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如何是好?:现代传播思想与实践中的道德探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关怀与爱的伦理

一、关怀伦理与“海因茨困境”

关怀伦理学是伴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出现的,其核心观点是:当面对道德问题时,男女之间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男性道德观更多地与个人竞争中的公正、权利、规则等观念联系在一起,女性则更加倾向于合作、关怀和相互间的亲密关系。对于吉利根来说,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女性是有道德缺陷的,这种女性伦理起码也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两性都应该同时考虑到这两种道德观(卢坡尔,2008)224

这种两性道德感的区别有直觉和日常经验成分,同时还得到一个有关道德成长实验的证明。科尔伯格在研究道德成长时提出了一个叫“海因茨困境”的问题:海因茨妻子病重,但是他买不起药,分期付款的要求也被拒绝了,那么是否要偷?

小男孩杰克(Jake)认为显然海因茨应当偷药,因为人的生命价值超过金钱。对于小女孩艾米(Amy),答案不那么简单,她认为不应该偷,当然海因茨的妻子也不应该死,应该有别的办法,比如其他弄到钱的法子,或者与卖药者进一步讨论和协商。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阶段理论来看:杰克在道德水平上明显要高于艾米。但是,吉利根则肯定了女性以关系和关怀为核心的道德取向的独立价值,这与男性所建立的道德框架存在标准上的冲突。我们可以看出,艾米思考的方式明显打破了一种基本道德推理的逻辑链,她是基于具体生活的细节与全部的复杂性及可能性来面对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她没有过多地运用一般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能力(并不等于她没有)。

许多女性主义思想家得到了吉利根的启发,当然更多是受到关于女性独特的性别特征的吸引。诺丁斯提出了一种相对完整的“关怀伦理学”,她认为人们会依据一种自然自发的对人的关心,以及一种最佳自我的理想来指引我们的关怀行为(卢坡尔,2008)227。但是她把关怀限制在关系中,也就是说,关怀应该是在人们的互动中才存在,如果没有关系或者起码的接触式互动交流就不存在关怀。当然我现有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关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妨碍我通过建立新的关系来进行关怀。这看起来与一种温情怀旧的熟人情节如此相似,也如此吸引人。但是,当从这种理论推出我们对别的地方(没有互动关系)的受难者可以漠不关心,我们对与我们没有情感联系的动物无须关心这样的结论时,大部分人都感觉有点异样,这样被言明的道德结论看来难以被人们毫无戒备地接受。

那么看起来,我们接受关怀伦理学作为一种重要伦理考量的价值是适当的,它可能不是更重要并期望取代一般的义务论的道德框架,而是作为一种补充或者平行的道德价值。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会遇到这种比较矛盾的情况,一个母亲会极力保护一个犯罪的儿子,一个亲近的人会得到你更多的不被察觉的关爱,甚至有时候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看似不公正的行为,这种行为更加强调对家庭和朋友的维护注4,只不过看起来女性会表现得更多些、更明显些关于性别的差异问题有一个陷阱,我们要说女性被分派了一种家庭化或者私领域的角色而养成了这样一种性格特质,还是女性从生物学上的特性更多地使其表现出一种关怀与爱的倾向?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不应该过分强调性别的问题,在人性中就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可能存在冲突的道德价值,只不过其中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获得了道德框架或者主流地位而已。过分强调性别问题会导致这样的理论成为女性社会定位、职业诉求和未来发展的思想枷锁。。但是这些行为或者倾向并未被完全从人类的行为中排除出去,就算不断地遭到责备,或者受制于人们的内疚、负罪感甚至惩罚,人们还是坚持了一种关怀和爱的伦理情感。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考虑来自古老智慧和宗教哲学的教诲。

注4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责任论的或者公正的道德框架都未真正考虑过家庭、朋友及小型群体这样的接近私人或者日常生活领域内的伦理问题。为了面对这个问题,有些研究是这样认为的:“私人问题的决定应当属于尊重自主原则范围之内。这样,我们将此——制订出调控他们与他人形成的亲密关系的道德观的细节——留给个人完成,只需坚持要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即可。”(卢坡尔,2008)229这样看起来个人生活的领域整个被当作个体的自留地来处理,他如何处理与公共生活无关,如果在处理个人生活时没有涉及公共问题(利益),那么他(她)只要能够搞定就可以了,他人无须、无权也无必要过问了。这导致这种在日常生活世界和公共空间实际上发生并一直发生重大作用的领域处于晦暗不明中,这在智识上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爱的教诲

爱是一种无须证明的伦理传统,既有着人性的基本底色,又富有宗教底蕴。

爱具有丰富的源头,大家都如此一致地对这个词情有独钟,比如孔子之爱人,墨子的兼爱,还有启蒙思想之博爱等。尤其是在西方宗教传统中,爱具有终极的道德价值:奥古斯丁指出“天赐的爱是最高的善,上帝的精神实质就在于他怀有无限的、自生不息的爱。因此,人类的爱有它追求永恒的启示、动机和基础,人类是上帝依自己的形态而创造的,人类怀有的爱越多,他们就越接近上帝”(克里斯蒂安等,2000)19

犹太教经典《塔木德》就讲述了一个爱超越公正的故事。《圣经》记载,扫罗残酷地迫害基遍人,这被认为是大卫王年间三年饥荒的原因,因为这是对基遍人的不公。大卫就召来基遍人,试图补偿他们,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要吊死七个扫罗的后代。大卫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七个王子被吊死在悬崖上。而他们中两个的母亲利巴斯“从开始收割大麦到降秋雨的时候,一直守护在尸体旁边:每天晚上,她用袋子盖在尸体上,保护着他们不让飞鸟和野兽靠近……”(勒维纳斯,2002)34基遍人虽然收获了报复性正义,却因为缺乏慈悲,被排斥在以色列人之外。

勒维纳斯指出:“在人类状况和正义本身晦暗的景象之后还存在的东西,高于理性秩序(或者说仅仅秩序本身)固有的残忍的东西,就是这位妇女、这位母亲、这位利斯巴·巴特·爱亚的形象,她为混杂在其他尸体中的自己的儿子们守灵达六个月之久,不让这些遗体遭受飞禽走兽的损害。他们是人和上帝铁面无私的牺牲品。在为不朽的原则流了那么多的血泪之后,留下的是个人的牺牲,在正义的辩证活力和矛盾转化当中,这种牺牲毫不犹豫地找出了一条端正而可靠的道路。”(勒维纳斯,2002)37

爱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有仁慈之爱、人类之爱、兄弟之友爱、情爱、亲情之关爱;爱有博大,也见微知著;从宗教角度看来,爱是其他伦理的内涵,具有最终的拯救价值,当一切消散,唯有爱不息。爱被所有人强调,更多地呈现一种宗教色彩,在现实生活本身的复杂性面前,单纯的爱无所作为,具体行为的规定性和可操作性才构成伦理诉求,关怀伦理学大概就是期待对爱做出直接伦理反应的伦理理论,这实际上导致行为导向上的含混性,行为本身是含混的,但是伦理作为对行为的指导却应该是清晰和明了的,能够自洽的。

因此,关怀伦理学被认为导向了一种美德伦理学。“正如我们注意到的,‘做慈爱的父母’不是一个算计我们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做忠诚的朋友或可靠的员工也一样,具有慈爱、忠诚、可靠的品德就会成为某种人(a certain kind of person),而且父母和朋友一样都不是那种无偏私地‘尽他们的责任’的人。”(雷切尔斯,2008)174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关怀伦理又被看作美德伦理的一个部分,美德伦理就是探索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在伦理理论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