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八桥
鸣鹤江上有古桥八座,其中七座架在街河上,东起分别为:陡塘桥、三槐桥、世德桥、东大桥、运河桥、普安桥、沙滩桥,再加西北一座隆兴桥。它们是旧时贯通鸣鹤龙头两大盐场的主要水上交通线。
陡塘桥
陡塘桥为鸣鹤古镇东起第一座桥,位于古镇东入口,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圆形洞桥。旧时有“三北环洞桥七座半,鸣鹤占四座”之说,它就是四座中的第一座。陡塘桥旧名斗堂桥,长12米,跨径6米,面宽3米,有望柱、栏板,呈封闭式,造型精美。清人叶元垲有诗曰:“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1986年7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陡塘桥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点。著名画家陆一飞曾亲临鸣鹤古镇,以陡塘桥为背景,画了一幅《古镇鸣鹤》。
陡塘桥往东南,不足30米处便是杜湖。杜湖,古称杜若湖,湖域面积4.6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面积相仿,1973年建成大坝后分为里外两湖,各具特色。里湖两侧青山夹峙,呈月牙形,极目远眺,湖面像是铺设了一块白色锦缎,渐渐融入重山之中,呈婀娜秀丽之姿。外湖湖面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粗犷雄浑,具大气旷达之美。
三槐桥
三槐桥离陡塘桥西100米,是一座三板两栏梁式平桥,南北各有七级石阶。现桥已被改建,桥被改平,换成水泥,两侧桥栏拆除,换成钢栏,仅存两旁四块桥柱,桥柱上有字,分别是“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岁里人募捐重修”和“王念二房重建”等字样。
三槐桥之名,出自三槐堂。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的一个衍派,闻名天下,枝繁叶茂。三槐堂源自王祜。据王氏宗亲网载:“王祜,亦名王祐,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王祜少笃志好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太宗拟以相权所赋请其谋诬一节度使,王祜以德为重,自请病告,遂转为兵部侍郎。王祜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王祜退居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植三槐于庭院中,言以其德荫,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果真做了宰相,故王祜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三槐王氏自王祜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散布于海内外。”
世德桥
在三槐桥过西约200米处,即是世德桥。世德桥亦是三板两栏梁式桥,做工颇考究,两边各七级步阶。世德桥由居此周围的王氏族人建造,桥名取自桥旁的王家祠——世德堂。桥长约6米,宽3米,两侧桥栏上的字被水泥所封。世德桥东不远处的街路上,有座约1.5米长平铺六块石板的六板桥(六板桥是鸣鹤老街上东起第一座桥,原两侧有桥栏,东西各有三级步阶,现桥已拆平成路,一块桥板已断,一侧桥栏已毁),从六板桥起,至东大桥一带,这里居民大都姓王;此桥往北为鸣鹤新街及菜市场;世德桥南,有王氏廿五房、岑家弄、小盐仓等;桥南径通翁家岙。
东大桥
从世德桥再往西约200米,即是东大桥,光绪《慈溪县志》载:“东大桥,光绪年间叶云珂重建。”东大桥以前也是鸣鹤街河上四座拱桥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桥南曾为公社驻地,可惜当时为图一时方便,把拱桥改为钢栏水泥平桥。如今,桥旁还存有当年留下的三块桥栏,泛紫的梅园石透出悠悠古意。从东大桥起,鸣鹤老街变成了单面街。东大桥南,原有在三北久负盛名的沈德昌贳器店,销售、租赁婚庆、丧事和行会用的各类用具。东大桥西,旧是鸣鹤叶氏家族的总祠堂。祠堂前后三进,坐北朝南,五间两厢,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大会堂了,现在只留下街河上南河沿一长10多米半圆形青石照壁残迹。
