴尬,伤害到他的自尊,对于内向胆小的孩子,更要让他学会“对于窘境,可以幽默以待”。之所以要具体,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更需要可操作性的建议,空洞泛泛的内容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很难把握。假设此时含糊地建议孩子,“玩之前先去厕所”,那孩子就容易不得要领,很难执行。
很幸运的是,孩子的情况在半年里就得以好转。姥姥再次见到我时,夸奖我的办法有效。也许,我的办法确实有些小小的效果,但我不想神化教育的作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教给了家长如何排查和诊断遇到的问题,是疾病?是障碍?还是“意外”?我告诉姥姥,成功秘方在于您自己,一是态度上放松,二是懂得等待孩子自然成长。从生理发育来看,四岁时孩子控制大小便的生理会完全成熟,得到最终的完善。所以,中班下学期孩子问题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自然成熟的结果,家庭给予的支持,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他的自然发展,没有拔苗助长,也没有让孩子妄自菲薄。
如今,男孩子已经九岁,上小学四年级,长成一个超级活跃的小伙子,上台演讲、参加足球比赛、音乐会上独奏小提琴,可谓无所不能。谁能想象这样一位阳光少年,当年是个总尿裤子的孩子呢?再次遇见他姥姥时,姥姥总会忍不住笑着说,“我真没想到这孩子会变成这样,早知道他这样,我就不那么担心啦!”听了姥姥的话,我不禁想到,谁能有那种先知先觉的能力呢?对孩子充满信心,应该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信任,因为被信任支持的孩子,都不会表现太差。
如厕,这个孩子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对于有的孩子来说,的确是天大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说,如厕规律是孩子身心放松的一个重大指标,当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或是心理有压力的时候,最容易表现在如厕上面。
此时,你也许会发现,养育中有爱的管教有时就是一段耐心踏实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