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的出国
“出国纯粹是被室友忽悠上的。”——王淮
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淮,先后赴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斯坦福大学攻读管理科学和工程专业硕士。然而和如今的大多数人一样,那时选择出国的他并没有多么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他将出国的原因戏称为“蝴蝶效应”。“我们班五个人出国四个都在我们寝室,看到室友天天在准备就聊得比较多,后来也就一起把GRE、托福考了,反正比较好玩。”对他来说,准备GRE、托福并没有花太多心思,所以成绩也一般,但也达到了申请几所学校的标准,“既然考都考了那就顺便申请吧,当时俄亥俄是收到的offer中既还不错又有奖学金的一所,所以就去了。”讲到这里,他不禁失笑,“这么混着混着就出国了。”但如今回头来看的他,却想得更深一点,“我的一个特点是喜欢那种大的改变,并对此feel comfortable(感觉舒服),适应性很强”。已然成为一位战绩不凡的职业投资人的他,在看过形形色色的创业项目后更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印证,“你会发现,一个能做创业这样决定的人普遍都有这个特点。对于大的改变要feel comfortable,并且一定程度上feel excited and confident(感觉兴奋且自信), confident不是说一定能够handle(掌控)好,而是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会有办法figure it out(解决)”。
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出了国,王淮依旧没有想好未来到底要做什么。就算后来已经通过了Ph.D的QE(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他仍然在两个月后向导师表达了不愿继续走学术路线的想法。也并非没有原因,和就职于全世界最大商品交易中心的表姐沟通过,也参观过其工作环境、了解其工作状态,王淮突然有点不甘心。“虽然那并不是我想做的事,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原来一直局限于一个小圈子里,除了编程就是做点研究工作,然后你发现,这和世界上能做的事情相比还是很窄。”工程师出身的他思考问题很明显地表现出条理性,在他看来,两种人最适合做学术,“一种是innocent(简单的),他不懂也不想懂世界上有其他的事情;另一种是在了解完之后还是想去做学术”。王淮投资过不少转型创业的学者,大多属于他口中的第一类人,而第二类人在学术上会一直保持很好的钻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