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伤现场急救
创伤的现场救治,最重要的是抢救生命,应优先处理危及生命和其他紧急的问题,包括开放气道、心肺脑复苏、止血包扎、抗休克、骨折固定及安全运送等,使伤员能活着到医院。
创伤现场急救应牢记几点原则:一是首先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二是挽救生命积极救治,不放弃任何救治可能;三是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窒息、严重出血或胸部开放伤,后处理休克和骨折;四是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和呼救并重;五是先固定颈部,然后是四肢;六是操作轻柔、细致准确,避免增加创伤。
一、脱离危险环境
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先观察周围环境,在确保个人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因素,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二、解除呼吸道梗阻
气道梗阻是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第一时间清除呼吸道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仰头抬颏法
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即可打开气道。必要时拇指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见图3-1)。
图3-1 仰头抬颏法
(二)仰头抬颈法
患者仰卧,抢救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侧下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即可打开气道(见图3-2)。
图3-2 仰头抬颈法
(三)双手抬颌法
患者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患者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即可打开气道(见图3-3)。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患者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
图3-3 双手抬颌法
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抬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使脊髓损伤。
(四)清除呼吸道异物
若伤员因呕吐物、血液等异物堵塞呼吸道,则抢救者用一手拇指和其他4指握住伤员舌和下颌后掰开伤员的口,另一只手食指沿伤员颊内侧探入喉的舌根部,用勾取动作将异物抠入口腔后取出。
(五)其他通气手段
1.口咽通气管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就能在数秒内迅速开放气道。其结构主要包括翼缘、牙垫、咽弯曲3部分,放置方法如图3-4所示。
图3-4 口咽通气管放置方法
(1)选择合适型号的口咽通气管,其长度相当于门齿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同时应确保其足够的宽度,以能接触上颌和下颌的2~3颗牙齿为最佳。
(2)一般反向插入法比较常用。取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咽弯曲部抵住舌轻轻放入口腔,接近口咽喉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借伤员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昏迷伤员可利用开口器、压舌板从臼齿处置入,注意动作轻柔。检查气流后通常用胶布固定。
2.喉罩通气管
喉罩由一根通气导管和远端一个卵圆形可充气罩组成,其被置入咽部,在远端开口进入下咽部感觉有阻力时,向罩内注入适量空气,密封喉部,即可通气。其放置方法如下:
(1)选择合适型号的喉罩通气管。
(2)一般食指盲插法比较常用。首先将后罩顶向硬腭方向(注意腕部的弯曲),喉罩向下滑入的同时伸展食指,食指向另一手方向用力形成对抗压力,向咽下部推送直至遇到阻力,固定导管外端同时移出食指,套囊注气(小于60cmH2O),可见导管自动向外退出约1.5cm,用胶布固定导管。
3.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其放置方法如下:
(1)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2)一般经口气管插管比较常用。一是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指、食指拨开患者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患者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患者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二是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患者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通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三是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四是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具体见图3-5)。
图3-5 经口气管插管
4.环甲膜穿刺
环甲膜穿刺,即在环甲膜前正中线增厚部分(环甲正中韧带)上施行的穿刺术(见图3-6)。环甲膜穿刺在医院急诊抢救应用较少,主要是在院前因各种原因引起喉梗死而突发呼吸窒息等意外情况时的临时性抢救措施,是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简便、快捷的有效手段。其穿刺方法如下:
图3-6 环甲膜穿刺
(1)环甲膜前的皮肤按常规用碘酊及乙醇消毒。
(2)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环甲膜处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环甲膜,到达喉腔时有落差感,回抽注射器有空气抽出。
(3)将注射器固定于垂直位置。作为一种应急措施,穿刺针留置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4h。
三、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一旦发现心搏、呼吸停止,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其操作方法如下所述。
