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深化改革 营造氛围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第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7月6日)
同志们:
历经一年多的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即将收官,我们今天在此召开会议,总结回顾这次大讨论取得的成果,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向纵深挺进,努力开创学校培养一流人才的新局面。
刚才,罗建红副校长作了很好的报告,我非常赞同。一会儿金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快速深远的变化。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看,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会聚融合,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能源互联网、智能机器人与物联网、服务网络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脑科学和智能科学引起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特别是第二次机器革命预示着人的体力劳动被加速替代,人的脑力劳动被部分替代,这将改变未来人才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看,目前正孕育着革命性发展的端倪,全人教育思潮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教育资源跨境流动共享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驱动着教育1.0向学习2.0创新发展,教与学的方式将发生重要变化,大学教育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在教育1.0向学习2.0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的教育教学正在呈现以下变革趋势:一是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不再局限于培养特定学科的专业人才,而是更加注重通识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通专融合、通跨融合成为主流;二是教学方法创新,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技术手段深度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更加偏爱开放式、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和体验教学;三是资源体系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由封闭转向共享,形成了全球流动的格局;四是办学空间拓展,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加速全球移动,并通过信息网络的放大作用及认知技术的增强作用,使传统办学空间极大扩张,实现了多次数、多地点学习和不同群体的共同学习。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涌现出致力于颠覆传统的新型精英大学,比如近年来引发全球关注的美国密涅瓦大学、奇点大学等。为了应对挑战,传统的顶尖大学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比如斯坦福大学刚刚推出了革命性的“开环大学计划”。这项计划将本科学制从4年改为6年,学生录取年龄不限,没有规定的毕业时间和限定的专业,学生也不需要一直在学校里接受课堂教育,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进入社会工作或者回校学习。为此,斯坦福大学将打破传统的课程与学生结构,创新录取方式和教学模式,建立基于能力的学习平台,打造带有使命的学习目标,从而构建更具活力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未来世界和国家发展对各类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以此驱动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浙江大学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确定,即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及未来领导者。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仅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是未来世界的创新者和领导者。经过本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我们要更加坚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加坚定推动人才培养的体系优化。
浙江大学的教育定位,正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KAQ1.0阶段,迈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KAQ2.0阶段。在KAQ1.0阶段,学校从以专业为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以知识为本注重塑造基础和交叉知识结构,再到以人为本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如今进入KAQ2.0阶段,学校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更加强调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更加强调能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结合,定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体”的培养。尤其面向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人才需求,要进一步突出能力和素质提升,更加强调批判包容思想与解决综合问题能力,更加强调全球合作思维与跨界领导能力,更加强调主动开创精神与灵活应变能力,更加强调好奇心想象力与信息评估能力,以及更加突出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塑造,这些也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思想。
二、推进整合培养、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浙江大学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交织着学校教育改革的脉络。2001年第一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学校提出“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2010年第二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学校进一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围绕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2015年启动的第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聚焦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实施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探讨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举措。
纵观这三次大讨论,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始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教育改革不断立体展开、纵深推进。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以系统改革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并实践“整合培养”理念,重塑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具备四个特征:一是整合性,主要体现学生的整合培养,即集成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二是协同性,主要强调协同育人的要求,即服务于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各组成部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验、同步改进,形成系统培养的格局;三是开放性,主要体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即打通学校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将校外教育资源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四是互动性,主要强调教和学的互动,即教师和学生通过紧密的联系,保持信息、知识、能力、德性的沟通交流,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系统。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整合培养、协同育人”理念,就是要全面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培养方式的整合与协同。具体而言,必须在以下四个方向有效突破:
第一,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围绕KAQ2.0的教育定位,要强化四大培养目标的整合性举措,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时代高才”。要重构人才遴选的标准和方法,提高招生的质量,选拔汇聚符合浙大精神气质和能力素质要求的优秀人才。要推动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的有机结合,将人格塑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深度融合的全员育人,就是针对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强调系统扎实的专业教育,而且要强调通识教育的功能。这种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推动专业基础课程与通识核心课程的结合,奠定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推动专业培养与跨专业培养的连接,培养学生独特的能力结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造就学生良好的素质和人格魅力。
