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文化概述
研究水文化,要研究水事、水政、水利的发展历史及其关系,研究水文化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水利事业的共同价值观念,等等。随着水问题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话题,水文化也跨越时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可以为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及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对话的领域。本书以水为线索,试图重新发现宁波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格,并从其文化构成内容中的桥梁建设、水利工程、景观设置等方面概括并验证这种个性。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水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顺应水和治理开发水资源,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如何界定水文化,是水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但在这一问题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水文化”的范畴,“水文化”称得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一种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水文化的概念是从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引申而来的。
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以及十年之后出版的《人类学》中提出了现代人类学的经典文化概念和文化研究理论。泰勒对文化作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按照这个经典定义,文化(culture)的概念大致与文明(civilization)相当,它包含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类居住在自然世界当中,进而制器修艺,也同时构造起一个与自然及造物相亲熟的更为精神性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与自然世界相互依存,也反过来塑造自身为一地的日常教养和习俗风格,使得身居一定空间范围的社会成员在历史中养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品质和精神特质。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讲,《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讲,水文化就是指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2008年出版的《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对水文化的界定是:“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
无论作何种界定,水文化总有一个主体或主旋律。水文化的主体或主旋律是一曲颂扬水之伟大、水之贡献、水之精神的高亢赞歌,是一幅描绘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愿景的美好蓝图,是一部记述人们爱水、治水、护水思想结晶的鸿篇巨制。对这一界定和主旋律我们可从水文化的基本架构中加深理解。本书认为,水文化是指人们通过与水密不可分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物质、精神、制度与行为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二、水文化的分类
水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大厦,有一个彼此交错联系且具有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水文化进行了分类。
郑大俊等人依据实践形式和成果载体不同,将水文化划分为物质形态内蕴的水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水文化、制度形态的水文化、精神产品的水文化、观念形态的水文化五个层次,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将水文化看作一个金字塔的话,最底层是水形态、水环境、水工程、水工具所蕴涵和折射的人文内涵和气质品格,这是改造人与自然关系的间接成果。这一层次的水文化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第二层次是与水打交道的行为所形成和渗透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的行为样式,这是改造人与社会关系的成果。这一层次的水文化以行为为载体,分为常规化的水行为模式和习俗化的水民情风俗等。第三层次是以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水文化,即水制度文化,这是改造人水关系中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成果,这一层次的水文化也是以水事行为为载体的。第四层次是以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和其他知识成果表现的精神产品层面的水文化,这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这一层次的水文化主要以文献为载体。最高层次是以民族精神和气质、价值观念等观念意识形态表现的水文化,这是间接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这一层次的水文化主要以群体性社会心理为载体,是人们在长期的水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内化的心理积淀,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陈雷认为水文化主要由三个层面的文化要素构成: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如水工建筑物、被改造的水域水体、治水工具等;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如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等;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如对水的认识、与水有关的文化心理等。也有学者根据水文化的时空分布不同,将水文化分为时代水文化(主要包括远古时代的水文化、古代水文化、近代水文化、现代水文化)和区域水文化(指不同地区的水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水文化、外国水文化、城市水文化、农村水文化、各地方水文化、各流域水文化等)。
水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宁波的山川河流、江海湖泊、渠堰碶闸、桥亭楼阁,乃至风情水土、故人先贤、乡帮文献等,统统都是宁波水文化的构成内容。
综上所述,结合宁波实际,本书从水利、水上交往、水乡城市、桥梁、涉水风俗、水景观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其中,水利是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活动,是宁波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水上交往是水文化的表现,反映宁波港通天下的特质;水乡城市是水文化的重要依托,体现亲水近水的城市品质;桥梁是水文化的硬件设施,反映造福桑梓的精神风貌;涉水风俗是水文化的价值观,反映宁波水乡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水景观是水文化的感官表现形式,体现宁波的城市风韵和灵气。我们认为,上述几个方面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宁波独特的水文化。本书主要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宁波的水利、水上交往、水乡城市、桥梁、涉水风俗及水景观变迁过程,以点带面探讨宁波水文化发展的脉络,揭示宁波水文化的特征和水文化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期弘扬宁波水文化。
三、水文化的特质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对水有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所以说,水文化的实质是透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水文化具有孕育、教化、引领、凝聚、激励、传承、审美、规范等八个方面的功能。
水文化既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又有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为涉水性、系统性、流动性。
第一,涉水性。水文化与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反映着水的风貌与特征;一旦形成以后,在相当程度上引领着人们从事水利活动,引导着水利工程与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这是水文化的首要特征。
第二,系统性。它是由物态水文化、制度水文化、精神水文化三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物态水文化,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适用、利用、改造过程中的涉水物质生产和物质创造活动,它以物质活动及其成果的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表现出来。制度水文化,是连接和规范人们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规章制度的这一部分的涉水文化总和。精神水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涉水方面所表现出的水文化,既包括涉水精神生产活动,也包括精神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第三,流动性。正如水的流动一样,水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中。水文化是与历史发展相联系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它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生产关系、生存方式、思维特征、审美态度,它的含义深广,且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水体环境,关注水文化的发展。而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水文化交流碰撞加剧,新的文化形态随之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