1.确定现场安全和意识状态
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的成人,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S)并获取AED
(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对患者实施CPR,需要时立即进行除颤。
(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
(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EMS系统。
3.脉搏检查
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再强调训练其脉搏检查,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脏骤停处理。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s,如10s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4.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
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下压深度至少为125 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5.开放气道(airway, A)
有两种方法可以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即仰头抬颏法和推举下颌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注意在开放气道的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患者口中的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6.人工呼吸(breathing, B)
将受害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患者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s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患者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对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可将婴儿的头部稍后仰,用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如患者面部受伤,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s进行一次通气,而不必在两次按压间才同步进行(呼吸频率8~10次/分)。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
7.检查、评价
经现场心肺复苏后,可根据以下几条指标考虑是否有效:
(1)瞳孔。若瞳孔由大变小,复苏有效;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说明复苏失败。
(2)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复苏有效;由发绀变为灰白或陶土色,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次按压可摸到1次搏动,若停止按压,脉搏仍跳动,说明心跳恢复;若停止按压,搏动消失,应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4)意识。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并出现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少数患者开始出现手脚活动。
(5)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呼吸,复苏有效,但呼吸仍微弱者应继续口对口人工呼吸。
四、止血术
成年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4000~5000mL),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20%(800~1000mL)时,就会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加快、头晕、冷汗、皮肤苍白、少尿等症状,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40%(1600~2000mL)时,就会危及生命。因此,止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
现场止血术主要包括指压动脉止血法、直接压迫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5种。
(一)指压动脉止血法
指压动脉止血法是指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动脉,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阻断血液流通,适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大出血。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不同部位的指压动脉止血法如图3-7所示。
图3-7 不同部位的指压动脉止血法
1.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
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一侧头顶、额部、颞部外伤大出血。一只手拇指对准下颌关节压迫颞浅动脉,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2.面动脉压迫止血法
面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颜面部外伤大出血。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颌角前约1cm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因为面动脉在颜面部有许多小分支相互吻合,所以必须压迫双侧。
3.耳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耳后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一侧耳后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指的拇指压迫伤侧耳后乳突下凹陷处,阻断耳后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4.枕动脉压迫止血法