第三,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协同培养,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四课堂协同培养彰显了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构建了全面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生态。通过四课堂的融通,学生系统学习各类知识,获得课题研究、实践创造、团队合作、国际化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创建协同育人的多种培养环境;师生互动共同实施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系统。要推动开放创新、科教协同、跨界融合,整合课内外、校内外和海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四课堂融通的特色生态体系。
第四,深化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创新互动,打造全方位的教学新体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要构建移动学习、虚拟学习的平台和环境,推动多种教育学习方式的汇聚融合,打造超体验的学习交互空间。要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引领学习2.0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创新,推动教学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为自主性学习、交叉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更好条件。
三、巩固落实教育教学大讨论成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
本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围绕“弘扬求是精神,强化责任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培育时代高才”主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总体上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模式上,更加重视了通识教育,强调了院系为主的专业教育,推动了跨院系的交叉培养,畅通了思政教育贯彻培养全过程;在培养路径上,明确了四个课堂的功能定位及贯通思路;在培养方式上,强调了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在学生管理上,优化了学生评价体系,确立了招生、就业和培养的高标准;在育人责任上,明确了院系的教育主体责任,强化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加强了教育教学的组织协同和资源保障。这些成果,必须进一步加以巩固和落实,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
下一阶段,我们要紧紧围绕构建完善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贯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组织的积极性这两条主线,继续深化系统性的教育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一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调动教师教学的责任性和创新性,三是要建立教与学、教与研的协同机制。调动组织的积极性,一是要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自主功能,二是要落实院系的教育主体责任,三是要提升学校及职能部门的保障、监督和评价能力。
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聚焦育人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关键要推进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化本科生培养体系,打造全人教育的卓越品牌。一要完善招生工作体系,积极谋划应对未来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高效互动的生源指导与宣传平台,促进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战略前移,更有效释放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和学科专业影响力,着力打造并凸显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学校对一流生源和特质优异学生的吸引力。二要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力争学生就业创业方向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要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就业和创业促进网络,在就业指导和培养过程上保持高度互动并形成系统合力,不仅仅满足于一次就业率,要在学生就业布局上保持高品质。三要完善学生培养体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设高品质的博雅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挑战性的高水平荣誉课程,推动交叉领域的人才培养进一步破题,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不断推进系统优化和改革创新,推动竺可桢学院发挥教改试验田的作用,鼓励专业院系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支持教师改革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四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院系和学园的联动并根植于学园社区,同时促进四课堂育人的融合互动,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育人作用,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引领功能,打造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平台和环境。
第二,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形成科教融合的培养特色。一要加强培养质量管控,充分发挥院系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的重心下移,提高培养出口标准,严格培养流程标准,全面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品质内涵。二要推进科教融合创新,促进科研体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深度互动,推动科研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培养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三要创新本研贯通培养,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体系,探索推进小班化、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改革,进一步扩大硕博连读、本科直接攻博的规模。四要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充分运用学校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加大力度支持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海外访学、科研合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师资和全英文课程及教材建设,以国际联合学院为试点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三,落实各方面育人责任,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氛围。一要落实院系的育人主体责任,明确院系负责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规划和实施,加强对院系领导班子履行育人职责和人才培养绩效的考核,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和支持办法,落实基层教学组织的权力、责任和资源。二要完善教与学的责任机制、激励政策,明确教师教学的主体责任,引导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让教育教学业绩在聘岗晋升、评奖评优中有充分体现。同时改革完善学习评价机制,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科学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三要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和控制系统,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强化学科专业和教学工作评估,学校和院系都要建立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淘汰机制。四要营造重视教育的环境氛围,加强优良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构建以师生为本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
同志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拔尖人才,是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本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虽然就此告一段落,但我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探索将会继续引向深入。我们要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弘扬求是创新精神,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卓越教育教学品牌,为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贡献。