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宁波水利概述
“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其在记述舜之事迹时谈道:“舜之耕渔⋯ ⋯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取水利”一词,意为汲取地下水和捕捞鱼虾等水产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他在记述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一系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后,感叹“甚哉水之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自此,水利一词就具有穿渠、溉田、堵口等兴利除害的含义。现代社会发展中水利的内涵不断充实。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项工程在内。”20世纪后半叶,水利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内容。综上所述,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与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利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水利价值观念表现出来。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的宁绍平原,东南北部滨海,自古为浙东名邑、海疆重镇。宁波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使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常受海水倒灌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旱涝灾害更是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宁波水利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广泛重视。周时奋在《地形成城 生态成俗——宁波城市形成的地理依据》一文中曾指出,“宁波水利的背后是农业开发,淡水流到哪里,水稻就种到哪里”,水利设施标志着宁波平原土地开发,并认为宁波平原有明显的治水重点,表现为“唐代治源头,治东钱湖,治它山堰,治广德湖,治小江湖;宋治干流;元治支流;到了清代,只维修,不再有大的兴筑”。
古代宁波水利重心围绕兴修水利与治河防洪。在堰的修建中表现出引水排涝工程的水利物质文化;历朝历代官府明确工程组织者和建立修缮浚治资金的水利制度文化;保护上游水土环境的水利精神文化。在内湖海塘的修建中表现出对内整治东钱湖、修浚月湖,对外修筑镇海后海塘和修筑余姚、定海海塘的水利物质文化;地方官员重视、支持水利事业以及明晰水利管理制度的水利制度文化;保持水地平衡的水利精神文化。在碶与水则碑的修建中表现出建造内碶、外碶和水则碑的水利物质文化,以及在重视民生民情基础上治水的水利制度和精神文化。近代宁波水利在东钱湖水利治理和宁波商人平原治水中表现出东钱湖除葑浚泥和开浚南塘河等的水利物质文化;宁波民间力量逐渐成为治水主体引领普通民众参与治水的水利制度和精神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水利在大塘港堵港工程、姚江大闸兴建工程和慈溪的围垦海涂中表现出海湾堵港、建闸以阻止咸潮上溯以及围垦海涂以获取更多陆地的水利物质文化,高涨的群众运动方式治水的水利精神文化。改革开放时期,宁波水利全面发展,在水库兴建中主要表现出修建水库、发挥多功能作用的水利物质文化,以生态调度为主要调控手段和加强复合生态湿地工程建设的生态化治水的水利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在河道建设中表现出清淤疏浚、截污治污、引水调水的水利物质文化;政府购买水环境服务的水利制度文化;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的人水和谐治理理念以及治理与保护并重的水利精神文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表现出余姚市三七市镇宁波市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象山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慈溪市规模化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水利物质文化;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水利制度文化;高效节水和科学灌水的水利精神文化。在江河堤防建设中表现出防洪排涝工程修建的水利物质文化;人类认识水、引导水为其服务的水利精神文化。宁波“五水共治”中,系统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程,表现出清淤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区非法建筑、乘船督查治水、建设强排泵站、除险加固水库和整治山塘的水利物质文化;制定河道“河长制”的管理制度以及水利管理与职能部门考核评价挂钩的水利制度文化;各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的水利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