运河桥
东大桥西再200米,是运河桥。运河桥位于鸣鹤古镇的中心,始建当在唐宋,现桥系清进士叶昌修于康熙八年(1669年)捐建,咸丰九年(1859年)叶氏重修,运河桥于是原街河上的第三座拱桥,桥长11.9米,跨径6米,桥面宽2.96米,有栏板和望柱,望柱呈方形,头部雕饰莲花,台阶北12级,南13级,桥西南侧立“清咸丰九年仲秋月捐资重修”碑一方。1986年7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运河桥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运河桥一带旧时是鸣鹤的商贸中心。清代诗人叶声闻曾作诗描绘当时运河桥畔的繁荣景象:“接水双河潋滟开,分疆两色只山隈。天明塘上声喧起,赶市姚人续续来。语作葫芦集运河,今朝水市价如何。白虾青蟹一时贵,小艇迎来贩客多。”运河桥南岸是40多米长的廊棚,风雨天挡雨,酷暑天遮阳,十分人性化。
普安桥
运河桥向西约200米,即是普安桥。普安桥是座石质古桥,三板两栏,左右各九阶。
普安桥两岸,居住着方氏族人,称为上岸方家和下岸方家。上岸方家在桥南,此处有方家园、方家弄和方氏燕德堂等,以前还有前后数进三北方氏总祠堂,可惜在20世纪70年代毁于一场大火。下岸方家在桥北,据说明代曾出有武进士方志远。有进士门头,门前有两只大擂鼓,整座房子坐南朝北,凹字形构局,名顺德堂。上岸、下岸方家是三北方氏正脉,是南宋初年鄞县县令、福建莆田人方轸嫡传后裔,总堂号为六桂堂。旧传普安桥为方轸所建,时为木桥,因方轸为莆田人,即安居此处,故以“莆安”命名,后改为“普安”。
沙滩桥
沙滩桥位于普安桥之西约百米处。清代诗人叶声闻有诗云:“三舨红船独橹摇,春风游女尚垂髫。东西一一逢桥数,记取陡塘第七桥。”诗中“陡塘第七桥”即沙滩桥。沙滩桥子1931年重建,桥南北走向,全长11米,跨径4米,桥宽3米。它横跨于鸣鹤场西首,也是一座单孔拱形桥,由粉红色优质梅园石砌成,有望柱、栏板、石鼓,并雕有石狮、石象,桥中心铺设着刻有莲花的青石板,整座桥石质细腻,平整光滑,古朴典雅,工艺精湛。
沙滩桥又名雪航桥。1931年,叶启裕在独资重建沙滩桥时,把沙滩桥易名为雪航桥,以纪念自己的父亲,沙滩桥成了鸣鹤众多古桥中唯一一座一桥两名的古桥。1986年7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沙滩桥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沙滩桥北,原是彭侍郎祠(或称彭公祠、彭惠安公祠)旧址。明朝中叶鸣鹤盐场曾发生盐民暴动事件,朝廷派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彭韶到鸣鹤场整理盐政,平定所谓的盐民暴动。彭韶轻车简从,经多方调查终于弄清所谓的“灶民叛乱”实为“官不恤民,驱民为盗”所致。于是,彭韶整盐事、革流弊、逐盐霸、换盐官,允许盐民子女可以求学读书,使盐场恢复了生产元气,被盐民尊为再生父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经庠生方镇等请奏,在沙滩桥北建造了“彭惠安公祠”。
沙滩桥北,隐山麓,曾是鸣鹤场大使署,署馆依山而建,坐西朝东。沙滩桥东南角,原来还有接官亭,古时盐署迎来送往,均在此亭迎候,现亦已毁。
隆兴桥
街河经沙滩桥悠然向西北,约1里,江上有隆兴桥。隆兴桥东西走向,三板两栏,步阶西九东六,桥栏中间各书“隆兴桥”三字,字旁有图案,为将军骑马图,落款“民国廿二年里人重建”。桥面长约6米,宽3米,用上等梅园石所筑。据传明时所建为木桥,现桥是裘氏族人于1933年所建。桥名取自桥边的隆兴堂。桥东有一幢大屋,称小新房,为二进五间二弄二厢房建筑,两旁竖有三马头,中间砖雕大门,上有“让水兼山”四字,门墙还有“无滞”“不迁”(已毁)砖雕。据说此宅为原广生行药店老板所建。桥西旧有裘氏祠堂,是三北裘氏之总祠堂,堂名泉基堂,现只存大门屋侧基石,有工艺雕刻。当年祠堂之名匾据传就是出自素有“清代王羲之”之称的书法家梅调鼎之手,《古镇鸣鹤》一书录有此逸闻。
隆兴桥北约2里,原有浙东第一石牌坊——双河牌坊。双河牌坊与师桥大夫第、掌起陈家同泰弄阴沟,并称三北三大建筑。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造型大气,工艺精美,庄重古朴,气势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