枕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一侧头后枕骨附近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4指压迫耳后与枕骨粗隆之间的凹陷,阻断枕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5.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肱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一侧肘关节以下部位的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上臂中段内侧,阻断肱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手臂。
6.桡、尺动脉压迫止血法
桡、尺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手部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因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部有广泛吻合支,所以必须同时压迫双侧。
7.指(趾)动脉压迫止血法
指(趾)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手指(脚趾)大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手指(脚趾)两侧的指(趾)动脉,阻断血流。
8.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股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一侧下肢的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伤员应该处于坐位或卧位。
9.胫前、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胫前、后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一侧脚的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脚足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
(二)直接压迫止血法
直接压迫止血法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处,压迫约10min(见图3-8)。
图3-8 直接压迫止血法
(三)加压包扎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各种伤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非手术止血法。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见图3-9)。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巾、餐巾等替代。
图3-9 加压包扎止血法
(四)填塞止血法
填塞止血法适用于颈部和臀部较大而深的伤口。先用镊子夹住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一块纱布止不住出血,可再加纱布,最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绕颈部至对侧臂根部包扎固定(见图3-10)。颅脑损伤的伤员,有鼻腔、外耳道出血的患者,不能堵塞,防止逆流至颅腔内,引起颅内感染。
图3-10 填塞止血法
(五)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只用于四肢大出血(见图3-11),当其他止血法不能止血时才用此法。
图3-11 止血带止血法
1.橡皮止血带
左手在离带端约10cm处由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握,使手背向下放在扎止血带的部位,右手持带中段绕伤肢一圈半,然后把带塞入左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左手的食指与中指紧夹一段止血带向下牵拉,使之成为一个活结,外观呈倒“A”字形。
2.气性止血带
气性止血带常用血压计袖带,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把袖带绕在止血带的部位,然后打起至伤口停止出血。
3.布制止血带
将三角巾折成带状或将其他布带绕伤肢一圈,打个蝴蝶结;取一根小棒穿在布带圈内,提起小棒拉紧,将小棒依顺时针方向绞紧,将绞棒一端插入蝴蝶结环内,最后拉紧活结并与另一头打结固定。
4.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1)部位:上臂外伤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上1/3处,前臂或手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下1/3处,不能扎在上臂的中1/3处,因该处神经走行贴近肱骨,易被损伤。一般外伤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
(2)衬垫: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应该有衬垫,否则会损伤皮肤,更不能使用铁丝、电线等无弹性的细锐物。止血带可扎在衣服外面,把衣服当衬垫。
(3)松紧度:应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脉搏为合适。过松会起不到止血目的,过紧会损伤组织。
(4)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h,原则上每40min要放松1次,放松时间为1~2min,3次后位置上移。
(5)标记:使用止血带者应有明显标记,写明时间。
五、抗休克
休克(shock)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创伤、感染、低血容量、心源性和过敏性等)引起有效血量不足、急性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而导致组织与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创伤与失血性休克常由创伤引起。按血流动力学分类,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临床表现
休克主要突出表现为“5P”,即皮肤苍白(pallor)、冷汗(prespiration)、虚脱(prostration)、脉搏细弱(pulselessness)和呼吸困难(pulmonary dificiency)。
(二)失血量估计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0.45;休克指数为1,失血约1000mL;指数为2,失血约2000mL;收缩压力10.7kPa(80mmHg)以下,失血相当于1500mL以上。
(三)休克早期诊断
(1)意识恍惚或清醒而兴奋。
(2)脉搏大于100次/分,或异常缓慢。
(3)脉压小于4.0kPa。
(4)换气过度。
(5)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6)尿量小于30mL/h(成人)。
(7)直肠与皮肤温度相差3℃以上。
若有以上一项须警惕,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有明显的受伤史和出血征象的伤员出现休克,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并不困难。对伤情不重或无明显出血征象者,可采用一看(神志、面色)、二摸(脉搏、肢湿)、三测(血压)、四量(尿量)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四)急救与处理
(1)对心搏、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2)若为严重的创伤时,应立即止血、止痛、包扎、固定。
(3)休克体位,下肢抬高30°,头部放低,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抬高一点,以利于呼吸。
(4)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患者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最大限度地后仰,同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吸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5)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补液和采用血管活性药。
(6)监测脉搏、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心电等生命体征。
(五)补充血容量
(1)原则上按“先晶后胶,先盐后糖”补充血容量。最常用晶体溶液是乳酸林格氏液,胶体溶液有706羧甲淀粉(代血浆)、右旋糖酐70等,高渗溶液最佳为7.5%盐水。
(2)220mL 10% NaCl溶液加80mL 0.9% NaCl溶液,配制成300mL的7.5% NaCl溶液。
(3)根据伤员的体重,按5.71mL/kg体重计算出7.5% NaCl用量,滴注速度为20mL/min,有效作用维持60min。
(4)一般补液量常为失血量的2~4倍,晶体溶液和胶体溶液的比例为3∶1。
(5)补液速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六、包扎术
伤口包扎在急救中应用范围较广,可起到保护创面、固定敷料、防止污染和止血、止痛的作用,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包扎应做到动作轻巧,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量和疼痛感。
(一)包扎材料
(1)三角巾:用边长为1m的正方形白布或纱布,将其对角剪开即分成两块三角巾,90°角称为顶角,其他两个角称为底角,外加的一根带子称为顶角系带,斜边称为底边。为了方便不同部位的包扎,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称为带状三角巾,或将三角巾在顶角附近与底边中点折叠成燕尾式(见图3-12)。
图3-12 三角巾及其不同折法
(2)袖带卷:也称绷带,用长条纱布制成,长度和宽度有多种规格,常用的有宽5cm、长600cm和宽8cm、长600cm两种。
(二)包扎方法
1.头部包扎
(1)三角巾帽式包扎:用于头顶部外伤。先在伤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所有的伤口包扎前均先覆盖无菌纱布,以下不再重复),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放在伤员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枕部,将底边经耳上向后拉紧压住顶角,然后抓住两个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额部中央打结(见图3-13)。
图3-13 三角巾帽式包扎
(2)三角巾面具式包扎:适用于颜面部外伤。将三角巾一折为二,顶角打结放在头正中,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后双手持两底角拉向枕后交叉,最后在额前打结固定。可以在眼、鼻处提起三角巾,用剪刀剪洞开窗(见图3-14)。
图3-14 三角巾面具式包扎
(3)双眼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双眼外伤。将三角巾折叠成3指宽带状,中段放在头后枕骨上,两旁分别从耳上拉向眼前,在双眼之间交叉,再持两端分别从耳下拉向头后枕下部打结固定(见图3-15)。
图3-15 双眼三角巾包扎
(4)头部三角巾十字包扎:适用于下颌、耳部、前额、颞部小范围伤口。将三角巾折叠成3指宽带状放于下颌敷料处,两手持带巾两底角分别经耳部向上提,长的一端绕头顶与短的一端在颞部交叉成十字,然后两端水平环绕头部经额、颞、耳上、枕部,与另一端打结固定(见图3-16)。
图3-16 头部三角巾十字包扎
2.颈部包扎
(1)颈部包扎适用于颈部外伤。三角巾包扎:嘱伤员健侧手臂上举抱住头部,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中段压紧覆盖的纱布,两端在健侧手臂根部打结固定(见图3-17)。
图3-17 颈部三角巾包扎
(2)绷带包扎:方法基本与三角巾包扎相同,只是改用绷带,环绕数周再打结。
3.胸、背、肩、腋下部包扎
(1)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胸部外伤。将三角巾的顶角放于伤侧的肩上,使三角巾的底边正中位于伤部下侧,将底边两端绕下胸部至背后打结,然后将三角巾顶角的系带穿过三角底边与其固定打结(见图3-18)。
图3-18 胸部三角巾包扎
(2)背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背部外伤。方法与胸部包扎相似,只是前后相反。
(3)侧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单侧侧胸外伤。将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正对伤侧腋窝,双手持燕尾式底边的两端,紧压在伤口的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下胸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肩部打结(见图3-19)。
图3-19 侧胸部三角巾包扎
(4)肩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肩部外伤。将燕尾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侧颈部,巾体紧压伤口的敷料上,燕尾底部包绕上臂根部打结,然后两个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见图3-20)。
图3-20 肩部三角巾包扎
(5)腋下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腋下外伤。将带状三角巾中段紧压腋下伤口的敷料上,再将三角巾的两端向上提起,于同侧肩部交叉,最后分别经胸、背斜向对侧腋下打结固定(见图3-21)。
图3-21 腋下三角巾包扎
4.腹部三角巾包扎
腹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腹部外伤。双手持三角巾两底角,将三角巾底边拉直放于胸腹部交界处,顶角置于会阴部,然后两底角绕至伤员腰部打结,最后顶角系带穿过会阴与底边打结固定(见图3-22)。
图3-22 腹部三角巾包扎
5.四肢包扎
(1)臀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臀部外伤,分单臀包扎法和双臀包扎法。单臀包扎法是将三角巾顶角盖住臀部,顶角系带在裤袋底处围腿绕住,下侧底角上翻至对侧腰部和另一底角在健侧髂上打结固定(见图3-23)。双臀包扎法是将两条三角巾的顶角联结在一起,放在双臀缝的稍上方,然后把上面两底角由背后绕到腹前打结,下面两底角分别从大腿内侧向前拉,在腹股沟部与三角巾的底边做一假扣结上(见图3-24)。
图3-23 单臀包扎法
图3-24 双臀包扎法
(2)上肢、下肢绷带螺旋形包扎:适用于上、下股除关节部位以外的外伤。先在伤口敷料上用绷带环绕两圈,再从胶体远端绕向近端,每缠一圈盖住前圈的1/3~1/2,呈螺旋状,最后剪掉多余的绷带,然后胶布固定(见图3-25)。
图3-25 前臂绷带螺旋形包扎
(3)8字肘、膝关节绷带包扎:适用于肘、膝关节及附近部位的外伤。先用绷带的一端在伤口的敷料上环绕两圈,然后斜向经过关节,绕肢体半圈再斜向经过关节,绕向原开始点相对应处,再绕半圈回到原处。这样反复缠绕,每缠绕一圈覆盖前圈的1/3~1/2,直到完全覆盖伤口(见图3-26)。
图3-26 膝关节绷带8字包扎
(4)手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手外伤。先将带状三角巾的中段紧贴手掌,再将三角巾在手背交叉,三角巾的两端绕至手腕交叉,最后在手腕绕一周打结固定(见图3-27)。
图3-27 手部三角巾包扎
(5)脚部三角巾包扎:方法与手包扎相似。
(6)手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肘关节包扎相似,只是环绕腕关节8字包扎。
(7)脚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膝关节相似,只是环绕踝关节8字包扎。
七、固定术
固定术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可以防止骨折部位移动,具有减轻伤员痛苦的功效,同时能有效地防止因骨折断端的移动而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实施骨折固定先要注意伤员的全身状况,如心脏停搏要先复苏处理;如有休克要先抗休克或同时处理休克;如有大出血要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急救固定的目的不是让骨折复位,而是防止骨折断端的移动,所以刺出伤口的骨折端不应该送回。固定时动作要轻巧,固定要牢靠,松紧要适度,皮肤与夹板之间要垫适量的软物,尤其是夹板两端骨突出处和空隙部位更要注意,以防局部受压引起缺血坏死。
(一)骨折固定材料
(1)木制夹板有各种长短规格,以适合不同部位的需要,外包软性敷料,是以往最常用的固定器材。
(2)充气夹板为筒状双层塑料膜,使用时把筒膜套在骨折肢体外,使肢体处于需要固定的位置,然后向进气阀吹气,双层内充气后立刻变硬,达到固定作用。
(3)塑料夹板可在60℃以上热水中软化,塑形后托住骨折部位包扎,冷却后塑料夹板变硬,起到固定作用。
(4)其他材料如特制的颈部固定器、股骨骨折的托马固定架,紧要时就地取材的竹棒、木棍、树枝、登山杖等。
(二)骨折固定原则
(1)先检查意识、呼吸、脉搏及处理严重出血。
(2)用绷带、三角巾、夹板固定受伤部位。
(3)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处远近两个关节。
(4)骨折断端暴露不要拉动,也不要送回伤口内。
(5)固定伤肢后,如可能应将伤肢抬高暴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血运,现场对生命安全有威胁要移至安全区再固定。
(6)先固定骨折上端,再固定下端,绷带不要系在骨折处。
(7)固定后,上肢取曲肘位,下肢取伸直位。
(三)骨折固定方法
下面主要介绍木制夹板和三角巾固定法。
1.头部固定法
下颌骨折固定的方法同头部十字包扎法。
2.胸部固定法
(1)锁骨骨折固定法:将两条指宽的带状三角巾分别环绕两个肩关节,于肩部打结,再分别将三角巾的底角拉紧,在两肩过度后张的情况下,在背部将底角拉紧打结(见图3-28)。
图3-28 锁骨骨折固定法
(2)肋骨骨折固定法:方法同胸部外伤包扎。
3.四肢骨折固定法
(1)肱骨骨折固定法:用两条三角巾和一块夹板将伤肢固定,然后用一块燕尾式三角巾于中间悬吊前臂,使两底角向上绕颈部后打结,最后用一条带状三角巾分别经胸背于健侧腋下打结(见图3-29)。
图3-29 肱骨骨折固定法
(2)肘关节骨折固定法:当肘关节弯曲时,用两带状三角巾和一块夹板把关节固定。当肘关节伸直时,可用一卷绷带和一块三角巾把肘关节固定(见图3-30)。
图3-30 肘关节骨折固定法
(3)桡、尺骨骨折固定法:用一块合适的夹板置于伤肢下面,用两块带状三角巾或绷带把伤肢和夹板固定,再用一块燕尾式三角巾悬吊伤肢,最后再用一条带状三角巾的两底边分别绕胸背于健腋下打结固定(见图3-31)。
图3-31 桡、尺骨骨折固定法
(4)手指骨骨折固定法:利用冰棒棍或短筷子作为小夹板,另用两片胶布作为黏合固定。若无固定棒棍,可以把伤肢黏合,固定在健肢上(见图3-32)。
图3-32 手指骨骨折固定法
(5)股骨骨折固定法:用一块长夹板(长度为伤员的腋下至足跟)放在伤肢侧,另用一块短夹板(长度为会阴至足跟)放在伤肢内侧,至少用4条带状三角巾,分别在腋下、腰部、大腿根部及膝部分环绕伤肢包扎固定,注意在关节突出部位要放软垫。若无夹板时,可以用带状三角巾或绷带把伤肢固定在健侧肢体上(见图3-33)。
图3-33 股骨骨折固定法
(6)胫、腓骨骨折固定法:与股骨骨折固定法相似,只是夹板长度稍超过膝关节即可(见图3-34)。
图3-34 胫、腓骨骨折固定法
4.脊柱骨折固定法
(1)颈椎骨折固定法:伤员仰卧,在头枕部垫一薄枕,使头部成正中位,头部不要前屈或后仰,再在头的两侧各垫枕头服卷,最后用一条带子通过伤员额部固定头部,限制头部前后、左右晃动(见图3-35)。
图3-35 颈椎骨折固定法
(2)胸椎、腰椎骨折固定法:使伤员平直仰卧在硬质木板或其他板上,在伤处垫一薄枕,使脊柱稍向上突,然后用几条带子把伤员固定,使伤员不能左右转动(见图3-36)。
图3-36 胸椎、腰椎骨折固定法
5.骨盆骨折固定法
将一条带状三角巾的中段放于腰骶部,绕髋前至小腹部打结固定,再用另一条带状三角巾中段放于小腹正中,绕髋后至腰骶部打结固定(见图3-37)。
图3-37 骨盆骨折固定法
(赵丽君 蔡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